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修辞手法篇
- 格式:doc
- 大小:48.02 KB
- 文档页数:7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内容解读修辞手法是中考记叙文阅读中的高频考点。
它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常用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等。
考点分析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方法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六种修辞方法。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平常所说的“打比方”。
比如泰戈尔《图书馆》一文把图书馆比作“静穆的海浪”,就是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对图书馆的形象描述。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各种花的开放是这样写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句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描写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例如《百合花开》:“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例如梁实秋的《鸟》中对鸟的描写:“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就是一种夸张的表述。
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例如《统筹方法》:“(统筹方法)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一种是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例如《清贫》:“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常见问法1.融入到句子的理解与赏析中去考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
现代文阅读方法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暗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推动情节发展;3.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二.写作手法及作用?一.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二.修辞手法三.表现手法(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二)修辞手法:1.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2.现代文阅读关于修辞手法的答题公式:A.本句使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三.表现手法:(一)学会辨析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1.对比(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记叙文阅读专项讲解(一)-------修辞手法讲解一、分类讲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二、实战演练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大城小树连亭①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
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是有了树。
“修辞手法”答题模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基本思路:修辞+修辞效果+句意内容+情感作用一:比喻例句“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请赏析此句的精彩之处。
(福州中考题)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紫藤萝花开时的状态,表现了它的生机勃勃和美好可爱,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总结答题思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二:拟人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赋予了树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百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富有情趣。
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春色的热爱。
总结答题思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三、夸张如《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喜欢新衣时写道“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了庐山瀑布向下奔腾的磅礴气势。
)总结答题思路: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使人印象更深刻,启发读者联想。
四.排比例句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起来了。
赏析:这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琅琅上口,三个“起来了”读来富有一种连贯的气势,写出了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特点,更能表达作者对春天强烈的热爱之情。
总结答题思路:这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琅琅上口,读来富有气势(极富感染力),突出了……,更能表达作者对……的强烈的……情感。
五:反复例句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上海中考记叙文修辞手法
在上海中考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和借代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 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更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想法。
比如,“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2.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或抽象概念人类特征的修辞手法,让描述更生动。
例如,“风儿轻轻地吹拂着树叶”。
3. 排比: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更多的相似句式来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
例如,“他走了,她走了,大家都走了”。
4.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来强调某种效果。
比如,“他饿得像三天没吃饭一样”。
5. 反复:通过重复某个词或短语来强调某种情感或效果。
例如,“一遍一遍又一遍”。
6. 借代:用一个事物的某一特征来代替该事物本身。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指的是“河水”。
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增加中考记叙文的表现力和
深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记叙文阅读赏析句子之修辞手法(学生版)一、答题方法(一)规范答题思路:怎么写+写什么+塑造了/表达了...①运用了……修辞②…地写出了主语……的特点③表达了主语或作者……的情感/心理感受。
(二)常见修辞的作用:①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②拟人:拟人:将……人格化,生动形象;③夸张:突出强调……;④对偶:句式整齐;⑤排比:增强语气、突出强调;⑥反复:突出强调;⑦引用:富有文采,增加诗意,增强说服力(一般只用于引用名言);⑧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如果是标题或总起句用设问,下文回答,还可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真题演练(一)初春丁立梅①这个时候,一切都还是冬天的模样,一切却又开始苏醒。
②我喜欢杉树。
它裸露着铁锈红的筋骨,腰杆挺得笔直笔直的,像铮铮铁骨的汉子。
③穿行在一片杉树林中,风吹落一片一片的阳光,像吹落一瓣一瓣的梨花,在铺着铁锈红的落叶上,跳跃、闪亮。
林子也是透亮着的,杉树们沐着光,静默地微笑。
我看着,长长久久地看着,有眼泪涌上来。
美好的事物,总叫人心里柔软。
④我喜欢池塘和小河。
水刚刚睡醒,很清澈,眉眼儿盈盈。
⑤我站在一条河边,亦是长久地站着。
我喜欢水里面的倒影,芦苇的,树的,还有茅草们的。
去年开过花的美人蕉和再力花,还有远处的一座小拱桥,它们倒映在水里面的样子,比在岸边的样子要动人。
水波温柔地抚摸它们,它们有着说不出的温婉和妩媚。
⑥我喜欢岸边暗生的苔花。
嫩黄的,柔软的,又是毛茸茸的。
我很想挖一点带回去。
想想,又作罢了。
它们还是在它们的广阔天地里的好。
呼吸自由的空气,白天晒太阳,晚上看星辰。
⑦我喜欢柳枝儿。
上面爬满黄的乳芽,活像一群活泼的小虫子。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真是霸气得不得了,柔中带刚。
⑧我喜欢含苞的花木。
梅树、海棠、樱花、桃树、杏树、梨树、红叶李,它们的身上,爬满了花骨朵儿,如一个个音符,等着春风去轻弹。
记叙文阅读指导(六)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及记叙文阅读法记叙文阅读指导(六)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及记叙文阅读法老吴记叙文阅读指导(六)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及记叙文阅读法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附2语言特色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附3、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汉。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之修辞手法修辞方法即修辞格,它是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功能的结构方式,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逐渐定型化的语言格式。
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句子的调整上。
它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但必须用得恰当、贴切,否则将有损句子乃至文章的表情达意。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于对于基础类型的修辞方法理解并学会正确使用,主要类型有:比喻、比拟、夸张、反问、设问、借代、对比等。
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排比)B.“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引用)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拟人)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
(比喻)E.“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反复)F.“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设问)G.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H.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1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拟人、反复、排比)I.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夸张,强调了瓜的特征,突出了瓜的香甜)J.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对偶、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一)比喻1.概念: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种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二)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中考阅读复习——记叙文修辞手法的作用讲解
1.比喻: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用具体的形象化语言来表达抽象
的概念或情感。
比如,用“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孩子,用“夜色”来比
喻黑暗的心情等。
比喻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形象,更加有感染力。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特征和行为,使作品
更富有情感。
比如,把花儿说话、小河“欢快地歌唱”等。
拟人手法可以
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
3.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和程度,突出作品中的其中一种意象或
情感。
比如,“他高的能看见飞机”、“我们玩得天昏地暗”,夸张手法
可以起到渲染气氛,吸引读者的效果。
4.对比:通过对比两个相反的事物或情感,突出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主题。
比如,冰火两重天、鹰击长空,对比手法可以使作品更亮丽、丰满。
7.倒装: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调换,使句子结构独特,给人以
新鲜感和强调的效果。
比如,“只见小溪边,几朵花簇拥着一群蝴蝶飞舞。
”倒装手法可以使作品的语言更富有变化,使句子更加凝练。
以上是记叙文中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作用。
这些修辞手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写,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
形象和富于感染力。
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增加阅读的乐趣。
第八讲初中阶段常考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一、考点解析1.比喻。
答题公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感情。
2.拟人。
答题公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
答题公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xx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强表达效果。
4.排比。
答题公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了语势,抒发了作者……感情。
5.反复。
答题公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表达了……感情。
6.对偶。
答题公式: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景物或抒发了……情感,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7.设问。
答题公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
答题公式: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原句意思是……,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感情。
9.对比。
答题公式: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二、课堂实战(一)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
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
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
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
这个人就是你。
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记叙文阅读之修辞艺术【阅读目标】在汉语中,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所谓“修辞”,即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表现手段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灵活准确地使用修辞手法,能使笔下的文字更为生动形象,所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具体。
所谓准确的修辞表达,主要包括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能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适度表达。
在平常的阅读和写作中,同学们接触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映衬、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用典、化用等。
那么,怎样才能辨识出文章所运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或从文中正确地分析出这种修辞方法所起的作用呢?这里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同学们学习和借鉴:1.从文章整体结构上把握,有顺序、有层次地对文章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的角度,切不可发现一种修辞方法后就丢掉其他修辞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即学即练】太阳里的藏羚羊王宗仁太阳依旧高照。
即使在这寒风呼啸的日子里,太阳也张开翅膀光芒雄起,盛气凌人地将压不垮的誓言写上昆仑之巅。
①曾经上百次跨越世界屋脊的我,竟然没有目睹过太阳是怎么从白雪皑皑的昆仑山上爬出来的。
而每个清晨肯定是昆仑山最纯净的一个钟点。
这个遗憾使我那辉煌的高原经历黯然失色。
那个夏日,我铆足劲要把昆仑日出的壮丽景象揽进我的怀里。
我早早地就住在了格尔木城里,一边采访,一边等待好天气,随时准备上山。
那些日子格尔木碧空如洗,炎阳喷火,可是百公里外的昆仑山却被风雪缠搅得天昏地暗。
我耐心地等待着云破日出。
一天傍晚,当我从气象站得知昆仑山第二天是个难得的晴朗天气时,兴奋得立即放下手头的事情,出门就拦了辆便车,赶往山中。
那一天,我在昆仑山中的兵站上度过了一个漫长而焦急的夜晚,都是为了早一刻看到日出。
仍然是等待。
月色清淡,山野空寂,天地间灰蒙蒙的没有一丝曙缝,一份古典的温馨气氛。
我感到整个昆仑山峰都匍匐在我的脚下,缄口不言地与我一起等待着让人心扉激动的时辰到来。
记叙文阅读指导体会修辞效果【能力解说】《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八种: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对这几种修辞手法,同学们要能够明辨其特点,并要特别注意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对此同学们必须掌握如下能力:1.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是否得当的能力;2.运用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的能力;3.结合具体语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表达效果的能力。
【应对策略】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把各种修辞手法渗透在阅读理解中的考查特别多,且都重在考查考生对语言的运用和鉴赏能力。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及其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一、唤起相似联想,理解比喻的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也可以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某种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二、抓住作者情感,理解拟人的作用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使读者不仅对文中所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还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答题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感与性格,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把握排比项,理解排比的作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它能使语言畅达,节奏感强,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排比多用于议论或抒情,用排比议论,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理解夸张的作用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答题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联系所问与所答,理解设问的作用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可以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句式丰富,波澜起伏。
用设问句作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启发读者思索、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将设问用在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题公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六、体会语气与情感色彩,理解反问的作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或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这样能把肯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答题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对……的关注和思考。
七、品味对称与音乐之美,理解对偶的作用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能鲜明地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也能使文章句式整齐,结构匀称。
答题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揭示了……的内在联系,同时使文章结构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
八、在旋律美中加深印象,理解反复的作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
答题公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强烈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美文展示一】竹篾□左建明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
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
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那孩子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
这会儿,他只穿了个有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
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样美妙的竹篾。
尽管我意识的平面上只是想跟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
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感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
“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
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
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那一刻,我惊惶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
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
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
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而误踩上的可能性挺大的呀!老婆婆急急惶惶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
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
午后,我被一种不安驱使着,到隔壁老婆婆家去看那孩子。
孩子的手已经缠上了厚厚的白纱布,他的爸爸妈妈正心疼地皱紧眉头。
老婆婆见我去了,对小孩的爸妈说:“他不是故意的。
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
”我低着头,对老婆婆充满感激,但我仍然没敢承认自己是故意的。
那时候,我刚上初中,屈指算来,已有30年了。
那条竹篾为我培植了一种生理条件反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别人一不小心划破了皮肉,我立即会浑身打一个激灵,一种麻酥酥的感觉透遍全身,。
那仅仅是一种生理条件反射吗?多少年来,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一位白发老婆婆领着她的胖嘟嘟的小外孙在前面走,那孩子拖着一条长长的竹篾,在他一撅一撅的屁股蛋后边活蹦乱跳地游来摆去。
我干吗要踩上一脚啊!(选自《走过心灵的脚步没有声音》,有删节)阅读感悟尽管文中所叙的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它却在作者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成为折磨作者近乎一生的痛。
它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告诉我们,伤害是一把双刃剑,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自己,有时内心的歉疚会让自己一生无法释怀,心灵永远得不到解脱。
悦读悦练1.结合上下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在倒数第四段横线处填上相关的内容。
2.选文中有许多因采用修辞手法而极富表现力的语句,请你摘抄其中的一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美文展示二】年夜思□冯骥才今年算冷够劲儿了。
绝迹多年的雪挂与冰柱也都奇迹般地出现。
在这久违的大雪里,那些点灯的窗子充满金色而幽深的温暖。
中国人的年是红色的,那飞雪中飘舞的红吊钱,被灯笼的光映红了的雪,还有雪地上一片片分外鲜红的鞭炮碎屑,深深嵌入我们儿时对年的情感里。
旧时的年夜主要是三个节目。
一是吃年饭,一是子午交接时燃放烟花炮竹,一是熬夜。
儿时的我,首先热衷的自然是鞭炮。
鞭炮都是父亲遣人到炮市上去买,用三轮运回家。
我怀里抱着那种心爱的彩色封皮的“炮打双灯”,自然瞧不见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得意扬扬的姐姐和妹妹们。
至于熬夜,年年都是信誓旦旦,说非要熬到天明,结果年年都是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里,不胜困乏,眼皮打架,连怎么躺下、脱鞋和脱衣也不知道。
在儿时,我从来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
只以为那顿饭菜不过更丰盛些罢了。
可是轮到我自己成人又成家,年饭就渐渐变得格外的重要了。
每到年根儿,主要的事就是张罗这顿年饭。
70年代的店铺还没有市场观念。
卖主是上帝。
猪的“后座”是用铡刀切着卖;冻成大方坨子的带鱼要在马路上摔开。
做年饭的第一项大工程,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把这些带着原始气息的荤腥整理出来。
记忆中的年饭是一碗炖肉,两碟炒菜,还有炸花生米,松花蛋,凉拌海蜇和妻子拿手的辣黄瓜皮……当然每样都是一点。
此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那是一只我们宁波人特有的红烧鸭子,但在70年代吃这种鸭子未免奢侈,每年只能在年饭中吃到一次。
这样一顿年饭,在当时可以说达到了生活的极致。
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出来的生活的理想啊!然而,这年饭还有更深的意义。
由于年饭是团圆饭。
就是这顿年饭,召唤着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员,一年一次地聚在一起。
A是为了重温昨日在一起时的欢乐,还是相互祝愿在海角天涯都能前程无碍和人寿年丰?B此刻杯中的酒,碗里的菜,都是添加的一种甜蜜蜜的黏和剂罢了。
那时,父亲在世,年年都去他家,钻进他的阴暗的小屋,陪他吃年饭。
他那时挨整,每天的惩罚是打扫十三个厕所。
于是我们的年饭就有了另一层意愿……叫他暂时忘了现实!我有时奇怪。
像旧时的年,不过吃一点肉,放几个炮。
但人们过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头?那时没有电视春节晚会,没有新春音乐会和新商品展销,更没有全家福大餐。
可是今天有了这一切,为什么竟埋怨年味太淡?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年?我们总以为年是大吃大喝。
这种认识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夜饭似乎就没什么了。
其实,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赋予它的意义。
只要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节)阅读感悟过年,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获得一种精神食粮,它是物质生活代替不了的。
尽管我们的生活富足了,但如果没有了“回家过年”这一习俗,一切的物质享受都失去了滋味,一切精彩的节目也将变得空洞乏味。
过年回家吃饭,吃喝只是一种载体,吃年饭时全家人团圆的归属感、亲情、孝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与祝愿才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
悦读悦练1.作者在文中写出了自己对年夜饭的感受和认识,试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2.文章第五段中A、B两个画线句均采用了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耐人寻味又不乏形象生动,请结合上下文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3.现在人们经常埋怨“年味太淡”了,作者认为是人们误解了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美文展示三】鹰□季栋梁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小山村。
那里的山非常的一般,既不是悬崖,也不是峭壁,一脉的祥和慈善,十二分的平易近人。
和尚峁,卧岗……连名字也平淡无奇,没有什么让人感到慰藉的东西;然而却有鹰,许多鸟中的一种。
鹰飞翔于村庄的上空,偶尔俯冲下来抓只鸡去,然而却没有人诅咒它,是因为它并不贪婪的缘故。
更多的时候,鹰只是在高空飞翔。
一段时间,我总是坐在山头,观察鹰的飞翔。
我看到它几乎一天之中三分之二时间都是在空中飞翔,而且一天比一天更高一些。
当它困乏的时候,它总是借助风的力量,伸开那宽大翅膀,滑翔在天空之上,如同;待恢复精力之后,又冲击更高的穹宇。
如此复如此,毫不厌倦。
我想,那高空到底有什么东西呢,值得它如此地执著!春天以花朵的形式过去了,夏天以枝叶的形式过去了,秋天以果实的形式过去了,冬天以仓廪的形式过去了;鹰仍在飞翔,仍然在冲向高空,想必它是为太阳所诱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