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性评价项目的语文阅读测试框架初探(1)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
指向核心素养--促进阅读思考的小学语文测试工具研制框架(1)指向核心素养促进阅读思考的小学语文测试工具研制框架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黄国才我们对国际阅读素养测试PISA和PIRLS以及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测试工具进行研究,系统阅读了祝新华教授的《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丛书(共4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完成了小学语文(针对第二、第三学段)测试工具基本框架的研制。
依此框架命制小学语文测试题,确保测试能够考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阅读思考;确保教、学、评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确保改善教师教学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业质量。
小学语文测试工具主要包括语文基础、阅读和习作三大模块。
一、语文基础测试框架语文基础模块占25%左右,包括语言基础和常识基础两个部分。
语言基础包括字、词、句等基本知识的记忆和情境运用;常识基础包括古诗文(名言警句)的记忆和情境运用。
其命题的基本原则是,考出必要的记忆、理解和迁移到新情境的运用能力,同时进行审美和价值观教育,但无须大量做题。
(三)题型。
语文基础模块以选择题为主。
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学生抄抄写写的负担,真正考出其对字词句(名言警句)以及古诗文的记忆、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阅读测试框架阅读模块占45%左右,是一份测试工具的核心,对命题技术要求最高,其结果集中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阅读能力测试工具要促进学生阅读思考,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使学生获得“好成绩”的过程变成“好(hào)学习”的过程。
语文考试即阅读思考。
(一)阅读测试框架一(三)阅读能力写题四大原则1.文题依属。
情境材料为题目的解答提供依据,题目的解答不能离开情境材料。
凡是脱离情境材料就能做答的题目都违背了“文题依属”原则。
2.彼此独立。
每一道题目都不依赖其他题目,既不提示其他题目的解答,也不受其他题目解答的干扰。
阅读素养是一种基本技能,它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概念。
进入知识社会后,知识的含义已经从能够记住信息转向能够发现和使用信息。
PISA测评的重点在于应用阅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或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阅读技巧本身。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副所长PISA中国上海项目组秘书长陆璟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是全球范围进行的一项大型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
PISA以纸笔测验衡量15岁青少年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希望了解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各国初中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PISA2009对阅读素养的定义PISA第一次测评阅读素养是在2000年,其阅读素养的定义为:“阅读素养指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
”PISA2009的阅读素养定义为“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和对书面阅读活动的参与度。
”与PISA2000相比,PISA2009在两个方面扩展了对阅读素养的界定:● 包括了电子文本的阅读。
PISA2009对“书面文本”(Written text)的理解扩展了,包括手写的、印刷的,也包括电子媒体呈现的文字或附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内容。
但不包括录音和录像,也不包括没有文字说明的图片。
● 包括了阅读的动机、态度和行为因素,PISA称之为阅读参与度(Engagement reading)和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指的是阅读的兴趣、时间、广度、方法等。
OECD报告认为,阅读参与度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是影响阅读表现水平的关键因素,而且它们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结果,它们不仅会影响学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他们进一步受教育的决定,以及抓住就业机会的能力。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评价体系初探语文阅读考试是以书面测试的形式来获取学生语文阅读方面的学业成果,从而对其语文阅读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阅读能力是顺利地完成阅读行为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我国对阅读能力的相关理论概述,以及结合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我们可以把阅读能力归纳为三种: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欣赏能力和阅读创造能力。
那么,阅读的考查应围绕这三个能力目标进行,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
一、语文阅读能力考查应建立学科立场建立语文阅读学业评价的学科立场,就是要找到以语文课程特性为核心的、评价学生语文阅读考查的学科立足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以语言实践为学科特征的,因此,语文学业成就必须要表现出语言理解与语言运用的具体行为,阅读能力考查当然也不例外。
1.首先要确立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的语言立场。
语言立场是指要围绕阅读中的语言实践来考查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具体地说,确立这个立场进行阅读能力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运用能力。
阅读理解就是获取文本材料词语的字面信息意义和获取词语语境意义的能力,阅表达手法语句、读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阅读文本后的词语、.或思想内容运用于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另一方面,要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阅读创造能力。
重点考查学生在阅读中是否产生了体验和感受,是否能够说出这些体验的原因和理由,懂得对文本的欣赏和评判,考查学生是否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迁移和发挥或质疑作者的观点。
2.确立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的语言实践立场。
确立语言实践的学科立场,就应当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文本材料语言信息的实践能力,通过不同的手段(多元化试题),以获取学生在三维度的阅读结果成绩,作出综合阅读考查的价值判断。
语言实践立场就是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考查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的收获和改变;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考查学生在文本信息的获取、思想感情的提炼和阅读态度、阅读习惯的变化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从PIRLS探究中学语文阅读素养测评作者:雷雅洁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3期【摘要】为了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我们借鉴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RLS阅读素养测评方式,对当前中学阅读素养进行测评,以达到更好的改进方式。
笔者从项目测评的特点、测评评价标准、评价情景设置几个方面作了分析。
以此希望PIRLS阅读素养测评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动力,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获得更好的途径。
【关键词】PIRLS;中学语文;阅读素养阅读是中学生的重头戏和生命线,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每天都会从事的一项基本活动。
我们从阅读的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新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等,从而达到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的目的,使生活更加充实。
提高阅读能力不仅是做好几道题题目,更重要的是影响中学生个人的素质和前途。
对于正在读书打基础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真正目的是: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情趣、提高能力。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RLS(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阅读素养测评就是一项值得我们借鉴的新技术。
PIRLS阅读测评注重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这三方面出发,这对于现代中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有指导性作用,也有利于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对学生技能提高指导性。
一、PIRLS项目阅读素养定义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的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和对书本阅读活动的参与度,是中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水平。
PIRLS阅读素养包括:①阅读理解能力分为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②自我调控能力分为自主确定阅读任务和目标、自主运用和调整策略的能力、自主评估和提升阅读。
③阅读参与度分为阅读兴趣和态度,阅读深度和广度。
二、PIRLS项目测评的特点1.PIRLS测评的理念阅读是为了学习的目的,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终生学习的理念,而不是去为了学习而学习。
浅析PISA阅读测评框架下的中考语文阅读题作者:吴巧榕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4期吴巧榕内容摘要:借鉴PISA阅读素养测评体系的框架来考察广西贵港市中考现代文阅读,了解该地现代文阅读的测评指向,发现该地现代文阅读文本情境不够丰富、文本形式单一、开放式试题比重小、文本类型不全面、缺乏学生反思文本能力考察。
根据该地实际,提出了如下建议:关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升不同文本形式阅读力、丰富阅读文本类型,提高多文本类型欣赏力、模拟真实情境,强化阅读能力的运用、调整试题题型,提高“开放式”问答题比例。
关键词:PISA 阅读素养中考语文阅读题自PISA实施以来,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受到了各国的认可。
从测试的目的来说,PISA阅读测评是一种常模参照考试,而中考语文作为学业水平测试,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但从本质而言,都是一种阅读素养评价模式。
PISA阅读考察的对象是各国15岁的学生,而中考则是面向义务教育末端的学生,年龄也基本处于14、15岁,所以二者的考察对象具有高度一致性。
基于此笔者想凭借PISA阅读素养的测评框架,分析贵港市中考语文阅读测试题,了解该地区中考语文阅读的测评情况,思考PISA阅读素养测评带来的阅读教学和测评的启发。
一.PISA阅读测评下对贵港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分析(一)文本情境的分析:缺乏”职业“”公共“类情境2011—2020年广西省贵港市的中考语文现代文试题根据PISA对阅读情境的规定分为:个人的,公共的,教育的,职业的。
其中“个人的”和“教育的”文本比列分别占40%和60%,而“职业”的和“公共的”文本情境则完全没有,职业类文本阅读考察的是学生是否具备社会工作的阅读素养,但根据我们国家的中考性质,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进行考察是为下一个教育阶段而做准备,职业类的文本情境为零。
而“公共的”文本情境为零。
我们提倡语文教育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公共的”文本阅读涉及到的政府公告、报纸、新闻、图表等与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而且课标中也明确提出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PISA评价体系一、???概述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是一个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策划并组织的评价临近义务教育末期(15周岁)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素养的国际性学生评价项目,是一项集体协作研究计划。
它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PISA的测评结果反映了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影响,并在世界范围内为各国的教育政策制定和研究提供导向。
二、???评价特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与其他国际性评价,如国际科学与数学调查趋势(TIMSS)只关注“学校”的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对学校课程的学习情况,有着显着的不同。
第一,主要关注学生是否准备好去应对未来的挑战,他们是否具有有效地分析、推理与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强调通过在真实生活情景中,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表现,来反映学生掌握关键能力的状态;第三,通过搜集各国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背景信息,运用评价框架对测试所取得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解释,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三、???评价目的及意义“国际学生评价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评定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5岁的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在今后成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广泛的阅读、数学、科学、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学校教育能较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
“国际学生评价计划”旨在通过三年一度的周期性的评价,直接而有效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相应的学生、学校、国家和地区等各层面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信息,提供在家庭和学校里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的观察和分析,审查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对制定教育政策所具有的意义。
运用“PISA”国际阅读测评,打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门杨岸芷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4(000)031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非连续性文本”。
何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类阅读有什么特点,如何叩开这扇阅读的大门,这种种疑惑必定会给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思考,新的挑战。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杨岸芷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市浈江区铁路第一小学 5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PISA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对中高考同类试题设计的启示
2.PISA视域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
3.PISA视域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
4.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5.打开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浅谈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概况介绍2001年,PIRLS对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第一轮的阅读素养测评,PIRLS第二轮的测评工作于2006年进行,共有4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也首次参与了该项目(大陆2006未参与施测)。
PIRLS将9岁左右的学生确定为测试对象,这相当于大部分参加国的四年级,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群体,是因为9-10岁是儿童作为阅读者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大多数国家都要求四年级末的学生能够知道如何阅读,并且可以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
基于此项研究的目的和评价对象的特点,PIRLS对"阅读素养"进行了界定,并构建了相应的阅读评价体系,其中包括阅读测试和调查问卷两部分。
"阅读素养"的界定PIRLS评价框架的核心是对于"阅读素养"的界定。
PIRLS2001,将"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定义为: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言形书面语式的能力,儿童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
PIRLS2006对"阅读素养"又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定义如下: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年轻的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中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
这一界定对2001年定义的末句进行了改动,突出了学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进行阅读的广泛重要性,强调了阅读活动发生的不同情境。
由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到,PIRLS非常关注阅读的目的与情境,这体现在它强调阅读者通过阅读要做什么,即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中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
阅读活动的发生有其特定的目的,如为了消遣娱乐而进行阅读、为了文学体验而进行阅读、为了获得信息而进行阅读、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阅读、为了完成某件事情而进行阅读……不同的阅读目的在阅读活动的具体实践中便体现为不同的阅读情境。
三种国际阅读评价体系给我们的启示付雪婷阅读能力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在这个信息社会中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之一。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也是学业评价的重头戏。
对阅读能力的评价一直是语文评价中的难点。
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测试内容的确定、测试材料的选择、评分标准的制定等方面都是经验性的,没有建立起清晰的阅读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这就使阅读能力的评价具有比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影响了阅读能力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而也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如何公平、客观、高效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难题之一。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①、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RLS②、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EP③都是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的学业能力评价体系。
在这些评价体系中,阅读能力评价都有非常系统、明确的评价框架设计和具体的操作规划,对于国内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
一、阅读测试内容的确定关于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我国的教育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们或者基于经验分析,或者基于实证调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观点不下几十种。
至今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
然而,反观这三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阅读评价体系,虽然对阅读能力测试内容的具体指称不一,测试内容本身却大体趋于一致。
PISA中的“获取信息”基本上涵盖了PIRLS中的“关注并提取出明确陈述的信息”和“进行直接推论”。
PISA中的“获取信息”要求读者关注文章的细节,把所提问题与文本中的具体信息建立联系。
学生一方面要能够找到文本中直接陈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具体信息;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对这些字面信息加以比较和区分,得到一些隐含在文中的、文章没有直接说明的信息。
PIRLS中的“关注并提取出明确陈述的信息”要求学生找到文章中明确陈述出来的信息,这些信息就在文章的句子或词语中出现,学生可以直接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