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组成、工作原理与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33
EDI工作原理EDI(Electrodeionization)是一种利用电场和离子交换膜进行离子交换的技术,用于去除水中的离子和溶解物质。
它是一种高效、连续运行的水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化工和电力行业等领域。
EDI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预处理、电离和再生。
1. 预处理:水首先经过预处理系统,包括过滤和软化等步骤,以去除悬浮物、颗粒、有机物和硬度等杂质。
这是为了保护EDI系统的膜和防止其受到污染。
2. 电离:经过预处理的水进入EDI系统,EDI系统由一系列的离子交换膜和电极组成。
在这些膜和电极之间,水被分成两个区域:浓缩区和稀释区。
这些区域之间的离子交换膜允许特定离子通过,而阻止其他离子通过。
在浓缩区,电极产生电场,将水中的阳离子(如钠、钙、镁)迁移到阴离子交换膜上,同时将水中的阴离子(如氯、硫酸根、硝酸根)迁移到阳离子交换膜上。
这样,水中的离子被分离和集中在交换膜上。
在稀释区,水中的离子通过电场作用从交换膜上释放出来,并被稀释到水中。
这样,水中的离子被有效地去除,产生纯净水。
3. 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EDI系统的离子交换膜会逐渐受到污染和附着物的影响,导致性能下降。
为了恢复EDI系统的工作效率,需要进行周期性的再生。
再生过程包括两个步骤:反冲洗和电解再生。
在反冲洗阶段,通过逆向水流冲洗交换膜,以去除附着物和污染物。
在电解再生阶段,通过施加电场,将交换膜上的离子释放到稀释区,然后通过排放系统排出。
EDI系统的再生过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动化控制,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性能。
总结:EDI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场和离子交换膜实现水中离子的分离和去除。
预处理去除水中的杂质,电离过程将水中的离子分离和集中,再生过程恢复系统的性能。
EDI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连续运行的水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的纯水生产和水质提升。
EDI工作原理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数据以标准格式进行交换的一种电子商务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建立标准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EDI的工作原理。
引言概述:EDI作为一种电子商务技术,已经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通过标准化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实现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下面将从数据格式、通信协议、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安全性五个方面详细阐述EDI的工作原理。
正文内容:1. 数据格式1.1 EDI标准格式EDI使用一种特定的标准格式来表示和交换数据,最常用的是EDI标准格式,如ANSI X12、UN/EDIFACT等。
这些标准格式定义了不同业务场景下的数据元素、数据段和数据组的结构和含义,确保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数据能够正确解析和处理。
1.2 数据元素和数据段EDI标准格式中的数据被划分为数据元素和数据段。
数据元素是数据的最小单位,如日期、金额等,而数据段则是由多个数据元素组成的逻辑单元,如定单信息、发票信息等。
通过将数据元素和数据段组合使用,EDI可以表示复杂的业务信息。
1.3 数据映射在进行EDI数据交换之前,企业需要将自身的业务数据映射到EDI标准格式中。
这需要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和EDI标准的规范,进行数据字段的映射和转换。
通过数据映射,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业务数据转化为符合EDI标准格式的数据,以便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换。
2. 通信协议2.1 VANEDI数据交换通常通过第三方网络服务提供商(Value Added Network,VAN)进行。
VAN提供了可靠的网络连接和数据传输服务,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企业将自身的数据发送给VAN,VAN再将数据传输给目标企业,从而实现了企业间的数据交换。
2.2 AS2除了VAN,还有一种常用的通信协议是AS2(Applicability Statement 2)。
EDI工作原理EDI(Electrodeionization)即电极离子交换,是一种利用电场和离子交换树脂结合的技术,用于去除水中的离子和溶解性固体。
它是一种高效、节能、无化学品添加的水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制药、化工、电力等行业。
EDI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预处理、电离和再生。
1. 预处理在EDI系统中,水首先经过预处理单元,包括颗粒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和软化器等。
这些预处理设备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硬度离子等杂质,以保护EDI模块的正常运行。
2. 电离经过预处理后的水进入EDI模块,EDI模块由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和离子交换树脂层交替排列而成。
当水通过EDI模块时,外加电场使得水中的离子向交换膜移动。
阳离子交换膜选择性地吸附阳离子,阴离子交换膜选择性地吸附阴离子,而离子交换树脂层则吸附剩余的离子。
在EDI模块中,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之间形成了电离区域。
在电离区域中,水分解产生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即H+和OH-离子。
这些离子通过交换膜逐渐移动到离子交换树脂层。
3. 再生随着离子的吸附,EDI模块中的离子交换树脂层逐渐饱和。
为了恢复EDI模块的工作能力,需要进行再生。
再生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电解再生和水洗再生。
电解再生是通过反向电场,将吸附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排除出去。
这样,离子交换树脂就恢复了吸附离子的能力。
水洗再生是用纯水冲洗EDI模块,去除残留的离子和杂质。
EDI系统的优势:1. 高纯水产率:EDI系统能够高效地去除水中的离子,产生高纯度的水。
2. 无需化学品:EDI系统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品,避免了化学品的使用和处理过程。
3. 节能环保:EDI系统不需要热再生,相比传统的离子交换技术节能约50%。
4. 操作简便:EDI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求。
5. 占地面积小:EDI系统结构紧凑,占地面积相对较小。
总结:EDI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场和离子交换树脂的结合,去除水中的离子和溶解性固体。
edi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Edi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
Edi是一种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数据的快速、准确、安全地交换。
Edi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数据格式、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Edi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
首先,Edi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数据格式的定义和标准化。
Edi使用一种统一的数据格式来表示各种商业文档,比如订单、发票、运输通知等。
这种数据格式通常采用文本文件或者XML格式,通过事先定义的字段和数据元素来表示不同的信息。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更加准确和可靠,避免了因为数据格式不一致而导致的错误。
其次,Edi的工作原理还包括数据传输的过程。
一旦数据格式被定义和标准化,就需要将这些数据从一个系统传输到另一个系统。
Edi通常使用一些标准的通信协议和技术来实现数据的传输,比如FTP、AS2、HTTP等。
这些通信协议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从而保证了数据交换的可靠性。
最后,Edi的工作原理还包括数据处理的环节。
一旦数据被传输到目标系统,就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解析和处理。
Edi系统通常会提供一些数据处理的工具和功能,比如数据映射、数据转换、数据验证等。
这些功能可以帮助系统将接收到的数据转换成自己系统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格式,从而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和交换。
在Edi的工作流程中,数据的交换通常包括数据的生成、传输和接收三个基本环节。
首先,数据的生成是指将需要交换的商业文档转换成Edi的标准数据格式。
这通常需要借助一些Edi工具和软件来实现,比如Edi编译器、Edi映射器等。
其次,数据的传输是指将生成的Edi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目标系统。
这需要使用一些标准的通信协议和技术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的传输。
最后,数据的接收是指目标系统接收到Edi数据后进行解析和处理,将这些数据转换成自己系统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格式,从而实现数据的集成和交换。
综上所述,Edi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数据格式的定义和标准化、数据传输的过程和数据处理的环节。
EDI工作原理EDI(Electrodeionization)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和离子交换技术实现水的去离子化的过程。
它是一种高效、经济、环保的水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化工、食品饮料等行业。
1. 原理概述EDI技术是将离子交换膜和电化学反应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电场和离子交换膜的特性,将水中的离子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水的去离子化。
EDI设备通常由正极板、负极板和离子交换膜组成。
2. 工作过程EDI设备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预处理、电化学反应和离子交换三个阶段。
2.1 预处理阶段水经过粗滤、活性炭吸附、软化等预处理,去除悬浮物、有机物、硬度等杂质,以保护EDI设备的正常运行。
2.2 电化学反应阶段水进入EDI设备后,通过外加电压,形成电场。
正极板上的水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氢离子和氧气。
负极板上的水分子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氢氧根离子。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相互迁移,使水中的离子得以分离。
2.3 离子交换阶段离子交换膜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具有选择性透过阳离子或阴离子的能力,将水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收集到不同的腔室中。
通过这种方式,水中的离子被有效地去除,得到高纯度的去离子水。
3. 优点和应用EDI技术相比传统的离子交换和反渗透技术具有以下优点:3.1 高效性EDI设备无需再生剂,不需要停机维护,连续稳定运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经济性EDI设备的运行成本低,不需要化学品再生,减少了化学品的使用和处理成本。
3.3 环保性EDI技术不需要酸碱再生剂,减少了化学品的使用和废液的排放,对环境友好。
EDI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3.4 制药行业EDI设备可以用于制备注射用水、纯净水等,满足制药行业的高纯水需求。
3.5 电子行业EDI设备可以用于制备电子级水,用于半导体、液晶显示器等电子产品的制造。
3.6 化工行业EDI设备可以用于制备超纯水,满足化工行业的生产需求。
3.7 食品饮料行业EDI设备可以用于制备矿泉水、纯净水等,保证食品饮料的安全和质量。
EDI技术简介和工作原理1.EDI技术简介EDI(Electrodeionization)又称连续电除盐技术,它科学地将电渗析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融为一体,通过阳、阴离子膜对阳、阴离子的选择透过作用以及离子交换树脂对水中离子的交换作用,在电场的作用下实现水中离子的定向迁移,从而达到水的深度净化除盐,并通过水电解产生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对装填树脂进行连续再生,因此EDI制水过程不需酸、碱化学药品再生即可连续制取高品质超纯水,它具有技术先进、结构紧凑、操作简便的优点,是水处理技术的绿色革命。
2.EDI 工作原理1)结构:EDI由电极、淡水通道、浓水通道构成。
交替排列的阴阳离子交换膜分别构成淡水和浓水流道,离子交换树脂以一定的方式填充于淡水室,和阴阳电极一起组成了EDI单元。
2)原理:EDI的除盐过程即在化学位差的作用下水中的离子与树脂活性基团上的可交换离子进行离子交换,并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进行选择性的定向迁移.由于淡水室中阳树脂颗粒的紧密接触,使阳树脂的活性基团形成了一个只允许阳离子通过的“阳离子传输通道”,同样,淡水室中阴树脂颗粒的紧密接触,使阴树脂的活性基团形成了一个只允许阴离子通过的“阴离子传输通道”。
当原水通过淡水室时,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水中的阳离子沿着“阳离子传输通道”向右边的负极定向迁移,碰到阳膜而顺利通过进入隔壁的浓水室;同样,水中的阴离子沿着“阴离子传输通道”向左边的正极定向迁移,碰到阴膜而顺利通过进入隔壁的浓水室。
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淡水室中的离子不断减少,达到除去水中盐类的目的;而浓水室中没有填充树脂,水中阳离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向右边的负极定向迁移,碰到的是阴膜不能通过。
水中阴离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向左边的正极定向迁移,碰到的是阳膜也不能通过,让不断被流过的浓水带出浓水室。
所以浓水室中的离子浓度不会太高。
与此同时,由于离子交换树脂和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水中离子在树脂和膜中的迁移速度比水中的迁移速度大100到1000倍以上。
EDI工作原理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是一种用于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交换数据的标准化方法。
它通过将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使得不同的计算机系统能够相互交换和理解数据,从而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和安全的传输。
EDI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数据格式标准化、数据传输和数据解析三个步骤。
1. 数据格式标准化EDI使用一种统一的数据格式来描述交换的数据,称为EDI标准。
常见的EDI 标准包括ANSI X12、EDIFACT和XML等。
这些标准定义了数据的结构、字段、数据类型和编码规则,确保不同的计算机系统能够正确解析和处理数据。
例如,EDI标准可以规定订单中必须包含的字段、字段的数据类型(如文本、日期、金额等)以及字段的长度和格式等。
2. 数据传输EDI使用各种通信协议和技术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常见的传输方式包括Value Added Network(VAN)、Internet、FTP、AS2和Web Services等。
传输过程中,数据被封装为EDI文档,并通过网络传输到目标计算机系统。
传输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安全机制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3. 数据解析接收方的计算机系统接收到EDI文档后,需要进行解析和处理。
首先,接收方的系统根据预先定义的EDI标准对文档进行解析,将文档中的数据提取出来。
然后,系统根据业务规则对数据进行验证、转换和处理。
例如,系统可以检查订单中的商品是否存在、价格是否正确,然后更新库存和生成发货通知等。
最后,系统生成响应文档,并将其发送回发送方,以确认数据的接收和处理情况。
EDI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将数据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标准化,通过网络传输到目标计算机系统,然后目标系统解析和处理数据,并生成响应。
这种标准化的数据交换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数据交换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工操作和数据错误的风险。
EDI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供应链管理、物流和贸易等。
EDI设备的基本原理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是一种用于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企业间交换电子商务文件的标准化方法。
EDI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标准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实现企业间的信息交换和业务流程集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EDI设备的基本原理。
一、EDI设备的组成硬件部分通常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处理器(EDI Processor),用于解析和处理EDI文件,将文件转换成适合接收方的格式,并将其发送到目标系统。
硬件设备还可能包括通信设备,如调制解调器(Modem)、路由器(Router)等,用于与外部网络进行连接。
软件部分通常包括EDI处理软件和业务应用软件。
EDI处理软件负责解析、处理、转换和包装EDI文件,以及与目标系统进行交互。
业务应用软件用于处理EDI交换的业务数据,如订单、发货通知、发票等。
软件部分还可能包括与外部系统集成的接口。
二、EDI的数据格式EDIFACT是一种广泛采用的国际标准,适用于各种行业,如零售、运输、银行业等。
它定义了一套标准的数据结构和代码,用于描述和交换各种业务信息。
ANSIX12是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制定的一种EDI标准,适用于美国的企业。
它与EDIFACT类似,也定义了一套标准的数据结构和代码,用于描述和交换各种业务信息。
三、EDI的通信协议EDI使用多种通信协议,以便在企业间安全地交换数据。
常见的EDI 通信协议有:1. AS2(Applicability Statement 2):AS2是一种基于HTTP和S/MIME的加密协议。
它通过数字证书和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是一种常用的文件传输协议,EDI文件可以通过FTP服务器进行传输。
3. VAN(Value-Added Network):VAN是一种EDI通信网络,提供安全、可靠的EDI传输服务。
::::EDI 工作原理
EDI由电极、淡水通道、浓水通道构成。
交替排列的阴阳离子交换膜分别构成淡水和浓水流道,离子交换树脂以一定的方式填充于其间,和阴阳电极一起组成了EDI单元。
工作状态下,流经EDI单元的水中的盐离子发生三种迁移:
1.离子与阴、阳树脂发生离子交换而结合到树脂颗粒上;
2.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经树脂颗粒构成的离子通道迁移;
3.离子经过离子交换膜迁移到浓水室,从而完成水的脱盐过程;在一定的电流密
度下,树脂、膜、水之间的界面处因产生浓差极化而迫使水分解成H+和OH-,从而同时再生了树脂。
EDI独特的工况使其对弱电解质也有较好的去除作用:
∙树脂、膜、水的界面处因产生浓差极化而迫使水分解成H+和OH-,造成局部pH 值变化
∙碳酸、硅酸、硼酸等弱电解质因局部pH值变化而发生电离HR H+ + R-
∙电离后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被去除:
o对硅的去除率达到95%-99%
o对CO2的去除率达到99%
o对硼的去除率达到96%。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是指不同企业间通过电脑网络进行文档或信息的交换的一种技术。
它是包括发送、接收、处理和管理电子文档的一套标准化解决方案和工具。
由于EDI方便、快捷且省时省力,大大改善了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提高了运作效率与利润。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
一、EDI技术的组成部分EDI技术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发送方、接收方、通道和规则。
发送方是EDI电文的发起者和发送者,接收方则是接受并处理该电文的企业。
通道是包括网络、协议和传输方式,规则则是标准化的格式标准和数据内容协定以及安全协议。
二、EDI技术的工作原理1.设置和建立基础首先,EDI系统的发送方和接收方需要相互协商并建立连接,以确保传输双方都使用相同的格式和选定的网关方式。
这个过程涉及到发布详细的技术规范或逐一讨论,还可能需要签署协议或许可证。
每个企业需要购买和安装EDI软件并设置与其他供应商和客户的网络连接。
2.创建EDI电文发送方需要在自己的系统中创建EDI电文。
这可以通过手工输入、自动从企业的数据库或隐藏数据层直接获取所需数据,根据制定的数据规范和通信协议,生成符合标准的EDI电文,然后将其发送到接收方。
此时,内容的准确性需要反复检查和验证,以保证电文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发生错误。
3.EDI电文的传输在发送EDI电文之前,需要确定网络连接和传输协议。
目前,EDI电文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点对点(Point-to-Point)协议、全球凸起传输网络(Global Van)、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等。
不同的传输方式有不同的安全协议,如SSL、证书、数字签名等,以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性。
一旦EDIFACT电文进行完整的传输,它将在接收方的移动后台(middleware)系统中被解码并插入其业务系统中。
4.解析和处理EDI电文在接收方企业的系统中,接收方需要将EDI电文解析和转换成其自身所使用的消息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