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字的特点及其产生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让知识带有温度。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一)汉字的产生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
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久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制造出来的。
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头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
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化过程(一)汉字形体的演化汉字在历史上浮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被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分。
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化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化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
狂草产生于唐代。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向来运用至今。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汉字七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商)(周)(秦)(汉)(汉末)七种字体对比及演化过程暗示图:(二)现行汉字的形体现行汉字常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别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分。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
按照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连续使用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文字系统。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汉字体系。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传播和现代应用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发现:20世纪初,中国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文,这是最早的一种汉字书写形式。
1.2 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以刻画动物骨骼或龟甲上的文字为主,形态复杂,结构独特,是汉字演变的起点。
1.3 甲骨文的意义: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古代文字、古代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汉字的演变2.1 篆书的出现:篆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秦朝时期正式推广使用的一种字体。
2.2 隶书的发展:隶书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秦朝时期为了方便书写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2.3 楷书的形成:楷书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隶书演变而来,是现代汉字书写的基础。
三、汉字的发展3.1 汉字的标准化:为了统一汉字的书写,减少歧义,汉字在不同朝代不断进行标准化的尝试。
3.2 汉字的繁简体:汉字的繁简体是在汉字标准化的基础上,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书写需求而形成的。
3.3 汉字的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常见的一类字,它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既有意义上的指示,又有发音上的提示。
四、汉字的传播4.1 汉字的东传:汉字最早是从中国东部地区传入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文字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4.2 汉字的西传:汉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西亚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文字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4.3 汉字的全球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汉字逐渐成为了世界上学习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对世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汉字的现代应用5.1 汉字的教育价值: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系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第三节旅游诗词名篇选读第四节旅游名联选读第五节游记名篇选读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及诗词、楹联格律常识。
熟悉:名胜古迹中的著名楹联、历代游记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掌握: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和图画记事。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
此后,汉字经历了由商周时期的金文,西周后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到唐朝的狂草、楷书、行书等的发展过程。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后世称为宋体,及现在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的演变规律汉字的发展,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其演变规律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笔画的线条化;二是字形的符号化;三是结构的规范化;四是字集的标准化。
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一、诗体流变关于诗体的流变,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曾有“风、雅、颂既忘,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多数篇章都是四言句型,两字一顿,偶数句末押韵,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
一、诗体流变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楚辞,楚辞一般为七言,在句中第四字用“兮”字,确立了诗歌三字尾的节奏,为七言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楚辞与汉赋也有关系,《离骚》也被称为骚体赋。
汉赋的主要特点駢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讲究对仗的形式被后世的格律诗所继承并发展。
五言诗成于汉代,东汉班固的《咏诗》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七言诗成熟晚于五言诗,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是早期七言诗的代表。
五言诗、七言诗的成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第一章汉字的起源文字在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曾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记事方法。
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里,谈到过汉字的起源:“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许慎认为,汉字产生之前,曾有过一些过渡阶段。
起初是庖牺(伏羲)氏创作八卦符号用来表示世界万象;其后有神农氏结绳记事,但却难以适应日益繁多的事物;直至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书契文字,百官由此得到治理,万民由此得到督查。
1. 结绳记事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记事的方法可能有多种,结绳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法。
所谓结绳记事,就是在绳子上打结,原始时期,人们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
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这样的方式似乎只能帮助记忆,本身还不能独立完整地记录事情,所以几乎不可能形成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除了结绳记录之外,还有通过在树皮上、木头上做记号以及契刻等方法来记事的。
契刻也往往与数字有关。
人们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木契上的简单刻划,也只起帮助记忆的作用,不能算是文字。
不过,契刻的这种形式,却很可能是最早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
古人利用这种形式把一些数字符号或象形符号刻划在陶器或竹木片上,用以传递某种信息,就有可能逐渐演化成类似青铜器文字或竹简木牍这类文书,继而慢慢形成了文字和文献。
上篇汉字部分第一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简史第一节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公元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商代故都)发现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已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
第二节汉字的发展简史1)甲金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两者合称甲金文。
2)大篆: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石鼓文、籀(音“昼”)文均称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从以前象形图画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出线条笔划,早期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刻划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逐渐脱离了图画的原形,字体结构趋向整齐,打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3)小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异形字,产生了统一的文字,就是秦篆,后人称为小篆。
它是汉字史上统一文字的运动,也是古文字时代文字简化的总结。
它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协调整齐、十分美观,基本是长方形的方块文字。
4)隶书:1.古隶:古隶是由小篆走向今隶的过渡字体。
其特点是将小篆的圆字体改为方字体。
字体趋向简单化,出现了字体的偏旁部首,用笔书写起来也很方便了。
2.今隶:古隶发展到汉代在其笔划的基础上形成了笔划工整,有波动挑法,更易写易认的今隶。
今隶有“蚕头燕尾”之称。
又称为“八分书”。
5)楷书:楷书也称真书,其历史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在西汉宣帝时开始萌芽,东汉末成熟,魏以后兴盛起来(其产生和发展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人的突出贡献);隋唐后不断得到美化和完善(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等等书法名家)。
楷书运笔有力而平稳(隶书的笔划是具有波动的波势挑法),字体结构是向里集中的“永”字形方块字(隶书是“八分书”的字势)。
6)宋体字:公元十一世纪中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印刷术发明后,对汉字的形体影响很大,由于雕刻刀在刻字时对汉字的形体产生了影响,出现了一种横轻直重、易于阅读的印刷字体。
北宋时雕版印刷的印刷体,后人称为宋体字。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60962B/06131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一、课程的教学目标1、中国文化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2、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学习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专题,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产生土壤,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宗教及其特点,中国的礼乐文化及其意义,中国的史学传统及其意义,中国的哲学及其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如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均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自学。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换意见。
本课程将指定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和相关参考书,课上进行讨论。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最鲜活的资料。
3、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开卷笔试。
平时成绩由两篇作业组成。
一篇是经典读书笔记,要求从《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周易》中任选一本,认真阅读,写一篇1500字读书笔记论文。
另一篇作业是从指定的5部作品中挑选一部,认真阅读,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或中国思维方式的论述。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功能四、中国文化的简要历程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本讲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基本分层、中国文化的基本分期,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汉字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简况一、汉字的特点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扩大和完善语言的交际作用的工具。
文字不等于“字”,“字”只是文字系统中单个的书写符号,是文字系统中的个别成员。
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的系统,它包括汉字的所有构字部件(主要指由基本笔划构成的各种偏旁,如形旁、声旁等)、汉字中所有的字(总数超过5万)、汉字的书写规则(如每个字的书写笔顺,组成文章的字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的书写顺序等),以及作为汉字标记语言的辅助性符号的标点符号及其使用规则。
正因为文字是形成了完整体系的书写符号,所以它才能正确地记录语言。
唐代著名训诂学家孔颖达在《尚书·序》的正义(“正义”是古代一种注释的名称)中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语言(言)是思想(意)的声音表现形式,而文字(书)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
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文字(书)同语言(言)和思想(意)之间的关系。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
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如英、俄、阿拉伯、法文)相比,汉字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每一个字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
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固定的书写形式,这就是“形”;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固定的读音,这就是“音”;每一个汉字都表示一个同它的字形结构紧密相联的特定的含义,这就是“义”。
形、音、义三者密不可分,紧紧结合。
例如,“牟”字,现代读音为móu,在造字之初,其含意为“牛鸣也”。
“牟”的字形与“牛鸣”之义紧密相联:下部的“牛”,表示动作的主体是牛;上部的“厶”则“象其声气从口出”。
“牟”字的字形实际上就像一头牛在鸣叫的样子,其读音móu也与“牛鸣”之声相近。
再如,“黑”字,现代读音为hēi,其造字之义为“火所熏之色也”。
“黑”的字形与“火所熏之色”的意义紧密相联:在“黑”的篆体字形中,上部是古文“囱”字,中、下部合成一个“炎”字;以“炎上出囱”的形体表示“火所熏之色”,真是确切至极。
清人王筠在《说文释例》中指出:“今人亦呼灶突为烟囱,……是烟所由出,故…黑‟字从之。
”又如,“颖”字,其含义为“禾末也”,即禾穗上的芒刺,清代最杰出的文字学家段玉裁在注解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时指出:“近于穗及贯于穗者”都叫“颖”。
“颖”这个字的结构,是“从禾,顷声”,即由“禾”和“顷”两个部分组成;“从禾”,表示“颖”的含义与“禾”有关;“顷声”,表示“颖”古代的读音与“顷”相同或相近。
“颖”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就是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了解汉字的这一特点,对于深刻理解汉字的结构,从而准确地掌握古汉语的词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二、汉字的产生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文字。
它从诞生至今,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在汉字诞生之前,根据古籍记载,中华民族的先民是以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来帮助记忆、辅助交际的。
上古的实物记事,主要有结绳、结珠、讯木等。
所谓结绳,就是用绳打结,以不同形状和数量的绳结标记不同的事件。
《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老子》、《庄子》、《尚书·序》、《说文解字·叙》等古书,也有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
结绳的具体方法,我们只能从古书中窥知一二。
《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无文字。
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所谓结珠,指用绳子把贝壳串起来,以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贝壳表示不同的事情。
据说中国的算盘即起源于结珠。
所谓讯木,指在一根木棒或竹条上,刻上各种花纹或齿画,有时还插上一些附加之物,用以记录事情或传达命令。
古代的令箭、符信等,就具有讯木的性质。
据古书记载,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还在使用具有讯木性质的“刻契”——刻上齿画以记数量的竹木之札。
上述种种实物记事的方法,同文字的产生并无直接关系,它们不过是文字产生之前的孕育阶段罢了。
上古的图画记事,是以具体的图画来记载事情、传递信息、辅助交际的方法。
由于记事图画形象、明了,表达的内容丰富、复杂,因此,它比用来记事的实物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但是,记事图画并不记录语言,并无固定的读音和相对固定的形体,也不代表一定的词句,所以它还不是文字。
不过,记事图画已经是象形文字的直接萌芽,是象形文字产生的基础。
记事图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表概念逐渐固定,图形线条逐渐简化,形体相对定型,成了形象化的符号,而且同语言里的词发生了固定的联系,并被赋予一定的读音,成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只有到这个时候,它才同“记事图画”产生了质的差别,真正变成了文字。
早期的象形字之所以具有浓厚的绘形意味,是因为它们都是由记事图画发展而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流行“仓颉造字”的传说,在《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中,对此都有记载。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ㄙ,背ㄙ谓之公。
”《吕氏春秋·君守》:“仓颉作书。
”到了汉代,仓颉造字的说法十分流行:汉武梁祠有仓颉造字的壁画;山东沂南汉画像墓的中室,画有仓颉造字的内容;在汉人伪托孙子所作的纬书《春秋元命苞》中,更把仓颉造字说成是神授之功:“苍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生而能书。
及受河图绿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甚至连《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也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官以ㄨ,万品以察。
”等等。
但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
从上面我们对汉字产生情况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汉字是经历过长期(也许多达几千年、几万年)的孕育,才逐渐由记事图画发展变化而成的;汉字的产生,凝聚了几十代、几百代、甚至上千代人的心血和智慧;汉字决不可能是一个人的杰作。
仓颉可能是古代一位对汉字很有研究,在收集、整理、规范和传播汉字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因而后人把创字之功附会到他身上。
三、汉字结构的发展情况汉字是一种以象形字为基本构字部件的表意体系文字。
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形、表意和音义结合三个阶段。
1.表形阶段表形阶段的汉字,主要是直观描拟外物的具体形象的象形字,它们有的是直接从记事图画脱胎而来的。
象形字数量不多,大约只有几百个。
如“兔”、“龟”、“人”、“牛”、“羊”、“刀”、“木”、“手”等。
这一阶段的汉字还包括能表示一些抽象概念的指事字,如“刃”、“本”、“末”等。
2.表意阶段有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用象形、指事难以造字,人们就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形成了会意字,汉字进入了表意阶段。
“友”、“步”、“林”、“比”、“看”、“牢”、“囚”、“逐”等字,都是会意字。
会意字的数量比象形字多些,历代积累的会意字总数约近一千个。
3.音义结合阶段表形和表意的字,只能用形象或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示语词的含义,而不能表示语词的读音。
因此,每一个字的读音,必须一个一个地死记。
而文字的作用,就是记录有音的语词,因此,这些字在使用上和发展上,就受到很大局限。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就以已经造好了的表形、表意字为基础,创造了音义结合的造字方法,汉字进入了音义结合的阶段。
音义结合阶段的汉字,是指由表义的形旁与表音的声旁组合而形成的形声字。
形旁所表的“义”,并不是形声字本身的含义,而仅仅是形声字含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也即形声字所属的“义类”;声旁所表的“音”,是形声字初创之时的读音。
如“江”、“河”、“湖”、“泊”、“旗”、“帜”、“蛇”、“燃”等,都是形声字。
由于形声字不但表义,而且表音,同活的语言联系密切,因此,形声字的生命力极强,音义结合的造字方法的能产性也最强。
在汉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1226个甲骨文之中,象形字277个,指事字20个,会意字396个,形声字334个,用于假借的字129个,结构不明的字70个,形声字约占27%;在1753个西周金文中,象形字224个,指事字57个,会意字333个,形声字1051个,结构不详的88个,形声字占60%;在1303个战国文字中,象形字118个,指事字24个,会意字148个,形声字909个,结构不详的104个,形声字约占70%;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共收9353个篆字,其中象形字347个,指事字117个,会意字819个,而形声字则有8070个,约占86%;宋代郑樵《通志·六书略》收录了当时23266个楷书字,其中象形字481个,指事字123个,会意字821个,形声字却多达21841个,约占94%。
这些统计数字表明,形声字在汉字中逐渐占绝对优势,一直延续到现代。
四、汉字形体的发展情况汉字形体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空图空图1.从商周古文到秦代小篆商周古文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用金属刀具刻画在晒干了的乌龟腹甲和牛羊鹿肩胛骨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殷商王室用来记录占卜吉凶之事的,因此,又叫“卜辞”或“殷墟卜辞”,也叫“契文”。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被发现。
1928年以后,经过多次发掘,先后出土十余万片。
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000个,其中已被人们认识的约三分之一。
甲骨文是一种相当发达的文字,它的结构,包含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但甲骨文中多数字的结构部位和书写笔划还没有定型(如“人”字就有六七十种写法)。
最近几十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等地,也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具刻在坚硬的甲骨上的,因而其笔划多为细而长的“瘦笔”。
甲骨文的形体尚未定型,异体字很多。
金文,又叫“钟鼎文”,是殷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青铜器一般是商周王室或贵族用来祭祀、宴饮的器皿,称作“彝器”或“礼器”。
商代在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字数较少,字体与甲骨文相近。
周代的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近500字,内容多为记载典祀、宣扬征伐、赏赐功臣、订立盟约、训诰百官等;其字形笔划比甲骨文宽、粗,多为“肥笔”,显得浑厚古朴。
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通行于西方(如秦国)的文字,是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时太史籀所作。
大篆是相对于小篆而言的。
同小篆相比,大篆笔划圆匀,结构繁复。
小篆又叫“秦篆”,本是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简化而成的。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推行“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形,废弃了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如六国古文等)。
小篆笔划圆匀,粗细一致,结构比籀文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