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16.35 KB
- 文档页数:5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普遍存在着问题。
从概念上讲,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有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始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的叙述,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随后引入了亚星化学案例,基于前部分的分析,对该公司背景、盈余管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梳理。
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普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企业、行业与政府多方出力共同解决。
【关键词】:盈余管理、问题、对策、亚星化学【正文】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理论综述(一)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国外学者最开始研究“盈余管理”时,并没有给“盈余管理”下定义,后续研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学者在各自的著作中提出了几种观点。
Da vi ds on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的会计准则范围之内,所采用的合乎谨慎性的步骤,目的是为了达到所希望的盈利水平”Sc hi ppe r认为,盈余管理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意图相关,它指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某种私利,有目的的控制财务报告披露范围的一种行为。
S co tt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管理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H e al ya nd Wa hl en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定义了盈余管理,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意识的选择会计估计、会计政策操纵企业盈余,粉饰财务报告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目标的行为。
总的来看,国外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从盈余管理的操纵范围和信息论的角度界定的。
(注1)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是从分析论证其与盈余作假的区别入手的。
我国学者宁亚平通过对比盈余管理与盈余作假,认为盈余管理与企业管理层目的密切相关,它带有明确的自利目的,指的是通过调节收益的期间分配对账面盈余进行修饰,使账面达到预期标准的行为;盈余作假是管理层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它的显著特点是管理层行为违背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
学术论坛2006N O.14Sci en ce an d Tec hno l o gy C o ns ul t i n g H er al d科技咨询导报1盈余管理理论分析1.1概念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局部或私人利益利用合法的调节和违规的操控等各种手段蓄意地对财务报告盈余及其辅助信息进行加工控制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会计权责发生制的运用产生大量的估算和预计收益没有唯一的标准而收益在衡量公司价值计量管理报酬纳税和利润分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管理者能从多种会计政策中进行选择的话他们将选择那些能使自身效益最大化或者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可见适度的盈余管理能为企业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说明了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会采取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它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1.2主体和客体盈余管理行为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即公司的经理董事会以及其他有现实和潜在利益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为拟发行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提供中介服务的券商会计师和律师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上述主体有权利和机会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或对上述选择施加影响等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会计准则会计方法的多样选择性会计估计事项的不确定性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则可看作是盈利管理的时间因素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2.1高层经营管理人员逐利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企业管理当局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行为的充分信息指标企业管理当局总要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因此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签订管理合约使两者的目标趋同一个有效的管理合约应当能恰到好处地激励企业管理当局选择采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企业总价值的变动很难被观测到从而使企业收益成为衡量企业总价值变动的最适当的指标正是主要依靠这一盈利指标委托人往往除了支付给企业管理当局固定的薪金外还要支付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奖金等收入的存在驱使企业管理当局经常采取寻机性会计行为以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委托人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往往得不偿失这决定了企业管理当局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实施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其目的2.2避税与政治成本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特别是战略性产业特大型企业垄断性公司其报告盈余较高时会引起媒介或消费者的注意政府迫于政治压力往往会对其开征新税进行管理或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暴利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2.3债务契约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债权人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企业用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得大部分剩余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投资失败股东在破产时可不必偿付全部债务而债权人要承担全部后果因此债权人为了减少代理成本和风险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在贷款时往往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并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为违约不仅其贷款面临被收回的危险而且其经营活动的自由还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将愿意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以避免产生违约行为即使企业暂时还没有债务合同但从为了将来扩大生产能力比较顺利地筹集到资金的目的考虑企业仍有可能会采取有利于收益增加的会计政策所以企业的债务安排也是其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动因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研究3.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着直接关系;一股独大所有者不到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部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等因此要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键是要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由于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多少总是存在的所以应通过有效的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所有者缺位产生的不良影响减持国有股是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减持国有股降低国有股的持股比例逐步实行股权分散化最终变国有股控股为非控股尤其是对于完全适合市场竞争的非国计民生的企业国家股甚至可以完全退出这些行业3.2强化对注册会计师业务质量的检查监督对业务质量的检查监督要贯穿于审计业务的始终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实施审计查证到做出审计报告直到归入审计档案对于每一位助理人员所完成的工作首先应由同等的或较高技能的人员进行检查以确定已完成的工作是否遵守了审计准则及事务所内部业务规范的规定对于每一个审计项目会计事务所都要进行复核具有复核责任的有关人员应对参与各项审计项目有关人员的工作结果进行适时的复核以确信其符合独立审计准则及全面质量控制的要求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对固有风险及控制风险的评价包括符合性测试结果对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所做的修改等等此外在出具审计报告前会计师事务所可根据需要委派未直接参与审计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同业复核3.3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特别是目前问题较多的企业资产重组报表合并准则等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的无法可依现象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行为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将资产重组作为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通过资产的个体置换上市公司在非市价基础上将收益低的资产从关联企业那儿换回收益高的资产以达到利润目标通过合并其它企业将被合并企业在合并前的利润归入合并企业中以弥补亏损实现盈余目标因此应颁布有关资产重组的具体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另外上市公司一般都为企业集团中母公司或重要的子公司当它为母公司时对其编制的合并报表应做出具体的规定颁布具体的会计准则使合并报表形成统一的口径合并报表相互可比这也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急迫任务参考文献[1]徐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审计策略.商业会计.2006,(16).[2]朱雪丽.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02).[3]鄢志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识别方法.财会月刊.2005.(06).[4]韩嫣.试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安康师专学报.2005,(0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研究陈丽萍(厦门市国正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361012)摘要:本文主要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主体和客体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最后探讨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534(2006)10(a)-0181-01181科技咨询导报Sc i e nc e a nd Tec hn ol og y C o ns ul t i ng Her al d。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一、引言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盈余管理已成为他们在财务报告中一种常见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或调整会计估计值,以达到影响财务报告盈余数额或趋势的目的。
虽然盈余管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合理和合法的,但滥用盈余管理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1.扭曲财务报表: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可以掩盖实际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以改善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看法。
这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2.降低信息透明度:盈余管理使得财务报表难以理解和分析,投资者很难准确评估公司的价值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
这可能降低市场参与者对公司真实价值的认识,增加投资风险。
3.短期主义:盈余管理往往注重短期利益,将公司的长期发展置于次要位置。
这可能导致公司对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忽视,最终损害公司的长期利益和持续竞争力。
三、应对策略1.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和制度,严格执法,加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应加强企业财务报告的审计力度,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提高信息披露水平:上市公司应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全面和及时披露。
同时,应主动披露与盈余管理相关的信息,将盈余管理的可能影响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明确说明。
3.加强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完善的会计政策制定流程、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以遏制盈余管理的可能行为。
4.提升企业文化意识:上市公司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诚信经营、稳健经营的理念,培养员工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标准。
只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可能导致财务报表的扭曲、信息透明度的降低以及短期主义的产生。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摘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一个问题。
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公司业绩,企业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当的盈余管理是合乎情理的行为。
本文从其定义入手,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并重点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是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的预期利润的压力,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的一种行为,其本质是影响财务报表,从而影响相关的战略和目标。
当前,盈余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大公司财务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一)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而作为企业实际所有者的股东,反而处于信息上的劣势。
企业管理层就可能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获取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盈余管理从而使盈余信息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
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向股东、债权人、投资者等提供虚假信息,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从而达到侵吞公司财物,粉饰经营业绩等目的。
(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论薪酬是与业绩挂钩,还是由控股股东发薪,用来反映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薪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缠绕在一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利润操纵的动机。
(三)内部交易方面的考虑由于股票期权等是管理者薪酬重要组成部分,股票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利益,基于股权激励的内部交易也成为管理者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四)资本市场的动因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以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内在关系为逻辑基础,认为管理者可能会选择盈余来影响股价,从而获得自身收益。
另外,通过降低并购前目标企业盈余而获利是企业并购中盈余管理的重要目的。
企业并购中的盈余管理包括管理层收购、换股并购以及反向收购。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研究背景: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企业盈余管理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盈余管理行为对于企业经营绩效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企业可能为了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需求,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来对企业盈余进行管理,从而掩盖真实状况或虚假宣布盈余,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探讨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以及盈余管理的监管情况,对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特点,也有助于为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深入了解盈余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揭示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机制,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和规范,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
通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理性的投资决策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估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以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帮助公司更好地制定财务政策和经营策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盈余管理作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投资者的决策和市场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情况,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备受关注。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财务手段,被部分上市公司所采用。
然而,这种行为并非全然有益,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同时也需要我们寻找有效的对策来加以应对。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一)损害投资者利益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投资者往往依据这些财务信息做出投资决策,如果信息失真,他们可能会错误判断公司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进而遭受经济损失。
例如,公司可能在某一时期虚增利润,吸引投资者买入股票,而随后利润又大幅下滑,股价暴跌,使投资者损失惨重。
(二)破坏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会干扰市场对企业真实业绩的判断,使得资金流向那些表面上业绩良好但实际经营不佳的公司,而真正有潜力和价值的公司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这无疑降低了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削弱企业的长期竞争力盈余管理往往侧重于短期的利润操纵,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为了达到盈余目标,公司可能会削减研发投入、减少员工培训、降低产品质量等,这些短期行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使利润看起来好看,但从长期来看,却损害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人才储备和品牌形象,削弱了企业在市场中的长期竞争力。
(四)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盈余管理使得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和可靠性。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内外各方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如果被扭曲,不仅会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还会破坏整个会计行业的公信力,降低市场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度。
(五)增加审计风险和监管难度对于审计机构来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
审计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辨别财务报表中的盈余管理迹象,以确保审计质量。
同时,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挑战,监管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监测和查处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一、引言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调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核算方法等手段来影响盈余水平,以达到管理者或股东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影員工技湾剣通公司管理人员常常会利用盈余管理来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认知,提升公司的股价,或者获得更多的股东收益。
盈余管理的滥用会对公司的财务健康和经营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如何有效防范和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成为上市公司治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当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以期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1. 盈余管理手段多样化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常常会利用多种手段来调节盈余水平。
比如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来调节其利润水平,增加或减少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等项的计提水平,以及通过业务的收入和费用确认时点的选择等手段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盈余管理还可能利用资产减值测试、收入确认、费用确认等方面的会计估计来将盈余调控到预期水平。
2. 盈余管理的不当行为频发在具体的实践中,一些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手段来虚增或者压低盈余水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不当行为既可能是出于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以牺牲公司整体利益为代价,在特定时间点上获得暂时的盈余增长,从而提升公司的股价或者获得其他利益;也可能是出于迎合投资者预期,避免股价下跌,稳定投资者信心;还可能是出于规避税负,避免因公司盈余增加所带来的更高的纳税负担。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可能影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3. 盈余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方面,当前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公司内部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机制不够严格,很多时候盈余管理行为都是由公司管理层决策,缺乏独立、客观的监管和制衡;另一方面是由于监管机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不力,很多时候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财务报表,以追求更高的利润表现。
尽管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吸引投资者,但过度和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导致信息不对称、诈骗行为、甚至产生系统性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财务报表失真。
为了掩盖真实财务状况,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虚构营业收入或缩小负债规模等手段,虚假地塑造公司财务健康状况。
这不仅误导了投资者,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同时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其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个别公司会通过优化财务报告、隐瞒公司风险等手段来控制信息流动,使得内部人员可以更早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则处于劣势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应建立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对披露信息的监管,确保及时、公正、全面的信息披露,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信任危机。
当投资者意识到公司存在盈余管理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公司失去信心,导致投资者抛售股票,进而影响市场稳定。
为了恢复投资者信任,上市公司应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增加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力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透明度和披露标准也要得到进一步提高。
最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金融稳定产生潜在风险。
过度盈余管理有可能掩盖公司风险,给投资者带来误导,进而扩大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为了防范这种潜在风险,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共同努力来解决。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备受关注。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企业财务管理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企业带来短期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严重损害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各种手段对盈余进行操纵,使得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投资者依据这些被扭曲的信息做出决策,很可能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比如,某上市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营造出业绩良好的假象,吸引投资者大量买入其股票。
但当真相被揭露时,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其次,盈余管理破坏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应该基于企业的真实业绩和发展潜力。
然而,当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误导了市场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导致资金流向那些表面上业绩良好但实际上经营不佳的企业,而真正有发展潜力但暂时业绩不突出的企业则可能被忽视,从而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再者,它削弱了市场的公信力和投资者的信心。
当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时,会对整个资本市场产生质疑和不信任,进而减少投资或者选择退出市场。
这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极为不利。
此外,盈余管理还可能引发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
为了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忽视长期战略规划,将精力集中在短期的财务指标操纵上,从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是关键。
会计准则应更加明确和具体,减少模糊性和可操纵的空间。
同时,随着经济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准则应及时更新和修订,以适应新的情况。
加强监管力度是必不可少的。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查和监督,建立严格的违规处罚机制。
对于发现的盈余管理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包括罚款、市场禁入等,以提高违规成本,遏制盈余管理的冲动。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研究摘要盈余管理研究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外研究者一直在研究着盈余管理的涵义、动机、手段、经济后果等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目前呈现出股权失衡的状态,这种失衡的状态刺激着盈余管理的产生。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是目前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的问题,很多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掩盖企业亏损,粉饰会计报告等,从而导致了相关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本文在对盈余管理的涵义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以及中国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盈余管理的手段,然后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形态,最终从企业内外部两个角度分析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公司治理AbstractStud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wentieth Century eighty time,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been problems with the implic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means,economic consequences.The listing Corporation governance in our country is currently showing a stake in a state of imbalance,the imbalance state stimulus generated earnings management.Listing Corporation earnings management phenomenon is present in many countries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Many listing Corporation use earnings management to cover the losses of the enterprise, whitewashing accounting reports,leading to the decision makers to make the wrong decision.This paper comment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urplus management, analyzes on the caus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as well as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in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s the difference,then analysis of China's listing Corporation earnings management pattern,the final analysis of the earning management listing Corpor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 from two aspects.The industry department,so as to improv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Key word:listed company earnings managementCorporate governance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研究一、绪论盈余管理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管理理论,盈余管理涉及一系列的经济学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