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元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与元末农民大起义
- 格式:pptx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2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元朝的统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1课,主要讲述了元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元朝历史的深入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教材从元朝的建立、元朝的制度、元朝的经济、元朝的文化、元朝的灭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权,如设立行省制度、推行科举制度、铸币等。
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元朝的经济繁荣,如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等。
此外,元朝的文化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元曲、元画等。
然而,元朝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元朝的灭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元朝的统治者和百姓共同努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元朝的历史,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比如认为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或者认为元朝是一个落后的王朝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同时,学生对于元朝的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详细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元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朝的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元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教学难点:元朝的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高考元朝历史知识点:元末农民战争 1. 农民大起义韩山童、刘福通红巾军起义: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起义的发动者是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和刘福通,他们利用白莲教作为宣传和发动起义的工具。
白莲教源出佛教净土宗,创始于南宋初年,崇奉阿弥陀佛,但以后在民间流传中,则逐渐与明教和弥勒教混合在一起,转而信奉明王与弥勒佛。
韩山童的祖父即是白莲教徒,原为栾城(今属河北)人,因“以白莲会烧香惑众”,被谪徙到广平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东南旧永年)。
到韩山童时,则宣传天下将要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人民快要得救了,河南及江淮人民皆信从其说。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委派工部尚书贾鲁修治黄河,调发河南、河北民夫十五万人。
由于政府所给民夫食钱,官吏多加克扣,因而民夫怨恨。
韩山童及其信徒刘福通、杜遵道等人,认为这是鼓动起义的大好时机,便在黄陵冈(今山东曹县西南)的工地上,预先埋下一个一只眼的石人,在其背上刻写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民夫们挖出石人后大为轰动,莫不惊诧思乱。
随后,韩山童即在永年聚集三千人,准备举行起义,刘福通等共推韩山童为首,宣称韩山童系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
不料走漏风声,永年县官发兵来围,韩山童被捕牺牲,其妻杨氏及子韩林儿逃入武安山(在今河北武安县境)中,刘福通、杜遵道等则率众出走颍州(今安徽阜阳),于这年五月,攻下颍州州城。
起义军皆头包红巾,并执赤色旗帜,所以称为红巾军。
又因烧香拜弥勒佛,也称香军。
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即乘胜进入河南,连续攻破一些府州县,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万人。
其他红巾军: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后,一时红巾军蜂起,遍布南北各地。
如徐寿辉、彭莹玉(即彭和尚)等也在蕲(qí其,今湖北蕲春)、黄(今黄冈)起义,称为南方红巾军。
徐寿辉称帝,国号天完。
这支红巾军发展很快,转战在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一带。
此外,属于红巾军的队伍,还有在徐州(今属江苏)起兵的芝麻李(即李二),在今河南地区活动的布王三(即王权),在今湖北地区活动的孟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