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如梦令·春思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72 KB
- 文档页数:3
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思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古诗简介《春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
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
颈联写离恨,写春情。
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
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翻译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注释1、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论:表露,倾吐。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元戎:犹主将。
返旆:犹班师。
勒:刻。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赏析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
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
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
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
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
“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
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
【荐】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译文天气刚刚变暖,时而还透着微寒。
一整天风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止。
时近清明,庭院里空空荡荡,寂寞无声。
对着落花醉酒酣饮,这伤心病痛像去年一般情境。
晚风吹送谯楼画角将我惊醒,入夜后重门紧闭庭院更加宁静。
正心烦意乱、心绪不宁时,哪里还能再忍受溶溶月光,隔墙送来少女荡秋千的倩影。
注释乍暖:天气骤然暖和起来。
庭轩:庭院和走廊。
清明:节气名,约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
中酒:喝醉了酒。
去年病:指去年喝醉了酒,即中酒。
楼头画角:指谯楼(城门上的望楼)上的画角。
画角,绘有彩画的军中号角,多以竹木或皮革制成。
重门:一道道门户。
赏析:【评解】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
从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时至,联系到人的思想活动。
不说酒意被角声所惊而渐醒,却说是被风吹醒。
入夜月明人静,只见隔墙送来秋千之影。
隐约点出醉酒的原因。
含蓄宛转,丽辞腻声,表现出张词的风格。
【集评】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残春病酒,已觉堪伤,况情怀依旧,愁与年增,乃加倍写法。
结句之意,一见深夜寂寥之景,一见别院欣戚之殊。
梦窗因秋千而忆凝香纤手,此则因隔院秋千而触绪有怀,别有人在,乃侧面写法。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怀则自触,触则愈怀,未有触之至此极者。
黄蓼园《蓼园词选》:落寞情怀,写来幽隽无匹,不得志于时者,往往借闺情以写其幽思。
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
末句那堪送影,真见描神之笔,极希微窅渺之致。
赏析此为春日怀人之作。
词中所写时间是寒食节近清明时,地点是词人独处的家中。
全词抒写了词人感于自己生活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的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
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
“乍暖”,见出是由春寒忽然变暖。
“还”字一转,引出又一次变化:风雨忽来,轻冷袭人。
轻寒的风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1春思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枊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古诗简介《春思》是南宋诗人方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用拟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
诗格调清新,不用典实,通篇拟人,富于动感,体物入微,又很有韵致。
翻译/译文春风啊,因了你过分的随和,致使你那么地忙碌;你始终如一地陪伴着红花,陪伴着绿色的柳树。
你使大地回暖,供给了燕子做窝的泥土;又急急忙忙地吹开花朵,让蜜蜂采蜜,酿成甘露。
你刚吹来一阵小雨滋润了万物;又匆匆放晴,让温暖的阳光照耀到各处。
注释⑴多可:多么能够的意思。
⑵忙生:忙的样子。
生,语助词,无意。
⑶与:替,帮助。
⑷须:要。
赏析/鉴赏方岳这首《春思》,用似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
首句开门见山,直写“春风”、“太忙生”。
以三句,围绕春风,各写二物。
二句写“花”、“枊”,三句写“燕”、“蜂”,四句写“雨”、“晴”。
作者选择的都是精彩的镜头,且写的都是动态,又用精炼的字来唤起读者的联想。
从中看出了作者的情意。
可谓是“境界全出”王国维在谈到境界时说:“诗人中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可见,所谓“重视外物”者,即能站在高处观察生活,取舍生活。
所谓”重视处物“者,则要求进入生活,感受和融化生活,以自己的感情与花鸟共忧乐、同呼吸。
这样,方能赋于自然景物以“我”感情。
宋人的绝句,很喜欢用拟人化手法。
诗人们想象自然及自然间的万物都像人一样具有感情,因而情不自禁地把自然当作人来看待,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
这样写,把本来不具有生命的东西带上了人情味,觉得亲切,受到感动。
方岳这首《春思》诗,采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
诗咏春思,不是说自己对春天引发的种种思维感情,如伤春、惜春等;而是描述春天本身具有的情感。
在具体吟咏时,又选择了春的代表———春风来表现,吟咏的主题,则定点在一个“忙”字上。
对《春思》的解释及赏析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注解】:
1、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2、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3、罗帏:丝织的`帘帐。
【韵译】: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时候,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断裂日子。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
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春思诗》原文及赏析〔共10篇〕篇1:《春思诗》原文及赏析《春思诗》原文及赏析春思诗茹溪发春水,o山起朝日。
兰色望已同,萍际转如一。
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
边郊阻游衍,故人盈契阔。
梦寐借假簧,思归赖倚瑟。
幽念渐郁陶,山楹永为室。
赏析/鉴赏谢I在宣城做官时,曾奉命去湘州,因此,可能是为齐明帝在祭祀南岳衡山的。
因此,此诗或许就是诗人在湘水附近的“茹溪”所作。
诗题为“春思”,前六句写“春”,后六句写思。
首联点明地点“茹溪”〔在巫山〕、“o山”〔在楚地南部〕,交代季节为春季,时间是在早晨。
“发”字既然暗示夜间春雨之盛,更与次句“兰色望已同,萍际转如一”承前联而来写水势之大以及o山之丽。
“兰”,指o山的春兰。
“萍”,指茹溪水面的浮萍。
读此两句,我们脑海便不由得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那山上的丛丛兰花,在鲜丽朝日的映照下,显得光荣流动,整个o山也似乎披上了春兰的色彩;那本来密密地布满水面的浮萍,在春水的推动下,渐渐地被挤向两岸,远远望去,宛如“一”字。
这里以“茹溪”、“春山”、“o山”、“朝日”、“兰”、“萍”密集静态的景物,用“发”、“起”、“望”、“转”四个动词联络贯穿,表现雨后春日景象,山、水、萍、兰尽沐春晖,令人感到格外真切得意。
下面“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二句暗扣“春”字,越写越活。
“巢燕”,刚刚会飞的新燕。
“黄鸟”即黄莺鸟。
这两种鸟都是应春而至的留鸟。
前句写耳闻,新燕在低空上下追逐飞鸣,会使你产生儿童嬉戏玩耍的.联想。
后句写目睹,黄莺雌雄逗趣交颈,又何尝不给人以夫妇和乐偎依的想象。
这两句写的耳边声、眼前景,而实隐含着思归故里恋念亲人之意。
前六句写春景,而不见赏景之人,只不过是赏心悦目之事,但读者自能想得到:诗人恰是景中人!下六句,诗人触景生“思”,抒发对“故人”故土的思念之情。
“边郊阻游衍,故人盈契阔”。
“边郊”,遥远的郊野,即指首联的“茹溪”、“o山”。
“盈”,长久。
“契阔”,偏义复词,即阔别。
《如梦令·春思苏轼》阅读答案
《如梦令·春思苏轼》阅读答案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2.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3.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
参考答案:
12. (2)茂,生机盎然
13. (3)对当年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作品译文:
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
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
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
“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如梦令这首词是婉约派诗人代表李清照的作品,下面就由小编为你分享一下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吧,欢迎参考!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疏:指稀疏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如梦令这首词是婉约派诗人代表李清照的作品,下面就由本店铺为你分享一下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吧,欢迎参考!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苏轼如梦令·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如梦令·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春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回忆了雪堂生活,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如梦令·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如梦令·春思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译文: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
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
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
“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注释: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
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
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
“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
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
鸟鸣声常常把作者从睡梦中搅醒。
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
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惬意。
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
刘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秋。
”这可能对苏轼此词的用语有所影响,但苏轼实是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从而恰切地表达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时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园,却让百舌鸟的鸣声喊叫出来,便使文词愈加警切生动。
古诗《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译文】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春思原文赏析及翻译春思原文赏析及翻译春思原文赏析及翻译1春思唐代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译文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枝绿。
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注释燕草:指燕地的草。
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秦地的桑树。
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
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君:指征夫。
怀归:想家。
妾:古代妇女自称。
此处为思妇自指。
罗帏:丝织的帘帐。
赏析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
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如梦令》及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1如梦令·春思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翻译黄州,我的居所雪堂之前,有我亲手种下的桃树和李树,到如今已是绿叶成荫,青青的果实挂满枝头。
帘外的鸟儿天刚蒙蒙亮就开始鸣叫,把我从睡梦中唤醒。
东坡啊东坡,不要忘记黄州小桥流水的美景,早日归隐吧。
注释手种:亲手栽种。
堂:指东坡雪堂住处。
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百舌儿:一种专在春天鸣叫的鸟,黑身黄嘴。
似伯劳鸟而体小。
其鸣声变化多端,因称“百舌”,又称“反舌”。
居士:一般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犹“处士”。
苏轼自黄州东坡躬耕田园起,就自号“东坡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此。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
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
鸟鸣声常常把作者从睡梦中搅醒。
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
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惬意。
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
刘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秋。
”这可能对苏轼此词的用语有所影响,但苏轼实是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从而恰切地表达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时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园,却让百舌鸟的鸣声喊叫出来,便使文词愈加警切生动。
连动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苏轼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滚涌而起的思乡情感了。
句法超绝,逸笔宕开,留有丰富想象的余地。
最后一句,主要还是以“小桥流水”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思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枊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古诗简介《春思》是南宋诗人方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用拟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
诗格调清新,不用典实,通篇拟人,富于动感,体物入微,又很有韵致。
翻译/译文春风啊,因了你过分的随和,致使你那么地忙碌;你始终如一地陪伴着红花,陪伴着绿色的柳树。
你使大地回暖,供给了燕子做窝的泥土;又急急忙忙地吹开花朵,让蜜蜂采蜜,酿成甘露。
你刚吹来一阵小雨滋润了万物;又匆匆放晴,让温暖的阳光照耀到各处。
注释⑴多可:多么能够的意思。
⑵忙生:忙的样子。
生,语助词,无意。
⑶与:替,帮助。
⑷须:要。
赏析/鉴赏方岳这首《春思》,用似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
首句开门见山,直写“春风”、“太忙生”。
以三句,围绕春风,各写二物。
二句写“花”、“枊”,三句写“燕”、“蜂”,四句写“雨”、“晴”。
作者选择的都是精彩的镜头,且写的都是动态,又用精炼的字来唤起读者的联想。
从中看出了作者的情意。
可谓是“境界全出”王国维在谈到境界时说:“诗人中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可见,所谓“重视外物”者,即能站在高处观察生活,取舍生活。
所谓”重视处物“者,则要求进入生活,感受和融化生活,以自己的感情与花鸟共忧乐、同呼吸。
这样,方能赋于自然景物以“我”感情。
宋人的绝句,很喜欢用拟人化手法。
诗人们想象自然及自然间的万物都像人一样具有感情,因而情不自禁地把自然当作人来看待,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
这样写,把本来不具有生命的东西带上了人情味,觉得亲切,受到感动。
方岳这首《春思》诗,采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
诗咏春思,不是说自己对春天引发的种种思维感情,如伤春、惜春等;而是描述春天本身具有的情感。
在具体吟咏时,又选择了春的代表———春风来表现,吟咏的主题,则定点在一个“忙”字上。
描写春天之古诗《春思》简介及赏析原文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解释1、燕草: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指燕地的草。
征夫所在之地。
2、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3、罗帏:丝织的帘帐。
4、秦桑:秦地的桑树。
思妇所居之处。
5、怀归:想家。
6、妾:古代妇女自称。
译文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
当你心里想着归家的日子,正是我思念你断肠的时候。
春风与我不相熟悉,为什么要吹入我的罗帐里来?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希望他早日归来。
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连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方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
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反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冗杂的感情。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冗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如梦令·春思赏析
《如梦令·春思》是唐代诗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思念和对逝去爱情的伤感。
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首先,词牌名为《如梦令》,这是一种描述梦境般唯美情感的词牌,与词的主题相得益彰。
词的开篇两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立即勾勒出春夜的美丽景色,诗人以短暂的春宵来比喻爱情的短暂,花的香气和月的阴影则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接下来,词的主题由春夜的美景转向了对逝去爱情的思念。
作者写道:“歌声犹在耳,梦魂不可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她听到歌声仍然在耳畔回荡,思念之情难以入眠。
她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形容与爱人之间默契的感觉,说明她对爱情的珍视和失去后的思念。
在词的后半部分,词人的情感更加深沉。
她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这里用“隔座送钩春酒暖”来形容离别的情景,而“分曹射覆蜡灯红”则是描绘夜晚离别时的凄凉景象。
最后两句“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离去的悲伤和无奈,她听到鼓声,意味着爱人即将离开,她的心情如同马在兰台上奔驰,一切都变得飘忽不定。
《如梦令·春思》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夜的美丽景色,通过对春夜的描绘,诗人将自己对逝去爱情的思念和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词中的意象和氛围给人以浓郁的感触,引起读者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李清照以独特的感受力和表达力,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这首词中,使其成为了一首感人肺腑的佳作。
古诗如梦令·春思翻译赏析
《如梦令·春思》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前言】
《如梦令·春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回忆了雪堂生活,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
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
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注释】
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手种:亲手栽种。
堂:指东坡雪堂住处。
⑶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⑷百舌儿:一种专在春天鸣叫的鸟,黑身黄嘴。
似伯劳鸟而体小。
其鸣声变化多端,因称“百舌”,又称“反舌”。
⑸居士:一般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犹“处士”。
苏轼自黄州东坡躬耕田园起,就自号“东坡居士”。
⑹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此。
【翻译】
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
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
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
“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
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百舌即乌鸫,善鸣。
杜甫《寄柏学士林居》诗:“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
野芹天鸡舞。
”)。
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
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
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得多么惬意。
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
因此,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
“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但主要还是以此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
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
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
种幽静环境的怀恋。
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
这一
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
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让读者凭时空落差去体味,去揣想,因此,它不仅给人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享受,而且留给读者许多思索的余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