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语文品质(教学课件2019)
- 格式:ppt
- 大小:520.50 KB
- 文档页数:23
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遭遇战争《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一、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文本研习: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明确: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
(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惨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
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像,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
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
2、人物命运的不幸是通过其遭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来,那么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体遭遇及内心活动的相关句子,并作具体分析。
明确:补充部分: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
(在战俘集中营中受尽折磨)第一部分: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
第7课品质作者简介《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实行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很多公司采用一些名不副实的广告招揽顾客,而商品的质量却在不断地下降。
一部分人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质朴而踏实。
(二)博览悦读卑微的地位,高贵的品质读完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一篇短篇小说《品质》,不禁为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高贵品质所打动,一读再读,那种灵魂深处的震撼简直无以言说……如此卑微的地位,如此高贵的追求格斯拉先生是个鞋匠,靠订做靴子维持生计,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微。
大凡做生意的人都是以赚钱为目的,是绝对带有功利色彩的,可是他却不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的,当小说中十四岁的“我”看到格斯拉先生做鞋那么辛苦,那么艰难,就羞怯地问了他:“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
”他把做鞋当成一门艺术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生意人的功利性,而达到了一种新境界。
所以小说中用了不少笔墨来描述他做的靴子,不仅仅是描绘靴子外在的美观,更主要的是刻画出靴子的灵魂。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我总觉的,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正因如此,他做靴子是那么投入,而且把每双靴子都力争做到最好,让人穿着既美观又舒适,而且结实耐穿。
只要靴子有一点不好的地方,他都要重新再做。
只要是把工作当作艺术的人,就会做到这一点——追求艺术的完美。
他把做鞋当成艺术,因而他把自己生命的全部热情都倾注到这门艺术当中去,而且从来不觉得难不觉得苦,因为在追求艺术的完美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创造的快乐与幸福是无与伦比的,是一般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尽管他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而且物质生活是极端贫困,但有了这种高贵的追求,他的生活就不再贫穷。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品质教案教学设计1课题品质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2、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难点: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参考语文教学参考书鼎尖学案授课方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写作背景:《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取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客户,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确在下降。
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
二、字词积累褐色(hâ)簇新(cù)羞怯(qiâ)鬈曲(quán)赊账(shē)蹙眉(cù)潜在(qián)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
(5段)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
贵在一个“新”字[学习目标]1.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
[教学设想]1.从筛选重要信息入手,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2.借助问题讨论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
3.使用2课时(含“积累与应用”“学习与评价”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学习《贵在一个“新”字》,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观点;2.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准确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掌握一些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了解作者与背景王梓坤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他对成才理论有很深的研究。
本文选自他的《莺啼梦晓——科学方法与成才之路》。
本文用的是谈话风格,由导语和四个部分组成。
文章开头说“历史上有些重大错误,就是这两种倾向相结合的产物”,这句话意味深长。
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那种顶礼膜拜,人云亦云,惟命是从,不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而酿成的社会惨祸一再发生,教训太深刻了。
这也是作者想写这篇文章的动因之一。
二、浏览课文,理清作者思路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这样的能力很重要,是本文要论述的核心问题。
作者认为创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有:重视积累,批判与怀疑精神,注重方法,勇于实践。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哪几层来论证的?讨论,明确:文章就这四个方面逐一分析。
第一部分以笛卡尔为例谈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后三个部分分别谈独立思考者的三个特点。
第一部分就笛卡尔的成功谈独立思考精神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
笛卡尔为什么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在于他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疑问无处不在,他对自己的现状也有批判意识,不满足自己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