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专科复习资料(题库)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2 奠基人1664年,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曾用原始的显微镜对生长在皮革表面及蔷薇枯叶上的霉菌进行观察。;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巴斯德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化学家出生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学是为了治疗“酒病”和“蚕病”(2)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3) 免疫学——预防接种;首次制成狂犬疫苗(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

柯赫(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 c)流动蒸汽灭菌 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内容:1、在每一相同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能和显微技术

1、名解: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菌苔(lawn):众多菌落连成一片

2、选择培养分离

(1)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1高温下培养:分离嗜热细菌;培养基中不含N:2分离固氮菌;3培养基加抗生素:分离抗性菌;

(2)富集培养: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使人们能够更容易的从自然界中分离到这种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3、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4、古生菌:在进化谱系上与真细菌及真核生物相互并列,且与后者关系

更近,而其细胞构造却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

特点:古生菌微小,一般小于1微米,有的是不规则形状;有的古生菌有鞭

毛,古生菌是原核生物,像细菌一样,没有核膜,它们的DNA也以环状形式存在。有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壁三种结构。

5、细菌: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的重要微生物,大多由分支发达的菌丝组成,

而根据菌丝的形态和功能又可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3种,其中孢子

丝的特点是放线菌的重要鉴定指标。(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功能与结构

1、原核生物:一大类细胞微小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真核微生物的特征: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

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

2、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1)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环状DNA组成;(2)缺乏由单位膜分隔、包围的细胞器;(3)核糖体为70S型。

◎3、革兰氏染色: (a)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b) 用碘溶

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

(c)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在经历脱色后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

兰氏阳性细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细胞呈无色;(d)用一种与

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涂片进行复染。

4、缺壁细菌:a)实验室或宿主体内形成:①L型细菌(缺壁突变)②原生质体(人工去壁基本去尽)、球状体(人工去壁部分去掉,b)长期进化形成–支原

5、贮藏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主要功能是贮

存营养物。

糖原: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芽孢杆菌和蓝细菌等碳源及能源类聚β-羟丁酸(PHB):固氮菌、产碱菌和肠杆菌等

贮藏物硫粒:紫硫细菌、丝硫细菌、贝氏硫杆菌等

藻青素:蓝细菌

氮源类藻青蛋白:蓝细菌

磷源(异染粒):迂回螺菌、白喉棒杆菌、结核分枝杆菌

5、细胞壁的功能:(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

(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3)渗透屏障,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800)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

(4)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的物质基础;

7、细菌鞭毛:鞭毛是某些微生物表面着生的一根或数根由细胞内生出的细长、弯曲、毛发状的丝状体结构。起源于细胞膜内侧,直径12到18nm。(结构由鞭毛基体、鞭毛钩、鞭毛丝构成)

8、细菌芽孢: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圆形的或椭圆形结构,是对不良环境具抗性的休眠孢子。又叫内生孢子丝。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1、配置培养基的原则:(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及能源)

(2)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合适(发酵生产谷氨酸时:碳氮比为4/1时,菌体大量繁殖,谷氨酸积累少;碳氮比为3/1时,菌体繁殖受到抑制,谷氨酸产量则大量增加。)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PH,水活度,氧化还原电位:氧化还原电位与氧分压和pH有关,也受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

(4)经济节约(配制培养基时应尽量利用廉价且易于获得的原料作为培养基成份,特别是在发酵工业中,以降低生产成本。)

(5)精心设计、试验比较

2、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1)按成分不同划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

(2)根据物理状态划分: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3)按用途分:基础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方式:

(1)扩散(diffusion):物质跨膜扩散的能力和速率与该物质的性质有关,分子量小、脂溶性、极性小的物质易通过扩散进出细胞。

(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被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物质运输过程中不消耗能量,每种载体只运输相应的物质,具有较高的专一性。

(3)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在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分为:

初级主动运输:是指由电子传递、ATP酶或细菌嗜紫红质引起的质子运输方式,从物质运输角度考虑是一种质子的主动运输。

次级主动运输:通过初级主动运输建立的能化膜在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消失的过程中,往往偶联其他物质运输,包括同向运输、逆向运输、单向运输。(4)膜泡运输:主要存在于原生动物中,特别是变形虫(amoeba),为这类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