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38.45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人们在学习或使用第二语言时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别是理论层面、过程层面和方法层面。
在理论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涉及到不同的理论模型。
最早的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的。
后来发展出了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在最近的研究中,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也得到了关注,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参与社会互动来实现的。
在过程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包括词汇习得、语法习得、语音习得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观察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表现来了解其习得过程,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和解释。
在方法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
其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被提出和研究。
例如,语言环境法强调学习者需要暴露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交际法强调学习者需要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发展语言能力。
而近年来,技术辅助语言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电脑辅助语言学习和移动设备上的语言学习应用程序。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个多方面的领域,涉及到理
论、过程和方法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实践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二语习得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环境、语言输入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及不同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育实践,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基础,对于深入理解和探讨二语习得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语言习得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和机制,以及通过研究了解如何更有效地教授第二语言。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语言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复杂性,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二语习得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语言习得的认识,促进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在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性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论框架,从而促进二语习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式,该模式主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学习二语是一个认知过程,学习者通过对语言的认知和处理来逐渐掌握二语。
这一模式强调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语言处理等认知功能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和处理语言输入,通过积极的认知活动来获取和消化语言知识。
在认知心理学模式的框架下,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来探讨二语习得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可以通过眼动实验来研究学习者在阅读时的注意分配和理解过程,通过记忆实验来研究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存储和激活方式。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还将讨论当前二语习得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如二语习得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等。
本文将对未来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观点。
为了全面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这一框架不仅包括经典的二语习得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互动主义,还需要纳入近年来的新兴理论和研究成果,如动态系统理论和神经语言学等。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塑造学习者的语言行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来实现的。
这一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控制性,注重机械练习和纠错。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因此无法完全解释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认知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推理、分析和归纳等方式理解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在外语教学中,认知主义理论提倡采用发现式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互动主义理论则注重语言学习中的社会互动和语境因素。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相互促进。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人们在掌握其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外语来发展其语言水平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因为它对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和全球化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三个主要理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和教育应用等方面,来展开对于该话题的分析和探讨。
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在探讨第二语言习得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第一语言习得,并比较其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差异。
第一语言习得是指儿童从出生开始逐渐掌握其母语的过程,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指在已经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输入、积极参与等手段来学习和使用外语。
相比较于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从学习者的年龄、认知能力、习得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通常来说,成年人学习外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习得效果与其母语水平相关。
此外,学习者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语言输入等也会影响其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第三章第二语言习得的三个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关注三种理论:语言输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语言输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接触和使用语言输入来学习和掌握外语。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听力和口语方面的训练。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需要参与社交交流来学习外语。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过程,通过与他人互动来获得语言输入、反馈和指导,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认知发展理论则从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来考虑语言习得的过程。
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会影响其对语言输入和学习策略的理解和运用,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第四章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除了学习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列举几种影响因素:1. 个人因素。
学习者的年龄、性别、个性、天赋、母语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语言习得的效果。
2. 环境因素。
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和获取第二语言知识的途径。
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探究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
一. 理论与方法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理论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理论框架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馈来建立条件反射,而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对于知识获取的影响。
另外,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境参与来实现的。
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二. 影响因素与策略二语习得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年龄、背景、动机、学习环境等。
例如,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更容易掌握发音和语法规则,而成年人在词汇和语用方面具有优势。
此外,学习者的背景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学习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提高二语习得的效果。
第一,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通过参与实际语言使用的场景,学习者可以不断磨练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比如通过参加语言交流活动、观看外语电影等方式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运用认知策略。
学习者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和策略来加强记忆、理解和应用第二语言。
例如,通过语言分类、联想等方法来提高词汇记忆;通过阅读和听力材料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第三,寻求反馈和纠正。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需要及时获得反馈,并根据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教师和同伴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给予学习者及时的纠正和建议。
三. 应用与实践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也应当与实践相结合,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教育机构和语言培训机构可以根据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制定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二语习得效果。
首先,教学者应根据学生的二语习得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关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来完成的理论观点。
斯金纳(Skinner)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习得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逐渐被否定。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习得并非仅仅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还涉及到认知、情感和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模式逐渐被认为是过于简单和机械的,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
二、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基于认知结构和过程的,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接受和加工信息来完成语言习得。
在认知模式中,语言学习者被视为信息处理系统,他们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习得目标语言。
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来探讨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策略,以及这些过程和策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还促进了对语言习得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等。
认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认知模式倾向于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较少关注语言习得的社会和情感因素,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性。
三、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模式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新兴理论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习得目标语言。
在社会文化模式中,语言学习被视为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交际来完成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个领域,理论模式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
本文将介绍四个主要的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1. 内在语言模式理论内在语言模式理论认为,语言能力是生来就有的,二语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内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外界的帮助、干预和指导。
内在语言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诺姆·查姆斯基。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大脑内置的能力,人类大脑中有一种“语音理解器”和“语言产生器”,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只要暴露在语言环境中。
然而,这种理论模式已经被大多数二语习得研究者所否定。
尽管第二语言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但是要想真正掌握语言,仍然需要外界的帮助。
2. 表示性模式理论表示性模式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表示性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生需要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这种表征代表了语言中的概念、规则和结构。
换句话说,学习者需要从词、短语、句子和语篇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东西,并把它们储存在心理表征中。
表示性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帕尼尼。
他是古代印度语法学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语言学家之一。
今天,表示性模式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
通过了解表征的结构和特点,语言教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二语言能力。
3. 交互式模式理论交互式模式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互动和社会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周围的人互动和交流,从中学习语言。
换句话说,二语习得是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和交流过程。
交互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霍华德·加德纳。
他强调了学生与其他人交流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今天的二语习得研究中,交互式模式理论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这种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与其他人交互的重要性,并指导我们在二语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4. 社会心理模式理论社会心理模式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生的社会环境有关。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探索学习、使用、理解和教授第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在这一领域中,有许多理论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路径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来介绍传统语言习得理论。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本能的过程,人们在面对语言输入时会自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理论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响应-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即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反馈来逐渐习得语言。
在这一理论模式下,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模仿、重复和奖励来实现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这一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逐渐趋向于发展为认知语言习得理论。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充分考虑了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强调了个体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该理论模式认为语言习得不仅仅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实现的,更加强调了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通过思维加工和认知规律的应用来习得语言。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假设,比如输入假设、产出假设、近似假设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并且,在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分支理论,比如交互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社会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研究视角。
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则从情感情感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习得。
该理论认为情感和情感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情感体验会影响其语言习得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开始从情感情感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焦虑、情感投入、情感调节等问题,为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摘要】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通过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旨在深入探讨不同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机制实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过程在语言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文化理论将语言习得视为社会文化实践的一部分;交互主义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在社交互动中发生的。
本文还探讨了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跨学科研究、技术手段的应用等。
二语习得研究在不同理论模式的指导下不断取得新成果,未来仍有许多发展空间等待探索。
【关键词】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模式、发展趋势、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交互主义理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总结成果、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语言习得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对于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强调语言学习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达到语言能力的提高。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转向关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探讨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社会文化理论的兴起则使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习得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影响,强调语言习得是与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交互主义理论更是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通过互动和交流获得的过程,强调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和交际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这些不同的理论模式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引领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这一部分将对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和历史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概述,为之后的内容展开铺垫。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个体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和发展,以揭示二语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对不同理论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二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4, 2, 82-87Published Online May 2014 in Hans. /journal/ml/10.12677/ml.2014.22010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und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sLijuan Feng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 Cul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Email: lfeng@Received: Mar. 6th, 2014; revised: Apr. 5th, 2014; accepted: Apr. 13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At firs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ree theoretical frames: Universal Gramma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Sociocultural Theory. Then, we fi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se three frame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We claim that if we d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eoretical frames, it will get more persuasive. At last, this article takes a research of Chinese resultativ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Universal Grammar as an example, and shows me- thod and procedur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We hope this article can help the fol- lowing studies get their thoughts into shape and raise the level of theory.KeywordsUniversal Grammar, Cognitive Psychology, Sociocultural Theor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三大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冯丽娟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Email: lfeng@收稿日期:2014年3月6日;修回日期:2014年4月5日;录用日期:2014年4月13日摘要本文在介绍普遍语法、认知心理学、社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找到了这三大理论框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接口,认为二语习得研究如果在这三大理论框架下进行,会更有解释力。
最后,我们以普遍语法框架下的结果补语研究为例,介绍了这类二语习得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程序。
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今后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清思路,提高理论性。
关键词普遍语法,认知心理学,社会文化理论,二语习得研究1. 引言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戴炜栋,周大军[1],二语习得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以描述二语习得过程和解释二语习得特征为主要目标的。
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包括“对比分析研究”、“中介语和偏误分析”、“习得顺利和序列研究”、“学习策略研究”等内容。
但是,二语习得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与语言学和本体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因此,总结本体研究的理论体系并找到其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接口不仅可以帮助二语习得研究者们理清思路,同时有助于提升研究的理论高度,拓宽研究视野。
下面本文将对与二语习得与发展研究密切相关的三种主要理论框架进行简介。
2. 三大理论框架简介2.1. 普遍语法理论(Universal Grammar)乔姆斯基(Chomsky)所提出的普遍语法是20世纪语言学界最深刻的一场变革,他否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提出了“刺激贫乏论”。
根据这一理论,频繁的刺激和大量的输入不足以解释儿童成功习得第一语言的原因,正如杨小璐[2]所言“虽然儿童在习得语言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残缺、不足,但他们最终却能掌握一套丰富而又复杂的语言知识系统”,也就是说,语言输入与输出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既然存在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了儿童的成功习得呢?答案是“普遍语法”。
根据袁博平[3],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principle),而这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同时也是婴儿在开始学习第一语言之前所处的“最初语言状态”,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除了这些恒定不变的语言原则以外,婴儿的“最初语言状态”还包含一些语言参数(parameters),而这些参数的值一般是处于待定状态的。
各种语言之间核心部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参数值的变化上。
头脑中语言参数的值是通过人们对语言的接触来确定的。
一个成年人的母语语言知识包括各种语言共有的语言原则以及各种语言不同的参数值。
2.2. 认知心理学理论(Cognitive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的方法,恢复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强调对内部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所谓信息加工,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成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为了更好地说明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王甦,汪安圣[4]举了一个例子,汽车司机在十字路口见到红绿灯而停车,我们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首先是红灯及其他有关刺激的信号进入视觉系统而被登记;其次,在注意的作用下,红灯信号得到识别并转化为短时记忆,再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司机关于红色交通灯的信息相匹配;然后根据红灯停的交通规则来做出决定,再进行停车的实际操作(图1)。
2.3.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社会文化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S.Vygotsky)提出来的,它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自80年代以来,倡导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学习关系的主要人物是James Lantolf。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可以分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的、直接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社会的、间接的高级心理机能。
前者为人类与动物所共有,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情绪、无意识的记忆和注意等;后者为人类所特有,主要包括语言、思维、逻辑推理、想象、情感、意志及个性等。
个体低级心理机能的获得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认知发展实质上就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3. 三大理论框架与二语习得的接口三大理论在提出时虽然并不直接面向二语习得,但其理论框架和观点对第二语言习得却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因此诸多学者将它们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
3.1. 普遍语法理论与二语习得的接口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大脑里天生存在一个控制语言官能的“黑匣子”,即“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机制习得第二语言。
虽然提出了这个概念,但是乔姆斯基并没有对“黑匣子”里的内容和运作过程加以描写。
而乔姆斯基对普遍语法的解释却非常详细,有“原则”、“参数”等一套可操作的理论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普遍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机制进行研究也就顺理成章了。
普遍语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认为,普遍语法(或遵循普遍语法的L1)是中介语的初始状态,学习者习得二语的过程实际上是重新确定和设立二语参数值的过程。
如果参数重设成功,我们说,普遍语法是可通达的,如果参数重设不成功,我们说普遍语法是不可通达的,见刘春燕[5]的表1。
Figure 1.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a driver图1.汽车司机的认知加工过程Table 1.Universal Grammar is accessible or not表1.普遍语法可通达与否UG是可通达的:UG可能通达(但受条件限制):UG是不可通达的:参数重设是可能的参数重设是可能的参数重设是不可能的通达的条件是:1) 学习者年龄,需要在关键期以内;2) 母语与二语的差异(标记性等);3) 成年学习者使用的加工策略,是否是最适合通达目的语深层语法的策略。
3.2. 认知心理学与二语习得的接口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涉及到语言的输入、大脑的注意、记忆、语言的储存、加工和提取等因素。
除了这些以外,二语习得还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吴潜龙[6]的图2能比较好的说明这一点。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被理解为一个临时的心理“工作平台”,在这个工作平台上,人们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和组装。
工作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从这个角度讲,工作记忆就是短时记忆,但是,工作记忆这个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通常是人们意识到的内容,也就是说,进入活动状态的内容,所以也叫做活动记忆。
由于工作记忆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也被称为“认知中枢”。
认知心理学在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出生思考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以反应时实验为例,根据冯丽萍[7],命名(Naming)、词汇判断(Lexical Decision)和语义范畴判断(Category Decision)是早期比较常用的方法。
如果你想研究二语学习者的正字法意识,那么你可以选择词汇判断任务,选择假字和非字为实验材料,通过分析被试对项目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来判断。
该方法的原理是:如果正字法意识已经建立,那么被试对毫无理据的非字的判断速度应该比具有正字法理据的假字短。
3.3.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的接口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中介论、内化论、调节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其中最近发展区和支架跟二语习得的关系最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