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中的广东人形象研究——以央视春晚小品类节目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42.21 KB
- 文档页数:4
Broadcasting & Television广电聚焦38 传媒∷MEDIA 2020.11(上)少儿电视节目传承传统文化的探索实践——以央视春节特别节目《过年啦》为例文/张潇艺 杜 亮摘要:传承传统文化是我国少儿教育重要的一环,电视以其广泛的受众决定了自身功能性载体的地位。
央视少儿频道在2020年春节播出的特别节目《过年啦》,对少儿电视节目传承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本文通过对该节目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容探索、路径建构、渠道拓展等实践进行分析,展现少儿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策略,为少儿电视节目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播、情感培养等方面持续创新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过年啦》 少儿电视节目 传统文化 央视20世纪50年代,我国电视事业开始起步,少儿电视节目也随之出现,多年来分别经历了以“宣传品”“作品”“产品”为主导的不同阶段。
时至今日,少儿电视节目如同其他类型节目,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一方面,媒体融合为少儿电视节目拓展生存空间提供了契机,好看、好玩的节目纷纷涌现;另一方面,少儿电视节目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出现商业化、模式化、成人化、媚俗化趋势,忽视理应坚持的“少儿本位”创作理念而被舆论诟病。
然而,“在可预见的时间里,电视仍将是少儿最先接触的主要视听媒体,而少儿电视节目也将长时间承担着启蒙儿童心智,帮助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职责”。
面对现状、挑战与机遇,少儿电视节目要积极承担自身应具备的教育引导功能,探索创优创新、转型提质的实践路径,更好地帮助少年儿童学习知识、认知世界、适应社会、全面成长。
一、薪火相传:传承传统文化内容探索少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正向的价值观引导,正向的价值观由文化知识与道德思想共同构建而成。
中国文化传承千年,深厚的知识底蕴与道德思想是正向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一环。
传承有序的中国传统文化分为经典文化与日常文化,其发展受到自身与外界的双重挑战,因而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点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大众传播载体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融合成为必然。
|RADIO &TV JOURNAL2019.04播音与主持一、主持人是综艺晚会中不可或缺的搭桥者在一场综艺晚会中,主持人不仅是各个节目之间的搭桥者,将各个节目有机串联,同时,主持人也是演员和观众的搭桥者,促进台上和台下的交流,起到承上启下、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主持人是各个节目的搭桥者在201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当歌舞节目《欢歌》表演结束后,主持人董卿说道:“这一句节日的欢歌真是带来了喜庆吉祥。
”张国立接道:“带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新春的问候啊!”主持人的这两句话对节目《欢歌》进行了总结。
随后主持人介绍这个节目是由《直通春晚》节目选拔上来的,给没有看过《直通春晚》的观众进行了信息补充。
介绍过后,主持人张国立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原来是一条群发的新年祝福短信,由此引出了下一个节目———《群发的我不回》,十分巧妙而又自然地完成了节目之间的衔接。
综艺晚会主持人在不同的节目之间进行衔接,充当不同节目的搭桥者,使得晚会进程从一个节目自然过渡到另一个节目。
一般来说,综艺晚会涉及的艺术门类较多,其中跨越的范围也相对较大。
为了使各个节目在呈现时更具有相关性,就需要借助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来打通节目间的内在联系。
此时,综艺节目主持人就扮演起了不同节目间搭桥者的角色。
要想扮演好这一角色,需要主持人提前了解各类艺术节目的相关知识。
只有对各个艺术门类有所了解,才能在介绍节目时驾轻就熟,点出节目的亮点。
此外,主持人还需要对晚会的整体框架以及每一个节目的细节有所了解,才能明白导演和演员所要表达的意图,恰当地对节目进行介绍和总结。
(二)主持人是台上和台下的搭桥者2017年的“央视春晚”进行到1个小时59分钟时,主持人董卿站在观众席中向大家介绍了老红军王定国奶奶,并说:“今年,王奶奶已经104岁了。
确切地说,奶奶今天105岁,因为腊月三十是奶奶的生日。
朋友们,我们一起祝奶奶生日快乐,好不好?”现场的观众跟随着主持人一起喊道“王奶奶生日快乐,幸福安康!”综艺晚会主持人绝不只是舞台上的一个角色。
央视春晚农民工形象的审美流变冯资荣央视1983年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已29届了。
29年来,春节联欢晚会在国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它建构了整个民族盛大节日狂欢叙事的公共话语空间,使人们的春节情结突破了局限于私人空间的抒怀,并逐渐由一档电视综艺节目衍变成为国家的神圣意志对国民的身份召唤、各年度的记忆文本和国家主流话语的传媒镜像、进而成为“中华民族团年饭”和举世瞩目的国度图腾。
①和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农民工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改革开放至今全国已有三亿多的农民工,他们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曾说:“感谢农民工兄弟姐妹们,你们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许多工厂、矿山,一些繁重的岗位,你们常年坚守在那里,城市的高楼大厦是你们盖的,最重、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是你们干的。
”②按理说,总理如此评价农民工,农民工题材的节目理应如军人、教师、体育健儿、科研人员等一样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占据一席重要的位置。
可是纵观2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农民工题材少之又少,仅以小品为例,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小品仅占春晚节目总数的9·3%,③农民工形象亦经历了由歧视性呈现到理性呈现、由同情性呈现到赞美性呈现的流变过程。
一、1983—1989:农民工形象的缺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
但由于这个群体的规模相对较小,所涉足的社会领域有限,所以未被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所关注和反映。
因此,从第一届春晚至1989年,七年间都没有农民工形象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上。
七年的春晚促进了小品艺术的发展,从1989年开始,小品逐步取代相声成为春晚的第一主角。
这一年陈佩斯与朱时茂在央视春晚合演的《胡椒面》④,讲述了一个有钱却抠门的城里人和一个大大咧咧却锱铢计较的乡下人在城里某餐馆为了争一瓶胡椒粉而发生的尴尬趣事,陈佩斯扮演那个进城的农民,与朱时茂扮演的抠门城里人明争暗斗。
春晚研究报告小学生版
标题:春晚研究报告小学生版
一、引言
春晚是中国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盛宴。
它汇集了众多优秀的表演者和节目,广受大家喜爱。
我们小组选择了春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分析,来了解春晚背后的故事。
二、春晚的历史
春晚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是以文艺晚会的形式在电视上播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春晚逐渐成为了一场国家级的盛会,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三、节目类型
春晚的节目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歌曲、舞蹈、相声、戏曲、魔术等。
每一种节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能够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乐趣。
四、明星表演
春晚是很多明星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很多著名的歌手、演员和艺术家都会在春晚上表演。
他们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才华和魅力。
五、春晚的意义
春晚不仅仅是一档娱乐节目,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向往美
好生活的愿望。
同时,春晚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六、结论
通过研究春晚,我们了解了春晚的历史、节目类型、明星表演和意义。
春晚作为一场文化盛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传递了正能量的价值观。
我们期待每年的春晚,享受其中带来的快乐和感动。
七、参考文献
- 无。
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儿童形象文化表征研究——以深圳卫视《饭没了秀》为例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在中国逐渐走红,并且儿童真人秀节目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节目类型。
在这些节目中,儿童们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形象文化表征也对他们自身以及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深圳卫视《饭没了秀》为例,通过对该节目中儿童形象文化表征的研究,探讨电视真人秀节目对儿童形象塑造的影响。
《饭没了秀》是一档深圳卫视推出的儿童真人秀节目,通过一系列各类挑战环节,展现出儿童的才艺和勇敢。
然而,在这种类型的节目中,儿童形象的文化表征往往是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因此需要深入探讨其对儿童形象塑造的影响。
首先,儿童在这类节目中的表演形象往往强调孩子们的可爱和天真。
他们常常会扮演一些幼稚可爱的角色,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快乐。
这种表演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观众对儿童的期待,认为他们是善良、无邪的天使,因此得到了观众的喜爱。
然而,这种表征可能会让观众忽略了儿童的真实想法和能力,过分强调其可爱与单纯。
其次,儿童真人秀节目中,儿童的形象经常被塑造成超人和英雄般的人物。
他们往往需要完成一些技巧性较高的挑战,如舞蹈、乐器演奏和体育项目等。
这种塑造形象的方式旨在鼓励儿童勇敢尝试,挑战自我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注和赞美。
然而,这种形象的表征可能会导致观众对儿童成长的期待过快和过高,将他们视为超人而忽视他们对自身兴趣的真实追求和发展。
此外,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儿童的形象文化表征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
例如,在《饭没了秀》中,部分儿童被安排扮演传统文化代表性的形象,如古装儿童模特、古曲演奏等。
这种表征形象一方面可以传承传统文化,让儿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赞美。
然而,这种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可能给儿童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压力,造成其身心健康问题。
总体来说,电视真人秀节目对儿童形象的文化表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央视春晚在哪里最不受欢迎?答案是广东。
撇开地域文化的差异不论,广东观众较早就接触到香港电视,更新奇的娱乐方式,让广东观众较早对央视春晚免疫。
除夕夜,广东人也在观看央视春晚之外有了更多娱乐方式,比如看香港电视,或者出去吃饭、走走花街。
这些年,围绕央视春晚不照顾南方观众口味的讨论此起彼伏。
央视春晚似乎也越来越战战兢兢,在一个多元选择的时代,观众们众口难调,许多时候,不偏不倚的选择就成为央视春晚被屡屡批评的又一软肋:越想照顾周全,越照顾不周。
要不然,上海人要看周立波,湖南人要看大兵,广东人要看“栋笃笑”,央视春晚越来越显得顾此失彼。
对比小沈阳的小品相声在广东受到冷遇, “栋笃笑”(“StandUpComedy”类似北方单口相声)在香港和广东的粤语地区,拥有更坚实的粉丝。
所谓众口难调。
这些年来,央视春晚不时要面对“不照顾南方观众口味”的批评。
去年,广东台珠江频道的“南派春晚”在本地获得了比央视春晚还高的收视率。
今年,有更多地方台加入春晚的博弈之中,也早早亮出了更炫的“杀手锏”,这场针对央视春晚的“围堵”也正式升级:上海人最喜欢的笑星周立波将亮相东方卫视春晚,广东人最喜欢的“栋笃笑”也将登陆广东台春晚。
这是一场春晚的较量,也是一场文化口味的较量。
年夜饭不再只吃饺子,春晚也不一定只看央视,正如俞灏明说“因为我从小就是看黄俊?英、卢海潮的相声长大的,我还记得每年春节期间,我跟爸妈都会在电视机前一起看黄俊英的搞笑演出,自己做梦也想到,有一天居然还能跟他们一起同台演出。
”------------------------------其实正如上文所说,从小就没有看央视春晚的习惯,不是央视做得不好,而是自己对北方的小品节目不怎么爱看,更喜欢的看自己地方语言的电视,如果香港电视和广东的电视台,喜欢看黄俊英老师小品和相声,希望黄老师早日有些像他一样有幽默生鬼的徒弟可以让广东观众开怀大笑!这几年香港栋笃笑在广州很HIT,因为粤语地区原因,特别受欢迎,本人都好喜欢睇的!不过更希望由广东本地人做,黄俊英和黄子华有机应该CROSSOVER一下,让相声的内容丰富,让更多年轻接受相声自然多人加入,把广州相声发扬光大,不像现在除了黄俊英外,无到其它人做相声,实在可惜,加上现在黄俊英年纪大了,更应该改革广东相声!让广大广东观众在春节有更多的欢乐!。
年份节目名称演员年份节目名称演员1983《逛厂甸》斯琴高娃、严顺开2003《心病》赵本山、高秀敏、范伟1984《电视纠纷》王景愚、李辉2004《婚礼》蔡明、英壮、李咏、王晴1987《恩爱夫妻》王馥荔、陈裕德2005《男子汉大丈夫》郭冬临、牛莉、李根1988《接妻》沉伐、岳红2006《浪漫的事》郭达、蔡明、韩影、于恒1990《打麻将》岳红、巩汉林《说事儿》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1991《洞房花烛夜》白淑贤、张寄蝶《粑耳朵》张德高、赵亮、张玺《小九老乐》赵本山、杨蕾《将爱情进行到底》潘长江、金玉婷1992《秧歌情》黄宏、宋丹丹《新闻人物》郭冬临、周涛《戒赌》宋小林、喻海燕、刘玉梅《火炬手》赵本山、宋丹丹、刘流《超生游击队》黄宏、宋丹丹2010《一句话的事儿》郭冬临、牛莉、刘鉴1994《越洋电话》郭达、蔡明2011《五十块钱》周锦堂、尹北琛、李铁1995《找焦点》黄宏、杨蕾《美好时代》黄海波、海清《有事您说话》郭冬临、李文启、买红妹2012《“聪明”丈》夫黄宏、陈数、孙涛、张凯丽1996《今晚直播》黄宏、徐帆《今天的幸福》沈腾、黄杨、艾伦1998《回家》黄宏、宋丹丹2013《爱的代驾》冯巩、牛莉、闫学晶1999《昨天今天明天》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2015《人到礼到》郭冬临、牛莉、邵峰《球迷》郭达、蔡明、郭冬临2017《大城小爱》刘亮、白鸽、郭金杰2001《说声对不起》句号、洪剑涛、唐静2022《老伴》蔡明、潘长江、潘斌龙2002《花盆儿》黄宏、巩汉林、张凯丽《真情永驻》孙涛、闫学晶、刘仪伟《梦圆》魏积安、杨蕾、刘敏《休息区的故事》郭冬临、邵峰、韩云云2003《足疗》黄宏、牛莉、沈畅20082009表1历年央视春晚中围绕夫妻关系展开的小品名单四十年来央视春晚小品中的夫妻形象分析阴王瑞曾培菲摘要:文章以四十年来央视春晚小品节目中的夫妻形象为分析对象,探讨其中的符号意涵。
在现有的41个展现夫妻关系的央视春晚小品中,城市生活和城市夫妻逐渐成为焦点;丈夫普遍惧内且好面子,妻子则直爽、机智;夫妻双方的矛盾往往由于缺乏沟通导致,通常由妻子化解。
专家名人的研究何必太“偏”了2月11日,有媒体报道广东省政协委员质疑为何春晚节目《北京欢迎你》中的广东人形象这么差,广东人上了春晚就变傻?小品中把广东人埋汰成普通话很烂、傻里傻气、俗气等不好形象。
无独有偶。
据媒体报道,另一个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包括主演赵本山也遭到了炮轰。
因为小品中不是精辟,是屁精的一句台词,性学专家李银河发战斗檄文称,赵本山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
屁精是民间对同性恋的鄙称,赵本山在春晚出现粗鄙的谩骂是不应该的,应该道歉。
呜呼,先不说涉事小品编创演者会有何反应,闻听此两条消息,笔者倒真有姜昆、戴志诚央视春晚相声的感觉《我有点晕》!联想到日前巴蜀鬼才、剧作家魏明伦炮轰《不差钱》,差道德,及年初武大教授罗萍指歌曲《常回家看看》歧视女性等事件,围绕着春晚节目出现的这么多是是非非,除让人忍俊不禁外,真是感慨万端。
要是普通人说说也就罢了,可看看这些质疑者,不是作家教授、便是政协委员,那一个不是响当当的文化名人,看来还绝不能等闲视之,置之不理。
抛开稍早前的歌曲门是非不议,仅就新近发生的春晚小品门事件,我们就不难发现,纯粹是教授、专家钻进牛角尖里,没事找茬,淆乱乾坤。
小品无非是予人一乐,在演员的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中,通过相互讽刺、抨击、埋汰,逗人一乐,愉悦观众而已。
若谁想靠小品开化、教导人,发人深省,那分明是胡勒,痴人说梦,自作多情。
况且,小品就是一种文艺表现形式。
它不是教课书,不是历史传纪,更不是政治宣言。
何以要对人家诸多句台词中的一句掐住不放,以自己的管窥之见望文生义,给人扣政治帽子?不但可笑,说难听点,实在可耻!难怪本山会客气地回应:专家的研究太偏了!对相声、小品等文化开胃小菜,一定不要用大餐、正餐的标准去衡量、要求,更不能动不动便给人家按罪名、扣帽子。
在惹是非之前,一定要先拍拍良心,我的说法客观、公正、准确吗?我背后代表了多少民意?我这样挑刺是为了谁?如若不言,不但挑刺不成,弄不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反而连累了自己。
春晚中的外国形象研究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春节联欢晚会运用多种节目类型与非节目形式构建外国形象。
这些关于“他者”的想象与表征中既包含异域风情和外国文艺,也容纳中外文化及经贸往来中的成就与进步。
其在不同时期虽有阶段性变化,然而本质特征始终是代表媒体及其背后的行政权力、市场资本的传播意图,用以映衬和烘托国富民强的大国形象,渲染民族情感,界定文化身份。
[关键词]春晚外国形象建构[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媒介社会的节日传播与文化认同”(12YBB176)、湖南省教育厅项目“中国传统节日的媒介呈现与重构研究”(11C0842)岁末年初,央视一年一度的春晚拉开演出帷幕。
尽管在电视收视竞争激烈的当下,春晚受瞩目的程度已不及以往,但它依旧是牵动学界和业界神经的年度性热点事件,也依然是春节期间人们节日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既有现实价值亦有继续研究的理论价值。
本文对春晚的关注和探讨既不针对特定的节目类型,也不是聚焦特定年份的具体表现,而是将研究的对象锁定为以异国他乡为题材创作的节目。
相关内容自1980年代末便出现于春晚的舞台上,虽为数虽不多但持续至今,已成为春晚节目体系中的一项固定组成,展现出颇具深意的的关于“他者”的镜像。
本文旨在通过纵向梳理和文本分析,勾勒外国形象在春晚中的形成与演进过程,揭示其特征,批判其背后的问题,不但更深刻地了解春晚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活动,而且以此为例深刻地洞察国内其他的传播实践。
一、概况1.界定。
从文化研究的视域下,“他者”(they)是与“我/我们”(I/We)相区别、对立、矛盾的存在,彼之“异”与我之“同”相互映照、衬托,甚至强化。
在特定的情境下,“他者”与“我/我们”(I/We)的关系也可以发生改变,比如,在冲突中互通、交融,从“异”走向“同”。
在春晚的舞台上,这种关于“他者”(they)与“我/我们”(I/We)的文化想象同样存在。
1989年,前南斯拉夫留学生桑样参与表演的京剧选段《苏三起解》,可视为春晚构建外国形象的传播开端。
央视春晚小品中女性媒介形象分析(1995—2023)
陈洁
【期刊名称】《东西南北》
【年(卷),期】2024()1
【摘要】本文着眼于春晚小品中的女性角色,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分析了1995年—2023年春晚小品中女性角色的媒介形象。
研究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角色的媒介形象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些形象变化是女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性别平等意识增强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页数】3页(P0092-0094)
【作者】陈洁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
【相关文献】
1.解读改革开放三十年女性形象的变迁——以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2.稳定与变迁:女性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报》女性人物的分析
3.文化·媒介·女性——以电视剧《粉红女郎》为例解读我国电视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4.从女性主义媒介批判角度浅谈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再现
5.近30年央视春晚小品女性形象特点与社会变迁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