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7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申报单位:铅山县石塘镇申请日期:一、石塘镇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范围、面积历史沿革和社会经济现状)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武夷山北麓。
东界上饶县,西连弋阳、贵溪,南邻武夷山市、光泽,北毗横峰。
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位于境内,海拨2157.7米,为华东地区第一高峰。
铅山县境内有梨温高速、国防公路上分线、横南铁路、省道乐江公路四条大动脉纵贯而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石塘镇位于铅山县东南山区盆地中,东邻英将乡,南接武夷山镇,北与稼轩乡、永平镇毗连,西与紫溪乡接壤。
总面积54平方公里。
辖8个行政村,1个街道管委会,共115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
3910户,16151人。
除两户畲族以外,均为汉族。
距县城驻地河口镇40公里。
石塘镇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暖和湿润,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均温16.5℃,一月均温4.6℃,七月均温28℃,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
石塘镇地势东南高,西北底,平均海拨340米,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农田、耕地少,水系纵横,水利条件很好,有林地5.04万亩,森林覆盖率75%,植被以松、杂、毛竹为主,其次为杉木、油茶。
矿藏资源有石灰岩、铅锌矿等。
石塘是一座千年古镇。
相传五代时(907-960)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谐音为石塘(铅山县志同治收版)。
南唐保太11年(953)置镇,距今有一千余年历史。
石塘镇,宋朝为屯田镇。
明代曾称为石塘市。
清属旌孝乡。
民国中后期设石塘镇,是铅山县政府第二区署所在地。
建国后初期仍设第二区。
1956年撤区并乡设石塘乡。
1958年三乡(石塘、英将、下渠)合并为石塘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公社规模调整,英将下渠等地从中析出。
1967年曾易名为红星公社。
1968年成立石塘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改为公社管委会。
1984年撤社建乡改为石塘乡。
1992年撤乡建镇仍为石塘镇,至今。
2003年7月,石塘被评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关于请求申报历史文化名镇的报告第一篇:关于请求申报历史文化名镇的报告***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材料一、***概况***位于***南部的边缘山区,距县城50公里,东与汉阴县汉阳镇接壤,南与西乡县两河口镇毗邻,西与西乡县高川镇交界,北与本县中坝乡、喜河镇相连。
三县交界,构成了***独特的区位优势,被誉为“鸡鸣四县之地”,古时为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镇。
全镇辖15个村,1个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全镇3632户,共13725人,其中农业户口3295户,共12086人,总土地面积81.84平方公里。
***海拔460—1590米,属北亚热带暖温带山地湿润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植被繁茂,森林覆盖面大,是大熊猫、朱鹮、大鲵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
镇中心区位于富水河畔,境内民风纯朴,古建筑保存完好,雕梁画栋、古祠、古庙、古栈道处处皆是。
***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地上茂林嘉禾,地下堆金藏玉,全镇森林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2%。
树种、植被丰富多样,多达10科38属,其中有5种植物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植物,为我国特有品种,属珍贵树种。
动物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17种,尤以大鲵、羚牛、羚羊、锦鸡为代表的珍稀物种成为区域内的指示性动物,被专家们誉为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
木耳、香菇、天麻、黄姜、核桃、生漆、蜂蜜等山货土特产从古至今享誉盛名。
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已探明的矿种达5种之多。
***古迹众多,有百年老戏楼、岗家古寨、狮子岭、驼峰山、***古镇、灵雀禅寺,特别是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建筑群,人文民俗传奇吸引古今文人骚客前来观光题咏。
***交通、通讯便利,基础建设不断发展,是一块美丽、富饶、神奇而正在开发的宝地,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文化沉淀,也有很多令人陶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西北第一溶洞”燕翔洞便坐落于辖区之内,是陕南地区旅游盛地之一。
二、历史传统建筑群现状及价值特色***古镇历史悠久,历经多次变迁,始建于明末清初,曾是羌汉杂居地区,清嘉庆23年前该镇名为永兴场;道光年间当地遍布60多架筒车,浇灌着两千多亩良田,该地由此更名为筒车坝;道光23年不幸遭遇洪水,大部分筒车被毁,筒车坝名不副实了,由于其地形酷似烫衣服的***,故以此得名***。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材料一、申报材料标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材料二、申报单位:XXXXXXXXXX三、申报时间:XXXX年XX月XX日四、申报意义:1.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提升镇村形象;2.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吸引游客和投资者;3.保护和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申报内容:1.镇村地理位置、人口基本情况;2.镇村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事件;3.镇村文化遗产、古迹、传统建筑等;4.镇村特色产业、特色产品;5.镇村传统民俗、民间艺术表现形式;6.镇村文化节庆活动及活动规模;7.镇村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8.镇村名人、文化代表人物、名家作品;9.镇村教育文化设施、文化传媒设施;10.镇村文化组织、文化志愿者、文化活动;11.镇村文化宣传推广方式、手段;12.镇村文化产业经济收益、社会效益;13.镇村文化产业规划、发展目标;14.镇村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方向;15.镇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式;16.镇村文化旅游资源、景点开发、环境整治;17.镇村与周边地区联动、互补发展;18.镇村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融合;19.镇村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交融;20.镇村文化遗产与时代精神共融;21.镇村文化活动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22.镇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23.镇村文化节庆活动与景区经济结合;24.镇村文化活动对当地文化特色的凸显;25.镇村文化活动对当地民生福祉的提升;26.镇村文化活动对当地经济产业的支撑;27.镇村文化活动对当地环境生态的保护;28.镇村文化活动对当地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29.镇村文化活动对当地年轻一代的教育影响;30.镇村文化活动对外交流合作的促进;31.镇村文化活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32.镇村文化活动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贡献;33.镇村文化活动对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的提升;34.镇村文化活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35.镇村文化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传播;36.镇村文化活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支撑;37.其他与镇村文化活动相关的各项材料;38.镇村文化活动的成果展示、视频资料、图片展示;39.镇村文化活动的社会评价、团体评价、专家评价;40.镇村文化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41.镇村文化活动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42.镇村文化活动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和措施;43.镇村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和品牌建设;44.镇村文化活动的日常管理和运营模式;45.镇村文化活动的监督评估和改进机制;46.其他与镇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相关的材料及内容。
关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关于某某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
国务院:
为进一步保护好某某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经有关城市规划、建筑、文物、考古、地理等专家考证,某某是某某为某某郡郡治所在,五代十国时为南汉都城,一直是我国对外交通贸易的港口和城市。
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迭起,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策源地。
有光孝寺、某某神庙、六榕寺花塔、某某楼、某某里平英团旧址、某某公社旧址等5000多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及革命纪念意义。
某某市一直按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来保护文物古迹及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街区,保护城市的传统格局和风貌,保护传统的文化、艺术、民族风情的精华和著名的传统产品。
像某某的许多古建筑群,都保存了许多岭南建筑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像骑楼独具的挡雨遮阳功能,西关大屋、家族祠堂、名人故居等岭南建筑群和具有城市代表性的传统风貌的街区、古树古木等都得到了政府的重点保护,还有许多茶肆、早茶文化、赛龙舟、舞狮等民间文俗较好地保存着广府文化特色。
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某某市初步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对本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评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规和本通知的要求,编制了总体规划,切实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建设与保护抢救工作的关系,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开展。
某某市现向国务院提出申请其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以上请示妥否,请审批。
某某省政府二〇某某年四月十八日。
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材料一、申请材料的目的与背景在全球范围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评选标准越来越严格,这是因为历史文化名城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希望通过申请材料向相关机构证明,我们具备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格。
二、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的城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这个城市,人们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建筑和遗址,这些都是我们历史的见证。
我们的城市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艺术、文学、音乐和戏剧等。
这些文化资源不仅反映了我们的历史,也代表了我们的独特文化。
三、城市的地理和交通优势我们的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通过陆路、水路和空运输,人们可以轻松抵达我们的城市。
这为我们的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我们的城市还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在城市内部移动。
四、城市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古城墙、古建筑、博物馆和文化街区等。
这些遗迹和景点展示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五、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城市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设立了许多文化机构和组织,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以增强人们对我们城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希望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给后代。
六、城市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品质我们的城市社会环境和生活品质优良。
我们重视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宜居的城市。
我们还注重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我们的城市,人们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七、城市的旅游和经济发展我们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旅游业的发展为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
此外,我们还积极发展其他产业,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八、城市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方向我们的城市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目标。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一、石佛村概况(一)地理位置石佛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义马市常村镇东部,义马市东部15公里处,三面分别于渑池、新安,宜阳三县交界,东径111 58 北纬34 42 距洛阳50公里,位于西安与洛阳两大文明古都之间,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历史沿革石佛村古称“轼谷”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石佛。
村中绝大多数居民为李氏,间为焦氏等杂姓,据《李氏家谱》记载“传为元末避乱,始祖从善公从母潘氏,弟从德公、堂弟从道公自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渑池县治东轼谷村”,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起的村落。
隋朝以前属新安县管辖,公元605年始划入渑池县管辖,民国31年(1942年)石佛村归属常村乡,1956年,渑池县撤区并乡,石佛村划归渑池县洪阳中心乡,1970年7月,归义马矿区管理,198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义马市成立,石佛村归义马市常村乡管辖至今。
(三)环境条件1、气候石佛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4度,无霜期118—276天,年均降雨量666.9毫米,年差较大。
2、水文石佛村属新安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河流为涧河,涧河最大流量15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24立方米/秒。
地下水水质比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有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3、地形地貌石佛村属于浅山丘陵地带,位于秦岭余脉崤山延伸带,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四)规模石佛村现有居民526户,1998人,辖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林地面积1200亩。
(五)交通及通讯历史上石佛村位于崤函古道上,陆路交通十分便利。
现在陇海铁路穿村而过,东距火车站6公里,北依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常盐线,霍石线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
石佛村通讯方便,建有移动联通通讯基站3个,现有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
(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石佛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全村人均耕地面积1.1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近年来村民普遍种植中药材、朝天椒等经济作物,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就近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
文物调查评估申请范文本文旨在提供一份文物调查评估申请书的范文,以供参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文物调查评估申请范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物调查评估申请范文》篇1尊敬的领导:我单位拟对某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文物调查评估,现特向您提交如下申请:一、申请事项本次文物调查评估旨在全面了解该名城的文物资源状况,为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内容包括:文物资源调查、文物价值评估、文物保护现状评估等。
二、申请理由该名城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名城的文物资源尚未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本次文物调查评估旨在全面了解该名城的文物资源状况,为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申请时间本次文物调查评估计划于某年某月开始,预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完成。
四、申请经费本次文物调查评估预计需要经费某万元,用于调查评估人员的工资、差旅费、资料费等。
五、申请单位本次文物调查评估由我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我单位具有丰富的文物调查评估经验,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能够保证调查评估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六、申请审批本次文物调查评估已经某有关部门批准,现特向您提交申请,请您予以审批。
谢谢!此致敬礼!《文物调查评估申请范文》篇2以下是一篇关于文物调查评估申请的范文:尊敬的领导:我单位拟开展某文化遗产地的文物调查评估工作,为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特向您提交如下申请:一、工作背景和目的该文化遗产地位于我国某省份,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对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和民族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该地区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文物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因此,我单位计划对该地区的文物资源进行调查评估,以了解该地区文物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并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作内容和方法本次文物调查评估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文物资源调查:对该地区范围内的文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包括文物的名称、类型、年代、位置、数量、保存状况等信息。
特色小镇申报材料尊敬的申报评审专家:我代表特色小镇申报团队,向您提交特色小镇申报材料。
特色小镇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我们提出了本次特色小镇申报计划,期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认可。
特色小镇的申报计划旨在进一步发挥乡村资源优势,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我们选定的特色小镇是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个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我们计划通过挖掘特色小镇的地方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产业等方式,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首先,特色小镇的申报计划将充分发掘和保护特色小镇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将整合当地历史建筑、文化景观等资源,修缮古建筑,恢复和传承传统工艺技艺,使乡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同时,我们计划打造特色文化街区,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庆和艺术展览等活动,吸引人们了解和体验特色小镇的文化魅力。
其次,特色小镇的申报计划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我们计划建设特色农家乐、乡村民宿,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们将整合资源,开展农业观光、乡村体验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互动,增加当地旅游的吸引力。
我们也将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最后,为了保证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
我们将建立特色小镇发展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制定相应政策和规划,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统筹管理。
我们将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吸引投资者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形成多元化的经济主体。
我们将加强对特色小镇的宣传推广,提高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特色小镇的申报计划依托于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农村资源,旨在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特色小镇一定能够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一、前言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我单位特向贵单位申请将XX历史文化街区列为历史文化街区。
二、街区概况1.街区位置XX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我国XX省XX市XX区,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齐全。
街区占地面积约为XX平方米,东西长约XX米,南北宽约XX米。
2.街区历史XX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XX年代,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了XX市的历史变迁。
街区内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又有民国时期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3.街区特色(1)建筑特色:街区内的建筑多为明清、民国时期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其中,XX古建筑群、XX民居等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文化特色:街区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XX历史文化博物馆、XX纪念馆等,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3)民俗特色:街区内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XX庙会、XX节庆等,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三、保护现状1.保护措施近年来,我单位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开展街区普查,全面掌握街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
(2)制定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修复标准。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街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条件。
(4)开展街区整治,拆除违章建筑,恢复街区风貌。
2.保护成果通过以上措施,街区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街区内的建筑风貌得到了有效保护,部分古建筑得到了修复。
(2)街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吸引了大量游客。
(3)街区内的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
四、申请理由1.历史文化价值XX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我国XX地方历史的重要依据。
将街区列为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莆田市申请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尊敬的领导:我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素有“海滨明珠、文化古邑”之称。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我们现向您提交申请,希望能够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一、历史文化底蕴1. 我市位于闽南地区,地处海滨,拥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
早在唐宋时期,莆田就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闽南语的发祥地之一。
莆田的闽南古城貌依然保存完整,鳌山寺、古城墙、古戏台等古迹遍布市区,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2. 我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其中包括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如南晋五爪金龙宝塔、四门白塔、东岩石窟等,这些都是我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建筑、雕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3. 2016年,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文化名城的必要性1. 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将有助于提升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也会增强市民对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将会为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也将有助于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后代留下更加丰富的文化遗产。
3. 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定,将对我市的城市规划、景观建设、文化项目推广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提高城市的软实力。
三、历史文化名城的申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现向您提交申请,希望能够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以推动我市历史文化事业的发展。
1.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古建筑修缮和保护工作,保护和传承莆田古镇、古城壁、古祠庙等历史遗迹,努力营造历史文化浓厚的城市氛围。
2.我们将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对市民和游客的历史文化教育,推动莆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申报单位:铅山县石塘镇申请日期:一、石塘镇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范围、面积历史沿革和社会经济现状)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武夷山北麓。
东界上饶县,西连弋阳、贵溪,南邻武夷山市、光泽,北毗横峰。
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位于境内,海拨2157.7米,为华东地区第一高峰。
铅山县境内有梨温高速、国防公路上分线、横南铁路、省道乐江公路四条大动脉纵贯而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石塘镇位于铅山县东南山区盆地中,东邻英将乡,南接武夷山镇,北与稼轩乡、永平镇毗连,西与紫溪乡接壤。
总面积54平方公里。
辖8个行政村,1个街道管委会,共115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
3910户,16151人。
除两户畲族以外,均为汉族。
距县城驻地河口镇40公里。
石塘镇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暖和湿润,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均温16.5℃,一月均温4.6℃,七月均温28℃,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
石塘镇地势东南高,西北底,平均海拨340米,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农田、耕地少,水系纵横,水利条件很好,有林地5.04万亩,森林覆盖率75%,植被以松、杂、毛竹为主,其次为杉木、油茶。
矿藏资源有石灰岩、铅锌矿等。
石塘是一座千年古镇。
相传五代时(907-960)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谐音为石塘(铅山县志同治收版)。
南唐保太XX年(953)置镇,距今有一千余年历史。
石塘镇,宋朝为屯田镇。
明代曾称为石塘市。
清属旌孝乡。
民国中后期设石塘镇,是铅山县政府第二区署所在地。
建国后初期仍设第二区。
1956年撤区并乡设石塘乡。
1958年三乡(石塘、英将、下渠)合并为石塘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公社规模调整,英将下渠等地从中析出。
1967年曾易名为红星公社。
1968年成立石塘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改为公社管委会。
1984年撤社建乡改为石塘乡。
1992年撤乡建镇仍为石塘镇,至今。
XX年7月,石塘被评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屯田庄,县东石塘。
五代间,民皆屯田,耕战两便。
屯田寨故基存焉。
”(铅书说苑拾遗)“屯田者,设以寓定也。
官民田之外另有备者也。
兵制以来尚矣。
铅山自五代间,则有屯田,庄民皆为屯,屯于石塘。
耕战两便,一方无虞。
”(〈铅书·赋役·屯田〉)“石塘市,县东南三十里。
其地多宜于竹,水极清冽,纸货所出,商贾往来贩卖,以给天下之用。
俗尚颇涉华糜。
宋为屯田镇。
”(《铅山·制置表·街市》)“铅山惟纸利天下,……。
”从宋元以来,石塘因盛产毛竹而手工造纸不断兴起,到明代万历年间已发展成江南手工造纸中心和集散地并企及茶业。
纸茶工达五万余众。
明《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对铅山石塘的纸业做过专门的描述。
其时铅山的纸槽几乎遍及全县乡村,仅石塘一地纸厂槽户不下五百,各槽帮工一二十人。
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大纲》说到了铅山纸业和上海的松江(棉纺织业)、苏杭(丝织业)、芜湖(浆染业)、景德镇(制瓷业)并称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是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地。
如这里的复生源纸庄、查安泉纸号、赖永祥纸行都是自主经营从生产、收购、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流程。
生产加工的“连四”、“上关”、“毛边”、“贡川”、“京川”、“毛六”、“毛八”、“放西”等20余钟纸质地优良,细软光滑,中外闻名。
尤其是连四、上关、京川、毛边,均属文房佳品,其纸质被冠为“品重洛阳”,京城御用、奏本、《四库全书》用纸均产自石塘。
旧《铅山县志》称:“纸商采办,重镇石塘,上关毛边,销往苏杭。
”由于这里成了长达几百年间手工业造纸的重点区域,又是县内及邻县纸品的重要集散加工地,也就成了县内较大的农村圩集之一。
由于石塘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便逐渐形成为一方繁华的古镇。
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塘的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很快。
以水电、造纸、竹编、草编工艺为主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大量的外资企业落户县工业园区,财政税收在XX年实现了两年翻番的目标。
现在,石塘镇每年国民生产总值32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500元。
全年财政收入189.74万元。
二、资源描述(格局演变与布局结构主要建筑形态和特点文物古迹情况市政设施情况环境质量情况)古镇石塘,素有“小苏州”之美誉。
这里是铅山县建筑城墙的两个集镇之一,设置城门城楼6处,城墙外有宽而深的护城沟。
现仅存两处城门一处城楼。
这里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民居高大,街区整齐,坐落有致。
呈“丰”字形的三里长街,前半部分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后半部分显现出一派现代集镇的风光。
葱笼叠翠,峰峦逶迤的群山环抱着古镇,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石塘河(古称槐溪河)沿着镇西向北流去。
街区分为中街、港沿、坑背三条街道。
中街和港沿是两条商业街,坑背街道一侧是明代修筑和开挖的“官圳”,沿着坑背一条街从镇南街头流向镇北街尾。
或偎依着屋角街沿或隐藏在店房底下穿堂而过。
这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官圳”,就这样流淌了好几百年。
每间隔几家就有一处埠头,洗衣提水极为方便。
许多人家的外墙都依水而筑,有的甚至引水进院,方便了卫生和消防。
这种民居格局,确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
涉足者来此无不心旷神怡、忘返流连。
山、水、街同行的石塘,意境的确不俗。
这里的店铺建筑仍保留着清乾隆年间砖木结构,前是店堂,后为居室或作坊,靠石、拱堤、走廊、商号、瓦檐均有造型各异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这充分显示那个时代闽浙赣融为一体的建筑艺术和风格。
店屋的门板全是杉木,可上可卸,可将店屋敞开,而且街道两侧的房屋都有一个伸出屋巷的小阁楼,下达形成走廊,方便行人。
高大的“封火墙”把街区分隔出52条弄堂,大弄套小弄,幽曲相通。
有不少富户豪宅,大门气派宏伟,石雕美观精致,屋檐飞梁柱石的图案或镂雕或浮雕,高超、明快而又简洁。
厅堂面积大者100多平方,小者50多平方,为处理家政和礼待宾客的正经场所。
大厅两侧的房间谓之正间。
正间旁边又各有走廊通向后厢房。
有的还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门对天井,光线柔和明亮。
富户院落的华丽是当年纸商们的产业丰厚、生意兴隆的标志。
比较有名的“复生源”、“罗盛春”、“查安泉”、“金鸿昌”、“天和号”等纸庄纸号的经营资本均在30万银元之上,这些富户的豪宅,建筑宏伟,布局有序,堂皇富丽,幽静超然。
而“赖家纸行”、“松泰行”、“王发记”、“中和栈”等几家纸行、栈的宅院,便显得尤其高大醒目;封火高墙,青砖素瓦,大堂小院,曲径通幽。
在镇区内还有不少旺族富户的宅院高大恢宏,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如坑背花朝门、阔板桥、祝家大宅、大禾基祝家、官厅、刘家弄刘家、港沿傅家等,这都是历史的遗存物,至今尚无仿古假造。
幸运的是工业污染还没有光顾这里。
大河、小溪、圳沟,所有的水体水质都非常之好。
石塘,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它也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战略要地,常年驻军这里。
皖南事变后与“上饶集中营”同时成立的囚禁我新四军战士的监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第三大队”的“军士大队”就曾设在此镇的览月楼内(现为镇政府院内旧房)。
1941年冬,国民党“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由广丰杉溪迁来石塘,其厂部、染房、弹花、缝衣、仓库等曾分别设在阔板桥祝家大宅、天后宫、贵州会馆、祝氏宗祠和尤田陈家大院等处。
现在,在有的空坪地上或菜园泥土里用手指头抠还可挖出“青天白日”瓷质帽徽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塘是赣东北苏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罗盛春”纸号大院内和坑背有的民宅朝门石条上还留下有当年红军的标语。
据《江西革命烈士英明录·铅山分册》载:石塘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436名。
1936年2月,在里洋村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
1931年4月21日,方志敏率红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政权。
同年冬又在港背建立了县第九区苏维埃政府。
1937年国共合作后的次年2月,闽北红军游击队奉令下山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在石塘通过宣传动员,部队由900余人扩编到1500余人,奔赴抗日前线。
并在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对内是县委机关)。
同时还在此成立了闽北特委,下辖铅山、崇安、上饶、浦城、建阳、邵武、光泽、顺昌等县委。
后迁崇安坑口。
在整编过程中,赖家纸行和罗盛春纸号的老板腾出多处房间,作为整编部队分设司、政、后等单位和领导的住所。
当时,黄道、邵式平、张云逸、栗裕、饶守坤、刘文学、曾镜水等革命先贤们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时近70年的今天,这里的每一处门梁窗牖、木瓦天井都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和风采。
石塘的山水名、人文景观也令人向往:在镇内有明嘉靖年间的“陈公堤”和同时开挖的“官圳”,当时石塘百姓为陈坦、蔡鹏霄两任铅山知县筑堤开渠(官圳)灌溉良田万顷而感其德,便兴建了“遗爱祠”(旧称“鸣山庙”);有令人动听传说的“张将军庙”;有书香世家、豪门宅院的“解元第”;有一方净土、建筑别致的“紫荆观”和各种会馆。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些古建筑大多已荡然无存,但有些还旧迹可辨。
1986年以来,城区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已由过去的不足0.5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
现在镇区人口近6000人,住户1300户。
XX年请上饶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古镇做了整体规划,根据镇区地情地貌特点,合理的进行整体布局。
注重保护古街古建筑。
与新建的新城区相互配套,市政设施与原街区维护建设配套衔接。
石塘镇街区环境风貌保存完好,委实难得。
三、具有突出价值的理由(实物遗存的保存程度与特色环境风貌规模)石塘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
这里的古建筑的数量、规模、完好程度和整体风貌都保存的比较完好。
这里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
那些建于宋、明、清的街道、建于明清的店铺、民宅,都是历史原物,至今尚无仿古造假。
并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期间,虽然有一些后来添建、改动的建筑存在,但是,仅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风格上基本一致,无伤大雅,并且,通过门面改造,已完全可以和古镇融为一体。
撰修于明代的铅山最早的县志——《铅书》中说:“石塘以造纸为生。
”又称:“石塘市,县东南三十里(指距离旧县城永平镇)。
其地多宜于竹,水极清冽,纸货所出,商贾往来贩卖,以给天下之用。
俗尚颇涉华糜。
”这里的历史风貌完整,地点特点显著,反映当时石塘手工业,尤其是手工造纸业发达,商品经济异常繁荣,富商巨贾很多,居民生活时尚甚至奢糜的典型特色。
三条大街尤其是坑背街、中街之上,接二连三的豪门大宅,许多是纸号、钱庄。
石库门的门楣、门框,临街窗户都有精湛工艺的浮雕、镂雕。
“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吉祥如意,八宝八仙”,等等、等等。
这里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
古镇石塘,有特有民俗桥灯文化,在每年正月,石塘镇是人来人往,桥灯全长有一公里之距,加之其它的辅助灯,舞动起来,场面相当的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