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常见病因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诗歌鉴赏的3大问题及应对策略你是否曾被一首华丽的诗歌所折服,但同时又感到苦恼和困惑?毕竟,诗歌不同于日常用语,它充满了象征、隐喻和深层含义。
因此,诗歌鉴赏往往成为许多人面临的挑战。
那么,诗歌鉴赏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如何应对?策略一:拆解诗行,逐字品味第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没有将握住诗歌阅读的精髓。
当我们直接面对一首诗时,我们往往会被其文字和情感所迷惑。
然而,拆解诗行并逐字品味,将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用心之处。
解决方案:·把一首诗分成小段落,每一段落都有自己的独特主题和表达方式。
·针对每个词汇和诗句进行解读,寻找内在的象征和隐喻。
·注意语言的音韵和韵律,它们与诗的意境相辅相成。
策略二:背景知识,理解上下文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
许多作家在创作诗歌时候会引入历史、宗教、文化等元素,这可能会让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产生困难。
解决方案:·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针对特定的诗人或诗歌流派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学习诗歌中常见的象征和隐喻的含义。
策略三:共享鉴赏,开放讨论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经常不愿意与他人进行诗歌鉴赏的交流。
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解读方式。
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分享意见,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解决方案:·参加诗歌鉴赏小组或俱乐部,与其他对诗歌感兴趣的人交流。
·在线平台上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
·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或活动,与专业人士互动。
古代诗歌鉴赏常见失误分析引导考生了解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见失误以及失误原因,是古代诗歌鉴赏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2005年全国卷Ⅲ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命题说明]这是一道非常标准的命题,答题角度(从“静”与“动”的角度)限制明确,要求具体(“赏析”)。
答这一个题的要求是在读懂的基础上,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其表述思路是:怎样写“静”-―怎样写“动”――怎样体现“动静结合”。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就是这样一道标准的命题,答题要求如此明确,但考生的答案却五花八门,错误百出。
较为普遍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八种:一、术语误漏[例1]这首诗先从首联、颔联描写池塘水面的静,用它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檐楹来表现,而颈联、尾联则是通过一阵东风吹来,吹动杨柳舞动,水面泛起波纹来描写它的动,全诗形成了一种静中之美、动中之丽的图画。
[诊断]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但偏偏遗漏了“动静结合”的术语。
而且错用了文体方面的术语,犯了常识性错误。
(绝句没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分,单独一个句子也不成“联”)[例2]一池塘水,平若明镜,倒映出岸边的檐楹,明净而恬淡。
微风忽起,吹皱平静的水面,岸边垂杨随风起舞。
池水、垂杨、荷心相映成趣。
(诊断]该考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比较正确,语言表述较生动,(如“平若明镜”“明净而恬淡”“相映成趣”)但没有运用术语点出“动”“动静结合”。
(处方]诗歌鉴赏有一些专业术语。
表现手法方面的术语主要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语言评价方面的主要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用语华丽。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作者:陈永莉编辑:陈永莉【案例描述】1、背景古语有云“文贵隐,诗贵藏”;“一切景语皆情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两大方面:①作品写了什么?主要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
②作品是怎么写的?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考查。
一些考生答题时既没有这种答题意识,又缺乏答题的基本功夫,因此频频出现答题失误是在所难免的。
2、问题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
第二类原因是情感方面的原因,学生本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再加上诗歌难懂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
第三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
【诊断分析】常见的答题错误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片面答题型这种错误就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颇,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回答问题,甚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即遗漏答题点,对已经跑偏的问题越答越起劲,造成试题的走向出现偏差,被扣分是在所难免的。
例1 【2006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
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缺陷答案】他既写出了月光之洁白、月夜之清静,又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错误分析】缺陷①这个答案的可取之处是考生看到了客观的景—“清”和诗人的主观情感-“孤寂和清冷”但它显然只注意到了“雨”和“清”的一般意义,就从经验(只理解诗人政治上受挫,连连被贬的基本事实)武断地得出了诗人心情孤寂、凄冷的结论。
诗歌赏析失误及其原因与对策古典诗歌鉴赏是语文试卷中一道大餐,但这道大餐对一些考生来说并不是一碗美味的佳肴,而是一杯不易下咽的苦酒。
纵观近几年高考情况,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极低,分值在8分以的古典诗歌鉴赏题,一般考生总在2-3分左右。
分析失误所在,概言之,或是答不出,或是答不准,或是答不全;具体地说,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只译不议,以释代析。
2006年湖北高考试题要求考生简要说明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一考生这样答道:“一路来到京城之外,绿叶暗淡,红花稀少,暮云中的楼阁引发无限感慨,宫前流水潺潺,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这只是对诗句的译述,只译不议,以释代析,结果便是取消赏析,因而很难得分。
二、思而无评,以感代论。
有一道试题要求考生简析欧阳修《画眉鸟》中画眉鸟的形象,一考生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自由是生命的主题,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有蓬勃的生机,才能有勃发的生命,奴才无价值。
我们要做自由的人,“百啭千声随意移”,不做金丝笼里的鸟。
”这只是读后感,不是对诗中形象的分析。
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滥用术语,评述脱节。
2006年江西卷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杨万里《三江小渡》的手法,一考生的答案是这样的:“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景、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全诗显得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首句写溪水过桥,次句写小舟倚篙,三四两句写交情似溪水,能经得起风浪考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的主旨。
”不明概念的内涵,滥用术语;评论点不能统率复述的内容,复述未能紧扣评论点,评和述严重脱节。
四、信口开河,答非所问。
有一道考题,要求考生谈谈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一考生这样答道:“《越中览古》写越王、义士和宫女,侧重写人,抒发的是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而《苏台览古》写的是苑、台、杨柳、菱歌和明月,侧重写物,书写的是物是人非的感叹。
尽管高考对古诗鉴赏只求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方面作浅易、概要的分析,“就诗论诗”,不涉及作品之外的高深问题。
但是,诗歌语言反对直白,提倡幽微。
加上同学们对它的兴趣和接触非常有限。
因此,同学们临场常常遭遇两大得分障碍:读不懂诗,不会表达。
一、读不懂怎么办1. 揣摩诗歌的题目“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
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例如: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首诗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
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
2. 寻找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诗言情”,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
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就等于读懂了诗。
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
两种方式又往往混用。
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两首诗中的“故园”“渺”“归思”“悠”“雁”“寒”“乡心”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
体现情感的关键词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另一条快速通道。
3. 挖掘考题提供的信息出卷人必须紧紧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考题。
因此,考题本身就是理解的重要信息和难得的资源。
例如:下面两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代诗歌鉴赏题是考生感觉比较困难且得分较低的题型之一,结合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考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常存在以下几种突出问题:1.读不懂诗歌,造成鉴赏困难。
1.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词句意义,造成理解不到位、不懂或误解。
诗歌的语言凝练,语言典雅,省略成分较多,再加上为了配合韵律,诗人需要将部分句子调整语序,学生读不懂有很多一部分原因是对词句的理解不到位。
如杜牧的《山行》一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的“坐”应为“因为”之意,如不能准确把握这一词义,那么对诗人“停车”赏看枫林,凸现霜染枫林之美,诗人的惊喜,深爱之情,这些内容很难把握到位。
又如白居易的《晚桃花》一诗中,“寒门子弟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如对“遗”和整个句子的语序不能准确把握,造成句意理解困难,就很难把握诗人借物喻人的准确感情。
1.意象的特定情感和特定含义积累不够,造成读不懂诗歌或理解不到位。
诗歌中的很多意象,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有特定的内涵,考生如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困难和偏差。
清孙自式的《西江月·九日》中的“何处砧声村曲,谁家笛响楼头。
”一句,如不能联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那么“砧声”和“笛响”蕴含的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盼归之情就很难准确把握。
又如唐代诗人齐己的《剑客》尾联一句“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如果不能把握“易水”这一典故义,不能联想“易水悲歌”中的人物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就很难把握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诗中剑客慷慨、豪迈的个性特点。
1.联想、想象贫乏,造成对诗境感受不深刻。
中国古典诗歌,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意象之间跳跃性大。
需要我们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样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古诗鉴赏题常见的题型有: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炼字型;分析语言特色;一分析意境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题型解说】: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二)、分析技巧型: ???????早? 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有何效果?【题型解说】: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常见病因的分析
作者:李步敏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07期
【摘要】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误解或曲解诗歌意思,分析过于粗造等。
解答诗歌鉴赏题是有方法可循的。
首先是读题、读注、读形象,其次抓住诗眼,最后联系背景,品析内容。
【关键词】诗歌鉴赏;病因;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注]蕃州:泛指西北地区。
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
结束装束打扮。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但两首诗用以表现将士豪情的内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不同。
(2)这两首诗在人物外貌和场面描写中都能用传神的文字透露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请从两首诗中分别选出一个具有这一特点的字词作简要分析。
这是高中语文调考试卷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
综观试卷,可以看出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存在不少问题。
现举例如下:
第(1)题学生答题案例解析:
A.第一首诗通过写将士日日夜夜值守在边关,反映将士的豪情。
第二首诗通过写将士英勇无畏,驰骋沙场反映将士的豪情。
问题分析:对第一首诗中“驰猎”二字没作准确解读,从而对主旨领会失误。
对第二首中“夜劫”“乱斫”所表现的激烈搏杀的场面未作解说,因此对主旨的解说不够全面。
B.第一首运用了比喻,以燕歌不能阻断边塞鸿雁的飞翔,马也不能阻止边塞草儿的变绿,比为一切困难也不能阻止戍将士的抗敌决心与豪情。
问题分析:牵强附会地理解了诗中意象,对修辞格式的表述模糊不清。
C.前者多了一份“群嘶”的豪气,“与子偕行”的志气;而后者则多了一份“缺宝刀”的怅然与空有志气而无从卫国的失落。
问题分析:审题有误。
题干中明确说明“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主旨已非常明了地告诉了读者。
不应该有什么“失落”之意。
【附参考答案】第一首诗以将士们进行艰苦军事训练的场景,以及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嘶鸣的人欢马叫的壮丽场面来表现将士豪情。
第二首诗以将士在风雪中冲锋陷阵的壮举,以及卷旗夜战,肉搏拼杀的血战场面来表现将士豪情。
第(2)题学生答案案例解析:
从《塞下曲》边草“绿”的场景,可以看出蕃州将士生活的和谐,写出了将士们精神斗志昂扬。
《出塞》中“冲雪”写出了将士们不怕艰苦,英勇赴敌的精神风貌。
问题分析:题干中要求选出一个反映人物精神风貌的字词,而且这个字词必须是有关“人物外貌”描写或“场面描写”的传神的“眼”。
对“绿”字的解说牵强附会,它在诗中只是起到了渲染环境的作用。
对“冲雪”的解说似乎可取。
但解说的是人物的行动而没有依据题干要求抓住传达人物精神状态的字眼“冲”。
B.“绿”表现出诗人渴望和平,“缺宝刀”表现出诗人渴望上战场。
问题分析:“绿”:牵强理解了“绿”字常用的象征定义;对“缺宝刀”的解说,说明学生没读懂诗意或者说没有理解“缺”字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C.《塞下曲》中一个“束”字,写出了将士们的飒爽英姿,《出塞》中一个“劫”字写出了将士们的勇猛。
问题分析:对题干的理解较准确,但对关键字眼抓得不够确切。
对“劫”字的分析过于粗糙。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以“能结束”的“能”,赞美守边将士戎装打扮的英姿,透露出守边将士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豪迈的自信的情怀。
第二首诗以一个“金”字写战袍,传达出将士的神采风姿。
或者以一个“冲”字,写出了将士在疆场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以一个“卷”字,写出了战事的紧急和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以一个“缺”字,状战场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夺取胜利之不易,表现了将士誓死守边的战斗豪情。
综上所述,学生在回答诗歌鉴赏题时,至关重要的是“读”,读题、读注、读形象。
借助诗歌的题目明了诗歌的题材内容,例如《塞下曲》表明是边塞诗,读注解,降低诗歌的难度,扫除其中的障碍,并且体会出题人给的暗示,读形象,抓住诗歌的典型意象来构造画面,再现意境。
其次要善于抓住诗眼来答题,诗眼往往是一些传神的动词,形象词、数量词或虚词,这些词都传神地表达着诗人的情感,或诗境中的生动画面。
另外要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作答看题目要求赏析全篇还是鉴赏语言,是评价思想还是分析表现手法。
有针对性地作答,还要体会题干所作的提示以便表述出恰当的某一方面。
为便于记住,附顺口溜一首:
读题读注读形象,
抓住诗眼切莫放;
时代背景要联想,
内容技巧细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