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1.结合我国典型农业区的发展掌握并学会判断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案例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以2013年年初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升的实际分析中国和世界粮食问题的形成原因,具体表现及解决途径。
4.结合教材图片和内容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我国华北平原位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明显。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人均耕地较少,采用人力、畜力,使用传统的耕作农具,如铁犁牛耕等,进行精耕细作,作物单产较高,是典型的传统旱作农业区。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是什么?导入新课——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48~5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50~5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5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
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中1、2、3、4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4:教师通过[例1]的解读,讲解研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注意[特别提醒]。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中1、2、3、4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55图3-1-15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注意[方法技巧]。
→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3、4、5、6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及媒体应用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
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如果我国的农作物歉收了,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帮助我国解决人民的吃穿问题。
农业稳定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目标展示明确学习目标(展示课件)——“学习目标”。
提出本节课最中心的三个问题使学生有目标有目的的学习。
课前任务完成情况总结打开爱学平台,回顾课前任务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前任务完成的统计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让学生明确课前任务,同时认识到课前任务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体系构建回顾课前知识体系,并检查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是否完善。
通过投影仪将优秀的课前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节知识体系框架。
课前检测分析及疑惑解答利用爱学平台回顾错题,做好总结。
利用平台统计针对错误率较高的检测题进行分析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困惑,并一一进行讲解处理。
对课前存在问题及困惑进行解答。
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别讨论苹果、脐橙、猕猴桃和香蕉的优势产区并分析该地成为优势产区的农业区位条件?借助课前准备的材料以及网络资源,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展讲。
使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虚拟布局多媒体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活动“假如你是一位农场主,要在城镇周围发展小麦、果园、花卉、养鱼、乳牛五种农业,你认为怎样布局才合理,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进行适当提示和点拨。
学生看图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然后总结出小范围地域农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原则。
通过虚拟布局使学生能够对小地域范围农业区位进行合理选择。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前及课堂学习进行总结。
共同总结,并作好笔记。
整理思路,归纳知识随堂检测通过爱学平台直接推送随堂练习题。
通过爱学平台完成习题并提交正确答案。
检查巩固课后反思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能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高中阶段学习农业问题,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通过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维分析农业问题。
为学习和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分布提供理论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的第一部分。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很多,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应用价值较高,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这部分知识是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也为学生学习本章第二节、第三节提供学法指导,为学习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奠定基础。
因此,在进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
该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并不陌生,出于“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有问题可想,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与他人合作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两个目的,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选取典型案例通过绘图探究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分类,同时探究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
通过不同时间地理图表的对比分析,理解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在绘制图表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读图能力;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可使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看待人地关系。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合理的农业区位选择。
四、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我们绝大多数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对农业生产活动知之甚少。
3.1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一)[教学目的]: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3、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1、农业生产的自然与社会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3、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分析]:根据初中的地理学科的学习对农业生产活动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未深入地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对农业生产进行分析。
区位的概念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学生对于布局可能有所理解,但对于区位却并不熟悉。
[讲授过程]:一、水稻种植业1、分布:读图5.10东亚(中,日,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阅读第二小段,分析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条件)2、区位因素:气候:雨热同期自然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精耕细作(劳动密集型)社会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产高——缓解人口压力饮食文化习惯国家政策鼓励3、亚洲水稻种植的特点:(1)小农经营家庭为单位,图5.11——多块土地原因:人多地少(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单产高耕地规模小——自给(3)机械化水平低(除日本)图5.11畜力与人力(4)水利工程量大原因:灌溉是基础——政府投资水利工程建设(5)科技水平低:凭传统经验生产措施:加大科技投入4、分布国家:了解,美国:旱地直播技术二、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美、澳、新、阿、南非的干旱半干旱地区2、牲畜差异:美、阿——牧牛新、澳、南非——牧羊3、案例分析: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的大牧场牧牛业(1)区位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有优良天然草场——畜牧业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大牧场距海港近——促进商品经营海上冷冻船发明——供应欧洲(2)发展措施: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铁路的修建)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三、商品谷物农业1、主要作物:小麦、玉米2、基本特征:(1)生产规模大(2)机械化程度高3、分布:世界——美、加、阿、澳、俄、乌克兰——家庭农场中国——东北与西北——国营农场4、案例分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中国(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1)分布: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小麦带与玉米带分布南:冬小麦;北:春小麦:中:玉米带(2)区位因素优势的自然条件——地势、土壤、水源、气候便利的交通运输——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运、发达的铁路与公路地广人稀——进行大规模生产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先进的科技——为农业提供最新科技成果四、混合农业世界主要混合农业:谷物生产+牲畜饲养1、主要分布地区世界——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2、案例分析: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分布:东南与西南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优点(优势区位)(1)农场是一个良性生态系统(麦田+休耕地+放牧地)图5.18土地交替种小麦、休耕和放牧可以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2)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活动:表5.2(秋——播种小麦;冬:剪羊毛;春——收小麦)(3)可根据市场需求,以灵活选择生产限制因素:图5.19处于大分水岭西侧,气流下沉,降水稀少(雨影区)灌溉成为限制性条件(注意不是水源)解决措施:东水西调,西电东输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10%是农田,21%是牧场2、对资源的影响:对资源的态度例:对森林的态度:障碍变成了资源(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等)3、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破坏与对环境的污染土壤盐渍化的成因:。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讲解农业区位因素,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2.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作用3.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二、教学目标1.熟悉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2.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作用;3.能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4.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2.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思考为什么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比另一个地区发展要快。
2. 讲解环节(1)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农业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区位因素占据重要的地位。
区位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地条件、水资源等,人文因素包括交通条件、市场需求、政策扶持等。
(2)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作用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主要有以下分类:1.自然因素:气候、土地质量、水资源、生物环境等;2.人文因素:交通、市场需求、政策、技术水平等。
农业区位因素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自然因素直接影响着土地质量、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人文因素则影响着交通运输、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
3. 实践操作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具体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总结归纳环节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得到经验和启示,归纳总结出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
五、教学评估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评估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注意事项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2.课程安排合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3.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七、教学资源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运用案例阐述其时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分析案例,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教学难点(1)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2)对比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和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3)运用有关图文资料分析各地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关系着国计民生,在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那什么是农业,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请同学思考什么是农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初二时学过的农业板书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的概念提问:师: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从农业概念中我们能够注意到农业生产对象是什么?是动植物,正因为农业生产对象是动植物,所以农业并不是我们这里大多数人认为的种植业。
还包括其他,因此,农业又分为广义农业,狭义农业。
师问:什么是广义农业?什么是狭义农业?生答:略教师总结:广义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狭义农业:种植业教师:而我们今天所讲的农业是广义农业,那么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
学生讨论:板书:2、农业区位因素师问: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
《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课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课标内容解读:“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能说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过程和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不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教学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图片猜地名情境设计引入:课件展示:“张骞故里,神奇橘乡”图片——城固。
城固的特色农业——橘树种植,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课件展示直观的各种农业图片情境。
结合图片学生自主给农业下定义。
2、由定义“区位”,引导学生归纳农业区位的概念。
从农业区位的第二层含义,农业生产与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展开影响农业也生产的主要因素。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归纳。
3、课件展示,我国“南稲北麦,东耕西牧”,这种生产方式能否互换,引出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气候4、课件展示问题情境: 新疆的瓜果为什么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以及新疆的长绒棉为什么品质好,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光照,昼夜温差。
5、课件展示问题情境:找出香蕉、柑橘、苹果和梨分别是哪个温度带的水果,由此分析影响它们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原因——气候(热量)6、课件展示问题情境:北方小麦和南方水稻种植的图片,即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影响因素主要是降水。
7、课件展示问题情境:茶叶——“汉中仙豪”,茶树适宜生长在多云雾,排水好的酸性土壤里,推测我们当地的土壤类型。
由图片黑土和红土分析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8、课件展示问题情境: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农业生产类型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农业类型差异?——地形。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的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有以下几大构建: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是第三章第一节,介绍了农业区位因素与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了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难易适中,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本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认识到农业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激励学生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3、了解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农业生产的感情,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3、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各个因素,认识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激发学生对农业活动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辩证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2、做好预习和导学案。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导入: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它的历史十分悠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阅读]探索活动,杜能农业区位论。
[问题]杜能是怎样建立农业区位论的?(根据自己的农场,感悟到农业生产与市场有重要关系)条件是什么?(农业生产活动发展时期)结论是什么?(在中心城市周围,在自然、交通、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的大小。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掌握农业适宜性评价方法;4.熟悉区位优劣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内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2.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4.农业适宜性评价方法;5.区位优劣的评价方法。
三、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2.农业适宜性评价方法。
四、教学难点1.区位优劣的评价方法;2.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的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方法和过程(一)教学方法1.“导入-讲授-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2.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自己提出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问题。
2.讲授(30分钟)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同时,介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讨论(20分钟)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的优劣影响。
4.提问(10分钟)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进行提问和回答。
5.归纳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区位优劣的评价方法。
六、教学评价方法1.问答评价法:通过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实践评价法:通过课后布置的作业,进行综合性评价;3.测试评价法:通过教学测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PPT课件;2.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3.作业题目。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了解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时,老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课标解读:①了解农业生产概念、特点及常见分类;②理解区位的含义;③引导学生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区位理论知识,树立学生联系的普遍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方法、重迁移)学生学法:因果联系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本书的前两章里我们学习了人口及人口的聚集地城市,那么是谁为人口和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毫无疑问是(工农业)生产活动。
[提问]想一想我们一日生活所需,哪些来自农业?我们一日三餐,米、面、肉、奶、蛋、禽、果、蔬等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农业。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
[提问]①什么是农业?②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基本特征?③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④世界是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哪些?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⑤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阅读我们的教材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板书]: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讲授新课]:[展示幻灯片]:农业生产活动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农业广义概念)。
细分下去又可以分为五类:种植业(狭义农业概念,俗称“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分类)。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教学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设定原因:农业区位因素既是第二学时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的基础,也是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地理原理。
教学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设定原因:学生需要对原有知识(如自然地理要素对生物的影响、政治经济学常识、生活经验等)进行重组,对某一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该学时知识内容较为浅显,基本没有需要教师讲述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分析可以获取相关知识,同时案例分析法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活动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二、教学重点●说明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形成条件教学难点●对不同地域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即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混合农业的耕作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的特点观察、阅读不同农业地域类型景观图、分布图、结构图,感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归纳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能力(地理技能的常规训练)能够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对前一节内容的支持)通过列表比较,提高对区域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体会地理环境要素间的联系,人地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以及追求人地间和谐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探究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探究本地农业地域的类型以及形成条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图片和资料,学生经过思考,寻找答案在探究中寻求解决方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案中图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模式的影响。
3.掌握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和发展方向。
4.比较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优势和不足,认识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区位优势,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获取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树立科技兴农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科学意识和观念。
学习提示重点知识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和农业地域类型;难点知识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思考过程本节课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多种多样,既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也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方式、动植物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又分别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高中阶段学习农业问题,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
要求能用农业区位去分析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而分析各地因农业区位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中,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而社会经济条件则经常变化。
因此,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地注意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尤其是注意市场因素,以便及时地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起来的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自然、交通、技术、市场、政策等因素是影响一般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则有更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提供区外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
因此,各地区农业中的商品性生产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标志。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3.1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一)教案1
作者:加入日期:06-07-25
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教学目的]: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3、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农业生产的自然与社会因素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3、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分析]:
根据初中的地理学科的学习对农业生产活动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未深入地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对农业生产进行分析。
区位的概念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学生对于布局可能有所理解,但对于区位却并不熟悉。
[讲授过程]:
一、水稻种植业
1、分布:
读图5.10
东亚(中,日,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阅读第二小段,分析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条件)
2、区位因素:
气候:雨热同期
自然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劳动力资源丰富——精耕细作(劳动密集型)
社会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产高——缓解人口压力
饮食文化习惯
国家政策鼓励
3、亚洲水稻种植的特点:
(1)小农经营
家庭为单位,图5.11——多块土地
原因:人多地少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单产高耕地规模小——自给
(3)机械化水平低(除日本)图5.11畜力与人力
(4)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灌溉是基础——政府投资水利工程建设
(5)科技水平低:凭传统经验生产
措施:加大科技投入
4、分布国家:了解,美国:旱地直播技术
二、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
美、澳、新、阿、南非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牲畜差异:
美、阿——牧牛新、澳、南非——牧羊
3、案例分析: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的大牧场牧牛业
(1)区位因素: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有优良天然草场——畜牧业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大牧场
距海港近——促进商品经营
海上冷冻船发明——供应欧洲
(2)发展措施:
培育良种牛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铁路的修建)
开辟水源
种植饲料
三、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作物:小麦、玉米
2、基本特征:(1)生产规模大(2)机械化程度高
3、分布:
世界——美、加、阿、澳、俄、乌克兰——家庭农场
中国——东北与西北——国营农场
4、案例分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中国(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
(1)分布: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小麦带与玉米带分布
南:冬小麦;北:春小麦:中:玉米带
(2)区位因素
优势的自然条件——地势、土壤、水源、气候
便利的交通运输——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运、发达的铁路与公路
地广人稀——进行大规模生产
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
先进的科技——为农业提供最新科技成果
四、混合农业
世界主要混合农业:谷物生产+牲畜饲养
1、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2、案例分析: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
分布:东南与西南
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
优点(优势区位)
(1)农场是一个良性生态系统(麦田+休耕地+放牧地)图5.18
土地交替种小麦、休耕和放牧可以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
(2)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活动:表5.2
(秋——播种小麦;冬:剪羊毛;春——收小麦)
(3)可根据市场需求,以灵活选择生产
限制因素:图5.19
处于大分水岭西侧,气流下沉,降水稀少(雨影区)灌溉成为限制性条件(注意不是水源) 解决措施:东水西调,西电东输
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10%是农田,21%是牧场
2、对资源的影响:对资源的态度
例:对森林的态度:障碍变成了资源(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等)
3、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破坏与对环境的污染
土壤盐渍化的成因:
板书设计: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