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与囚徒困境..
- 格式:ppt
- 大小:549.00 KB
- 文档页数:47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7章寡头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寡头(oligopoly)(山东大学2003研;西北大学2004研)答:寡头亦称“寡头垄断”或“寡占”,指只有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
在寡头市场上,整个行业(或市场)的产品(或劳务)的一大部分是由少数几个企业(或卖者)供给的。
作为卖主的垄断寡头之间仍然存在着竞争,每个寡头都要考虑竞争对手对于自己的每一行动的反应。
一方面,如果有一卖主为争取更大的市场销售份额而降低商品价格,那么其他卖主势必也会降低价格,最终使各个卖主的原有市场份额保持不变,而使利润减少。
另一方面,如果有一卖主提高价格,那么其他卖主就不一定会提高价格,从而使提高价格的卖主丧失原来占有的市场份额。
由于垄断寡头能预计到这种结果,垄断寡头不会轻易提价。
因此,在卖方寡头市场上,商品价格一般比较稳定。
2.博弈论(game theory)答:博弈论也称为对策论,指研究人们在各种决策下如何行事的一般分析理论。
博弈论被应用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研究领域。
博弈就是决策者在某种竞争场合下做出的决策,或者说,参加竞争的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对付对方的策略。
博弈模型是人们对博弈现象的抽象。
博弈论就是分析博弈模型的方法和理论,它研究的典型问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加者(称为局中人)在某种对抗性或竞争性的场合下各自做出决策,使自己这一方得到尽可能最有利的结果。
博弈模型一般至少含有以下三个要素:①局中人。
博弈论名词解释:1、博弈:一些个人、团体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允许选择的行为或战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2、囚徒困境:从博弈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出发选择行为,结果是既没有实现两人总体的最大利益,也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个体最大利益,比如经济领域的寡头竞争、公共产品的供给。
3、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人们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也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
4、常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得益总和为非零的常数变和博弈:是指在不同的策略组合或者结果下,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一般是不相同的零和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一方的得益就是另一方的损失,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为零5、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决策和均衡问题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博弈论是研究经济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6、战略: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为规则的完备描述。
7、均衡: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
8、均衡路径:如果一个博弈有几个子博弈,一个特定的纳什均衡决定了原博弈树上唯一的一条路径,或者说是一个纳什均衡结果在博弈树中所形成的路径。
9、占优均衡:无论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战略,参与人的某一种战略均是最优的。
10、重复剔除劣战略的占优均衡:首先找到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假定存在),把这个劣战略删除掉,重新构造一个不包含已删除的劣战略的新的博弈,然后再删除这个新的博弈中的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只剩下唯一的战略组合为止。
11、纳什均衡:给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给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最好的策略,即双方在给定的战略上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
12、混合战略:如果一个战略规定参与人在给定信息情况下以某种概率随机选择不同的行为,我们称该战略为混合战略。
13、子博弈:从单结信息集开始至博弈结束的过程,由一个决策结x和所有的后续决策结T(x)构成,满足条件:(1)决策结x是单结信息集;(2)在一个信息集的决策结必须是同一个决策结的后续结。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面最有名的范例。
它最早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于1950年提出的。
他当时创造出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向美国斯坦福大学一群心理学家解释什么是博弈论。
故事是这样的:甲乙同案犯,隔离审讯。
如果两个都不招,因为证据不充分,两个都只能判一年刑。
如果一方招供了,属立功表现,功罪相抵,无罪释放;而另一方则属抗拒从严,判十年徒刑。
但如果两个都招供了,则各判五年。
结果大家不难预料:两个人争先恐后地招了,结结实实的各自判五年。
后来,“囚徒困境”演绎出许多版本,成为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
在这个故事中,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选择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判入狱一年。
但是,由于两人处于被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角度出发,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只选择对自己最有力的策略,而不考虑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但选择这种策略的结果又适得其反。
到底是选择坦白还是抵赖呢?这就是囚徒的两难境地。
实际上,“囚徒困境”实现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的一个抽象概括,一旦陷入其中,要摆脱这个困境绝非易事。
例如,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长达四十年的军备竞赛、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和价格战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这个游戏中你将如何做呢?设想你认为对方将合作,你可以选择合作,那么你将得到与双方合作的奖励。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背叛,得到对对方背叛的惩罚。
换言之,如果你认为对方合作,那么你背叛将得到更多好处。
反过来,如果你认为对方将背叛,那么你也有两个选择,你选择合作那么你就是笨蛋,你选择背叛,就将得到对对方背叛的惩罚。
因此,对方背叛,你也背叛将会好些。
这就是说,无论对方如何行动,你背叛总是好的。
到现在为止,你似乎知道该怎么做了,但是,要知道相同的逻辑对另一个人也同样使用。
因此,另一个人也将会选择背叛而不管你将如何做。
这样,你们将是双方背叛,只能一起坐牢很久,这比你们双方合作得到的奖励要差很多。
个体的理性导致双方得到的比可能得到的少,这就是“困境”。
一、名词解释:1、博弈:一些个人、团体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允许选择的行为或战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2、囚徒困境:从博弈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出发选择行为,结果是既没有实现两人总体的最大利益,也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个体最大利益,比如经济领域的寡头竞争、公共产品的供给。
3、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人们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也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
4、常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得益总和为非零的常数变和博弈:是指在不同的策略组合或者结果下,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一般是不相同的零和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一方的得益就是另一方的损失,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为零5、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决策和均衡问题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博弈论是研究经济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6、战略: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为规则的完备描述。
7、均衡: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
8、均衡路径:如果一个博弈有几个子博弈,一个特定的纳什均衡决定了原博弈树上唯一的一条路径,或者说是一个纳什均衡结果在博弈树中所形成的路径。
9、占优均衡:无论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战略,参与人的某一种战略均是最优的。
10、重复剔除劣战略的占优均衡:首先找到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假定存在),把这个劣战略删除掉,重新构造一个不包含已删除的劣战略的新的博弈,然后再删除这个新的博弈中的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只剩下唯一的战略组合为止。
11、纳什均衡:给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给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最好的策略,即双方在给定的战略上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
12、混合战略:如果一个战略规定参与人在给定信息情况下以某种概率随机选择不同的行为,我们称该战略为混合战略。
13、子博弈:从单结信息集开始至博弈结束的过程,由一个决策结x和所有的后续决策结T(x)构成,满足条件:(1)决策结x是单结信息集;(2)在一个信息集的决策结必须是同一个决策结的后续结。
关于囚徒困境的几个问题摘要:囚徒困境是博奕论中的一个重要范例,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广泛的领域。
本文简要地介绍和评述了中外学者在这个问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进行解释时提出的多种见解。
囚徒困境提示的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人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关系深化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本文最后介绍了用计算机比赛方法研究重复的囚徒困境和合作问题的成果,分析了“一报还一报”程序取得成功和合作得以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关键词:囚徒困境理性道德合作一、什么是囚徒困境1994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约翰·纳什(J.Nash)、约翰·豪尔绍尼(J.Harsanyi)和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以表彰他们把博奕论(game theory,又译为对策论或游戏论)应用于现代经济分析所作的卓越贡献。
以此为契机,我国在1995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介绍博奕论的“热潮”。
许多读者大概已经注意到:在介绍博奕论的文章中几乎篇篇都会提到所谓的囚徒的困境。
囚徒困境的原文为the Prisoner's Dilemma,又译为囚犯的两难困难,囚犯难题等。
这个问题是大约在1950年首先由社会心理学家梅里尔·M.弗勒德(Merril M.Flood )和经济学家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提出来的,后来由艾伯特·W.塔克(Albert W.Tucker)明确地叙述了这种“困境”[1,p.3]。
纳什有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奕的重要文章分别发表于1950年和1951年。
有人认为:塔克的这项工作同纳什的著作一起“基本上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奕论的基石。
〔2 〕囚徒困境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由此就不难想象了。
所谓囚徒困境可简要地叙述如下:两个涉嫌共谋犯罪的嫌疑犯被捕后被警察关在相互隔离的牢房中。
他们面临的选择是:或者坦白或者保持沉默(即不坦白)。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第12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垄断竞争(1)垄断竞争的产生: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垄断竞争市场指那种许多厂商出售相近但非同质,而是具有差别的商品的市场组织。
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具有两个关键特征:①厂商之间通过销售有差别的产品进行竞争,这些产品相互之间是高度可替代的但不是完全可替代的。
(换句话说,需求的交叉弹性是大的但不是无穷大。
)②自由进出——新厂商带着这种产品的新品牌进入市场和已有厂商在它们的产品已无利可图时退出都比较容易。
(2)短期和长期均衡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的均衡条件,这一调整不同于完全竞争厂商(完全竞争厂商仅仅能调整产量)。
MR SMC在短期均衡的产量上,一定存在着一个主观需求曲线和客观需求曲线的交点,这意味着市场上的供求是相等的。
同样在短期均衡时,垄断竞争性厂商可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可能利润为零,也可能蒙受最小损失。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 LMC SMC AR LAC SAC====,,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
这一条件表明: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利润必定为零,即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主观需求曲线必定与LAC曲线相切。
因为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厂商,其他厂商的进入将使得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
图12-1(a)反映了短期均衡,图12-1(b)反映了长期均衡。
图12-1 短期和长期中的垄断竞争厂商(3)垄断竞争和经济效率垄断竞争下的成本及价格高于完全竞争下的成本及价格,垄断竞争下的产量则低于完全竞争下的产量。
小议寡头垄断中的博弈问题XXX 在企业进行经营与其他对手竞争的过程中,价格战是经常被使用的手段。
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提高产品需求量,并通过替代效应来抢占市场份额,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价格战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正常结果,是对实际价格水平的回归。
寡头垄断又称寡占,意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互依存是寡头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
由于厂商数目少而且占据市场份额大,不管怎样,一个厂商的行为都会影响对手的行为,影响整个市场。
所以,每个寡头在决定自己的策略和政策时,都非常重视对手对自己这一策略和政策的态度和反应。
作为厂商的寡头垄断者是独立自主的经营单位,具有独立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行为又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这样,寡头厂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达成共谋或协作,形式多种多样。
水泥、钢铁、重型机械等行业就是比较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根据寡头垄断市场的上述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类市场上发生价格战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但是,价格战一定能为该类企业或厂商带来更高的利润吗?下面我们结合博弈论的有关知识来分析一下。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特定环境和一定规则下如何选择策略和行动方案,并取得预期收益的理论。
博弈论假设博弈的局中人都是“个体理性”的,即都以自己收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并据此进行决策。
但是,参与博弈的局中人的策略是相互依存的,即每个局中人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其他局中人的存在和他们的反应,每个局中人的收益也不仅取决于自己所选择的策略,还必须看其他局中人所选择的策略。
在存在利益冲突的竞争中,以个体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追求最大自身利益的行为,常常并不能导致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进而也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最大利益。
运用博弈论来分析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竞争,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价格决策的利弊,从而为企业提供定价决策的依据。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双寡头垄断市场价格竞争博弈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是“囚徒困境”的一种相似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