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PCI冠脉内血栓的处理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61
急诊PCI抗栓治疗策略(全文)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者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根据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型(STE-ACS)和非ST段抬高型(NSTE-ACS)。
临床实践发现,虽然两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上有较大的区别,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的形成。
NSTE -ACS为血栓不完全堵塞动脉或微栓塞,而STE-ACS则为血栓完全阻塞动脉血管。
在ACS的患者中,抗血小板与抗凝同等重要。
粥样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过程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
一旦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血栓的形成过程即被激发,这些血管内皮下成分包括胶原和组织因子等,血小板表面受体,主要是糖蛋白Ib,迅速识别这些因子,血小板被吸附并被激活。
再激活的过程中,血小板α颗粒分泌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会导致血管收缩和附近的血小板激活,血小板分泌因子V.在血小板磷脂表面同因子Xa和钙离子结合起来,形成磷脂酶复合物,加速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
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交连的纤维蛋白网络细胞成分,包括血小板,最后导致血栓的形成,血栓和由血栓引起的血管收缩可能导致心肌缺血。
目前比较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就是抑制四烯酸(AA)代谢途径的药物,最常见的就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被誉为抗血小板药物的“常青树”。
另一种是特异性ADP受体抑制剂,像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
关于抗栓的治疗策略各个指南也都有推荐。
在2017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中指出,急诊PCI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抗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推荐:若无相对禁忌症(如出血风险高),推荐PCI术前(至少在手术时)使用P2Y12抑制剂(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使用12个月。
无禁忌症的患者推荐尽早使用阿司匹林(口服,吞咽困难时静脉注射)。
若有证据提示无复流或栓塞并发症考虑使用GP llb/lla抑制剂补救治疗。
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和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冠状动脉血流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心肌细胞坏死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根据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和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以下是对该疾病的治疗和管理的相关内容。
1. 早期诊断与评估:在患者来院后,应尽快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
如果怀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应立即开始针对该病情的治疗。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目标:治疗的目标是减少心肌损害、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3.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用于减少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 肌苷酸酯酶抑制剂:如普罗卡因胺、曲美他嗪等,可缓解心绞痛。
-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用于降低血脂,控制冠心病进展。
- 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用于降低心肌供氧需求,改善预后。
4. 综合治疗:对不同类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策略有所不同。
- UA和NSTEMI患者:根据患者危险分层,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
早期干预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助于改善预后。
- STEMI患者:早期冠状动脉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
PCI是首选策略,但对于无法及时行PCI的患者,纤溶药物治疗是可行的。
5. 血栓溶解治疗:对于STEMI患者,如果PCI无法及时实施,纤溶药物可以用于溶解冠状动脉血栓。
干货丨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的处理策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超过70%的患者没有严重的冠脉固定狭窄,而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阻塞冠脉血管。
在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的PCI术中,有10%~20%的患者出现无复流/慢血流现象,9%~15%的患者发生远端栓塞,增加了PCI 的危险性,因此对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成为值得探讨的难题。
血栓的危害•影响TIMI血流,发生远端微血栓栓塞,甚至无复流。
•触发血管收缩,导致行急诊PCI时预计血管直径有误,选择支架尺寸准确度下降。
•急诊PCI时发生的血栓移位或者远端栓塞可能影响分支灌注。
•血栓的裂解可能导致晚期支架贴壁不良。
处理策略高血栓负荷的定义TIMI血栓分级标准(1)0级,无血栓;(2)1级,模糊的血栓影;(3)2级,确定的血栓影像,长度小于血管内径的1/2;(4)3级,确定的血栓影像,长度为1/2到2倍血管内径之间;(5)4级,确定的血栓影像,长度大于2倍血管内径。
(6)5级:血栓形成导致完全闭塞。
基于以上分级,冠脉造影显示冠脉闭塞相关血管有下列特征之一即提示为高血栓负荷:①大于参照血管内径三倍以上的长条形血栓;②闭塞近端存在漂浮的血栓;③闭塞近端有>5 mm长的条形血栓;④闭塞近端血管没有逐渐变细的突然齐头闭塞;⑤冠脉闭塞相关血管的参照管腔内径>4 mm;⑥闭塞远端造影剂滞留等;⑦直接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⑧高血栓负荷导致死亡率增高;⑨高血栓负荷导致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明显增高。
进行血栓负荷分级对于预测临床预后很有帮助,同时可以帮助选择最好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手术的方法。
STEMI患者常采用直接PCI治疗,目的是恢复心肌血流,恢复心肌组织血流灌注,是治疗STEMI最有效的措施,可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急诊PCI血栓处理流程血栓抽吸机械抽吸装置、血栓保护装置是大血栓负荷(4级)的STEMI患者进行PCI手术时的最佳选择,而手动血栓抽吸是中小血栓负荷(2~3级)患者的最佳选择。
紧急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冠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治疗方法,它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来恢复血液流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冠状动脉狭窄的问题。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再灌注治疗并不能完全恢复心肌供血,这就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冠脉内导入溶栓药物来解决冠脉血栓的方法。
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静脉溶栓疗法来说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冠脉腔内溶栓技术中,溶栓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等)被引入到冠状动脉的血栓中,以分解血栓并恢复血液流通。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的有效性来源于其能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存率。
此外,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的优势还包括更快的再灌注速度、更低的动脉再狭窄率以及更少的血管并发症。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的适应症包括ACS患者,在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后仍然存在支配性血栓或者部分血流阻塞的情况下。
在这种情况下,冠状动脉内溶栓技术可以帮助恢复血流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使用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其次,操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以确保溶栓药物能够准确地送达到血栓部位。
此外,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尽管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技术不适用于所有冠脉狭窄患者,只适用于特殊情况下的一部分患者。
其次,冠状动脉内溶栓技术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因此需要紧急操作。
此外,冠状动脉内溶栓技术也与一些可能的并发症相关,例如冠脉破裂等。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技术是一种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对于某些冠脉狭窄患者能够提供有效疗效的方法。
它通过分解血栓,恢复血液流通,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急诊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是一种紧急治疗冠状动脉阻塞的方法。
它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使用球囊扩张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或者植入冠状动脉支架,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改善心肌缺血,缓解症状,并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急诊PCI通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的2-12小时内进行。
由于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细胞会很快死亡,因此尽早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至关重要。
急诊PCI能够快速开通血管,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减少心肌坏死面积,从而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需要注意的是,急诊PCI并不是所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适用。
患者需要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符合急诊PCI的适应症才能进行该治疗。
同时,急诊PCI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血管损伤、出血、血栓形成等。
因此,在进行急诊PCI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除了急诊PCI外,还有其他一些治疗冠状动脉阻塞的方法,如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
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预防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压和血糖、适当运动等,可以降低冠状动脉阻塞的风险。
同时,定期体检和及时治疗潜在的心血管疾病,也能够有效地预防冠状动脉阻塞的发生。
总之,急诊PCI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冠状动脉阻塞的方法,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对于冠状动脉阻塞的患者,应尽早寻求医疗帮助,接受合适的治疗,以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