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146.01 KB
- 文档页数:5
区位专题第一部分知识结构第二部分知识梳理一、农业的区位因素(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1)气候。
包括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的均匀与否、热量的多少、光照的强弱以及热量和水分的配合程度等。
(2)水源。
水源的多少对于干旱地区显得特别重要。
(3)地形。
其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
地形的高度。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会使得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产类型。
地形的坡度。
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地,不适于发展耕作业,而应该植树种草发展林业等。
山脉的坡向。
迎风坡的背风坡,向阳坡和背阴坡的不同,水热条件也不同,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4)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成分、土壤质地、土壤层的深度以及土壤肥力的差异,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种类。
2、社会经济条件(1)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经营规模扩大;反之,则规模缩小。
(2)交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显著。
(3)政策。
国家政策和措施,如鼓励性措施(提供农业补贴、免征农业税、提高产品价格)或限制性措施等都会对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4)科技。
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科技往往是通过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来影响农业区位的。
通过科技改造自然因素。
如:宁夏平原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发展种植业等。
通过科技改变社会经济因素。
(5)工业基础。
(6)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
(7)风俗习惯。
比如亚洲水稻种植业就是跟此有关。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水稻种植业: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习惯、市场等。
大牧场放牧业:优良的天然牧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
商品谷场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
混合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人少地多。
种植园农业:高温多雨的气候、便利的交通运输。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18讲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类型【基础知识梳理】农业的重要性2018年9月22日,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主席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
他谈到: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静态因素)2.社会经济条件(动态因素)二、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2)地位:季风水田农业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3)区位因素: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主要集中在平原、丘陵地区,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稻米是当地人喜爱的粮食。
(4)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等国。
(2)经营方式:多为家庭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3)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4)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补充1: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1)相似之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有水源灌溉;地广人稀,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不同之处①纬度不同:我国纬度高于美国。
②气候类型不同:美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③经营方式不同:我国是国营;美国是家庭经营,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农工商一体化是其特殊的区位条件。
高考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高考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集合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国际贸易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势、土壤,河流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原地区,地势低平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科技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一般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周密外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为了大伙儿更好的学习。
小编为大伙儿整理了高考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进展的阻碍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阻碍小,连续性好修建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进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阻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高考地理农业区位因素知识梳理农业区位因素【明确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梳理知识】一、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2、农业的区位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4、农业的区位选择(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拓展:农业区位条件分析模板观点有利/不利支持。
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等。
反对。
热量、光照、水分不足;多旱涝等灾害;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机械化水平低等。
5、我国主要农业区、农作物分布及其区位条件6、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如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等。
(1)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如热带雨林地区原始森林的乱砍滥伐,人类在获取木材和耕地的同时,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如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漫灌、只灌不排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盐渍化。
(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如大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杀虫农药,会导致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
二、农业布局和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布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它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2、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各地区的商品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
1、农业区位因素(1)气候①热量:决定作物种类、产量、熟制a.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b.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②温差:决定农产品产量、品质a.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农作物品质好b.气温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③气温a.春温:春播、发芽、开花时间b.夏温:生长快慢c.秋温:霜冻影响产量d.冬温:越冬作物病虫害④光照a.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b.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c.光照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热量不足d.植被茂盛,荫蔽性好,适合喜阴作物生长(人参、蘑菇)⑤风力:抗风能力弱的作物,注意防风和避风(台风、季风、盛行风带)⑥降水a.降水量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b.降水过少,干旱影响作物产量;降水过多,洪涝使作物减产甚至绝收⑦气象灾害:冻雨、寒潮、暴风雪、暴雨、台风、霜冻、干旱(2)地形①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规模耕作,大型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地形崎岖,地块狭小,只能使用小型机械③水热条件好的地区,如果地势起伏大,则可发展立体农业。
如果地势起伏小(<25°),适宜发展梯田④发展渔业需考虑水城面积,发展畜牧业需考虑草场、饲料,发展林业需考虑山地、丘陵的分布(3)土壤:土壤由空气、水、有机质、矿物质四部分组成,因此需要考虑土壤中的水分(湿度、温度)、土壤的透气性(如棉花宜种植在透气性好的沙质土壤中)、土壤肥力(有机质、矿物质含量高)。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甜菜、沙棘、枸杞等(4)水源:既包括天然的河湖水、丰富的地下水、冰雪融水等,也包括水库等蓄水工程,是对降水的调节、补充(5)市场: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6)交通运输:推动商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7)政策:政策通过鼓励或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8)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多少,劳动力价格、素质高低影响着产品成本和质量(9)科技①机械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②化肥提高了农业的产出③良种使单产量提高④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2、农业生产技术(1)覆砂的作用①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②表面粗糙,减少风力(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利于保土保肥③减少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利于保温④砂石间隙大,渗水作用强,利于增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⑤减小地表比热容,白天增温更快,夜晚降温更快,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质、糖分的积累(2)覆草的作用①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②表面粗糙,减少风力(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利于保土保肥③减少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调节地温(减少土壤辐射,在冬季(晚上)起保持地温作用,减少作物冻害;夏季降温)④滞留地表径流,延长下渗时间,利于增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⑤腐烂后进入土壤,补充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引发病虫害⑥覆草会减少地面接收阳光,引发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避免幼苗受到烈日的灼伤(3)覆膜的作用①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②减少风力(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利于保土保肥③减少地面辐射,调节地温(减少土壤辐射,在冬季(晚上)起保持地温作用),减少作物冻害,促进作物提前上市④(银灰色)使近地面反射光增加,增加光效应,提高果品着色度⑤(黑色)膜有反光、压草的特性,抑制杂草生长和病虫害⑥(蓝色)在弱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高于警通膜,在强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低于普膜,保温性能良好(4)间作套种的作用a.套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行间,精种或移栽后季作物,使生长周期较长的农作物有足够的时间生长,得以成熟。
第24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最新考纲】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知识体系导引域类型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认知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形成原因,第1课时农业区位因素考点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选择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农业区位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因素。
南方的等亚热带水果;北方的等温带水果;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业利用玻璃温室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的条件,并对光照、通风、湿度等条件进行调节适宜发展业和适宜发展业,农作物分布有垂直变化,缓坡(小于25°)适宜发展梯田东南亚砖红壤区的人工培育形成的耕作土壤,如黑垆土、土河西走廊的农业;新疆的□10农业(1)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与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大小有关,热量条件主要与气温(积温)高低有关。
(2)对农作物品质造成影响的是气温日较差,而不是气温年较差。
(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通过对地形、、的改造或对、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1.农业区位的选择(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①②③④(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分析下图中,①适合发展小麦种植;②适宜发展花卉种植;③适宜饲养乳牛;④适宜种植果树。
2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1)整体评价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或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即从有利、不利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关键因素法①主要因素: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完整、全面地列出。
②主导因素: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即没有这种因素该农业就不可能在该区域分布。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农业区位选择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农业1.概念: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2.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耕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①按投入产出分为密集农业(集约农业)、粗放农业,①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知识点2: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社会经济条件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识点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知识点4: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常见类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影响农业品质的因素昼夜温差;生育(长)期长;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水质好;土壤肥沃;土壤富含**元素;**品种优良;**(某特殊气候或技术),品质好;……(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区域特征和特定的农作物作答)。
易错点2: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判断农业区位分析,核心有两点:其一,明确区位分析的要求,是全面分析、主导因素分析还是对比分析;其二,掌握农业区位因素。
如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以及水源等;人文因素,市场、交通、资源、劳动力、科技和政策法规等。
对于此类试.要明确影响农作物的主导因素,并能区分限制性因素,结合试题提取相关图文信息。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每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不同。
农业生产主导因素的判断思路如下。
(1)看农业生产的类型例如,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乳畜业等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类型,主导因素为市场。
(2)看农作物种类及生长特性不同的作物适宜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
例如,天然橡胶为热带作物,苹果为暖温带作物,甜菜为中温带作物,它们的主导因素为气候;茶树适宜在酸性土壤地区生长,主导因素为土壤。
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农业区位因素一、农业相关概念及分类1.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的分类(1)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2)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投入少,单纯扩大生产面积密集农业:投入多,劳动力、化肥、农药、科技(3)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发展中国家商品农业:发达国家3.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4.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对关系(3)主导区位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二、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①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生长期、熟制;②光照:影响农作物的类型、品质;③降水:降水量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④气温日较差: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2)水源: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发展农业的关键。
(3)地形:地势平坦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4)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2.人文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便捷的交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扩大销售范围,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商品竞争力。
(3)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和生产方式。
(4)技术:包括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冷藏保险等,技术可以提高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率,扩大销售范围。
(5)政策法规:各项政策和法规的实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以及农产品的价格。
3.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区位因素(1)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2)热量、光照、土壤肥力水源等不足,酸碱度偏高等。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_知识点归纳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地理学的重要内容,研究农业在不同区域中的分布与发展规律。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三个方面,而农业地域类型则根据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将农业地域划分为不同类型。
接下来将详细地归纳这些知识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1)气候条件:不同气候条件适宜不同作物的生长,如温带适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长,而热带适宜水稻、榨菜等的生长。
(2)土壤条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不同土壤适宜不同作物的种植,如河谷平原的黄土适宜小麦种植。
(3)水资源:农业依赖于水资源的供应,水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如江河湖泊密布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2.人文地理因素:(1)人口因素:人口密度、人口规模等会影响农业的发展,人口多的地区需要提高农业产能以满足人口需求。
(2)交通条件:农产品的流通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如临近交通干线的地区。
(3)技术水平: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会影响农业区位,技术水平高的地区可以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3.经济因素:(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驱动力,农业区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的情况,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2)资源条件: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等。
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不同,会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发展方向。
(3)政策支持: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也会影响农业区位,例如农业补贴、农业税收政策等。
二、农业地域类型1.品种集约型农业地域:特点是品种多样,生产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宜温带地区的果蔬种植业。
2.规模经营型农业地域:特点是经营规模大,生产集约,市场定位为大规模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的种植。
3.林业型农业地域:特点是以林业为主导的农业地区,适宜生态保护型农业、木材等的生产与发展。
4.特色农业地域:该地区有特别的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适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如茶叶、水果、畜禽养殖等。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五大湖区周围的乳畜带。
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产品主要是鲜牛奶。
A.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自然条件:纬度高,气温低,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二、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A.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
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高寒低温,生长周期长;
④夜雨较多;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河谷农业)
主要制约因素:
①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热量不足,生长期短;
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 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但为什么农作物单产较高?
①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强;②昼夜温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
有机质积累。
B.南疆(印度河、尼罗河三角洲)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①气候(降水):夏季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②气候(热量):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③水源: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利;
④土壤: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尼罗河三角洲:光热资源丰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C.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我国东北与西北地区)——以东北地区为例
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
①热量不足(与南方相比);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壤肥力下降;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D.城市郊区农业—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
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E.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立体农业)
区位优势: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农业制约因素:
①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
②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生态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③红、黄壤为主,酸性强、土质黏重;
④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营方式极为粗放。
F.我国水稻种植业: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区位优势分析:①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②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
达;国家政策扶持。
③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G.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区位因素分析:
①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
②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③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量低,效益低。
我国牧区借鉴:人工草场建设;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及加工体系的发展。
H.灌溉农业区位分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