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测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课堂提升必修解析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24.50 KB
- 文档页数:6
生态系统的结构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参考答案】D1.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稳态,一定做到的是①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④动物产生的CO2能够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⑤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2.关于下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3.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含有6条食物链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人、鼬和鹰C.鹰和鼬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D.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鹰的数量大幅下降4.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1.【答案】B【解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要有能量来源,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符合能量流动规律;四种成分具备,瓶底放鹅卵石并不是维持稳态的必要条件。
2.【答案】A【解析】图示中包括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CO2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和分解者(细菌),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蝉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二者之间不能构成竞争关系;蛇属于四级消费者。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丙和丁、乙和丁都存在竞争关系B.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甲体内DDT浓度最高C.丁每获得1 kJ能量,至少需要甲固定10 kJ太阳能D.若丙的数量下降,则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将下降【答案】A【解析】甲为生产者,丙和丁都以乙为食物,乙和丁都以甲为食物,A正确。
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丁为最高级,由于生物富集效应,体内DDT浓度最高,B错。
丁每获得1 kJ能量分别来自甲乙丙,由于不知丁从这三者获取能量比例,无法计算需要生产者提供多少能量,C错。
若丙的数量下降,通过自我调节,该生态系统将维持稳定,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下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营养级高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种群②增多导致种群①减少,之后,种群②因为种群①的减少而减少,可确定种群②为捕食者、种群①为被捕食者,A错误;种群②的营养级比种群①的营养级高,B错误;种群①处于较低营养级,所含能量比种群②的高,C错误;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筛选出真菌和细菌,试分析此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下列哪种生物类似?A.硝化细菌B.蓝藻C.蚯蚓D.兔子【答案】C【解析】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真菌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硝化细菌和蓝藻为生产者,故AB错误;蚯蚓为分解者,故C正确;兔子为消费者,故D错误。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兔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B.若除去鼬,则草原上鹰的数量会增加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增强D.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成分B.蓝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制造有机物并产生氧气C.植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原始蕨类是最早登陆的生物D.动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摄食蜈蚣、千足虫等。
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蜷曲,便于捕猎,头部窄而长,便于吞食内脏。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B.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C.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D.该题中有2条食物链,即蜈蚣→蜣螂和千足虫→蜣螂4.下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灰喜鹊和蜘蛛具有捕食和种间竞争的关系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灰喜鹊和狐狸C.大量猎捕灰喜鹊会导致狐狸的数量大幅下降D.图中的各种生物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5.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食物网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C.蛇处于不同营养级D.青蛙和蜘蛛之间不只是捕食关系6.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香山公园中的全部植物②一块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棉蚜以及有翅和无翅的成熟棉蚜③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小麦、小黑麦及其非生物环境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⑤昆明湖中的全部生物⑥密云水库中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A.①④⑥B.②⑤⑥C.②④③D.①⑤③7.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1.以下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B.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C. 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大D. 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答案】C【解析】A.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如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而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A正确;B.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即细胞呼吸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B正确;C.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符合物种多样性原理,C错误;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D正确。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B.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C.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D.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答案】B【解析】A. 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A错误;B.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例如硝化细菌,不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B正确;C.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C错误;D.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缺一不可,D错误。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食物网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 放养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性C.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D.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答案】B【解析】A.食物网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无机环境、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A错误;B.放养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性,B正确;C.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C错误;D.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并非越大,如树→虫→鸟,D错误。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整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非标准1.有关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解析:图示中包括了无机环境(光、CO2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A项正确、B项错误。
蝉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两者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C项错误。
蛇属于四级消费者,D项错误。
答案:A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养分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解析:食物网中每一条食物链的养分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
一种生物在一条食物链上只有一个养分级,但在食物网中则可能占据不同的养分级,与其他生物可能形成竞争和捕食关系。
答案:C3.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养分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假如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解析:分析一个食物网简图首先要正确数出食物链的条数,每条食物链都从生产者开头算,到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为止,按此原则可数出这个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
次级以上的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占有不同的养分级,因此要了解次级以上的消费者在每条食物链中占第几养分级。
经分析查看,H占有3个不同的养分级,即第三、第四和第五养分级。
在正常状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养分结构都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相互制约),其数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如本题中C种群削减,H可以从其他食物链获得物质和能量。
C项前半句符合稳定型的概念,但后半句却是增长型种群的进展结果,所以是不正确的。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D.E每增加l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答案】D【解析】A与C碳双向交流,BDE碳都流向C,C为无机环境,A为生产者,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错。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成分和营养结构,成分为ABCDE,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
B分解者不参加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C错。
按照能量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E每增加lkg的体重,至少需要5×5=25kg的A,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下表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四个营养级的能量。
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答案】B【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占有的能量越少,因此表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c→a→b→d,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b,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的单向性是因为动物的食性一般不能逆转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C.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供应就可以长期维持正常功能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生物的呼吸消耗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是动物食物关系不可逆转。
递减的原因与呼吸消耗、资源利用不充分有关。
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都需要太阳能,任何一个密闭的生态系统如果不从系统外获得能量,都不能够完成能量流动,也就不能完成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结构例题解析(1)【例1】图5—1—6为某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各物种旁括号内的数字分别表示该物种的数量和平均生物量。
试回答下列问题:图5—1—6 某一生态系统的示意图(1)绘制这一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并注明各营养级的生物量。
(2)若任意移去一种消费者,则缺少哪种动物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3)若人类大量猎杀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狐数量锐减,对生产者有何影响?解析:据图5—1—6可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把每个营养级所有生物的生物量相加就可得到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量,绘出一个具有4个营养级的金字塔,并注明各营养级的生物量即可。
对某一生态系统来说,影响最大的消费者一般是处于营养级最高端的动物。
在该生态系统中首先是灰鹰,其次是狐。
若人类大量猎杀,导致该生态系统中狐的数量锐减,老鼠和兔就会大量繁殖,导致生产者大量减少。
答案:(1)如图5—1—7图5—1—7(2)若移去灰鹰,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
(3)若大量猎杀狐,生产者会大量减少。
规律发现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综合分析能力。
解题时注意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是捕食关系。
(2)【例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A.2个B.3个C.4个D.5个解析:本题考查食物链的组成,疑惑点在于成语中未包含生产者,若不清楚任何食物链都是以生产者作为起点这一点,就容易出错。
解答时应先完整地写出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然后确定营养级数为4个。
答案:C点评:本题以我们熟知的成语引入,所考查的知识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这一规律。
这启示我们只有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才能正确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例2】图5-5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目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解析:分析一个食物网简图首先要正确数出食物链条数,每条食物链都从生产者开始算起,到最高级别消费者为止,按此原则可数出这个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归纳生态系统的组分,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1.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阐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程标准目标解读1.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知识点01 生态系统及类型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知识点02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必备成分)①主要成分:阳光、热能、土壤、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等。
②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生存环境),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基石)①生物类群: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还有: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蓝藻、光合细菌②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成分。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消费者(最活跃的成分)①生物类群: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和寄生动物、寄生植物(菟丝子)、寄生细菌(球菌、乳酸菌、根瘤菌)、病毒。
②作用:通过自身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加快物质循环。
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
是最活跃的成分。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解者(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①生物类群:异养生物,各种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及腐生动物(蚯蚓、秃鹫、蜣螂)②作用: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
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
1.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C
【解析】由于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所摄食,因此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故A错误;有些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食草动物直接以生产者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故B错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故C正确;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故D错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答案】B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示结构中所有成分可以组成生态系统
B.图中可能组成三条食物链
C.“鸟”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D.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图中腐生微生物相同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为树→虫→鸟,B错误;鸟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C错误;蚯蚓属于分解者,与图中腐生微生物相同,D正确;答案是D。
4.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 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
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
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可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上属于寄生
C.这种细菌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
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氧气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答案】A
5.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答案】A
【解析】细菌也有生产者,如化能合成细菌,故①错误。
凡是自养型的生物都是生产者,故②正确。
植物也有消费者,如菟丝子,故③错误。
动物也有分解者,如蚯蚓和蜣螂,故④错误。
异养型生物也有分解者,故⑤错误,因此选A,其余错误。
6.图是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属于生产者
B.食草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
C.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
D.猫头鹰只占一个营养级
【答案】A
【解析】草是第一营养级,属于生产者,A正确;食草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该食物网中有2条食物链,C错误;猫头鹰占两个营养级,分别是第三、四营养级,D错误。
7.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
【答案】B
8.下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
【答案】D
【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甲、戊都是生产者。
与丙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还有乙和丁,因此丙的数量减少,辛可以从乙和丁处获得能量,因此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辛在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除丁和辛、丙和乙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外,乙和丁之间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
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答案】D
10.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
A.绿藻上升
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
D.乌鱼上升
【答案】B
【解析】花鲢减少水蚤数量上升,水蚤捕食绿藻使其下降。
乌鱼缺少食物下降,大量捕食白鲢,使白鲢数量下降,故B正确。
二、非选择题(30分,每格2分)
11.(12分)生态系统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提取和加工的青蒿素能治疗疟疾,青蒿素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调查寄生在大田青蒿素体表虫卵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2)科学家通过研究某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捕食关系,构建了一个捕食者——猎物模型,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仅从模型分析,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是;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调节。
(3)地上枯落物是指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从生态系统
的功能分析,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一方面为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提供;另一方面调控土壤微气候,从而改变土壤群落的结构,进而影响群落的物种。
【答案】(1)直接生产者样方法(2)N2、P2 (负)反馈(3)物质和能量丰富度【解析】(1)药用属于直接直接价值中的一种;青蒿素是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虫卵不能移动,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3)植物的地上部分含有大量有机物,能为土壤物质和能量;土壤环境改善,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增加。
12.(18分)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一共有条食物链,蚱蜢属于消费者。
(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占第营养级。
(3)蛇和鹰的关系是。
(4)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6)该食物网再加上和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答案】(1)4 初级(2)鹰 4、5(3)捕食竞争(4)草太阳能(5)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解析】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草→蚱蜢→青蛙→蛇→鹰,草→蚱蜢→青蛙→鹰,草→蛐蛐→青蛙→蛇→鹰,草→蛐蛐→青蛙→鹰;蚱蜢属于初级消费者.
(2)有食物链可知,鹰同时占第四、五两个营养级,其他生物都只有一个营养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