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4.13 KB
- 文档页数:5
传统文化作文(通用15篇)传统文化作文1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
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
当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
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
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
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
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
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探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以及其他特点进行探讨,并且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以及流失原因调查整理的总结报告。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地域性逐渐流失原因一、何为“中国传统文化”鸿蒙初开,人类开始有神识以来,中国一直是以“泱泱大国”的地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中国“大国”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地大物博,人口繁多上,还体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逐渐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等特点。
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包含其它文化形态的兼容并蓄的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词语,它包括诸如以忠孝礼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诸子百家的经典观点,琴棋书画,传统诗词戏曲文学,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中国建筑,中医学,宗教哲学和民间工艺等等。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领先于世界文化水平。
孔夫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体现出的谦虚好学,是孤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山姆大叔不能体会的;中国古代有俞伯牙为钟子期摔琴,为失去知音从此不再弹琴的惺惺相惜之情,是牵着香榭丽影们看歌剧的同样衣着光鲜的绅士们不能体会的;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所表达的意境,在外语翻译来只是堪堪几个单词,形似神不似,两者是不可以比拟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星空中不可磨灭的一颗璀璨明星,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贵族,中下层平民百姓,共同创造和维系的古代精神文明结晶。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曾经如此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如今却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尴尬境地。
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20年前,对全国的皮影戏进行考察,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平原城乡,现剩下不到250个;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而棒子小国还敢觊觎孔子和汉字的归属权···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
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篇一: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
青葱的树林,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泥土上,新鲜的空气,粘着一丝丝花香,萦绕在鼻尖,沁人心脾。
充满古韵的建筑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芬芳而又素雅。
街道里,做糖画的老人与孩子们一起嬉笑。
会堂里,化了妆尖着嗓子的人,唱着京剧,一脸陶醉的观众注视着舞台。
然而,这一切都将像陈旧的照片消失殆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老的建筑纷纷被拆除,由于破旧,它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浩劫。
一座座历史,不断的沉没、消失。
打开窗户,吹来的风中散发出历史的余味和感伤的气息。
现今的人们,为追求繁华,渐渐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注重金钱,这也是文化消亡的原因之一。
在过去,人们喝的是纯净的水,吃的是土生土长的粮食,走的是泥地,充满了乡村的气息。
而现在,一切都化为乌有,蔬肉瓜果都被转基因的产物代替,喝的水都存在污染,走的路都变成了柏油路。
尽管繁华,却少了朴实的乡村气息。
唉!有多少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多少绝迹的灿烂需要我们去追寻,有多少种文化迫切需要我们关爱,挽留。
回忆起儿时的伙伴和欢笑,心灵深处的一丝丝忧伤和怀念一下子涌上心头,思念的泪水夺眶而出。
那个记忆中脸上沟壑纵横的老人,仿佛又在眼前,做着糖画,露出温暖的笑。
从中国民间艺术的消逝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
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等多种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中国民
间艺术已面临消逝和失传的危险。
一方面,由于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已经
无法与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竞争,导致手工艺品生产的萎缩。
另一
方面,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需求和欣赏能力逐渐降低,导致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边缘化。
此外,由于传承人口的减少和传统家庭文化的衰落,许多传统的民俗与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设立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此外,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通过举
办展览、考察、培训和发布文献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传承。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当共同发挥作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
家庭、教育机构、民间组织等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文
化活动,唤起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科技也
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支持,例如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任务。
只有
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加强合作,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
关于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作文4篇导语:我们中华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下面是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如果没有了传统文化,就如同没有了血脉,中华民族还有多少血脉在流淌——题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节日繁多的民族,中国也被称为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深深扎根在神州大地之上。
可是,随着外文化的传入,古国文化正在一点点的被代替,一点点的消逝。
外文化的影响我国历史悠久,自秦朝开始便与其他国家有所往来。
两汉时期和日本及西亚各国有了联系。
到了后来,物质上的分享已经满足不了双方的需要,于是,中外文化由此开始了交流。
到了现在,中国的大陆上有了西洋楼,外国也有了唐人街。
不过,最大的还是节日上的改变,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纷纷进入了中国。
每个似乎都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愚人节,不知有多少明星在微博上说自己离异,又有不知多少人的友谊受到了伤害;情人节,超市里的巧克力被疯狂抢购,画满桃心的气球漫天飞舞。
平安夜,几乎每个学生用礼盒装着苹果送给老师。
圣诞节的那天,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比过年还热闹,圣诞老人的塑像和圣诞树随处可见,小孩儿的枕边,都摆着一只长长的袜子,下面还压着一张精心装饰的愿望单。
这些在西方国家才有的节日,如一阵风从大洋此岸吹来,久久不肯散去。
而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一点点淡忘,就拿过年来说吧,本该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现在,满城的灯火掩盖不了一年比一年少的人群,掩盖不了一年比一年低的欢呼声,掩盖不了一年比一年淡的年味儿,人都去哪了?几乎所有人都呆在了家里,有的在看春晚,有的再聊天,更多的是在电脑手机前“抢红包”,难道中国的春节真的会变成“抢红包节”吗?华夏文明的去向不仅如此,我们的华夏文明被抢走了,占领了。
不久前,韩国居然口出狂言:“春节、元宵节是我们韩国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从韩国传过去的。
”这是从文化上的侵略,更是精神上的侵略。
每个看到这条消息时都怒气冲冲,谈论着韩国的种种不是,而忘记了自己的“罪行”。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体现着历史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忽视、遗失甚至逐渐消逝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留和传承这种宝贵的遗产。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岁月中形成并世代传承,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设立传统文化保护基金。
政府和社会机构可以合作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收集、整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各种遗产,包括文物、古籍、音乐、戏曲等等。
2.加强法律保护力度。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盗窃、破坏或非法交易传统文化遗产的行为,对于侵犯传统文化的违法行为给予严惩。
3.建立传统文化遗产名录。
将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编入名录,并予以专项保护和管理,确保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承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戏曲演出、传统手工艺等,吸引大众参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传统文化。
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媒体平台,宣传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方式表达,如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相结合等,使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
2.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如传统医药知识、传统工艺技术等,可以与现代科技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3.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
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逐渐消逝,给人们留下了思考和缅怀之情。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的消逝,让人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断裂与遗憾。
在当今社会,许多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等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节日的盛行。
年味越来越淡,大街上挂满的传统灯笼和对联也越来越少,少了年味的城市生活让人感到缺少了那份传统文化的气息。
其次,传统手工艺的消失也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在工业化生产日益盛行的今天,许多传统手工艺品逐渐式微,无人继承。
如刺绣、剪纸、陶瓷等传统手工艺,在机器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一些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致使这些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品不复存在,令人扼腕叹息。
再者,中国传统美食的消逝也让人感到惋惜。
许多古老的烹饪方法和食谱因为口味的变迁逐渐失传,如手工制作的传统豆腐、传统米面糕点等,已经被现代工业生产的食品所取代。
很多人年轻一代不再懂得制作这些传统美食,甚至对其名称也闻所未闻,这让人们感到文化传承的空缺。
最后,中国传统文学的消逝也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忧虑。
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传世之作,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许多年轻人对古代文学作品和诗词并不熟悉,这使得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很难有时间去品味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学逐渐消逝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让人们感到心痛和惋惜。
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可以保留好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让它们永远传承下去,成为我们国家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
愿我们不忘初心,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其光芒熠熠,永不消逝。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张祥龙)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
所以我们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
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
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
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她的“道统”的人们;(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按这样一个看法,我们就不能说古埃及文化还活在埃及,或两河文化还活在伊拉克。
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
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更具体地说,如果以上讲的四个标志中的一个所指示的现象基本消失,那这个文化就出了较大的问题,有两个或三个标志现象不明显,这个文化就已陷入危机或严重危机,如果四个标志现象都不可见了,这个文化就已经寿终正寝。
那么,自新文化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了什么异变呢?简单的一个回答就是: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
【初二作文】消逝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我想可以这么理解:“传统”和“文化”。
这个本该息息相关的两个词语,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距离依然遥不可及,就像那牛郎和织女,本该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因为天河而只能遥遥相望,只得一年一会,鹊桥相遇。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零零星星汇总出来,共同组成了一个轻松而又繁杂多样的体系,牵涉各行各业,一直被恶搞,从未被打破。
但是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去,这些古老、奇特却又富于艺术气息的文化,已经被慢慢被遗失、被忘怀却,慢慢被打发,使本就不光辉的中华文明更加黯淡。
至了今天,也就只剩那零星点点了,而且有些也即将消逝。
我曾经看过一个公益广告,上面列举了十种中国独有民间工艺,都是现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上面附带了一些数据,譬如,皮影戏有九个流派面临失传;水晶雕刻传承人不足8人;中药炮制数传承人不足五人;可修复壁画的勉萨派唐卡绘画大师仅余一人……这些数据无不揪着我的心,原来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所剩不多了。
在机缘巧合中,我已经开始碰触至一种中国传统乐器——二胡,并已经开始自学。
这种在民间比较多人重新认识的乐器,被较多人自学。
但是在那些只看完听闻过却又不介绍的人认为,对二胡存有一个不怎么不好的印象。
比如说街边卖艺的人扎的,白云山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奶拉的;再比如说那个“瞎子”阿炳拉的,诸如此类。
就连我,一已经开始也就是这么想要的,并且在无人知晓二胡为何物时,就已经开始自学了。
学习的过程中,褪去了新奇之后,就只剩下枯燥、乏味,和无限次的磨合。
再好的性子也被磨平了,我开始懒惰,开始拖拉,开始厌烦,甚至想要放弃。
但在老师的坚持,妈妈的督促下,我还是很平稳的度过了四年之痒,直到今年,我一共坚持拉二胡达八个春秋。
终于二胡也变成了和筷子、菜甚至于饭一样关键的生活共同组成,沦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然而放眼望去,当初和我一起学二胡的16个人,如今仅余两个人在秉持,这种现象较好地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扬远远不够,这还只是比较为人知的乐器,如果至了一些只有内行人就可以读出名字的乐器,多少人还可以回去自学,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传统文化消逝的议论文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篇一:正在消逝的皮影文化】微薄的身躯,刻画出厚实尊严;小小的屏幕,撑起大大一片天。
以光源为衬托,在隔亮布后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进行演出,这个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皮影戏。
小时候在老家,只要谁家娶了媳妇或葬了老人,都要表演皮影戏。
记得第一次回老家就赶上了皮影戏的精彩演出。
夜幕降临,各家的孩子就早早搬出凳子在一个院坝上等候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期待的神情。
表演皮影的人上场了,他慢慢地支起一面白色的大幕,接着整个人就藏在了幕布后边。
“咣”几束灯光骤然间亮了起来,直接打在了白幕上边,映出演戏人的影子。
过了一会儿,表演的人终于拿出了几个像是用纸片糊在棍上的彩色小画人在幕布后边舞动着。
小人儿在幕布上灵活地或走着或跳着,栩栩如生。
台下看戏的孩子看得津津有味,大人们对这出戏也赞不绝口。
我开始便看出了这戏的出处。
在那喜鹊搭成的鹊桥上,两头各站着一位牵牛的男子和轻衣女子。
男子缓缓地挪动着步子向女子走去,那小心翼翼的动作怕是惊扰了这搭桥的喜鹊,在快要靠近女子时,男子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快步朝女子跑去......女子笑靥如花,伸手牵住了男子的手,两人便依偎在一起抬头看着星空享受这短暂的美好......表演人精湛的技艺和逼真的画片形象让看戏的人们都感同身受,为牛郎和织女的重逢感动落泪。
那极薄的皮革配上精致的色彩搭配,整个人物形象仿佛从幕布里走了出来。
不过皮影戏的制作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是一个复杂且奇妙的过程。
制作皮影首先要选稿,画稿就是按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个性,设计出不同的形象。
画完稿就采用牛皮或羊皮去毛、挂挺、去脂,然后钉在木板上拉紧晒干,把设计好的画稿便拷贝在这皮上,拷贝好的皮就可以上色了。
上色是皮影制作十分体现功力的,根据不同的人物和服装搭配不同的色彩。
由于皮影人物的制作是肢解完成的,因此最后须将身体各部位用线缝接,并在背后装上翎管,套进竹签棒。
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民间信仰和文化,这些信仰和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和哲学内涵。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的历史演变记录了几千年的兴衰变迁,也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生命、道德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和追求。
一、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文化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以及祭祀、风水、命理等方面的信仰和文化。
这些信仰和文化从古到今,持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当时,古人的信仰中,祖神信仰和自然崇拜占据了主导地位。
尤其是在夏朝和商朝时期,祖神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心理,例如尊敬祖先、忠孝敬爱、纪律自律等等。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心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先祖的尊崇和自身的回溯与敬畏。
周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追求的是“仁爱”、“仁政”,即博爱、平和、自尊自重、互相尊重等等。
这些理念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道德等各个方面。
道家思想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末年。
道家所追求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讲究的是顺应其自然,不逆其天性。
道家思想的兴起,为中国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思想道路,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
佛教在中国也受到了广泛的影响,佛教宗教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深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体系。
此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祭祀、风水、命理等信仰和文化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尽管这些信仰和文化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中已经逐渐消逝,但它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形成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近代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民间信仰和文化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中国民间信仰和文化充分体现了其自身多元化和现代性的特征。
近代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盛衰交替的特点。
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600字左右精选5篇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在这悠悠历史长河中也孕育了不少传统文化。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600字左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600字左右1在南方,有香甜可口的汤圆;在北方有香脆多馅的饺子,不管是南方汤圆还是北方饺子,我都钟爱。
妈妈告诉我饺子和汤圆有区别,但是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区别,因为我的馋嘴都很喜欢吃,我的眼里只有吃,哪还能看出他们的区别。
汤圆我喜欢在元宵的时候吃,代表团团圆圆,毕竟一家子在一起才是幸福美满嘛。
每逢元宵时节,妈妈总会煮好一大锅汤圆,我在一旁看着那白白胖胖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往前去掐一口或者直接吞掉。
汤圆们在锅里面沸腾,仿佛在里面狂欢似的,真令人喜欢。
“开动啦,小馋嘴。
”妈妈亲切地说。
我已经等候多时啦,终于来了,我都要等不及了。
我立刻拿起筷子往下面夹起来,可是顽皮的汤圆们不让我夹,油腻油腻的,一夹起来,就会滑下去。
所以妈妈让我用勺子来吃,这样以来,他们就掏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们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都一起团团圆圆地吃着圆圆的汤圆。
我喜爱白白胖胖的汤圆,因为,他让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
到了冬天,唯有饺子令人喜爱,可口又多馅。
有玉米馅儿的,有肉馅的,也有玉米火腿馅的,真是趣味多多。
冬至的时候,虽然我们在南方,但是我也喜爱吃饺子,饺子给了我们温暖,让我们家庭温暖如初。
当然了,饺子什么时候都能吃,因为随便去街上逛一逛,都能看见沙县等小吃餐厅,都把饺子列为特色小吃。
我每次去都会来几份。
每逢晚上我肚子饿了,就会去买几份饺子充充饥,顺便也让家人们饱满。
我喜爱多馅的饺子,因为饺子解决了我们的温饱,让家庭美满。
南汤圆,北饺子,我都爱,我都要;每吃几口口水流,家庭吃了幸福留,肚子饿了就找它。
中国传统文化,我真的超爱呢。
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600字左右2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特色传统。
而我还是最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作文八篇导语: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如果没有了传统文化,就如同没有了血脉,中华民族还有多少血脉在流淌。
下面是为你准备的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作文八篇,希望对你有帮助!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以来所形成的,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随着现代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改变了人们的各种思维、生活、行为。
传统文化正面临消逝。
我们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局部。
然而现在来看,这些都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随着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节日的传播,传统节日见见淡化了。
到了中秋节,多数的人们都因为工作等一系列杂物都不能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与家人团聚团聚,看看父母。
这也可能是现在的空巢老人也来越多的原因吧。
在端午节的时候,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围成一大桌,拿着手中的筷子蘸着白糖吃,有说有笑的画面已经没有了,实际上是在高楼大厦下,不时会出现一个拉着一车煮熟的粽子的公公或妇女,人们就顺便在这买一两个就工作去了,他们根本就没有把这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放在心中。
要不是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哪里还有我们这美好的习俗呢难到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吗同样也在腊月初八时,也没有多少的人熬着热腾腾的腊八粥祈祷平安这可能是人们早已遗忘了吧就拿最简单的事来说把。
在以前,只要街坊邻里的哪一户人家有困难,其他几户的人都会纷纷热情的伸出援助之手,从来也不会奢侈得到什么好处,被帮助的那一户人家也会觉得很感谢,拿出了家中的小点心送给街坊邻居。
还有每当哪一户人家做了好吃的,街坊邻居都会纷纷上前来称赞一翻,同时也会得到主人的一点小小的回报。
每当做完农活回家都会在邻居家前跟人们聊聊天,吹吹牛啊。
这是多么的美好啊!然而现在呢,住在同一栋楼的人,除了整天在家以外,就是在外遇见了邻居都不会打一声招呼,寒一下喧。
难道我们不应该寻找一下过去吗?为了不不使我们遗憾,懊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荣,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开展做出重大的奉献。
对于传统文化消失的看法英语作文(中英文实用版)**English Essay: Views on the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a topic of concern and debate in our modern society.As the world rapidly globalizes, many担心that age-old customs, arts, and values are being eroded, leading to a loss of identity and heritage.From my perspective, the fa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ndeed a cause for alarm.These cultural heritages are the roots that bind a society together, providing a sense of continuity and a connection to our ancestors.Traditional arts, music, and crafts, for instance, embody the wisdom and creativity of past generations, which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vanish without a trace.Moreover, traditional culture often upholds values such as respect for elders, community harmony, and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which are essential in maintaining a balanced and ethical society.The loss of these values can lead to a breakdown in social cohesion and an increased focus on individualism and materialism.However,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acknowledge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culture.The world is dynamic, and cultures have always evolved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one another.The key lies in finding a balance between preserv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mbracing thepositive aspects of modernity.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ducat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cultural heritage.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school curricula, cultural events,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By doing so, we ensure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merely conserved as a museum piece but remains a living, breathing part of our daily lives.In conclusion, while the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challenge we face, it is not an insurmountable one.With awareness, education, and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our heritage, we can ensure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inues to enrich our lives for generations to come.**中文作文:关于传统文化消失的看法**传统文化消失的现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作文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篇关于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作文1有多少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多少事多少人在岁月长河中慢慢流逝,有多少不能忘的忘记从此陌路。
有多少绝迹的灿烂需要我们去追寻,有多少种文化迫切需要我们关爱,挽留。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追溯这些历史沉淀积累下的传统文化有些鲜为人知的灭绝。
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太少,文化需要我们传承,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先辈们创造的文明就这样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的成立无疑是对中国文化源自传统的珍惜,但是我华夏地大物博,传统文化少说也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种,真正能留给后人的有多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科技逐渐替代了传统工艺,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正处于频临灭绝的边缘,作为华夏的传人我们该积极响应号召,努力继承祖先文化。
剪花样艺人在旧社会被称为“卖花婆”的剪纸艺人,从事剪纸艺术在漫长的岁月中,为剪纸艺术倾注了无数心血,为了满足玉环人民的需求,剪出了成千上万的刺绣花样,散遍每个角落,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这就是献给人民的宝贵财富,郭沫若先生赞美民间剪纸“美在人间永不朽”,用这句话来赞美剪花样艺人,我想并不为过吧!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
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剪纸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在明、清以后广为流传,遍及大江南北。
特别是在农村,人们以剪纸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心愿。
在春节、结婚时,便把各种寓意祥瑞的剪纸贴在窗格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
有的地方,剪纸还曾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是人们用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
古老的剪纸以剪刀绞出为主要手法,趣味浑朴天然,后来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为精巧。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而对于这些正在消逝的文化,我们绝不能无动于衷,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保护和传承它们。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当我们谈起传统文化时,很多人认为这是指古代的的文化遗产,例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周朝的礼仪等等。
但是,传统文化也包含了我们现代人所拥有的文化,譬如说戏曲、舞蹈、乐器、风俗习惯和美食等等。
这些仍具备生命力和活力,同时也随着时间逝去慢慢地在发生着变化,从而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二、为什么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显然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消失。
现在我们在各大城市里,几乎无法看到古代建筑、传统手工艺和经典文学作品。
而这些文化遗产包含了祖辈们的思想、价值观和信仰。
如果失去这些,将失去一段接续了数千年的文化历史。
所以,保护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继承和传递这些文化遗产,以致它们可以流传给后代。
三、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1. 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艺术虽然传统文化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它具备的传播手段并不完善。
因此,如何改变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首先应该考虑拓宽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市场。
可以通过政府或专业群体的力量,来整理和保护文化遗产;同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策划和发布,更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譬如说在音乐演唱会、电视节目和电影中等等,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增加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2. 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和青少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并使之融入到教学中。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应经过对其历史文化背景的考究,通过体验、学习和亲身使用,他们可以感受到它对社会和人们意识形态构成的变化所带来的中长期意义。
3. 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我们需要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其他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摘要: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却也正在消逝着。
关键词: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继承;发展Extra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bstract:The party's 15 big report made a clear and concise summary:"the cultur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guided by the marxism, to foster have ideal, morality, culture and discipline of citizens as the goal, development oriented to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national science and popular socialist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role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ut it is also gone forward.Key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 developing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2]。
中华文明五千年,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古老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文化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吸取精华、弃其糟粕。
然而,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所促使的整体社会转型、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袭的趋势下,我们民族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底蕴逐渐趋于“隐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一个民族的惊魂,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文明犹如鱼之于水,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焉何以存?如果有一天,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泯灭时,我们还能不能静观其变、无动于衷呢?传统指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习惯等等。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变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特质的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民族史上的各种思想、观念意识的总体特征。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变成的一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各种思想意识、观念意识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华民族地域内的中华民族祖先及子孙后代所创造的、被中华民族子孙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悠久历史的、内涵之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的文化。
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创造和继承发展的文化,也可以指中华民族华人社会发展并继承的从中国文化中不断演化、继承、发展而成的特有的文化。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经过历史的积淀、积累,形成了诸多传统的文化,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些文化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着,不断丰富和充实中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对中国思想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也包括中国特色的琴棋书画、乐器文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礼仪。
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如诸子百家,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在琴棋书画、乐器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二胡、古筝、笛子、琵琶、鼓、萧、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学方面,主要代表有诗词曲赋,如:唐诗宋词、小说辞赋等。
除此之外,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有: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此外,中国的传统礼仪风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在中国,很多事情有各种各样的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不能少了中国戏剧,有如:京剧、豫剧、潮剧、昆曲、湘剧、黄梅戏等;最有特色的当然中国语言文化,汉语、汉字、对联、歇后语、谜语(灯谜)等。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3]。
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独有的特点,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个别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而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却在不知不觉的消逝,有好多例子证明这些。
大到各种文化艺术科学(如交响乐,芭蕾舞,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公关学),各种市场经济体制(如股票),大学办学模式,学术研究规矩,教育体制改革(高考中英语和语文平起平坐,大学里英语的重要程度更是超过语文),饮食文化可口可乐、肯德基和麦当劳等等,小到一个中国青年每天接触到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更可能是美国大片,韩国流行歌和日本动漫或者欧洲的某一本畅销书(如《哈利波特》《暮光之城》),而不是什么《老子》《周易》,四书五经,或者所谓的国学——这些文化元素的日益接触都会对青年的成长尤其是其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无孔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正在并且将会一直慢慢地渗入中国年轻人的骨髓。
显而易见,同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被人们冷淡甚至忽视了,于是传统文化继续衰落和消逝,一刻也不曾停止。
传统文化的消逝有很多原因,在我看来,大概有一下几点:1、外国文化的有意识入侵;2、决策者本身对其了解甚少,以致在决策时将其忽略;3、舆论导向的错误引导,媒体、文化、教育等领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国人进行了错误的引导,追星潮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恶搞历史文学作品等卑劣行径不但没有受到制止和谴责,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趋势;4、教育内容全盘西化是造成传统文化丢失的重要因素,国人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传统的东西在中国教育领域没有了自己的位置。
背诵古文只是为了应试教育。
5、一些崇洋媚外的学者推波澜,方某某否定中医一事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西方文化侵略的工具而不自知,这些人反而被一些媒体捧为坐上宾!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中国人的气质》,作者是美国人明恩傅。
明恩傅于1872年来华,在鲁西北传教三十余年,作为一个美国传教士,他熟悉当时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并根据自己多年对中国的实地观察和仔细研究写成了《中国人的气质》一书。
作者在书中详细描述和讨论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性格、思想、气质和观念,应该说百余年前的中国还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传统文化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因此作者所研究和论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大清末年的每一个普通中国人身上的具体化体现[4]。
通读全书,尽管不能否认他对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属于糟粕的东西无情地批判甚至轻蔑地嘲讽,但是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明恩傅——一个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许多可取和极其优秀的地方,如勤劳节俭,知足常乐,超强的生命力,孝顺仁慈,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等等方面。
作者在书中对这些中国人的优良性格极尽褒扬之词,而且还预言,拥有了这样优良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是非常有希望的民族,日后她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中国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当然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消逝并不意味着它的灭绝和死亡,当代中国人固然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外国文化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深入骨髓的,这种文化成分时时刻刻都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也许这种传承仅仅靠先天遗传就可以),于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言行。
那么面对这种流失,我们应该怎样挽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真正认识什么是传统文化。
要拯救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是全社会都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真谛,不只是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那么简单,而是民族精神带出的文化底蕴。
(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例如:儒家文化中的优点是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劣”,缺点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阻碍发展等。
(三)政府应建立有效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已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断裂,中国人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寻回我们文化的‘魂’。
例如:普查民间文艺资源,尽快将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提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日程,还要将之做大做强。
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普查自己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
比如现在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与昆曲和古琴相关的一些东西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
(四)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例如:与时俱进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我国已公布了将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设为公共节假日,以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其实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
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传统民俗也应该与时俱进。
不赋予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
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与时尚的文化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
(五)大学教育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的大学课程根本没有语文课程,更无从谈起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大学课程在改革时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