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讲座——王大绩现代文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763.00 KB
- 文档页数:39
高考作文题目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多角度的材料作文题;一类是话题和标题作文题。
无论哪类命题,都有着广阔的天地。
例如全国Ⅱ卷(黑、吉、蒙、甘、新、滇、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
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
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
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
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一作文命题给了三则材料。
三则材料有共性也各有特性,每则材料又都各有背景、事情、人物和诸多细节。
三则材料的共性大体上很像2004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道续写题目。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补写总结句,使语段的意思完整明确。
(不超过30字)牛顿看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研究它的原因,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秘密,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
瓦特从水开时蒸汽顶起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马克思从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亿万次的商品交换中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广阔的道路……他们都能参考答案是: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不平常的奥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共性绝不仅只这一个角度。
细察材料,我们可以发现,道尔顿研究的动因是他自己是色盲;安藤百福发明的动因是他自己破产;乔利研制的动因是他自己的赔偿——这可以引出坏事变好事的共性,也可以引出逆境奋起的共性。
北京陈经纶中学王大绩:2004年高考语文概说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王大绩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从《考试大纲》可得出这样一种认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所要求的能力包括两个层面,识记和表达应用。
1.识记能力层级A(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①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
因为要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需要借助汉语拼音标注,但命题并不涉及考查拼写规则;②考查重点不在声调正误上,重点在声母、韵母的正误辨别上;③考查范围以常用字为主,生僻、艰深的汉字不是考查重点。
【例1】(2003年新课程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宦官豢养盥洗患得患失风云变幻B.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不寒而栗C.翌日对弈肄业苦心孤诣雄关险隘D.羡慕汗腺霰弹谄媚阿谀借花献佛【解析】参考答案:B本题着重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用同音字的读音。
B项,加点的字读音都为lì。
A项,“盥”读guàn,其余读huàn;C项,“隘”读ɑì,其余读yì;D 项,“谄”读chǎn,其余读xiàn。
题目涉及到的二十个汉字都是常用字,略显生僻的“豢养”、“盥洗”、“霰弹”在课文中也都曾出现过。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①“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那些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而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使用的汉字不在考查范围之内;②考查重点在词语中形近字、同音字的正误,考查的是不写错别字的语言运用基本功。
【例2】(2003年新课程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部署备受青睐恰如其分可望而不可即B.报道伶牙利齿群贤毕至一年之计在于春C.揣度共商国是唾手可得冒天下之大不违D.通谍猝不及防大相径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解析】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16个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的书写。
B项应为“伶牙俐齿”。
C项应为“冒天下之大不韪”。
D项应为“通牒”。
本题中容易错误的有如下几项:A项的“恰如其分”中的“分”是“职责和权利的限度”的意思,取意相同的词语有“本分”和“过分”等,写成“恰如其份”是不对的。
现代文阅读概说㈠现代文阅读有多种方式。
假期读读小说,是消闲阅读;随手翻翻晚报,是浏览阅读——这些生活中的“泛读”,低于高考考查的阅读方式;读物理书、历史书,是专业阅读;学语文课文、红学研究,是治学中的“研读”,高于高考考查的阅读方式。
高考语文考查的方式,介于二者之间,人们习惯称为“信息阅读”,或称作“精读”。
这里说的“精读”,不是“精细”的读,而是“精明”的读。
所谓“精明”的读,最简单的解释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
应该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
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目的。
信息重要与否,是相对的,根据题目的指向而变化的。
一般而言,题目所问是判定重要信息的根本指向。
如果没有题目指向或者题目没有指向,那么,重要信息,大致为概括性信息、关键性信息、照应性信息、关联性信息等;次要信息,大致为专业性信息、情感性信息、描述性信息、附着性信息等。
重要信息是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是干扰的假象。
要做到“精明”地读,不能死记教条,要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明确题目指向。
高考试题所采用的现代文阅读文本,其本质特征都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的,只是交织的形式有所不同。
因为高考是大规模笔答考试,大规模快速阅卷,所以任何一道题目,必须以重要信息作为答案的依据和根基。
但是高考又是选拔性考试,任何一道题目,需要让一部分考生答对,还需要另一些考生答错才行。
如果一道题目考生100%都答对了,那就成了一道废题,因为不能实现区分的目的。
怎么让一部分考生失误?必须以次要信息来干扰。
这是不以命题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目的根本目的就是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分离,“聚焦”于重要信息。
“据题精答”是现代文阅读的最高准则。
备考中要落实三点:一、遵循“动态·比较”的思辨原则,高考是能力考试,切勿死背术语教条;二、关注句号,改“词读”为“句读”,逐层剔除次要信息,锁定重要信息;三、锁定重要信息,往往不是思维的结束,还要进一步思维,加工重要信息。
必考类文本阅读经典精讲主讲教师:王大绩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现代文阅读概说现代文阅读的自觉意识小阅读文本只是设置题目的依托;题目和文本之间很少有深层联系。
大阅读文本和题目侧重人文内涵;备考承担思路和内涵的双重任务。
[示例]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B)A.从飞越亚马孙丛林的小飞机上,有可能看到蓝蝶发出的蓝色闪光。
B.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是因角度所限。
C.亚马孙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罪犯的“克星”。
D.有关蝴蝶的传说,可能因蓝蝶反光的奥秘被揭开而更添浪漫色彩。
小阅读基本要点重要信息显示着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起着干扰的作用。
由“试卷问题”转向“实质问题”,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
这一“自觉意识”的确立与巩固,将保证我们快速拨开“试卷问题”的迷雾,使“实质问题”水落石出;还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模拟试题——只有可以形成简明的“实质问题”的题目,才是高考可能考的题目。
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必须坚持传统。
回答“试卷问题”主要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回答“实质问题”则主要靠语文能力和对生活的一般认识。
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阅读题目实质是“脑筋急转弯”。
文本只是设置题目的依托;题目和文本并无内在联系。
由习惯的研读转变为精读;落实聚焦比较的基本意识。
一、文本阅读基本要点文本阅读自觉意识考试方略:在两三分钟内,准确把握文本要点。
备考方略:明确并进一步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
大致步骤:①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并把握重要语句;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信息;③连缀重要词语信息,把握语段大意文章思路。
和许多的生命现象一样,免疫系统也有两面性,它不但能排除外来因素的侵袭,又能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免疫系统受损时,免疫力低下,机体易患病;但当免疫力过强时,也会导致疾病产生。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sponse)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王大绩高考作文创新精讲王大绩高考作文创新精讲【篇一: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读王大绩先生《漫谈高考作文题目的开放性》(2)(完美整理版)】读王大绩先生《漫谈高考作文题目的开放性》(2)未0424 2120漫谈高考作文题目的开放性; ——生活的运动、发展、演变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sp;2008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一则“实验”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和历年各卷高考作文题目一样,这理所当然地还是一道没有命题的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给出的是一则传统材料。
一位师傅用大碗先后装进石子、沙子、石灰和水,告晓徒弟“学无止境”、“不要自满”道理的寓意,对于同学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作文材料翻出了新意——“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的一句发问,使传统材料有了更多的启发点。
这个提问使得“课堂上活跃起来”,相信,也应该激活考场上众多考生的思维。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这是贴近传统寓意“学无止境”的结论,但是有了向“很多事情”的拓扩。
当然可以。
sp;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nbsp; nb这种观点变换了角度,它关注的不是实验的结果,而是实验的过程。
当然可以。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考虑。
”这种见解对第二种观点做了延伸。
“有些分量重的东西”,既是对“石块”由此及彼的拓展,又是对“实验”由表及里的抽象。
当然可以。
sp;一个同学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吗?”nbsp; nb这位同学对“顺序说”做了反思。
“也不一定”,可能针对“顺序很重要”,也可能针对“得先放石块”。
当然也可以。
头绪分明,怎么会是“完全没头绪”?后面的“??”,则是表示着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可能。
正如第一位同学所言,“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间教室,一位老师,四五十个学生,就讨论的如此活跃:北京几千间教室,十多万学生,几百名阅卷老师,这将是怎样一种热烈场面!作文题目可谓八面来风,立意角度的确丰富多彩。
王大绩: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十)(也说“透析”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十①)透析,又称渗析,本是一个医学术语,大约是治疗危重肾脏疾病的医疗手段吧。
前不久,在“万向思维国际图书(北京)有限公司”召开的“第二届教育家大会”上,吉林省教科所的王鹏举老师在发言中提到了这个词语。
他谈到一种教辅书籍,对课文逐段剖解,自称“透析”。
王老师认为将这一治疗新陈代谢难以自控的危重病人的术语,借用来做教辅,限制学生自我思考的活力,实为一种绝妙的自讽。
此说颇有见地。
医学之“透析”,应该含有分离提纯的意思;教辅之“透析”,则大约取透彻分析的意思,这已对词语本义作了迁移引申。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至今尚未借用这自造引申义的“透析”或“渗析”语汇,但“透析”或“渗析”思维似乎已在命题专家心里闪动,因为“透彻分析”的内容已并不鲜见。
请看一组绝妙的题目。
:2008年上海卷•二]阅读下文,完成6 —12题。
6.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
7.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
&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9.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1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
1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