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成功案例分析(五)—聚龙小镇
- 格式:ppt
- 大小:627.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原始建筑1 原始建筑(远古至公元前2070年)中国古代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一样,是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体系之一。
大约在10000年前,中国进人新石器时代后,原始先民的定居生活促进了住房的营建,中国原始建筑不仅集中显现于华夏文明中心的中原大地,而且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许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遗迹。
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是趾今8000年前的原始村落。
这里发掘出半穴居房址170余座,都是井然有序地成行分布,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
这个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遗址,显示出北方古文化的悠久建筑历史。
南方古文化的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而引人注目。
这里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干阑建筑遗存,在石制、骨制、角制、木制的工具条件下,已能采用桦卯结合,并已具备多种桦卯类别,表明早在7000年前,长江下游和杭州湾地区的木结构已达到惊人的技术水平。
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
这两种原始构筑方式,既有“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地势低下而潮湿的地区作巢居,地势高上而千燥的地区作穴居)的记载,也有“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的记载,反映出不同地段的高低、干湿和不同季节的气温、气候对原始建筑方式的制约。
原始建筑遗迹显示,中国早期建筑的确存在着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所指出的“巢居发展序列”和“穴居发展序列”,前者经历了由单树巢、多树巢向千阑建筑的演变,后者经历了由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向地面建筑的演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序列的演进,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均已完成。
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半穴居并没有消失,盛行一种适应父系小家庭居住的吕字形的半穴居。
原始建筑是中国土木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发展的技术渊源。
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人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承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术渊源;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期的文化交流,成为木构架建筑生成的另一技术渊源。
聚龙小镇相关资料一、前言:聚龙十年:2017年3月31日,是聚龙小镇十周年庆典的日子。
十年来,我们迎来了8个国家、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6000多户家人安家小镇。
经过十年的坚守,聚龙小镇成就了独具特色的邻里文化;高度自治的社区文明;充满爱心的社团组织;情怀聚龙的业主家人。
聚龙十年的成就,属于全体家人们。
十年来,经过所有家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聚龙小镇在社区文明和邻里文化方面的实践,为当代中国文明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也为中国和谐社区的自治和共建做出可贵的尝试,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推崇。
十年来,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数万人次到聚龙参观、考察、交流;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等数百家媒体记者慕名前来考察,先后发表数百份深度报道;数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诗人艺术家走进小镇,举办论坛讲座,留下诗词墨宝。
感恩十年来关心和支持聚龙小镇发展的各方贵人;感恩十年来一路相随的聚龙家人,你们是聚龙的骄傲。
十年的坚守,使浓郁的邻里乡情和现代文明在聚龙小镇得到很好的体现和融合。
下一个十年,我们将不忘初心,与家人们一起共建共享百年小镇。
二、聚龙小镇简介聚龙小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的聚龙山麓,山清水秀,四季宜人。
总规划面积20000亩,其中森林面积10000多亩,水系面积2000多亩,运动配套面积2500多亩,文教艺术配套面积1000多亩。
聚龙小镇是一个居住着来自8个国家、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6000多户居民的社区。
自2007年3月31日起,经过十年的建设,十大主题配套已投入运营,小镇内现有居住区、聚龙湖、聚龙山森林公园、聚龙外国语学校、聚龙生态农业、聚龙医院、体育中心、小镇书屋、美术馆等。
聚龙温泉公园也将在2017年年底建成,聚龙温泉是惠安千百万年来首次发现的第一眼温泉,必将载入史册,聚龙温泉属于偏硅酸活水温泉,是温泉中的极品。
经过十年不懈的努力,聚龙小镇已经是一个集生态、养生、居住、运动、文化、温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园区。
中国好楼盘之小镇系列01:聚龙小镇秦漫漫 2018.03.05秦漫漫看盘手记2015-2017我看盘409个,只有一个楼盘,让我去过7.8次、住了3.4个月,甚至一度想买房安家。
后来还没买房,却先把【鳗鱼堂 聚龙书房】落地它的龙谷山房小别墅里。
它是泉州聚龙小镇,中国社区型小镇标杆。
2007年建设,如今已经走过11年。
最初喜欢这里,是因为山好水好人文好。
有聚龙山,登顶需要1个小时;有聚龙湖,环湖跑步2.5公里;有外国语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德体智教育理念,重视孩子的德行培养,教学水平还很高;有聚龙医院、瑜伽会馆、体育中心、美术馆……我在多次培训课上解读聚龙小镇,这套报告里也有我写的《聚龙小镇:道路与梦想》课件,也有绿城团队多批次考察聚龙小镇之后,写下的《理想小镇的信仰系统与落地运行》解读。
这一份看盘笔记,主要介绍聚龙的十年历程(尤其是前几年的建设顺序)、建筑实景、人文建设。
泉州·聚龙小镇中国社区型小镇标杆发展商福建省聚龙养生发展有限公司占地2万亩建面150万㎡容积率各组团不同套数已交付7000余套产品甘泉居别墅、陶然新村高层、复式东篱新村高层、龙谷山房小别墅等均价东篱新村2017年22000/㎡东篱二期2017年15000-17000/㎡一个社区的“桃源梦”小镇实景聚龙小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始建于2007年3月31日,是国内最早以“小镇”命名的大型国际社区。
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交通便捷,紧邻高铁惠安站和福厦高速公路,8分钟惠安县城、15分钟泉州市区,45分钟直达泉州、厦门机场。
园区总体规划面积约20000亩,其中森林面积10000余亩,水系面积2000余亩,运动配套面积2500余亩,文教艺术配套1000余亩。
园区内生活配套,教育、医疗、体育运动、艺术、森林公园、各种民宿,休闲旅游、商务酒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建的邻里中心、家文化博物馆、音乐产业基地、温泉公园、文旅中心等相继落地,不断努力完善优化提升业主的幸福指数是小镇永恒的使命。
成功的闽南文旅案例
一个成功的闽南文旅案例是福建泉州土楼旅游景区。
泉州土楼是
中国少数民族的独特建筑,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
该旅游景区通过精
心打造独特的民俗文化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泉州土楼旅游景区注重保护传统建筑的原貌,通过精心修缮土楼,使其焕发出历史的魅力。
游客可以在景区内感受到土楼建筑的独特之处,并了解土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此外,景区还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传统土楼展览、闽
南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制作等。
游客可以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亲身体验
和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
泉州土楼旅游景区还注重推广土楼美食文化,提供传统的闽南菜肴,并将其融入到游客的文化体验中。
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土楼菜,在美食中感受到土楼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以上的努力,泉州土楼旅游景区成功打造了一个展示闽南文
化与土楼建筑的平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这不仅带动
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建筑与结构完美结合得到经典案例建筑与结构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1. 罗浮山风景区大佛殿: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寺庙。
大佛殿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古建筑风格,建筑结构与周围的山水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2.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的吴哥古迹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群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吴哥窟的建筑结构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使其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观。
3. 斯托克霍尔姆市政厅: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是该市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市政厅的建筑与结构融为一体,采用了瑞典传统的建筑风格,同时又注入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使其成为了该市的标志性建筑。
4.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
圣母院的建筑结构与其宏伟的立面相得益彰,使其成为了巴黎市的地标性建筑。
5. 静安寺塔:位于中国上海市,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
寺庙的塔楼结构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协调,使其成为了上海市的重要景点之一。
6. 林肯纪念堂: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是为了纪念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建造的建筑。
纪念堂的建筑结构与其所处的公园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处宁静而庄严的纪念场所。
7.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歌剧院的建筑结构与其所处的海滨环境相得益彰,成为了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
8. 罗马斗兽场:位于意大利罗马市,是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遗址之一。
斗兽场的建筑结构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相协调,体现了古罗马人的建筑智慧。
9. 埃菲尔铁塔:位于法国巴黎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铁塔的建筑结构与其所处的城市景观相互融合,成为了巴黎市的象征性建筑。
10. 雅典卫城:位于希腊雅典市,是古希腊时期的建筑遗址之一。
卫城的建筑结构与其所处的山丘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古希腊人的建筑艺术水平。
这些案例都是建筑与结构完美结合的经典范例,它们不仅在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上独具特色,更通过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相融合,展现了建筑与结构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泉州古建筑修复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泉州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历史名城,拥有众多珍贵的古建筑,如开元寺、南普陀寺、泉州城隍庙等,这些古建筑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城市的精神象征和文化遗产。
由于岁月的洗礼和人为破坏,许多古建筑已经残破不堪,急需修复保护。
在过去的几年里,泉州市政府加大了对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泉州古建筑修复工作的现状和成果。
一、开元寺开元寺是泉州市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建于唐代,历史悠久,是泉州市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风化,开元寺的建筑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损坏,部分建筑甚至濒临倒塌。
面对这一情况,泉州市政府积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开元寺进行了全面维修和保护工作。
他们首先对古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定了维修重点和方案,然后组织专业团队对建筑结构进行了加固和修补,修复了古建筑上的裂缝和损坏部分。
通过这次修复,开元寺的建筑结构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不仅延长了其使用寿命,而且提升了其文化价值和观赏性。
二、南普陀寺南普陀寺是泉州市的另一处重要佛教寺院,建于宋代,也是泉州的著名旅游景点。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南普陀寺的游客量不断增加,这也给古建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南普陀寺的古建筑,泉州市政府委托专业机构对其进行了维修和保护。
他们首先对建筑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和结构问题,然后制定了相应的修复方案并组织实施。
在修复过程中,他们采用了现代化的修复技术和材料,保留了古建筑的原貌和历史风貌,同时提升了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经过这次修复,南普陀寺的古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游客们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到这座历史名寺的风采和魅力。
三、泉州城隍庙泉州城隍庙是泉州市的一个重要道教寺庙,建于明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由于长期的风吹雨淋和人为破坏,泉州城隍庙的建筑结构出现了严重的老化和损坏,急需修复和保护。
泉州市政府决定对城隍庙进行全面修复,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历史遗产。
荔湾区聚龙村古村落研学设计荔湾区聚龙村古村落研学设计1. 简介聚龙村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古村落。
这个古村落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建筑、传统工艺、民俗习惯等。
研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根据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从不同角度探讨荔湾区聚龙村的研学设计,以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个主题。
2. 荔湾区聚龙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聚龙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村内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老的传统建筑、祠堂、街巷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通过研学设计,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深入了解村落的历史演变过程。
3. 研学设计的教育意义研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荔湾区聚龙村的研学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还可以提升他们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尊重。
研学设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4. 研学设计的实施步骤及内容在实施荔湾区聚龙村古村落研学设计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亲身到聚龙村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古建筑风貌、古老工艺、当地民俗等。
(2)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传统手工艺活动,如陶艺制作、纸扎制作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技艺。
(3) 主题演讲与展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主题演讲与展览,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积极性。
(4) 总结回顾:通过总结回顾,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
他们也可以分享自己对这个主题或概念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个人而言,荔湾区聚龙村古村落研学设计是一种非常有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我可以亲身感受到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氛围,进一步了解古建筑、传统工艺和民俗习惯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