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p地质构造
- 格式:pdf
- 大小:7.68 MB
- 文档页数:207
湖北鸡笼山铜金矿床特征及控矿因素湖北鸡笼山铜金矿床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其具有一定的特征和控矿因素。
本文将对该铜金矿床的特征及控矿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研究背景湖北鸡笼山铜金矿床位于湖北省西部的鄂西南地区,地处中国华中板块与扬子板块交界处,是中国南华西北缘地区的一个重要矿产资源。
该矿床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经过长期的勘探和开发,已确定的矿产资源储量达到数百万吨,对于中国的金属矿产资源供给起着重要作用。
二、地质特征1. 地质构造特征鸡笼山铜金矿床所在的地质构造单位主要为长江铜矿带的一部分,该地区地表呈东北-西南向走向的褶皱构造,存在着丰富的断裂构造。
铜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和褶皱中,形成了较为规模化的矿体。
2. 矿体特征该矿床主要矿体类型有石英脉状、节理矿体和蚀变矿体等,其中石英脉状矿体较为发育,含矿石量较大,为该矿床的主要产状。
矿体中还伴生有一定的铁矿石、铜矿石和金矿石等,形成了丰富的多金属矿产。
三、矿床成因鸡笼山铜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受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热液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地壳深部岩浆侵入过程中,地质构造变形活跃,不断引起热液活动,并在地表形成了较为规模化的矿体。
研究表明,矿床的形成还与构造断裂带的活动、矿床物质输送和沉淀过程密切相关。
四、矿床控矿因素1. 地质构造因素研究表明,鸡笼山铜金矿床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在地表褶皱和断裂构造活跃的地区,矿床形成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地质构造成为了控制该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岩浆活动因素岩浆活动对热液活动的引发和矿床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岩浆侵入活跃的地区,地下热液活动也较为频繁,岩浆活动也成为了该矿床形成的重要控矿因素之一。
3. 热液活动因素研究表明,热液活动引发的矿床形成在其成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热液所携带的金属元素在地表形成了多金属矿体,并沉积成矿石,热液活动是控制该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总结鸡笼山铜金矿床作为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其具有一定的地质特征和成矿特征。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人教一、地球的结构和地壳构造地球是由核、幔和地壳组成的,地壳是地球最薄的一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地壳构造与地球上的形成、演变和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核、幔和地壳三个部分。
核分为内核和外核两层,内核温度高,由固态铁合金组成;外核温度较低,是一层液态铁合金。
幔是核和地壳之间的中间层,由熔融状态的岩石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外壳,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2. 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地壳内部岩层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地壳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产物,影响着地球的地貌和地球上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
地壳构造主要有山脉、高原、盆地、台地、丘陵、平原和海洋等形式。
二、板块构造和地球运动地球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的行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都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不断地在移动和变化。
1. 板块构造地球上的地壳分为若干个大块,称为板块。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壳上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式相对运动。
目前全球分为七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
2. 地球运动地球运动主要有地壳运动、地幔对流和地球自转等。
地壳运动包括板块边界的构造活动,如造山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幔对流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对流运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地壳运动。
地球自转使地球的自转轴保持不变,使地球发生昼夜交替。
三、大气圈与水圈大气圈和水圈是地球上两个重要的自然圈层,维系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1. 大气圈大气圈是包围地球的一层薄气体,由氮、氧、水蒸气等成分组成。
大气圈对地球上的生物和地质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调节地球的温度、维持水循环、吸收紫外线等功能。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分存在和流动的范围,包括海洋、湖泊、江河、冰川等。
水分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
四、生物圈与地理环境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体存在和活动的范围,生物体和地理环境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
南天山东段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摘要:为了解南天山东段泥盆世沉积盆地环境及演化历史,课题组通过野外实测地质剖面,结合岩相学、沉积相环境分析等手段对东天山泥盆世地层作出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认为:南天山东段沉积盆地是由弧后盆地演化而来的,在早-中泥盆世沉积环境稳定,以浅海-半深海沉积环境为主,地壳稳定,持续收缩,短暂出现扩张;在晚泥盆世,岩浆活动强烈,收缩速度加快,总体仍为半深海-浅海相沉积环境。
关键词:盆地演化沉积环境南天山东段中图分类号:p9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引言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的关系一直是沉积学家和构造地质学加关注的焦点,也是沉积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深入研究沉积盆地,有助于解决造山带结构与造山作用过程所遇到的一些难题,是恢复造山带地区地层序列和岩相古地理的最有效、最基础的方法[7-10]。
前人对新疆和硕县地区沉积环境和演化背景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区域地质调查,大多进行的是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研究,少见化石,本区大多数地层的命名是与邻区对比岩性得来的,这样就制约了对南天山东段泥盆纪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的古地理特征、沉积背景的分析研究。
因此,系统的分析研究本区泥盆系沉积地层对恢复南天山东段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工作在新疆马兰村幅、新井子幅等四幅图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测绘了泥盆系剖面。
1 区域地质背景调查区地处东天山南坡,位于新疆和硕县。
工作区北邻中天山南缘断裂,南邻辛格尔断裂。
按照肖序常的划分,该区属于南天山早-中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段的洋壳海沟板片的南缘。
现有研究表明:与榆树沟蛇绿混杂岩有关的洋盆总体向南西消减,工作区位于其上盘。
本次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测量剖面、路线地质调查取得了丰富的地层、古生物资料,依据岩性、岩相特征、接触关系、变质程度、化石及所处的构造位置为主要依据,结合新疆地层,详细划分了本区泥盆系地层,并根据化石确定了沉积年代。
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莘海亮;刘明军;张元生;康敏【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7(039)001【摘要】应用多年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使用多震相走时成像方法获得了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壳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速度结构图像在浅部较好地反映了地表地形、地质构造的特征,深部显示地壳速度具有明显的横向变化特征.12km 深度以上显示研究区北部太行山隆起区地壳主要呈现为高速区,南部沉降区为低速区,而12km深度以下具有反转的特点.整体显示速度异常的走向大致与邻近活动断裂走向一致.垂直速度剖面显示研究区地壳具有分层特征,上地壳厚约10km,速度横向变化较小;中、下地壳的界面呈现局部上隆或凹陷状,横向起伏变化较大.通过分析速度、断裂与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推测研究区具备发生中强震的深部孕震条件.%We present a new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crust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fault zone,which we developed by inverting 14078 arrival-time data recorded by a local seismic network from 1981 to 2012.The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new insights into the deep structure environment of the research region.The tomographic images show that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topography and geologic structure at shal-low depths,while in the deeper crust,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exhibits obvious late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results for depths of less than 12 km represent the northern studyarea where the Taihang Mountains crustal uplift is located,which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as a high-speed zone.However,the south-ern settlement area of the low-speed zone and the results for depths greater than 12 km exhibit reversed characteristics.The velocity sections reveal that the velocity anomaly is roughly in line with the direction of nearby active faults.Based on the velocity profile,we determined the crust in the study area to be layered such that 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with the upper crust having a depth of 10 km.With respect to the lateral velocity change,there is little variety in the upper crust,but great variet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s.Earthquak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4 km to 20 km depth in the crust.On the basis of our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locity,faults,and strong earthquakes,we speculate that our study area has the necessary preparation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a strong earthquake.【总页数】9页(P141-149)【作者】莘海亮;刘明军;张元生;康敏【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郑州 4500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郑州450002;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郑州 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3【相关文献】1.纵波速度模型约束的首都圈地壳横波速度结构成像 [J], 张智;李良杰;张艳瑾;熊彬;赵国敏2.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 [J], 莘海亮;刘明军;张元生;康敏;3.华北北部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J], 杨峰4.利用接收函数研究程海断裂带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内S波速度结构特征 [J], 陈佳;高琼;王军;邓嘉美5.滇西北地区主要断裂带及邻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J], 杨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南京三台洞地质报告南京三台洞地质报告一、引言南京三台洞位于南京市,地理坐标为xxxx。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研究区域。
本报告旨在对三台洞地质进行详细描述与分析,为地质研究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二、地质概况三台洞地区为岩石丘陵地带,地层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和灰岩组成。
花岗岩为主要出露岩石,具有块状结构和粗粒组分,质地坚硬耐磨。
片麻岩常见于次要岩性,具有层状结构和粗粒组分,质地中等。
灰岩呈灰白色,由于含有大量石灰石颗粒而具有均匀结构和细粒组分。
三、地质结构三台洞地区的地质构造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
主要构造包括断裂、褶皱和岩层。
断裂带主要分布于南北向,形成了岩石的剪切和位移。
褶皱形成于地壳运动过程中,呈现出波状或弯曲的形态。
岩层则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地层,形成了三台洞地区复杂的地质构造。
四、地质内部属性三台洞地区的开挖工程揭示了地质内部的属性。
根据岩体结构和岩性分布,确定了岩石的稳定性,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
通过地质内部属性的分析,可以预测地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工程的安全进行。
五、地质意义三台洞地区的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质演化过程和地质资源分布规律。
同时,对地震活动和地质灾害的研究,可以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综上所述,南京三台洞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类型丰富。
地质研究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依据。
随着地质科学的不断发展,对三台洞地区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为地质学和工程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30卷 第5期地 震 学 报Vol.30,N o.5 2008年9月 (441--448)ACTA SEISM OLOGICA SIN ICA Sep.,2008 李志雄,雷建设,赵大鹏,武巴特尔,沈繁銮,丘学林.2008.海南岛及邻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地震学报,30(5): 441--448.L i Zhixiong,Lei Jians he,Zhao Dapen g,W u Bateer,S hen Fanluan,Qiu Xuelin.2008.3-D P-w ave velocity structu re of th e crus t beneath Hainan Is lan d and adjacent regions.A cta S eismologica S inica,30(5):441--448.海南岛及邻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李志雄1) 雷建设2), | 赵大鹏3) 武巴特尔4)沈繁銮1) 丘学林5)1)中国海口570203海南省地震局2)中国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3)日本仙台980-8578日本东北大学地球物理系4)中国北京东燕郊101601防灾科技学院5)中国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摘要 利用海南岛及邻区1999 2005年9个地震数字化台站记录到的3500余条区域初至波到时资料,确定了海南岛及邻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域浅部上地壳的波速异常与地表地质构造有一定的相关性,即王五 文教断裂带以北地区波速较低,而以南地区为相对高的波速异常区.这与琼北地区为凹陷、并伴有多期火山活动和较高的地热背景,而琼中南地区为较稳定的隆起等构造特征相一致.在其中下地壳,琼东地区相对琼西地区波速较低,可能暗示了地幔热物质上涌等动力学过程.波速异常分布模式还暗示出北西向断裂带(如铺前 清澜断裂带)较浅,而近东西向的王五 文教断裂带较深,有可能延伸至莫霍面或更深.关键词 三维速度 P波 地壳结构 海南岛文章编号:0253-3782(2008)05-0441-08 中图分类号:P315.3 文献标识码:A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beneathHainan Is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Li Zhixiong1) Lei Jianshe2),| Zhao Dapeng3)Wu Bateer4) Shen Fanluan1) Qiu Xuelin5)1)Earthquake A dministra tion of H ainan P rov ince,H aikou570203,Ch ina2)Institute of Crustal Dy na mics,China E arthquake A d ministration,Be ij ing100085,China3)Dep artment of G eophy sic s,T ohoku Univ er sity,Sen dai980-8578,Jap an4)Colleg e of P rev ention Disaster T echnolog y,East Yanj iao,B eiiing101601,China5)S ou th China Se a I nstitute of Oc eanology,Chinese A cad emy of Sc ienc es,G uang zh ou510301,China*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 十五 规划海口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子专题(0106512)、地震科学联合基金(105086)和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课题(M SGL0503)联合资助.收稿日期 2008-03-20收到初稿,2008-07-10决定采用修改稿.|通讯作者 e-mail:leijs@442 地 震 学 报 30卷Abstract:Using over3500first P arrival times r ecorded by9dig ital seismic sta-tions of the H ainan Digital Seism ic Netw or k during1999 2005,a3-D P-w avevelocity model of the cr ust beneath H ainan Island and adjacent reg io ns w as de-termined.Our result show s that in shallow upper crus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of velocity anom alies is so mew hat asso ciated w ith surface geolo gical str ucture inthe regio n.A relatively low velocity anomaly appears north of Wang w u--Wen-jiao fault,w hile a relatively high ano maly is found south of that fault.T his spa-tial v elo city v ar iation is consistent w ith the fo llow ing reg ional tectonic featur e:nor thern H ainan Island is a depr essional region with m any active vo lcanoes andhig h geothermal activity,w hile centra-l southern H ainan is an uplifted and sta-ble region.In m iddle and low er crust the velocity is low er in eastern H ainanthan that in western region,possibly sugg esting the ex istence of hot materialsupw elling fr om the m antle in eastern H ainan.The pattern of velocity anomalyalso indicates that the NW--SE tr ending faults, e.g.,the Puqian--Qinglan fault,may be shallo w,w hile the W--E tr ending Wangw u--Wenjiao fault m ay be deep,perhaps extending do w n to the Mo ho disco ntinuity.Key words:3-D velocity model;P-w ave;crustal str ucture;H ainan Island引言海南岛及其邻区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受菲律宾板块、印度板块运动和南海海盆扩张的联合作用与影响.该区域构造运动、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动强烈,其中海盆扩张对本区的影响最大.南海属扩张后的弧后盆地,扩张轴呈近东西向展布,南海扩张使海区形成一系列走向东西 北东东向的隆起、坳陷及其右旋扭动断裂,并逐渐波及北侧的大陆.在雷琼地区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的深大断裂,并使雷琼断陷成为巨大的裂谷断裂带(李建生, 1991;姜效典,李巍然,1994).海南岛内的活动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是近东西向;另一组为北西向(图1).另外,还散布着一些北东向及其它方向的断裂.近东西向断裂是一组张性的深大断裂(如王五 文教、尖峰 吊罗和九所 陵水断裂),控制着海南岛的断陷、隆起以及火山岩分布.东西向的王五 文教断裂是琼雷断陷带和琼中南拱断隆起区的分界线.在其北面的琼北及雷州地区,第四纪火山发育,地震活动强烈;往南直至东西向的尖峰 吊罗断裂带,是地震相对平静地区.尖峰 吊罗断裂以南,地震又活跃起来,曾发生多次中强地震并形成一些震群(胡久常等,1997;陈运平等,2002).在王五 文教断裂带以北地区,北西向断裂带具有新生性和强烈的活动性,控制着最新的火山活动和新生代地层的分布,并以30 40km等间距出现.例如,琼东北地区的铺前 清澜断裂、长流 仙沟断裂、海口 云龙断裂等.北西向断裂是一组发震断裂,它参与了大地震(如1605年琼山7.5级地震和北部湾1994年6.1级、1995年6.2级地震)的孕育过程,北西向活动构造与东西向构造交汇处是大震孕育的主要场所.丁原章等(1988)开展了琼东北地区的构造及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研究工作,出版了一部具有一定深度、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著.本研究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探测海南地区的深部精细结构,以进一步分析断层、地震与波速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了解该地区现今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地震学基础资料,特别是为海口及邻区在防御强震发生和火山喷发、减轻灾害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1 资料和方法图1给出了9个地震台站在海南岛及邻区的分布.这些台站多数分布在琼北地区,南部和西部地区只布设有三亚台和东方台,较为稀疏.我们从1999年5月 2005年10月发图1 本研究所用的地震台站、地震震中和主要断层分布示意图A :王五 文教断裂带;B :尖峰 吊罗断裂带;C :九所 陵水断裂带;a :长流 仙沟断裂带;b :海口 云龙断裂带;c :铺前 清澜断裂带Fig.1 Dist 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and eart hquakes used in this study and major fault zones A :Wangw u --W enjiao fault;B :J ianfen g --Diaoluo fau lt;C :J iusuo --Lingshu i fault;a :Changliu --Xiangou fau lt;b :H aik ou --Yunlong fault;c :Puqian --Qingnan fau lt生在海南岛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事件中,选取464个区域地震(图1)作为我们的研究资料,这些地震至少被上述5个台站所记录.因此,总共收集到3500余条高质量的初至到时资料,这些资料追踪后的走时残差均在5.0s 以内,其中有80%小于2.0s.采用双差法(Waldhauser ,Ells -w o rth,2000)对这些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震中经度、纬度和深度的标准差在2.5km 以内的地震数达90%以上.其中,在琼东北和琼东南地区的定位标准差多在2.0km 以内,而在琼西北的北部湾地区定位精度略低些,但最大标准差也不超过5.0km.从海南岛及邻区的地震空间分布(图1)来看,地震主要发生在海南岛的周边地区,海南岛中部地区少有地震发生.本研究采用赵大鹏等人发展的一种地震层析成像方法(Zhao et al ,1992).为更精确地计算走时和射线路径,本研究采用了适合研究区的一维初始速度模型和起伏的莫霍面埋深,这些模型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丁志峰等,2004;嘉世旭等,2006;李志雄等,2006).莫霍面埋深的起伏变化明显,在海南岛中南部较深,约30km,但往北逐渐变浅,到了琼北、琼州海峡为23 24km.关于莫霍面形态的细节,详见李志雄等(2006)文章.大量检测板实验结果表明,初始三维模型水平方向上以0.5 0.5 为间距,垂直方向上以1,5,10,15,25km 和35km 为深度层是研究区最适合的参数化模型(图2).模型空间中任意一点的速度可由周围8个节点内插所得(Zhao et al ,1992;Zhao,Lei,2004).节点上的速度扰动量为未知参数.反演时采用有光滑(Zhao,2001;Lei,Zhao,2006)和阻尼的最小二乘法(Paige,Saunders,1982).2 计算结果和分辨率分析图2a f 给出了反演获得的层析成像结果平面图.可以看出,浅部的速度图象与地质构造有一定相关性.例如,在1km 深度的剖面上,尽管高、低速异常东西分界线很明显,443 5期 李志雄等:海南岛及邻区地壳三维P 波速度结构图2 (a) (f)用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获得的海南岛及邻区三维P 波速度结构平面图;(g) (l)射线数分布;(m) (r )检测板实验结果在图(a) (f)中,红、蓝颜色分别代表低、高波速异常,黑线为断裂带;在(g) (l)中,灰度分别代表射线数开二次方(SQRT )后的数值;在(m ) (r)中,黑、白圆圈分别代表高、低速异常Fig.2 P -wave v elocity anomalies (a) (f),ra y numbers (g) (l),and checkerboar dresolution tests (m) (r)at different depths in the cr ustal model.T he checkerboardresolution test is done w it h ho rizontal g r id int er val of 0.5 0.5In (a) (f),r ed and blue color d enote slow and fast velocity anomaly,respectively,and black lines den ote ma -jor faults.In (g) (l)w hite and black color denote the root s quare of th e ray numbers w ith the ray number scale b ar at the bottom.In (m) (r)solid and open circle denote fas t and s low velocity anomaly,res pectively 444 地 震 学 报 30卷但以东西走向的王五 文教断裂带为界的波速异常也显示出明显的结构特征,即琼北地区和琼州海峡地区为明显的低波速异常,可能与火山喷发物的分布有关(图2a);在10km 深度的剖面上,整个海南岛均呈现为高波速异常(图2c);在25km 深度的剖面上,海南岛的中北部为明显的低波速异常,而其周边海域为明显的高波速异常,这可能反映了陆区与海域构造上的差异(图2e);在上地幔顶部(35km 深度),海南岛东部地区为明显的低波速异常,而其西部为明显的高波速异常,可能反映出东西部构造上的差别(图2f).另外,低波速异常与断层展布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可能反映出地壳或岩石圈中存在破碎带.地球上有很多热点,这些热点地区有明显的特征,如地形上隆、相对高温和有区别于洋中脊或安山石玄武岩同位素信息的火山活动(Davies,1988;Sleep,1990;Courtillot et al ,2003).本研究区的琼北地区也称为热点(Lebedev et al ,2000).由纵剖面图(图3)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海南热点下方深至5km 的浅部、下地壳深至上地幔顶部都有明显的低波速异常.这些低波速异常的形态与莫霍面的上隆形态相一致,可能反映出上地幔热物质上涌的情况.检测板实验是检测研究区内地震射线交叉性覆盖好坏的一种有效手段,判定已有的射线到时资料是否足以求解研究区模型空间节点上的未知参量.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构造一个正负相间的速度扰动模型,根据实际的震源和台站位置计算走时和射线路径;其次在无正负相间的速度扰动模型下计算走时;然后根据两种模型的走时残差,采用上述相同反演方法,反演还原正负相间的速度扰动模型;最后根据对该正负相间速度扰动模型的还原程度来判断分辨效果.本研究中,速度扰动量为5%.由检测板实验结果平面图可知,在琼东北地区,除10km 深度(图2o)上的异常幅度没有完全恢复外,正负相间的异常模式都被还原(图2m o,q).特别是在15km 和35km 深度的平面图上,检测板无论是在幅度上还是正负相间上,均还原得较好.由垂直纵剖面图(图3e,f)可以看到,除WE 剖面上的110 E 附近有部分节点的正负还原相反外,其它部分节点的正负相间样式均还原正确,尤其是沿SN 剖面异常幅度也基本还原.图2g l 和图3c d 分别给出了相应剖面的射线数分布.由上述分辨率分析可知,本研究获得的一些主要速度结构特征都是可信的.3 讨论将这些精确定位后的地震震中投影到速度剖面上,可以看到这些地震多数发生在高、低波速过渡带上(图2a d),而且在北部湾和琼西地区地震多偏向低波速异常区,而在琼东北和琼东南地区则偏向高波速异常区.在琼东北地区小震的震中分布与北西向的铺前 清澜断层和近东西向的王五 文教断裂带的展布形态相一致,表明这些地震的发生可能与这些断层的活动相关.另外,还发现沿王五 文教断裂带发生的地震震源较深,以其为界的高低波速异常分布模式也延伸到较大深度(图2、图3),而沿铺前 清澜断裂带的地震和低波速异常都较浅(图2a,b),说明铺前 清澜断裂带可能较浅,而王五 文教断裂带则较深,可能延深至莫霍面深度.由图2a c 的波速结构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地壳浅部,琼北地区的波速与琼中南部相比要低许多,这不仅与琼北凹陷、琼中南隆起的地质构造格局(图1)相一致,而且与分别使用三维重力反演和远震接收函数技术获得的琼中南部的地壳比琼北厚的结果也相吻合(李志雄等,2006;Qiu et al,2002).雷州半岛南部以至整个雷琼盆地表现为低波速异常445 5期 李志雄等:海南岛及邻区地壳三维P 波速度结构图3 (a)、(b)用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获得的海南岛及邻区三维P 波速度结构纵剖面图;(c)、(d)沿纵剖面的射线数分布图;(e)、(f)沿纵剖面的检测板实验结果;(g )纵剖面的位置在图(a)和(b)中,红、蓝色分别为低、高波速异常,白色圆圈为地震震中,图上方的多边形表示沿纵剖面的起伏地形;沿(c)和(d)纵剖面射线数的色标位于(d)右侧;在图(e)和(f)中,圆圈和叉号分别代表检测板实验相应节点上的速度异常值还原正确与错误,其大小代表量值.检测板的这种表达方式,易于表达剖面不在节点上的情形,详见雷建设和周蕙兰(2002)以及L ei 和Zhao (2005;2007a,b)文章.图中,虚曲线表示M oho 面深度,红三角代表海南热点,白三角为海南岛的9个地震台站Fig.3 Cross -sections of v elocit y anomaly (a)and (b),r ay numbers (c)and (d),andcheckerboar d r esolution tests (e)and (f)in the model w ith hor izontal g rid spacingof 0.5 0.5 and v ertical spacing o f 4 10kmIn (a)and (b),red and blue den ote slow and fast velocity anomaly,respectively,and circles represen t earth -quak es.T w o top plots s tand for topography along the cros s -section s.Ray nu mbers are show n in (c)and (d).In (e)and (f),cross es and s tars d enote th e velocity anomalies being inverted w ron gly and correctly,re -spectively,w ith th eir sizes bein g proportional to th e recovery degree as illu strated on th e righ t of (f).Forsuch expression of checker board r esolu tion test the reader s may refer to Lei and Zhou (2002)and L ei and Zhao (2005;2007a,b).In (a) (f)dash ed curve d enotes the M oho discontinuity along the profile.Red tr-iangles denote the h ots pot.Pos ition s of the pr ofiles are sh own in (g),w here wh ite triangles denote 9s eism ic station s on H ain an Island and red triangle denotes the h ots pot446 地 震 学 报 30卷(图2、图3),与该区第四纪火山活动甚为活跃、伴随多期多次喷发并具有较高地热背景的研究结果(陈墨香等,1991)相一致.雷建设和周蕙兰(2002)利用中国地震台网(1985 1997年)和ISC 报告(国际地震中心报告,1964 1997年)的初至P 波到时资料,获得了中国西南及邻区深至400km 的波速结构.海南岛位于其研究区的边缘,资料虽覆盖不甚充分,但仍可看出该区呈现出低波速异常.Liang 等(2004)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资料(1985 1997年)、川滇地区(1980 1997年)和ISC(国际地震中心,1964 1997年)的Pn 到时资料,反演了中国及邻区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海南岛北部地区为一明显的低波速异常.丁志峰等(2004)于2001年9月 2002年5月在琼北火山区布设14个临时地震台站,进行为期半年的观测,利用接收函数和层析成像技术获得了该区的深部结构.结果表明,琼北火山区的中下地壳波速偏低,至上地幔顶部的低波速异常则聚集到琼州海峡.这些结果与位于雷琼坳陷更新世玄武岩覆盖区的白延 江洪人工爆破剖面探测结果(嘉世旭等,2006)相类似.由此认为地壳厚度的减薄以及低波速异常可能与该区域自新生代以来一直延续至第四系晚期的多期火山岩浆喷发、地幔对地壳底部的底浸、拆沉和地壳仍处于相对温热状态相关(孙建忠等,1988;嘉世旭等,2006).本研究利用布设在海南岛及邻区的9个地震台站,记录到1999年以来发生在海南岛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地震到时资料,获得了该区高分辨率的深部结构.结果表明,琼北及雷州半岛包括琼州海峡在地壳深度范围均为明显的低波速异常,而且这个低波速异常与地幔深度的低波速异常相连(图3).这一结果也为嘉世旭等(2006)的 地幔对地壳底部的底浸 假说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证据.4 小结由海南测震台网9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大量高质量的区域地震初至到时资料,获得了该区高分辨率的地壳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海南岛的波速结构与地质构造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以近东西向展布的王五 文教断裂为界,主要表现为以断陷构造为主的北部地区波速较低,而以隆起构造为主的中南部地区则呈现为高波速异常.这种构造形态往下延伸至莫霍面上下.琼东北的北西向断裂带(如铺前 清澜断裂带)仅在深至5km 左右的深度范围呈现为明显的低波速异常,表明尽管这些北西向断裂带较为活跃,但活动的深度范围可能较浅.琼北地区往北经琼州海峡到雷州半岛下方均呈低波速异常,与该区域第四纪火山活动甚为活跃,曾有过多期次的喷发活动以及具有较高的地热背景相吻合.该区域下方的低波速异常,从浅部往下延伸,经琼州海峡下方穿过莫霍面至地幔深度.这一地壳结构特征也为嘉世旭等(2006)的 地幔对地壳底部的底浸 的假说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证据.本研究所有图件由GMT 软件(Wessel,Smith,1995)绘制,海南地震科学数据共享项目提供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参 考 文 献陈墨香,夏斯高,杨淑贞.1991.雷州半岛局部地热异常及其形成机制[J].地质科学,(4):369--383.陈运平,席道瑛,樊星.2002.用分形理论研究海南岛的活动断裂[J].地震研究,25(4):351--355.447 5期 李志雄等:海南岛及邻区地壳三维P 波速度结构448 地 震 学 报 30卷丁原章,李坪,时振梁,林季曾,朱振宇.1988.海南岛北部地震研究文集[M].北京:地震出版社:1--299.丁志峰,李卫平,吴庆举,胡久长,何正勤,张炼.2004.琼北火山区的地震观测与壳幔结构的研究[G] 张中杰,高锐,吕庆田,刘振宽主编.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庆贺滕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50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846--857.胡久常,陈金燕,黄妙影.1997.1995年海南东方近海5.2级地震特征分析[J].华南地震,17(1):39--45.嘉世旭,李志雄,徐朝繁,沈繁銮,赵文俊,杨卓欣,杨键,雷宛.2006.雷琼拗陷地壳结构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 49(5):1385--1394.姜效典,李巍然.1994.海南岛潜在震源区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3(1):104--109.雷建设,周蕙兰.2002.中国西南及邻区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J].地震学报,15(2):134--142.李建生.1991.海南岛地区断裂构造体系与区域稳定性[J].海洋科学,(3):19--21.李志雄,赵文俊,刘光夏.2006.1605年琼州大地震深部构造和应力状态[J].华南地震,26(1):28--36.孙建忠,樊祺诚,陈文寄.1988.琼北地区第四纪火山活动的研究[G] 丁原章,李坪,时振梁,林季曾,朱振宇编.海南岛北部地震研究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26--33.C ou rtillot V,Davaille A,Besse J,S tock J.2003.T hree distinct types of h ots pots in th e Earth's mantle[J].E arth PlanetS ci L ett,205:295--308.Davies G.1988.Ocean bathymetry and mantle con vection1:Large-scale flow and hotspot[J].J Geop hys Res,93: 10467--10480.L ebedev S,Chevr ot S,Nolet G,van der Hilst R.2000.New seismic evidence for a deep m antle origin of the S.Chin a b a-s alts(the H ainan plu me?)an d other ob servations in SE Asia[J].E OS T rans A G U,81:48.L ei J,Zhao D.2005.P-w ave tom ograph y and origin of th e Changbai in traplate volcano in Northeast Asia[J].Tec tono-phy sic s,397:281--295.L ei J,Zh ao D.2006.Global P-wave tomography:On th e effect of various m antle and core phases[J].P hys Ear th Planet Interi,154:44--69.L ei J,Zhao D.2007a.Teles eis mic evidence for a break-off subducting s lab un der Eastern T urkey[J].E arth P lane t S ci L ett,257:14--28.L ei J,Zh ao D.2007b.T eles eism ic P-w ave tomography and the upper mantle stru cture of the central T ien Shan orogenicb elt[J].P hys Ear th P lanet I nter i,162:165--185.L iang C,Song X,Hu nag J.2004.T omogaphic inver sion of Pn travel times in China[J].J G eop hy s Res,109,doi:10.1029/2003J B002789.Paige C C,S aun ders M A.1982.L SQR:An algorithm for s pare linear equations and s par e least squares[J].A CM Tr ans M a th S of tw are,8:43--71.Qiu X,Priestley K,M cken zie D.2002.T eles eism ic P-w aveform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qiong-z hong s tation(QIZ)of H ain an Island,NW south Chian sea[J].J G eosc i China,4(1):1--8.S leep N.1990.H ots pots and man tle plumes:Some ph enomenology[J].J G eophy s R es,95:6715--6736.W aldhauser F,Ells w orth W L.2000.A double-differ 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M 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 ern H ayw ard Fault,California[J].Bull Se ism S oc A mer,90(6):1353--1368.W essel P,Smith W.1995.New ver sion of the Generic M apping T ools(GM T)vers ion3.0released[J].E OS Tr ans AG U,76:329--329.Zhao D,H asegaw a A,Horiu chi S.1992.T om og raphic im aging of P and S w ave velocity structur e b eneath northeas tern Japan[J].J Geoph ys Res,97:19909--19928.Zhao D.2001.Seismic s tru cture and origin of hotspots and mantle plum es[J].E arth Planet Sci L ett,192:251--265. Zhao D,L ei J.2004.S eis mic ray path variations in a3-D global velocity model[J].Ph ys Earth Planet I nter i,141: 153--166.作者简介李志雄 海南省地震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198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地震预测、地壳构造和信息网络的应用与研究.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海南省地震学会理事.刘启明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在读硕士研究生.2005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研究生期间主要从事地震震源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温燕林 上海市地震局.2005年西南石油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8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地震海啸模拟、地震活动性及前兆分析研究工作.孙玉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研究生.2006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现研究方向为地球动力学.何兵寿 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1996年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石油大学(北京)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和波动方程叠前逆时深度偏移方面的研究工作.于更新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2006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波正演模拟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SEG 学生会员.江 辉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曾从事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现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安全技术与桥梁抗震设计评估方法研究.危福泉 福建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1984年北京大学地震地质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2001 2003年北京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班就读.现从事地震信息化、应急指挥及地震救援研究和管理工作.福建省地震协会理事,福建省信息协会理事.张艺峰 福建省地震局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师,云南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工程,振动安全评价等方面工作.福建省地质学会会员.注:张学民、王兰炜、臧绍先、刘瑞丰等简介分别见本刊:Vol.25,No.4;Vol.29,No.1;Vol.11,No.2;Vol.25,No.5.。
中国大陆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其构造运动特点
参考:
中国大陆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其构造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长期以来一直受到
重视和研究,它有着独特的构造运动特点。
地质构造主要指的是地表上可观测到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山脉、盆地和
断裂等。
山脉是表现为地表起伏的构造橱窗,被认为是地质学家对地壳内部构造的最直接的观测反映。
在中国大陆区域,有海西山脉、青藏山脉和燕山等大小不等的山脉系统,这些山脉相伴随着大量的断层、断裂活动和侵蚀作用,组成了构造复杂的地质结构。
此外,中国大陆区域的构造运动也是独特的,主要特征是大陆拼图和断层破坏。
北美大陆拼图运动是一种持续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北美板块从亚洲陆块东移,使北美大陆发生了移位和变形,这种构造运动影响了中国大陆构造,引起了东部
沿海地区的山脉建筑活动和断裂破坏活动,使中国大陆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可以说这种构造运动是板块构造复杂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中国大陆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其构造运动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表现
为不同区域的山脉、盆地及其各种断层、断裂等形式的构造结构,以及推动构造运动的北美大陆拼图及其周边的构造破坏等运动。
所以,研究和挖掘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的秘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地质构造及其变化,从而更好地应对构造运动带来的灾害,以及更好地充分利用其地质能源资源。
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一个重要的油气资源勘探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对于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的探讨,来展示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潜在的油气资源。
我们来介绍一下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的概念。
三叠系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地层系,代表了地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地质学研究中,层序地层格架被用来描述一系列地层的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岩性特征等重要信息,对于判断地层中是否含有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地层对比和划分,二是沉积环境及岩相研究,三是生物地层特征研究。
我们将分别对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地层对比和划分。
在玛西一井区,三叠系地层发育较好,地层对比工作相对复杂。
通过对地层中的岩性、古生物、地层特征等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人员将地层划分为了不同的地层单元。
然后通过对比较分析,确定了不同地层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地层对比关系图。
这对于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沉积环境及岩相研究。
通过对地层中的岩性特征、古地理情况、古气候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员对三叠系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发现,在三叠系地层中,砂岩、泥岩、页岩等岩性交替发育,显示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作用等重要信息,这对于判断地层中是否含有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物地层特征研究。
古生物化石在地质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地层的时代和古地理环境。
通过对三叠系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进行认真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研究人员确定了该地区三叠系地层的生物地层特征,进而绘制了生物地层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