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6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541.50 KB
- 文档页数:8
专题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
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
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
读表回答4-6题。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B. 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C.③——大兴安岭西侧D. ④——西经130度附近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图3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
读图3回答7-10题7.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A.终年炎热B.冬暖夏凉C.终年寒冷D.冬冷夏热8.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A.根系不发达B. 叶质坚硬,树皮厚C.板状根大,树干长D. 叶面宽大,多气孔9.赞比西河在维多利亚瀑布以上的河段为河流上游,该河段()A. 干流流速缓慢B. 峡谷险滩广布C. 支流短小急促D. 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10.图中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
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点自测六道沟流域位于陕西神木以西14千米,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北依长城。
当地主风向为西北风,次风向为东南风,东风最弱。
坡顶侵蚀速率西北坡大于东坡。
下图示意西北坡和东坡采样点分布以及沿样线的坡面地形,采样点1—4、17—19和32为耕地。
据此完成1—3题。
1.六道沟流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A.气候年内变化轻微,多旱少洪B.降水年际变化小且年内集中C.地形破碎,风沙地貌、流水侵蚀地貌交错D.以荒漠植被为主,退化比较严重2.六道沟流域坡顶西北坡和东坡侵蚀差异的主要成因有( )①东坡的水蚀较弱②西北坡植被较差③东坡具有风积作用④西北坡风蚀作用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东坡中上部颗粒最粗的采样点最可能是( )A.19、20B.21、24C.22、23D.28、29[2020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质量检测]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北部的巴戛柴达木湖,属于咸水湖。
2018年5月24日湖泊面积为102.09平方千米,2018年10月6日面积扩大到123.68平方千米,为1976年以来的最大值。
下图示意1976—2017年巴戛柴达木湖面积变化。
据此完成4—6题。
4.1976—2017年巴戛柴达木湖面积呈明显扩大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A.气温变化大B.降水变化大C.下渗作用小D.湖盆坡度小5.2018年5—10月巴戛柴达木湖面积持续、快速扩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A.降水明显偏多B.季节性融雪量增多C.冻土融水陡增D.农业生产引水增多6.有关巴戛柴达木湖面积扩大给周边地区带来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增加了土壤水分B.改善湿地鸟类栖息环境C.增加生物多样性D.增加居民直接饮用水源7.[2019天津文综卷,13(3),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
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A.秦岭B.喜马拉雅山C.阿尔卑斯山D.阿巴拉契亚山答案 B焉耆马是我国古代西域名马,体型较小,善奔跑,耐力好,这些特征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
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海拔2800米处高山盆地,此盆地由三个“U”形谷组成。
下图为“我国天山自然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有关天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A为北坡,B为背风坡B.A坡植被比B坡的更为茂盛C.L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D.可找到冰川运动痕迹3.焉耆马的特征形成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小( )A.冰雪融水提供优质水源B.平坦地形提供奔跑场所C.多样植被营养丰富D.高寒缺氧提高耐力答案 2.D 3.A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A坡雪线高于B坡,雪线以下同一自然带A坡高于B坡,则可推知A坡既是阳坡又是背风坡,B坡既是阴坡又是迎风坡,故A坡为南坡,B坡为北坡。
B坡的自然带数量多于A坡,故B坡植被更为茂盛。
L自然带介于山地草甸带和山地草原带之间,且海拔较高,又是阴坡,光照不足,气温低,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该山顶部有高山冰雪带,海拔2800米处有“U”形谷分布,故可以找到冰川运动痕迹。
第3题,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海拔2800米处高山盆地,海拔高,高寒缺氧的环境提高了焉耆马的耐力;盆地地形,盆地内部平坦开阔,有利于形成其善奔跑的特点;多样植被为其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了其较小的体型特征。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位于浙西北的西天目山生物多样性丰富。
读“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4~5题。
4.西天目山从山麓到山顶的土壤分布特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5.M自然带是( )A.针叶林带B.落叶阔叶林带C.常绿硬叶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答案 4.A 5.D下图为“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放牧示意图”。
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模拟精选题(依据高考命题大数据软件分析,重点关注第7、8、9、12、13题)一、选择题(2016·山东烟台高三模拟)下图反映了鄂尔多斯地区在湿润期和干燥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示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海拔2.气候变化导致鄂尔多斯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地带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C.周期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解析第1题,图中自然带东西更替、南北延伸,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
第2题,图中从湿润期到干燥期,气候的变化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1.A 2.D(2017·安徽六校3月模拟)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
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完成3~4题。
3.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4.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A.雨林生态农业 B.热带种植园农业C.基塘农业 D.河谷农业解析第3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第4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与地形。
答案 3.C 4.A(2016·湖南长沙模拟)读“某区域和该区域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丙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应自然带( )A.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6.左图中甲、乙两区域相同的是( )A.气候类型 B.大气环流C.自然带 D.盛行风解析第5题,结合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知,同一自然带南坡较北坡高,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
据此推知丙位于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在该气候条件下发育常绿硬叶林。
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甲、乙两地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在两气候条件下都发育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 5.A 6.C(2017·河北保定模拟)肯尼亚山位于东非高原,是距离赤道最近的雪山。
结合下图回答7~9题。
7.肯尼亚山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 )A.5 000米 B.3 600米C.2 200米 D.50米8.该山地的水汽主要来自( )A.太平洋 B.大西洋C.西南季风 D.东南信风9.甲处所属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热带草原带 D.热带荒漠带解析第7题,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肯尼亚山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2 200米。
第8题,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其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由于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受信风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
第9题,甲地位于肯尼亚山山麓地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为热带草原带。
答案7.C 8.D 9.C(2016·湖南长沙教学质量检测)下图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牧民转场路线示意图”,每个转场季节牧道连续过畜量达100万头以上,迁徙路径最远达四、五百千米之遥,常常导致牛羊大量死亡。
读图完成10~11题。
10.阿勒泰地区夏季牧场分布于( )A.山地森林带以下的山前平原B.山地森林带以下的山麓草原C.山地森林带以上的高山草甸D.河谷平原和盆地中心的草原11.导致转场过程中牛羊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春夏之交的风沙B.夏秋之交的高温C.秋冬之交的干旱D.冬春之交的雪灾解析第10题,阿尔泰山的夏季牧场应该是充分利用山地草场资源,转场去山上森林带以上的高山草甸放牧。
我国西北地区的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冬季高山上大雪封山,厚厚的积雪掩埋了牲畜的食物,气温又低,会冻死冻伤大量牲畜,不能在山上越冬,必须转场到山下利用夏季积累的干草饲养牲畜;夏季山上降水较多,冰川融水也多,水分充足,草场资源丰富,加上气温低,凉爽,适宜放牧,还可以保存山下草场资源,以备冬季使用。
故选C。
第11题,转场过程中春夏之交附近并没有严重的风沙,春季升温快,积雪融水多,地表并不干旱,夏季有冰川融水补给,也不干旱,所以风沙危害并不严重;夏秋之交,牛羊在高山牧场,气温较低,没有高温;秋季也有部分冰川融水,冬季则有降雪,也没有干旱;冬春之交积雪厚度大,气温低,会冻死部分牲畜。
故选D。
答案10.C 11.D(2016·山东济宁第二次联考)一探险队在某地形区进行考察,从某地出发,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图中数据表示海拔高度。
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地形区最有可能为( )A.横断山脉 B.秦岭山脉C.天山山脉 D.青藏高原13.该地形区海拔2 100~3 000米左右的高度,南坡为荒漠、草原,北坡为云杉林,主要因为北坡( )A.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充足B.受西风带影响,迎风坡多地形雨C.受山谷风的影响,多夜雨D.受副极地低压带的控制,多降雪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形区的山麓基带为荒漠带,说明该地形区气候干旱,结合基带的海拔高度和所处的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地形区为天山山脉。
第13题,天山山脉的北坡可受到西风带来自大西洋带来的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水分条件适宜森林的生长。
答案12.C 13.B二、非选择题14.(2015~2016学年济南市高三质量调研考试)下图为我国温带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该山地森林植被类型,并归纳该山地森林植被的分布规律。
(2)推测近几十年来该山地2 000米以上森林植被比重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森林植被分布的百分比进行判断,该山地森林植被为(高山)针叶林;据图分析,针叶林集中分布于海拔1 800~1 900m的高度,(其他海拔高度分布较少,2 000米以上背风阳坡缺失); (同一海拔高度)迎风坡、阴坡所占比重大,(背风坡、阳坡所占比重小)。
第(2)题,近几十年来该山地2 000米以上森林植被比重的变化趋势为呈上升趋势;原因主要从植被生长条件的改变角度进行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 000米以上气温条件有所改善,森林植被生长条件更加有利。
答案(1)该山地森林植被为(高山)针叶林。
集中分布于海拔1 800~1 900 m的高度,(其他海拔高度分布较少,2 000米以上背风阳坡缺失);(同一海拔高度)迎风坡、阴坡所占比重大,(背风坡、阳坡所占比重小)。
(2)该山地2 000米以上森林植被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原因是随全球气候变暖,2 000米以上气温条件有所改善,森林植被生长条件更加有利。
创新导向题命题角度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接2014·新课标Ⅰ,7~8)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范围之内。
该协定又将节能减排提升到历史新高度。
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1.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解析第1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第2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 1.A 2.D(对接2015·江苏地理卷,7、2013·新课标,4~5)“花开人来,花落人走”是养蜂人的生活写照。
每个养蜂人心里都有一幅中国地图,一年四季开满鲜花。
读广东、福建等地蜂农“追花夺蜜”的牧蜂图,回答3~5题。
3.影响蜂农“追花夺蜜”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市场4.养蜂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蜂蜜产量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A.低温的阴雨天气 B.晴朗干燥的天气C.崎岖的山地 D.贫瘠的土壤5.牧蜂图主要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解析第3题,蜂农“追花夺蜜”需要根据各地花期的先后顺序,而花期先后顺序的变化主要是受气温高低的影响。
第4题,养蜂人最害怕阴雨绵绵的天气,蜜蜂怕冷不出去采蜜,如果花开季节遇到寒潮,花被冻得提前凋谢,就会严重影响蜂蜜产量。
第5题,蜂农从南向北,再向南的迁徙路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3.A 4.A 5.A命题角度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接2016·课标Ⅰ,10~11)读祁连山区某小流域不同海拔植被分布状况图,回答6~7题。
6.该流域( )A.处温带季风气候区B.海拔越低荒漠所占面积比值越大C.深居内陆夏季气温高D.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后减7.该流域内阴坡林地明显多于阳坡,主要原因可能是阴坡( )A.蒸发少 B.温度高 C.降水多 D.坡度大解析第6题,该山脉山麓地带多为草原、中部森林面积最大、上部主要为裸岩,依据森林和草原对水分需求不同可知,中部降水多于山麓和上部,故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后减。
第7题,林地多说明水分条件较好,可能是降水多或蒸发少,而该地降水主要是偏南风带来的,故阴坡不可能降水多,则主要原因是蒸发少。
答案 6.D 7.A(对接2014·浙江文综卷,4)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
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9.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A.垂直地带性-气候B.纬度地带性-热量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D.经度地带性-水分解析第8题,由图示可知,沿途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因而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以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