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9讲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时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选修一第49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1.改革背景外患,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2.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3.酝酿:①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②报纸公开讨论,舆论力量化解阻力;③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并拟订改革法令。
4.内容及评价5.影响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1.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
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
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
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
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
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
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2.在俄国的历史进程中,亚历山大二世所主持的农奴制改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解放者”、“ 改革家”。
第七单元第3课一、选择题1.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A.农村贫富分化加剧B.新生产工具的推广C.一些地主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答案】D2.1861年俄国改革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
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B.农奴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俄国地主势力比较大D.俄国的农奴地位有所提高【答案】B3.“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
”列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861年改革( )①扩大了国内市场②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④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⑤建立了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③④【答案】A4.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A.向西欧派遣留学生B.创办近代军事院校C.扩大大学的自主权D.创办学会宣传西学【答案】C5.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
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答案】C6.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在俄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答案】C二、非选择题7.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与图2之间有何联系?你认为图2中民粹派的主X最终能实现吗?为什么?(2)图2与图3之间有何联系?【答案】(1)联系: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贫困使得其与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更加激烈,于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民粹派逐渐形成并号召农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二十)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建议用时:30分钟)1.“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
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
”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 )A.解放农奴,不给土地B.解放农奴,并可赎买土地C.强化农奴制,巩固统治D.开办工场,发展工商业B[由题干信息“防止暴动”“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可知,为了化解俄国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农奴与农奴主之间的矛盾,必须要解放农奴,同时给予其一定的土地,故选B项。
]2.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该评价( ) A.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社会影响D.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C[“二一九法令”一方面给了农民以自由和土地,但同时也是对农民的剥削和掠夺。
所以,题干中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故C项与题意相符。
] 3.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法令中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C.农奴摆脱农奴主的控制D.高价赎回一小块份地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解决了自由劳动力问题,这是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
]4.1861年改革规定,由村社管理农民,主要是为了( )A.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B.加强政府对农民的控制C.把农民纳入地方贵族的控制D.维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B[1861年改革前,农民被固定在地主的庄园里,由庄园主进行管理;改革后,农民从法律上脱离了庄园主的管理,为加强对“解放”后的农民的控制,改革法令规定由村社管理农民。
]5. 列宁在评价1861年改革时说:“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课标要求]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俄国的农奴制1.确立(1)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农奴制开始形成。
(2)确立:17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正式确立。
2.强化(1)彼得一世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2)18世纪中后期,沙皇将一百多万自由农民连同土地赏赐给贵族。
(3)农奴制扩展到乌克兰、波兰等地。
3.危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骚动不断。
[深度认识] 农奴制是一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它的存在和发展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使俄国陷入了深刻的社会危机之中。
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1.表现(1)俄国的棉纺织业中出现了机器工厂。
(2)俄国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3)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
(4)交通运输业与英法等国差得很远。
2.原因农奴制使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
3.后果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名师点拨] 19世纪上半叶,俄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表明:一方面,城乡工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农奴制度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占统治地位的落后的农奴制度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废除农奴制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三、新思潮的涌动1.十二月党人起义(1)原因:19世纪初,俄国青年军官对俄国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
(2)目的: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
(3)时间:1825年。
(4)结果:起义失败,但影响很大。
2.知识分子的争论(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焦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
[拓展点拨] 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地位,导致最后失败。
但是,这次起义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起义,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克里米亚战争1.原因俄国为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及转移国内矛盾。
单元检测(七)一、选择题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中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
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是()A.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B.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俄国资本主义的力量比较弱小D.俄国农奴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连工业资本家都不能摆脱农奴的身份,这极大地限制了其政治、经济自由,说明落后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
题干并没有与西方资本主义比较,A、C两项不正确;D项表述正好与史实相反。
2.“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脚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
”19世纪中期俄国的黑暗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沙皇实行封建专制统治B.实行农奴制,农奴地位卑微、生活悲惨C.任何人都没有生活保障D.实行对外战争『答案』 A『解析』沙皇实行的封建专制是一切黑暗的根源,A项正确;封建专制是农奴制实行的前提和基础,B项错误;封建统治阶级是有生活保障的,C项错误;任何制度下都可能会有对外战争,D项错误。
3.“……请允许一个奴隶来把你歌颂/快用你的激情来燃烧我的心胸/使出你雷霆万钧的力气奋起一击/将黑暗的奴隶制化为光明/行使你的权利吧/沙皇会因你的声音而战栗大惊。
”下列最符合诗中俄国作者感情的是()A.流露出对沙皇专制的不满B.歌颂奴隶的斗争精神C.强烈地反对农奴制度D.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答案』 C『解析』由诗歌中“奋起一击”“将黑暗的奴隶制化为光明”可知作者反对俄国的农奴制度,C项正确。
4.赫尔岑曾说:“彼斯特尔及其同志们的死刑终于唤醒了我童年的精神睡梦。
”“彼斯特尔及其同志们”最有可能是指()A.十二月党人B.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军人C.布尔什维克党D.发动暴动的农奴『答案』 A『解析』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了旨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和废除农奴制的起义。
虽然这次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促进了俄国年轻一代民主主义者的觉醒,赫尔岑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选择题1.观察下图,俄国1861年改革后,图中所示部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C.沙皇政府国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2.某班同学在对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讨论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得到了许多地主的理解和支持B.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可能多地维护了地主的利益C.1861年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D.1861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3.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
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A.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B.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C.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4.民粹派自称是人民的“精粹”,在民粹派的宣传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宣传农奴制度的罪恶,反对农奴制B.痛斥沙皇专制制度对农民的剥夺C.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D.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当年刺杀亚历山大二世的民粹派代表( )A.农民的利益B.资产阶级的利益C.部分封建主的利益D.工人的利益6.沙皇尼古拉一世“是中欧各国政府的灾星,是加害欧洲社会一切进步阶层的妖魔,但是后来却因为把握不住外交的方向,走向意外的裂了口的深渊,以致跌下去摔死了”。
尼古拉一世“摔死”的主要原因是( )A.镇压主张效仿西方的“十二月党人起义”B.严厉压制要求废除农奴制度的激进派C.维护农奴制度反对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D.发动克里米亚战争并同英法等国交战7.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
”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B.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C.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D.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8.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9.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在其他方面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单元检测(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③十二月党人起义④各阶级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③④『答案』B『解析』俄国废除农奴制必然会触动封建地主的利益,故封建地主并不赞成解放农奴,④项不符合史实,①②③符合题意。
『答案』为B。
2.下表是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对该表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B.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C.农奴制度是导致俄国落后的深刻根源D.俄国矿产资源缺乏『答案』D『解析』19世纪中叶,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农奴制度的盛行,导致了俄国工业落后于西欧主要国家。
历代沙皇都将扩充领土,建立庞大的帝国作为目标,俄国疆域辽阔,矿产资源并不缺乏。
3.赫尔岑曾说:“彼斯特尔及其同志们的死刑终于唤醒了我童年的精神睡梦。
”“彼斯特尔及其同志们”最有可能是指()A.十二月党人B.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军人C.布尔什维克党D.发动暴动的农奴『答案』A『解析』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了旨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和废除农奴制的起义。
虽然这次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促进了俄国年轻一代民主主义者的觉醒,赫尔岑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4.随着社会舆论对农奴制批评的增加,一些封建主看到废除农奴制已是大势所趋,态度发生了变化。
当时,他们的基本态度是()A.让农民交纳赎金获取土地和自由B.让农民获取自由和土地,但必须履行义务C.愿意解放农民,但不愿给农民土地D.可以将贫瘠和不便耕作的土地分给农民『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部分思想发生变化的封建主的态度。
当时,这部分封建主为了利用日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欧洲对谷物的不断增长的要求,打算把土地连成一片,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因此,他们反对把土地分给农民,但主张解放农民,以使自己获得大量的自由雇佣劳动力。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
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
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2、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
……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
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
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
第49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时间:45分钟)
1.司法改革是俄国近代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
新章程规定,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审;同时,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实行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
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
……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材料二郭响宏在《俄国1864年司法改革与帝俄晚期法治国家建设》中认为:“ 1864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实施的司法改革被誉为大改革中最为成功的改革。
改革创建了以欧洲司法模式为蓝本的新司法体制,司法独立、审判公开、辩诉原则、陪审团审判、律师制度等全新的制度和理念引入俄国。
司法改革为俄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晚期帝俄经济及社会的转型。
”
当西方朝社会现代化大步迈进的时候,俄国却反映迟钝,好像处于停滞的状态……只是到国际霸主地位受到沉重打击后,俄国统治者才稍微清醒过来,勉强的开始第二次学习西欧,一只脚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不过是变了态的、畸形的现代化。
——夏诚《世界现代化史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司法改革的主要特点。
(2)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司法改革对俄国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俄国“一只脚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不过是变了态的、畸形的现代化”的理解。
2.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
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第一条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列宁在《关于纪念日》认为:“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
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
(3)指出材料二中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
第49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1)特点:贯彻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司法原则(效仿英法,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坚持司法平等和司法公开;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不均衡性和不彻底性。
影响:推动俄国法治近代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2)理解: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近代化道路),但仍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2.(1)根源:农奴制问题。
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2)理由: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受仍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赎金。
(3)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
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