七年级语文理想4
- 格式:ppt
- 大小:835.50 KB
- 文档页数:18
理想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回顾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诵读解诗意1、在“学生自读——小组品读——学生互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朗读课文的标准,请一个学生记录,并把认同率比较高的标准选出来,用以指导学生的朗读教师归纳:(1)、读准字音(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3)、区分句子中的词语轻重缓急(4)、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2、生字词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蜕变tuì倔强jué洗濯zhuó玷污diàn扒窃pá诅咒zǔ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贪婪lán 怨恨yuàn 鬓发bìn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玷污:弄脏,污损。
多用作比喻。
(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寂寥:寂静而空阔。
(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3、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回答出主旨。
理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的第26—30页。
著名诗人流沙河写的《理想》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阐述理想,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
诗歌情调明朗高亢,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于诗中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诗歌朗读训练,注意把握节奏,停顿恰当,读出感情。
2.学习比喻修辞,了解其使用和作用。
3.学习诗歌的意象、精巧的构思、精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2.通过对诗歌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象和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
3.联系生活,理解诗歌对“理想”的阐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在诗中阐述的关于人生理想的哲理。
2.树立远某某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诗歌朗读训练。
2.学习比喻修辞。
3.学习诗歌的意象、精巧的构思、精美的语言。
4.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在诗中阐述的关于人生理想的哲理。
◆难点1.诗歌朗读训练。
2.学习诗歌的意象、精巧的构思、精美的语言。
3.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在诗中阐述的对人生理想的哲理。
◆教学突破1.朗读教学要有示X,更要有指导。
在朗读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大声地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恰当的语气。
2.比喻的教学不能从概念上去讲,而要联系学生以前所学过的句子和常用的例子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揣摸、体会。
3.对诗歌的意象、精巧的构思、精美的语言等方面的教学主要是采取引导、启发式的教学,但也要老师在知识方面给予点拨、提示、讲解。
对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人生理想哲理的感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体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准备好录音机、磁带(轻音乐名曲)、投影仪,有条件的可以用多媒体电脑。
2.制作好课件。
3.布置学生预习,诵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表达的对人生理想的赞美之情。
《理想》七年级语文教案在《理想》一课第二课时教学时,笔者抓了以下两个环节:1.“仿写”第一诗节;2.“朗读”全诗时,读出关键词的重音。
学生饶有兴趣,意味盎然。
先看第1个环节。
一开课,笔者就让学生朗读诗歌标题、诗人及第一诗节。
(第一诗节内容为: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之后,要他们体悟本诗节诗行的特点:每一行诗句都是比喻,整个诗节又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
接着布置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仿写”。
为了大多数人“仿写”能较为成功,笔者将事先“仿写”的一个诗节板书在黑板上,竟然“节外生枝”引起学生修改诗句的冲动,笔者就将教学环节宕开一笔与学生一同研究修改起诗句来……笔者的板书如下:“自信是石油,烧亮煤气灶/自信是煤气灶,煮熟锅中饭/自信是锅中饭,填补人的养分/自信是养分,供人们摘到果子。
”写到“烧亮煤气灶”时,学生哗然,有人干脆窃窃私语起来:烧亮煤气灶,煤气灶烧亮……我说:“‘烧亮煤气灶’是有‘煤气灶烧亮’的感觉,我们等一下再来修改吧!”在写到“自信是锅中饭”时,又有学生试补道:填饱人的肚子。
我马上接口说:“我原先也填的‘填饱人的肚子’,可接下去要么是‘自信是肚子,能消化食物’、要么是‘自信是肚子,能生出儿子’,前者‘食物’与‘锅中饭’绕了回头路,不好;而后者‘肚子生儿子’太过庸俗了点,也不很好。
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将‘自信是锅中饭’后改成了‘填补人的养分’;虽然‘养分’是名词术语不如‘肚子’具体形象,但是写作诗歌不能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词害义,‘养分’替代‘肚子’就是力求避免‘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词害义’这种情况。
”说着这些,我又让前排的同学看了我手中教案的修改处,以示决非信口开河。
回过头去让大家又讨论了“烧亮煤气灶”的修改问题,有同学认为“烧亮煤气灶”给人有“煤气灶”本身烧着了的误导,故不如改为“点燃煤气灶”。
受此启发,又有同学对“石油”发起了质疑,认为烧煤气灶的是“石油汽”而非未经提炼的“石油”。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理想的作文精选4篇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理想的作文一:理想点亮人生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六年级三班的谢金芝,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理想点亮人生》。
从一年级一步步走向六年级,我就像沿着一条河逆勇而上,而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俊的雪山,令人神往,我把它称之为——理想。
一个最美的字眼。
理想,包含着我对未来的憧憬,对未来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向往!“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从古至今,无数科学家、文人墨客、能工巧匠都是因为拥有理想,才使得人生更加有意义,作出更多非凡成就。
理想点亮人生,给予你奋斗的力量。
世界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对理想的坚持和不懈努力让我深受感动。
初中毕业以后,华罗庚失学了,但他对数学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华罗庚抓紧一切时间自学。
他一边打工,一边夜以继日地学习。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世界着名的数学家。
正是因为他从小就有当一名数学家的理想这盏明灯,才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谱写了他辉煌的人生。
理想点亮人生,给予你前进的方向。
杨利伟因为从小就有当一名飞行员的理想,才克服了恐高症,并迎难而上,终于在2021年10月15日获得“中华飞天第一人”的称号。
理想点亮人生,给予你无穷的斗志。
邰丽华并没有因为失去听力,放弃她想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的理想,而是付出比别人多几十倍的努力,顽强地奋斗着。
失聪带给她黑暗,但理想点亮了她的人生。
在2021年9月,她领舞的《千手观音》成功地在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演出,她用对生命的感悟而演绎的舞蹈,感动了无数观众。
是呀,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般没有生机;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般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般没有方向。
我也有过许多理想,当一名科学家、老师、工程师、画家等等,但不论什么理想,要想实现,就必须从现在做起。
而我近期的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学校。
我要为目标而冲刺,把握每一分钟,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努力学习,加油,冲刺。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理想》的中心思想和内涵。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品质。
4.提高学生的朗读、默写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抽象的哲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感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理想”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理想是罗盘,给船舶指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乘风破浪”?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背景。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是罗盘,给船舶指引方向”的含义。
2.讲解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是船舶,载着你乘风破浪”的含义。
3.讲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是阳光,给人生照亮前行的道路”的含义。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思想。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理想”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四段,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是动力,推动我们前进”的含义。
2.讲解课文第五段,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是信念,支撑我们度过难关”的含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以及是如何凭借理想克服困境的。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理想》。
2.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3.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我们的教学会越来越成熟,更好地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教育。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第四段)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困难,那么请问,是什么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断前行呢?生1:是坚持,是不放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理想》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内容《理想》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
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
这种哲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依据新课标和散文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句和掌握修辞方法,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取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去把握诗歌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依照新课标要求、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和课文内容,已经初一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流沙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3)研读课文,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2)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家作品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以后从事教育工作,1985年到《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2、《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当代少年》,作者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作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兵。
3、(1)《婵》选自《承教小记》,作者小思,原名卢玮銮,笔名明川、卢马风,香港作家,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2)《贝壳》选自《幻思—席慕蓉散文赏析》,作者席慕蓉,笔名萧瑞、漠蓉。
台湾画家、作家。
主要著作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等。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宗璞,原名陈素琰。
5、《童趣》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长洲人,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6、《理想》选自《流沙河诗集》,作者流沙河,当代诗人,原名余勋坦。
出版诗集《草木篇》,作品以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为赋,抒写爱憎之情,寓意颇深,但却被错划为右派,经历坎坷。
复出后,发表了不少诗作。
《故园六味》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新诗奖。
7、(1)《行道树》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张晓风,台湾著名女作家,作品主要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我在》《从你美丽的流域》《玉想》等。
(2)《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作者周素珊,笔名毕璞。
8、《人生寓言》选自《周国平文集》,作者周国平,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等。
9、《我的信念》选自《现代人的智慧》,作者玛丽·居里,既居里夫人,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