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1.3《不用文字的书和信》长春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0个。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些书和信,学生观察。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3.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生齐读两遍)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忆、示、辨、斗、踏、邮、递、惟、淘、严(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记忆、表示、分辨、战斗、脚踏、邮递、惟有、淘气、严厉(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①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②指名说说。
③想读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③指名说说。
④想读的起立读3——5自然段。
(3)齐读课文。
①讨论:有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还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②指名说说。
(4)小组学习:朗读课文正确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朗读课文《翠鸟》。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认读。
(开火车)忆、示、辨、斗、踏、邮、递、惟、淘、严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记忆、表示、分辨、战斗、脚踏、邮递、惟有、淘气、严厉二、新课;1.出示要写生字,学生认读。
忆、示、历、代、辨、枪、斗、付、邮、递、严、厉2.学生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指导书写。
4.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书写生字。
(2)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分析: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2.课时:第二课时3.教具准备:课件,搜集的关于早期文字、通讯的资料和图片二、教学目标:1.了解在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
2.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三、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没有文字),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表现出人类无穷的智慧。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书”是用文字来记录事情的东西;“信”指把要说的话用文字写出来给别人看。
课文以“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为题,从古代的“书”讲到古代的“信”,会让人一读,就产生好奇,本应都用文字记录的,这里却说“不用文字”,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按照内容不同课文分为几段?每段主要讲什么?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百度搜索课件]/view/8612df6ab84ae45c3b358c0f.html(二)学习第一段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的?(2)说一说“结绳记事”的方法。
[百度搜索课件]/view/8612df6ab84ae45c3b358c0f.html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请学生结合“结绳记事”的方法,说一说用“贝壳”代替绳子怎么记事。
(2)启发想象。
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贝壳”表示什么;“小贝壳”表示什么;不同色彩的贝壳可能表示什么意思。
(三)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出示句子,口头填空。
(1)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表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0个。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些书和信,学生观察。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3.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生齐读两遍)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①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②指名说说。
③想读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③指名说说。
④想读的起立读3——5自然段。
(3)齐读课文。
①讨论:有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还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②指名说说。
(4)小组学习:朗读课文三、布置作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11-2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聪明才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正确书写12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3.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1.学会正确书写12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知道传递信息的方式。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朗读课文《翠鸟》。
11-2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词典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把握课文内容,知道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所采用的一些帮助记忆和交流的奇妙的方法,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学会本课3个一类生字,会正确地拼读和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所采用的记忆和交流方法,可以说是今天的书和信的历史。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等。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设计(A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3个生字,初步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板书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二、指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三、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
1.将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2.查字典或小组内解决。
辨(辛左中右)辨别、分辨譬(言上下)打比方;明晓。
譬如淘(氵左右)淘气淘沙3.指导书写。
四、学生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1.借助字典查一查。
2.把不懂的句子画出来。
五、指导朗读课文。
作业:1.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指名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1.读课文,想一想:古人采取哪些方法加强记忆和交流?用铅笔画出来。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发表意见。
三、总结:学习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今后怎样做?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说说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这篇文章?2.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一、略读《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1.文章长,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
2.略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略读时不出声,但可以用笔画一画。
4.略读能让我们很快知道文章大意。
5.略读还可以让我们捕捉到很多信息。
二、填写阅读检测。
1.略读内容2.略读时间3.检测内容4.检测评定三、想一想,说一说。
31.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作者简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
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
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
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
《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略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古代人的交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感受文字带给生活的便利。
教学重点: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感受文字带给生活的便利。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收集资料吗,了解古代人、现代人信息传递的方式。
设计理念:读书检测,有效阅读,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语言生动、易懂。
结合读书检测内容,侧重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学生自主阅读,积累阅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古代人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
1.复习词语,读一读,选择词语说一句话。
奇妙形式譬如打仗分辨跳跃重要淘气2.幻灯片出示现代的通讯工具,进而猜想人类在创造文字前是怎样记事通信的。
二、自主学习略读的作用和方法后集体交流。
三、快速略读,完成检测。
1.三分钟内略读课文,画出重要信息。
2.完成读书检测卡。
3.汇报阅读结果,师生共同评价、订正。
四、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指名学生读文,结合读书检测卡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古代人记事、通信的方式。
五、资料拓展,升华主题。
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资料:在创造文字前,人类还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通信方式?六、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幻灯片出示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孩子热爱汉字,学好汉字的愿望。
板书设计: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书:绳结记事、贝壳记事奇妙的方法信:动物、实物聪明才智教学反思:《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这是一篇说明文,虽然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联系,但毕竟离我们较远。
在备课时,我决定把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读通,读懂课文上,一节课只解决两个问题: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学会略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任务明确,训练到位,两个教学任务都得到了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怎样进行有效地教学,使学生在40分钟里真正有所获.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似乎找到了一丝感觉,教师应该精心备课,简化我们的教学环节,落实训练项目.语文课还是应该成为"读书课","语言文字训练课"。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说课稿一、说教材《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说明文。
课文语言简洁、风趣,清楚明了地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人类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在介绍记事通信方法的时候作者穿插了一些事例,使文章读来更有趣味性。
编者选编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认识4个生字,写会 7个生字.积累部分词语.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书、信的发展历史。
3、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与热爱。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简单的书信发展历史,难点是学习一些简单的说明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设置来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
比如:采用情境教学、快速默读、合作探究、对比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把本谭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瞧!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是“一本书”和“一封信”时,我及时把“书”和“信”两字板书在黑板上。
继而又问题:“书和信”里都写满什么?当学生回答“文字”时,我又在“书”和“信”字前补充板书“文字”。
然后引导学生说:人类在没有创造文字之前,人们是如何来记事的?又是如何来通信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不用文字和书和信”。
这里,我将用红笔在黑板上着重补充“不用”二字,使课题完整。
最后让学生齐读课题两遍,对课题进行质疑。
有的学生马上就会心生疑问:“什么书不用文字呢?没有文字的信该如何阅读呢?……”如此设计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和探索。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认识文字的重要性。
、认字个,写字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通过熟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培养语感。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想一下,现在的通讯方式都有哪些?(出示手机、电子邮件等)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拿出笔,画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把不理解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全班交流。
、默读课文,思考:哪些段落是写不用文字的书?哪些段落是写不用文字的信?(指名回答。
)三、学习课文。
(一)细读第一部分。
、课文是围绕那一句话来描写的?(出示答案)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指名读,思考:这里写了哪几种不用文字的书?、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的呢?、交流。
(板书:结绳记事贝壳记事。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
”一句中引号内是重点论述的内容,引起读者注意。
、这两种书分别是怎样记录生活中的事的?想像一下,可能记录了哪些事?同学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贝壳。
指名将生活中的事找到合适的贝壳记下来,穿到带子上。
)、小组讨论:这两种记事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学生交流。
小结:这些古老的记事方法,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些记事的方法真的很奇妙..。
这些记事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
人类不断地发挥着聪明才智,在生活中不断地改进、创造各种方法用以记事,还用于通信。
、继续读课文,让我们了解古代的一些通信方法,了解它们奇妙在何处。
(二)自学课文第二部分()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
①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②指名说说。
如果有一天,你在家里收到这样一个包裹。
这个包裹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五只箭。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导学案
学科四年语文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课时二课时备课人杨金芝
学习目标、会认、会读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感受文字带给生活的便利。
重点
难点
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感受文字带给生活的便利。
学案导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认真读文,识记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拿出笔,画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检查自学。
认读下列词语:
奇妙形式譬如
打仗分辨跳跃
重要淘气宣战
、把不理解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小组交流。
、默读课文,思考:
()写出两种不用文字的书()、()
()写出两种不用文字的信()、()。
一、激趣引人:
二、出示导学案,布置学生
自主学习。
在学生完成自学之后,
引导学生进入合作学
习。
二.合作学习
.想像一下,各种绳子结以及贝壳可能代表什么意思?
.如果哪一个民族收到了一根枪或一支箭时,会是什么意思呢?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发挥想象,不要局限于书上。
.假如你在外,想给家人报个平安该怎么办呢?不用文字你能怎么办呢?(试着在导学案上完成。
)
.通过对古代人交流和通信的方式的了解,你有什么感受?
.你们知道我们现代都有哪些通信方式,与古代交流和通信方式相比又有哪些优点呢?
拓展延伸: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材料,你知道在创造文字之前,人类还有哪些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中,由组长带领本组学生逐一研究讨论,完成学习内容,整理好答案。
以备下一节的汇报课之用。
第二课时
三、汇报展示。
以组为单位,组长选定汇报人员。
本组其他成
员可以作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质疑。
四、教师点拨提升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在创造文字之前,人类还有哪些记事和
传递信息的方法?
六、当堂检测:
.辨字组词
辨()辩()
掏()淘()
譬()劈()
.填空
()写出两种不用文字的书()、()()写出两种不用文字的信()、()一、检验与激趣结合,自然
入课。
二、检查读文情况。
三、汇报合作学习,展示小
组学习成果。
教师适时
引导,在汇报时,其他
各小组可以提出质疑。
四、教师总结
五、课外延伸,学生知道即
可。
六、当堂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组长,组长检查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