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17.62 KB
- 文档页数:12
实验十三、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GB/T 5009.199-2003 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方法一快速卡法一、目的要求:学习快速卡法测定有机磷农残快速检验法及熟悉检验结果评定。
二、实验原理:胆碱脂酶可催化靛酚乙酸脂(红色)水解为乙酸与靛酚(蓝色) ,有机磷或氨基甲酸脂类农药对胆碱脂酶有抑制作用,使催化、水解、变色的过程发生改变,由此可判断出样品中是否有高剂量有机磷或氨基甲酸脂类农药的存在。
三、实验试剂:1、固化有胆碱脂酶和靛酚乙酸脂试纸卡片;2、pH 7.5磷酸盐缓冲液:分别称取15.0g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O]与1.59g无水磷酸二氢钾[KH2PQ],用500 mL蒸馏水溶解。
四、实验步骤:1 、整体测定法(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蔬菜样品,擦去表面泥土,剪成1cm左右方形碎片,取5g防入带盖瓶中,加入10 mL 缓冲溶液,振摇50 次,静置2min 以上.(2)取一片快速卡,用白色药片沾取提取液,放置10min以上进行预反应,有条件时在37 C 恒温装置中放置10min。
预反应后的药片表面必须保持湿润。
(3)将快速卡对折,用手捏3min或用恒温装置恒温3min,使红色药片与白色药片叠合发生反应。
注意:每批测定应设一个缓冲液的空白对照。
2、表面测定法(粗筛法)( 1 )擦去蔬菜表面泥土,滴2~3 滴缓冲液在蔬菜表面,用另一片蔬菜在滴液处轻轻摩擦。
(2)取一速片测卡,将蔬菜上的液滴滴在白色药片上。
(3)放置10 min以上进行预反应,有条件时在37 C恒温装置中放置10 min。
预反应10 min , 预反应后的药片表面必须保持湿润。
(4)将快速卡对折,用手捏3min或用恒温装置恒温3min,使红色药片与白色药片叠合发生反应。
注意:每批测定应设一个缓冲液的空白对照。
五、检测结果判断:1结果判断结果以酶被有机磷或氨基甲酸脂类农药抑制(为阳性)、未抑制(阴性)表示。
蔬菜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常见现象。
因此,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
为了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需要对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
其中,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最常见的农药残留
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如何快速检测蔬菜中的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
有机磷类农药是一类广泛使用的农药,它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酯化合物。
这种农药可以
杀死害虫、杂草和真菌,从而保护作物的生长。
但是,它往往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有害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检测。
在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的常见成分包括马拉硫磷、甲胺磷、乐果等。
针对这些残留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色谱法、荧光法和电化学法等。
其中,色谱法
是最常见的检测方法之一。
该方法可以快速和准确地检测出有机磷类农药在蔬菜中的残留量。
除了现有的检测方法之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基于光纤传感器
的检测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光纤的传导性能和敏感度来检测蔬菜中的农药残留。
与传统的
检测方法相比,基于光纤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具有响应快、准确、灵敏度高等特点,可以快
速地检测出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同时可节省检测成本和时间。
总之,在蔬菜中确定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对保障农产品质
量和消费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创新技术和不断的研究,我们可以期望未来的检测方法
会更加成熟、高效和安全。
有机磷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进展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
最初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仅限于化学法、比色法和生物测定法,检测方法缺乏专一性,灵敏度也不高。
20世纪60年代气相色谱应用于农药和药物残留分析,大大提高了农药和药物残留量的检测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效液相色谱法开始广泛应用于对热不稳定和离子型农药及其代谢物的分析。
色谱法虽然定量准确、灵敏度高,但所需设备昂贵,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且分析时间长不利于现场监测。
本文就当前农药和药物残留快速检测分析技术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发光菌检测技术
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发光细菌的发光机制相同〔1〕。
即由分子氧作用,胞内荧光酶催化,将还原态的黄素核甘酸(FMNH2)及
长链脂肪醛氧化为FMN及长链脂肪酸,同时释放出最大发光强度在波长450~490nm的
蓝绿光。
常用的发光菌有弧菌属和发光杆菌属的一些细菌。
袁东星〔2〕等人采用发光细菌快速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量,通过发光菌对蔬菜中几种有机磷农药的抑
光反应,得出发光强度与试样中有机磷农药浓度呈负相关的结果,其最小检测限可达到3mg/L。
目前,发光菌检测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监测及食品安全检测中,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主要用于农药兽药残留检测、重金属生物毒性检测等〔3〕,方法快速、简便、灵敏。
但是发光菌被激活后,它的发光强度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造成检测结果不稳定。
此外,由于食品中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较低,检测仪器达不到如此低的检测限,所以该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还不多见。
2 化学发光技术
化学发光(CL)是以发光物质鲁米诺(Luminol)、没食子酸(Gallicacid)等与有机磷农药进行的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反应的中间体或反应物吸收反应所释放出的化
学能而跃迁到激发态,当它们从激发态回到
基态时会发生光辐射,光子通过光电倍增管和放大器后,转变为电流且被放大,在一定条件下电流大小与有机磷浓度成正比〔4〕。
根据反应原理有以下4种检测方法:(1)对乙酰胆碱酶抑制的CL方法;(2)对碱性磷酸酯酶的催化CL方法;(3)对于过氧化物与吲哚反应的方法;(4)对于鲁米诺与过氧化氢(H2O2)反应的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有机磷农药,其检测限可达到ng/kg级水平。
Ayyagari〔5〕根据碱性磷酸酯酶可以催化含磷酸酯化合物发生去磷酸化作用,即乐果抑制磷酸酯酶的活性,并产生微弱的发光信号检测乐果,检测限为500ng/L。
饶志明〔6〕等人以鲁米诺-H2O2体系对有机磷农药-甲
基对硫磷进行化学发光分析,发现聚乙二醇对反应有显着的增敏作用,并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FIA-CL)测定甲基对硫磷的
方法,检测限可达002μg/ml。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化学发光与免疫分析、分子印迹、微流控芯片等技术联用检测食品中农药兽药
的残留〔7〕,但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实际应用还很少。
化学发光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反
应速度快,选择性好,仪器设备简单等优点,更适合现场监测工作的开展。
3 免疫分析技术
应用于农药残留分析的免疫分析技术
主要有放射性免疫分析(RIA)和酶联免疫分析(EIA)。
由于RIA在仪器设备要求上的局限性,使得EIA成为农药残留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EIA在实际应用中有直接法、间接法、抗体夹心法、竞争法、抑制法等。
免疫分析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有机磷农药是小分子量农药(MW2500),要将农药小分子以半抗原的形式通过一定碳链长度的连接
分子与分子量大的载体(一般为蛋白质)以
共价键相偶联制备人工抗原,以人工抗原免疫动物产生对该农药具有特异性反应的抗
体(多克隆抗体),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具有抗原特异性单一的抗体(单克隆抗体)。
M A Kumar〔8〕等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和流动注射技术结合检测环境和食品中的甲基对
硫磷,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
我国1999年刘曙照〔9〕等研制出甲萘威酶免分析线
性浓度范围在10-1~10-4μg/ml,检测限低于001ng/ml。
王刚垛〔10〕等人合成甲基对硫磷人工抗原并建立ELISA分析方法,其检测限达到5ng/ml。
目前免疫分析技术主要以食品、环境中的农药、兽药残留作为检测对象,据报道,已有上百种农药建立起ELISA检测方法,如多菌灵、克百威、对氧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
某些有机磷农药的检测限可达到ng甚至pg级,一些试剂盒已经商品化,广泛用于现场样品和大量样品的快速监测〔11,12〕。
至今为止由于它有很强的特异性,1种试剂盒只能检测单一有机磷农药不能检测农药的多残留,并且对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还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再加上抗体制备难度大,试剂盒的成本高,这就限制了其在农残检测中的广泛应用。
4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通常是指由一种生物敏感部件与转换器紧密配合,对特定种类化合物或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选择和可逆响应的分析工具〔13-16〕。
当待测物与分子识别元件(由具有识别能力的生物功能物质如酶、微
生物、抗原和抗体等构成)特异性地结合后,产生的光、热等通过信号转换器转变为可以输出的电信号、光信号等,由检测器经过电子技术处理,在仪器上显示或记录下来,从而达到分析检测的目的。
41 酶生物传感器有机磷农药与乙酰
胆碱酶酯基的活性部位发生不可逆的键合
从而抑制酶活性,酶反应产生的pH值变化由电位型生物传感器检测。
其优点是快速、准确、可重复使用,但是酶对底物具有高度专一性且稳定性较差。
Bernabeil M在一个生物传感器上偶联几种酶促反应从而增加
了待测物的数目,即用乙酰胆碱酶和胆碱氧化酶双酶系统,制备了检测对氧磷和涕灭威的电流型H2O2传感器。
42 免疫生物传感器利用抗体和抗原
之间的免疫化学反应来制作的生物传感器。
可以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方便、快速地检测待测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
Wan〔17〕等人研制了便携式的光纤免疫传感器检测甲
基对硫磷,其最小检测限为01ng/ml。
Anis 等研制开发的光纤免疫生物传感器用于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