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与伯莎反抗形象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目录【摘要】 ...................................................................................................... - 2 -一、“疯女人”形象呈现 ............................................................................ - 3 -二、“疯女人”写作隐喻 ............................................................................ - 3 -(一)、“疯女人”在小说中作用 ........................................................ - 3 - (二)、男权压迫与“疯癫”的产生 .................................................. - 5 -三、“疯女人”形象与女性写作的关联.................................................... - 6 -四、结语 ...................................................................................................... - 8 - 参考文献 ...................................................................................................... - 9 -【摘要】伯莎.梅森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悲剧性人物,是潜藏在桑菲尔德庄园的一座阁楼上的带有精神病史的一朵罂粟花。
对比解读《呼啸山庄》与《简爱》中的女性形象《简爱》和《呼啸山庄》是两姐妹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表现女性的自尊与自强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然而勃朗特姐妹在叙事风格以及艺术手法上还是截然不同的,不仅在人物性格上,而且在人物命运的安排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代表着不同的女性观点。
一、人物命运的不同《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
在英国维多利亚初期,一位性格倔强、具有反叛思想的女性简·爱,从小生活贫苦,父母双亡,不得不寄住在舅舅家,唯一疼爱的舅舅却也离开了她,之后,每天受尽了舅母和表哥的虐待和欺辱,少年时代被送到罗伍德寄宿制学校,本想着可以离开家,离开舅母的虐待,但是在学校里却也受到了折磨。
终于折磨的日子到头了,她长大了,被应聘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自强自立,不卑不亢,好的生活终于慢慢浮现。
慢慢地,她与庄园主罗彻斯特产生了爱情,本以为会好好地生活,但是在那个充满不公的时代,她和罗的爱情真是一波三折,充满了戏剧性。
相爱的人总会有好结果的,终于,她和罗走在了一起,这时候的罗被烧致残,简也并没有放弃,选择了平等的爱情,维护了自由的平等。
简·爱和每一个人都一样,走的是一条艰辛的路,没有任何人引导,没有光明,只有自己在黑暗中前行。
路是走出来的,艰难的道路,处处碰壁,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简·爱气馁,虽然内心也是自卑的,但是她知道只有努力走下去才能改变自己,改变现状,她相信光明的一天会到来[1]。
《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凯瑟琳是个骄傲、内心充满狂热的女性。
在当时吉卜赛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老主人死了之后,他受尽主人儿子的欺负,这时候,凯瑟琳却不一样,而是欣赏、关心他,在所有人都对他不理不睬的时候,凯瑟琳给了他关爱,以致于他对凯瑟琳产生了浓厚的爱情。
不是有爱情就会在一起的,英国初期,世俗的等级观念彻底摧毁了他对她的爱,当然,他也是个不卑不亢的少年,他决定走出去,提高自己的地位,来点燃希望。
摘要:经典的具有女性独立反抗意识的文本《简·爱》,主人公简爱形象被认为是一个要求平等独立的新型女性。
而作品中的疯女人这一角色常常被忽略视为简的陪衬物,甚至被视为“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
而疯女人伯莎是一个进行复仇的大胆的抗争女子;同时伯莎是男权社会中另一个被压抑的简爱,是简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她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关键词:简爱;疯女人伯莎;男权社会;复仇形象在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当中,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可谓是真正在文字中确立妇女主体意识的一部发轫之作。
简爱因其刚毅的个性、自尊自爱的品格、要求人格独立和平等的美德等,为广大读者所喜欢。
然而,作品中仍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女性——疯女人伯莎-梅森,她常被世人冷落忽略,被视为“简爱的陪衬,以自己的丑与恶衬托出简的善与美;疯女人只是一个道具,三角关系中的多余者,罗切斯特与简的爱情的一个障碍物” ,更有甚者,认为“疯女人,可以说是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笔者认为这是对疯女人这一形象的误解。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权主义批评方法也应运而生。
批评家们从社会、文化、生理等各个方面对女性问题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从以往著名的女作家创作的经典作品人手,运用最新颖的批评话语重新解读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并从中挖掘出许多新意,由此形成了许多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结论。
其代表人物桑德拉·吉而伯特和苏珊·格巴合著了《阁楼上的疯女人》,在这部论著中他们仔细地考察了十九世纪妇女文学的文本,明确指出从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丁,到爱米莉·狄金森,弗吉尼亚·伍尔夫,尽管这些作家属于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然而她们的作品在主题和意象上都有某种同一性。
通过对这种贯穿于女性文学传统之中同一主题和意象进行研究,她们清晰地发现“历代的女性文学中都反复出现’锁闭和逃跑’的意象,小说中往往有精神失常者作为主人公的对立面现出,这些疯癫人物充当了那些安分守己的自我的社会替身,这些作品中还反复出现被禁闭在冰冷的或滚烫的环境中痛苦煎熬的种种隐喻。
分析《简爱》中简爱与伯莎.梅森的关系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分析《简.爱》中简.爱与伯莎.梅森以及两人的关系【摘要】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去分析《简.爱》,女主人翁简爱是一个自由、叛逆、自尊、纯洁以及追求平等的一个新女性。
然而那个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并不是巧然地出现于故事中的。
在心理学的分析下,我们可以发现她们之间存在应该存在着某种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正代表着作者的某些思想。
【关键词】简爱伯莎梅森心理学思想19世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下的《简.爱》,在当时轰动了整个文学界。
而从现在看来,仍然是一部世纪巨作。
与19世纪典型的顺从、依赖、无知的女性截然不同,在书中我们看到的简爱是一个叛逆、崇尚自由、追求平等、自尊自主的新时期女性。
何以见得呢以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首先,简爱是叛逆自尊的。
小时候,简爱就被寄养在舅母的家里,却受到舅母一家的折磨。
骄横的表哥、冷酷的舅母,使简爱的童年就充满了叛逆精神。
在涝渥学校的悲惨经历,在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情况下,简爱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生活,而不被他人所左右束缚,毅然离开学校,追求自己的生活。
这也正体现出她的反抗精神。
而简爱的自尊,则体现在她对罗彻斯特的那份爱情上。
当罗彻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时,她却说出这么一句话“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
”○1其次,简爱是坚强而睿智的。
她的坚强、睿智,也是在小时候受到舅母家的虐待、学校的折磨所磨砺出来的。
一切力量都在压迫着她,残害着她的天性,但是简爱并没有屈服。
反而,越恶劣的处境越能培养出其坚强的内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而这些,大概也是她吸引主人公的最主要原因。
以至于刚开始罗彻斯特对她的冷酷不足以使她害怕,反而让她观察出罗彻斯特内心的恐惧和空虚。
再次,简爱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
关于简爱人物小传1、自尊自主、叛逆反抗、重视自我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__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__你像罗马皇帝。
"他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
"简爱的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一对恋人的结婚计划被粉碎时,罗彻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方案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具有无可争辩的诱惑力,但是她拒绝了__"我关心我自己。
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
"因此她逃离了。
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
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__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__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是简爱发内心的为精神平等观念的辩护。
3、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简爱对罗彻斯特情感非常的追求非常的真诚和专一,这主要表现在对她对罗彻斯特执着而强烈的爱情上。
当圣约翰向她提出求婚,要她作为他的助手一起去印度传教时,简爱虽然认为"他是个好人",但还是拒绝了他的求婚。
可是在得知罗彻斯特还有疯了的合法妻子,她还是拒绝了他的爱,她不愿作人情妇,她要的还是一份真正意义的完整爱情。
然而,当简爱离开了罗彻斯特后,并没有在感情上抛弃他;相反,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到打算为其作永远的牺牲,贫困时是这样,富有后仍是这样,更不会因为罗彻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简爱主要人物特点简爱的性格特点及其具体表现1.自尊自主、叛逆反抗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 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皇帝。
" 她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
"简爱的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2、自爱自重简爱非常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
”当结婚的计划被现实粉碎时,她拒绝了罗切斯特带她去法国的建议,她说“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
”3、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
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这是简爱发内心的为精神平等观念的辩护。
4、勇于追求纯洁的爱情简爱对罗彻斯特情感非常的真诚和专一,这主要表现在对她对罗彻斯特执着而强烈的爱情上。
当简爱离开了罗彻斯特后,并没有在感情上抛弃他;相反,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到打算为其作永远的牺牲,贫困时是这样,富有后仍是这样,更不会因为罗彻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5、意志坚强,智慧过人在盖茨海德府,简爱的心没有被丑恶的现实所摧毁,她的精神和意志却因粗砺的生活而锤炼的顽强、坚决。
在劳渥学校的挨饿受冻,挨打罚站的悲惨生活,更体现了简爱的坚强和惊人的意志力。
在下面主人咄咄逼人的问话中,简爱无所畏惧自卑,更表现她智慧的一面。
罗彻斯特:"你很沉着。
像你这样身份低微的孤儿,哪来的这种沉着?"简:"它来自我的头脑,先生。
“疯女人”伯莎在《简·爱》中的作用解读本文解读了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
通过对作为《简爱》里一名默默无闻的配角“疯女人”伯莎五次出场的分析,认为伯莎在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疯女人,就成就不了简爱,同时伯莎也不是简爱的对立面,而是从不同的地位和侧面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和斗争。
她们两人都是作者刻意塑造的互相不能分离的艺术形象。
说明女性都追求人身平等和个性尊严,来获得自己应有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标签:伯莎;简·爱;艺术形象;追求平等一、导言《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的代表作。
该书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孤女面对不幸,历尽艰辛,敢于反抗及追求幸福平等的感人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自尊自强、具有独特人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
一百多年来,尽管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价值观、社会观不断地发展变化,简·爱这个人物却始终受到世界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激励人们追求幸福和自身价值的榜样和动力,简爱也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上的不朽人物。
小说中还描述了一位和简·爱相关的女人,即桑菲尔德庄园主罗彻斯特的原配夫人,藏身于桑菲尔德庄园的顶楼上的“疯女人”伯莎。
伯莎在书中出现的次数较少,作者在她身上着笔墨也不多,她没有话语权,读者对她的印象源于简爱发现的几次恐怖、阴森的大笑和她丈夫罗切斯特对她的评价和她本人种种疯狂的举动。
这个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的神秘的疯女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夏洛蒂·勃朗特为什么把这个带有神秘色彩和恐怖气息的“疯女人”引进《简·爱》?美国女权主义评论家吉尔伯特和古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提出,“简·爱有双重人格。
伯莎是潜意识的简,愤怒的简,伯莎的所作所为正是简的内心深处的所思与所盼。
浅析《简·爱》中女性的反抗意识《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绿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带有自传色彩,它通过一个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安现状、不甘受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它反映了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呼号和责难.但这部小说之所以能盛行一百多年而不衰,不仅在于书中描绘了一个平凡女子的成功发展史,还在于作者书中所体现的反抗精神。
而反抗精神,无论是在什么时代都存在。
尤其是现在这个追求男女平等、宣扬独立的社会。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成功塑造了简爱这样一个现代女性的模范,她不安现状、自尊自爱、敢于反抗、追求独立、追求平等、崇尚人性、具有反抗意识。
而另一女主人公伯莎·梅森也是一个追求自由,反抗男权的女性形象。
下面来分析一下两种反抗:一、伯莎·梅森的反抗意识作为书中的两大主人公之一,人们总是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不幸的简爱,而把伯莎作为简爱幸福路上的绊脚石,而完全忽视这位更具悲剧色彩的人物。
伯莎的不幸来自于家庭。
尽管罗切斯特一再强调他被骗了,可他从来没考虑过伯莎的处境。
一开始,她也是一个纯洁、聪慧、文静的女子,他也曾疯狂的追求过她,但当他知道她母亲是个疯子时,便觉得自己上当了,对她也不再迷恋,而当她有一点不正常的迹象时,变开始讨厌她、疏远她,而不是作为一个丈夫关心她、安慰她,到最后还把她囚禁起来。
因此,她恨他,想要杀死他。
而她也恨她的家人,是他们把她变成了一个欺骗者,从而失去了丈夫的爱。
1、在西印度群岛在伯莎还是少女的时候,她也曾是父母眼中的宝贝,社交场中的宠儿,于是罗切斯特才会追求她,而当她嫁给他以后,她才发现她的丈夫并不爱她,就象他说的“我从来没有爱过她,从来没有敬重过她,甚至也从来没有了解过她”279于是她只能拿仆人出气,却更被罗切斯特冷落,疏远。
生活的不如意,让她渐渐不正常,她也就被关了起来。
她也曾反抗,她用咒骂来控诉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女性主义视角下伊丽莎白·班纳特与简·爱形象的对比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是两位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文学角色,她们在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尽管这两个角色出现在不同的时间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但是她们的形象都被赋予了独立、自主和反传统的特点。
这篇文章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两位角色的形象进行对比和分析。
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都是独立的女性。
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明、机智和有主见的女性角色。
她对婚姻和自由的看法与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相悖,不愿妥协自己的价值观。
她决心嫁给一个她真正爱的人,而不是为了金钱和地位而结婚。
她拒绝了多个门当户对但并不得志的求婚者,这表明了她对自己生活的控制力和对婚姻中权力关系的敏感。
与此相似,简·爱也是一个坚强、独立和聪明的女性。
她从小失去了亲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困境,但她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和尊严。
她在面对各种不公正和歧视时坚守原则,并追求自己的教育和事业。
她拒绝了结婚的机会,选择了独立和自由的生活,这显示了她对自己生活的主动权和控制力。
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都是追求平等的女权主义者。
伊丽莎白坚信男女之间应该平等对待,她拒绝将自己变成仅仅为了婚姻而存在的工具。
她对对待女性的不平等和妇女受到的歧视持批判态度。
她对达西的误解和对社会级别的偏见,使她认识到表面下真正的人性和个人品质比社会地位更为重要。
伊丽莎白并不拘泥于社会的限制和期望,而是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独立。
与此简·爱也是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她在面对男性权威和社会规范时从不妥协。
她努力追求自己的教育和事业,拒绝了那些只想将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男人。
她提倡女性在婚姻中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她对罗切斯特的婚姻提出许多条件,这显示了她对自己的尊重和对婚姻中权力关系的警觉。
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都是反对父权社会的女性。
《简?爱》研究报告一、研究现状对于《简?爱》这本名着,一百多年来,国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分别从女性主义、心理学、基督教文化、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叙事方式、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主人公与其他作品中主人公之间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一)女性主义1.生态女性主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2.女权主义:对外在压制的反抗3.女性主义意识:追求自由、平等、自主、爱情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研究的文章代表有学者周晓彤的《<简.爱>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文章中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女性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强调父权制和二元对立思维统治下的社会对女性的统治与对自然的统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女权主义角度研究的文章主要有学者李萍的《解读<简.爱>中的女权主义》与学者陈云豪的《<简爱>中女权主义再思考》,都是将小说中简.爱女权意识的发展与简.爱不同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
前者认为与舅妈的对抗是女权意识的萌发,在劳握德的锤炼是女权意识的觉醒时期,同罗切斯特相爱是女权意识的升华表现。
后者从简爱的童年时期被动反抗与青年时期的主动反抗两个方面分析简.爱的女权主义。
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的代表有西北大学王佩的专业硕士论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和华北电力大学高丽杰的硕士学位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简.爱>》,将简.爱的人生的不同经历与简.爱追求平等,爱,自由,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结合起来。
期刊方面有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朱俊伟的《对<简.爱>女性意识的审视与重构》,作者表达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宣扬了在爱情、婚姻上两性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女性通过自我奋斗而争取独立自主和维护人格尊严的理想,表现了对女性解放的关注和思考。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简爱的成长1.自卑导致原因:外貌、身世、社会地位、贫穷超越自卑:反抗、自我奋斗(自强心理)2.成长心理机制(国内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进行分析)盖茨海德:无所适从,被视为“外来人”,“异种人”,既是被动又主动地退出该失稳的系统,启示了简.爱追求人生价值系统的目标。
疯女人伯莎梅森与简爱赵培【摘要】In her Jane Eyre,Charlotte Bronte describes an independent female unyielding to the fate———Jane Eyre,deeply impressing readers. When readers indulge in her rising and falling experiences,they of-ten neglect a tiny figure———Bertha Mason. Bertha Mason occurs all the time in the story of Thornfield Manor. With fierce and purple countenance,she is just like a violent devil,causing people to be terrified. Seemingly,Bertha Mason appears every time to be unintentional. However,with careful reading,it can be discovered that it is Bertha Mason that connect Jane Eyre with Rochester and indirect guide Jane to grow up,to be independent in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to peruse her happiness.%夏洛蒂·勃朗特在其代表作《简·爱》中描绘了一个不屈命运、独立自强的女性———简·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读者沉溺于女主人公起伏跌宕的经历之时,往往会忽略作品中一个渺小的人物———“疯狂的女人”伯莎·梅森。
浅谈《简爱》中的边缘人物——伯莎梅森洪晓睿【摘要】《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十爱.然而,其中与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另一位女性角色伯莎·梅森,明显受到读者的忽略甚至产生误解.本文将对这个悲剧人物进行介绍,并从女权主义分析这个边缘人物伯莎·梅森,从而证明她的存在对于《简·爱》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4)005【总页数】2页(P67-68)【关键词】边缘人物;疯癫与清醒;命运;女权主义【作者】洪晓睿【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以前人们读《简·爱》往往并不注意伯莎这个形象,毕竟她在小说中的出现机会很少。
因此,多数人把伯莎视为可有可无的陪衬,实际上,她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契机,她的行动总是选择“关键”时刻。
当简与主人神话般相遇,对桑菲尔德的环境感到高兴时,伯莎以她可怕的笑声向这宁静的生活之湖投入一颗石子,激起简的疑惧之波。
当简习惯了家庭教师的角色,一切释然,伯莎就深夜纵火,这把火促进了罗切斯特对简的了解,为他们爱情种子萌发提供了温床。
此后罗切斯特不冷不热,以及英格拉姆小姐的出现,使爱情故事趋于平淡,于是伯莎再次行动,用刀刺伤了神秘来访者梅森,这才引出了简的那段不卑不亢的求爱宣言。
一、疯癫而又清醒的女人伯莎·梅森果真全然丧失理智了吗?知妻莫若夫,关于这点其丈夫罗切斯特先生也不得不坦承:“她也有神志清醒的时候,有时候清醒几个星期”。
换言之,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由于两人毫无感情基础与交流,婚后生活颇不如意。
伯莎的性情变得更加暴躁,而罗切斯特亦深感失望,对妻子不闻不问而远游寻欢的做法,彻底打破伯莎对幸福生活的幻想。
从此她只能困守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棺木”——桑菲尔德府中那间幽暗的阁楼里,压抑之久必然会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_简爱_及_伯莎梅森分析《简·爱》和《伯莎梅森》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著名作品,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两部小说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我们研究英国文学历史和人性意义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对这两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夏洛蒂·勃朗特的创作特点和文学风格。
一、《简·爱》《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执笔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孤儿女孩简·爱从小经历了无尽的磨难和压抑,在成年后遇见了慈爱的家庭教师罗切斯特,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简·爱的心灵变化和奋斗过程,引人深思。
1. 主人公简·爱的形象简·爱是一个坚强独立、聪明善良的女孩,她从小就被父母遗弃了,被亲戚保护但又受到歧视和虐待,却从未失去自尊和独立意识。
她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鉴别力,不会因为身世低微而屈服,更不会被别人的贫穷和丑陋所惧怕。
她越是遭受挫折和压迫,就越是坚定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
2. 爱情和自由的探索在罗切斯特的爱情之中,简·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关爱,她开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一个被束缚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自信独立的女性。
她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变得更加深刻,同时也收获了爱与幸福。
二、《伯莎梅森》《伯莎梅森》是夏洛蒂·勃朗特生前未能完成的小说,之后由她的好友格斯蒂夫·勃朗特整理出版。
这部小说是一部传记小说,以女主人公汉娜·伯克为原型,讲述了她的一生惨遭不幸和压抑的故事,反映了19世纪英国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阶层制度的负面影响。
1. 主人公汉娜的形象汉娜是一个典型的下层民众,非常贫穷、饱受虐待,却心地善良、勇敢坚韧,不甘心受压迫,追求自由和幸福。
她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勤劳和正直的生活,一直在默默为自己和家人的生计而奋斗,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荣誉和底线。
《简·爱》的女性反叛形象分析作者:杨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7期摘要:勃朗特的《简·爱》讲述了一个出身卑微相貌平平的女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反叛在艰难的生活中最终收获了爱情的幸福的故事。
本文通过分析简爱在不同时期的反叛形象,展现了她坚韧、思想独立,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品质。
关键词:简爱;反叛;形象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55-01一、《简·爱》故事简介《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十九世纪所作。
作品讲述了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子简·爱凭借自己的品德和才智,艰难的生活中不断反抗,最终收获了成熟、独立和爱情。
孤儿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中遭遇舅母的虐待和歧视,舅母将她与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她同舅母反抗,之后被送进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规则严苛,生活条件恶劣,院长也是个冷酷虚伪的小人,简爱之后继续受到摧残和折磨。
八年后,她应聘到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家庭教师,邂逅男主人罗切斯特。
有一天她半夜中从梦中惊醒,将罗彻斯特房间从火灾中救了出来。
后来简和男主人相爱,简接受了他的求婚。
可是婚礼前夜,她看到一个女人在镜前披着她的婚纱。
婚礼当天,有人突然说罗切斯特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就是关在密室的女人伯莎。
简离开了罗切斯特,之后生活也历经磨难。
后来圣约翰向其求婚,她拒绝之后决定回去看看罗切斯特,发现庄园因为伯莎的一把火化为废墟,罗切斯特也已致残,简找到他后大为震动,跟罗切斯特完婚,获得了幸福。
二、简·爱的反叛形象(一)简·爱反抗舅母一家简·爱的舅父去世之后,舅母和表哥表姐对她的鄙视虐待变本加厉,但是她并没有逆来顺受。
简·爱的表哥约翰经常打她,简·爱一开始本是习惯性地屈从。
但是这种打骂本就毫无理由,时间长了,这种无法忍受的痛苦超越了她的恐惧。
女性主义视角下伊丽莎白·班纳特与简·爱形象的对比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是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她们都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这两位女主角的形象呈现了一系列对比。
在女性地位的方面,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展现了不同的境遇。
伊丽莎白·班纳特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的家族地位虽不高,但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相比之下,简·爱则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她的地位十分低下,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优势。
正因为她的社会地位低下,简·爱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压迫和不公正对待,她在校长家中受到欺负,并且被迫作为家庭教师而谋生。
伊丽莎白·班纳特则凭借她的机智和才智,成功地逃脱了社会的束缚,并最终嫁给了她真正爱的人。
第二,在性别角色的扮演上,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也有不同的表现。
伊丽莎白·班纳特是一个独立自主、聪明机智的女性。
她在小说中表现出对传统期望的反抗精神,她拒绝接受纯粹以财富和地位来衡量婚姻的观念,坚持婚姻要基于真爱和平等的基础上。
她对自己的意识形态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从而追求自由和尊严。
与此相反,简·爱则是一个对传统角色期望的反抗者。
在那个时代,女性被视为弱势群体,被期待为传统的家庭生活而奉献自己。
简·爱拒绝忍受被动和侮辱,她追求的是与罗切斯特相等的关系,追求个体的独立和平等。
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在对待婚姻与爱情问题上也有着不同的观点。
伊丽莎白·班纳特主张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她拒绝嫁给富有但没有真心对待她的德西利先生。
她坚信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真实感情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因此宁愿独身也不愿做一个没有真实感情的妻子。
而简·爱则更加关注个体的独立和平等。
她与罗切斯特的关系建立在彼此的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不受传统婚姻的束缚。
简爱与伯莎反抗形象之比较摘要:小说《简·爱》自诞生之日起,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都把同情赞美之词投向了女主人公简爱,而把疯女人伯莎看成是丑恶凶狠的女人的象征。
但仔细分析即可发现,伯莎其实和简爱一样,都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和男性压迫的反抗者,但她的反抗却比简爱得更大胆、更直接、更无所顾忌。
因此,伯莎的形象进一步丰富并突出了作品的反抗主题。
关键词:简爱;伯莎;反抗形象《简·爱》写于19世纪中叶,其女主人公简爱因其强烈的自尊、自立、自强的个性而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最光辉灿烂的叛逆女性形象之一。
然而,人们在理解《简·爱》的同时,在误解作品中所埋造的另一女性反抗形象。
伯莎·梅森,这个被作者赋予疯女人身份的人物,往往被理解为是构成简爱与罗切斯特婚姻的障碍,是他们爱情的绊脚石。
当我们摆脱成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实际上伯莎和简爱一样都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和男性压迫的反抗者,而且与简对磨难和屈辱的反抗相比,伯莎的反抗显得更为猛烈,更为彻底。
从整部作品来看,简爱首先以一个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叛逆女性形象出场。
在盖兹海德的里德舅妈家j孤儿简爱受尽虐待,伴随她的是无数的责难和歧视。
这样的环境造就了简爱坚毅倔强的反抗性格。
尽管社会地位低微,她却决不自甘堕落,而是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而抗争、奋斗。
在劳渥德慈善学校,简爱的反抗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在这所地狱般的“慈善”学校,满口仁义道德的校长布洛克尔赫斯特标榜着“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在孤儿身上榨取利润,对孤儿进行残酷折磨。
简爱目击并亲身体验到种种非人的待遇,但她从不逆来顺受,她的反抗精神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更大的锤炼。
在桑菲尔德庄园,简爱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从不因为自己的出身卑微而低声下气。
她凭着自身的人格美、精神美,象魔力一样吸引住了罗切斯特,赢得了他的爱,从而以自己爱情上的胜利给予了贵族社会有力的一击。
但是,当她发觉罗切斯特暗藏着一个疯妻子时,便立刻意识到自己将沦为罗切斯特的情妇,处于一种可卑的地位。
简爱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为争取与人平等的权利,不留恋金钱和地位,毅然跨出了桑菲尔德府。
她的出走,高度集中地体现了她的反抗精神,揭示了人的感情和尊严的不可辱没。
在流浪到荒原庐的时候,简爱被牧师圣约翰收留。
圣约翰看中了简爱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认为她很适合做一名传教士的妻子,于是向她求婚。
圣约翰的求婚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一种责任。
而简爱却一再坚持婚姻必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于是她拒绝了求婚。
这是简爱反抗精神的再现。
但是在这个等级观念严重,男权至上的社会,简爱的反抗却又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的回归,因而她的反是不彻底的,是妥协的。
首先,简爱虽然追求独立,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得罗切斯特的爱,为了得到一个丈夫,为了建立一个家庭。
她认为家庭是女人最好的归属。
简爱在谈到自己的婚后生活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认为自己极其幸福——幸福到言语都无法形容;因为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正如他完全是我的生命一样。
没有一个女人比我更加同丈夫亲近,更加彻底地成为他的骨中骨,肉中肉。
”从前那个呐喊着“我不是天使”,不甘于“做做布丁,织织袜子,弹弹钢琴,绣绣口袋”的简爱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甘愿牺牲自我,对生活境遇沾沾自喜,为回归家庭而心满意足的“家庭天使”。
这位反传统女性意识的斗士最终没有能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而是在家庭里支撑起了她的丈夫,维护起了男权社会的秩序。
反叛的简爱成了男权社会不自觉的维护者和牺牲者。
..其次,简爱非常看重传统的婚姻形式,不管内涵如何,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因而简在获悉罗切斯特的妻子仍然活着时,她没有勇气与罗切斯特一起去挑战,并且冲破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
在她看来,只要疯女人伯莎还在,就永远占据合法妻子的宝座,自己也就没有争取合乎社会道德的爱情的权利和机会。
她的毅然离开正是对罗切斯特的一句问话给予了肯定的答复:“那末,你不爱我吗?你珍视的只是我的妻子的地位和身份吗?”简爱显然没有超越当时社会习俗的束缚,把名节看得比爱情还重,宁可牺牲爱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愿向世俗挑战,打破对女性“贞洁”的桎梏,争取女性的情爱自由,显示了其在男权文化里对不公正婚姻法的顺从。
第三,尽管简爱鄙视那种基于金钱和美貌上的婚姻,但她又不得不承认财富和美貌的重要。
在简爱很小的时候,她就明白自己既贫穷又不美丽的两大劣势。
她把自己不受舅母喜爱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平凡的外表。
在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关系上,我们发现简爱还是把金钱和美貌当作了吸引男性的前提。
她常常感到自卑,常常对自己的容貌自艾自怨,她问自己,罗切斯特“可不可能对一个赤贫的、无足轻重的贫民,浪费一点心思来认真考虑呢?”简始终对自己的容貌和贫穷耿耿于怀。
为了缩小她与罗切斯特之间的地位差距,她给她在马德拉的叔叔写了一封信,内心深处是希望能获得一点遗产。
最后,正是她叔叔的这笔遗产使她有了自信,敢于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婚姻爱情,正是这份男性馈赠的财富为她能与罗切斯特稳定地生活在一起提供了保障。
人们不禁怀疑若是没有这笔遗产,简和罗切斯特还能不能无所顾忌地生活在一起?简爱反抗男权主义,而给简爱提供生活保障的却又是男性,她成了男权主义的受益者。
简爱的挣扎、奋斗和反抗在男性的馈赠下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毫无意义。
伯莎是男性压迫的直接受害者,男性给予她的压迫是更直露、更血淋的。
伯莎出身于西印度群岛的封建种植园主家庭,是一个美丽的富家小姐,物质生活丰富。
然而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富有的贵族小姐也是没有婚姻自主权的。
伯莎的美丽和富有反而成了她家人压迫的资本,成了其父亲——一个男权主义的忠实履行者供奉品。
在金钱与地位的交易下,在双方家长的安排下,父亲把她嫁给了罗切斯特。
而这桩婚姻在丈夫家族里竞成了一个秘密。
“我父亲和我哥哥没把我的婚姻告诉他们的熟人,因为我在把成亲的事通知他们的第一封信里,就加上了个迫切要求,要他们保守秘密。
”可怜的伯莎是彻底地被丈夫及丈夫的家族给抛弃了,成了一名弃妇,而隐瞒这桩婚姻的结果则是给罗切斯特带来了无限的自由,伯莎却成为了秘密,不被外人所知,只能一个人独吞苦果。
婚后,热情消退的罗切斯特才发现与伯莎之间存在着性格上的分歧,他不爱她了。
“我发觉她的性格完全和我的不同;她的趣味引起我的反感;她的心灵平庸、卑鄙、狭窄⋯⋯我竭力暗自吞咽我的后悔和憎恨;我压制我感到的深深的厌恶。
”由于丈夫对她缺乏真正的关心和爱护,使她的家族遗传精神疾病的隐患日益明显,最终被冷落和嫌恶推向了深渊。
短短的四年,美丽的伯莎就变成了一个疯女人,一个疯妻。
伯莎病重发疯成为疯女人后,她的生活自此更是暗无天日。
罗切斯特说他的生活象是“地狱”,对于伯莎来讲又何尝不是。
罗切斯特可以将他的不幸婚姻隐瞒下来,将妻子囚禁在阁楼里,自己则逃离这个“地狱”,浪迹天涯,寻欢作乐,直到拯救他灵魂的天使简爱出现。
可是伯莎却不能,她如同困兽,只能生活在罗切斯特为她安排的那间囚室里,并有专人把守,一把铁锁隔断了她与外界的沟通,使她远离了人类的生活。
尽管伯莎已经被剥夺了话语权,甚至被贴上了“疯”的标签,但是她决不沉默,而是发出一声声悲惨的划破天空的嚎叫,向世人传递出自己“生”的信息。
在这漫长的囚禁的日子里,伯莎胸中不断积聚的仇恨在滋长着。
终于,她把一个弃妇的仇恨的、愤怒的烈火化作了无语的行动,喷向她的仇敌,她的家人,她的丈夫,以及侵犯了她的权利的简爱,这是一个弃妇仅能使用的复仇手段。
她的反抗自始至终就像一把熊熊的烈火,热烈而辉煌。
第一把火首先烧向了她的丈夫,那个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和义务,却以所谓的遗传性疯病为借口,像睦野兽一样折磨着她的罗切斯特。
她以这次行动向将她逼入绝境的夫权统治发出了有力的一击。
第二次复仇则指向了她的家人,她在疯狂中扑向并咬伤了前去探望她的兄弟梅森。
在伯莎看来,梅森家族对她所处的困境负有直接责任。
他们毫不负责地包办了她的婚姻,没有给她任何自主的权利。
这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她与罗切斯特婚姻悲剧的基调。
而婚后家人的不闻不问更是加重了对她精神上的压迫。
因此,她把对家庭的怨恨发泄在了弟弟梅森的身上,以她看似疯狂的行动来反抗父权压迫。
伯莎的第三次行动是在夜里悄悄走进了简爱的房间,将婚纱戴在自己头上,面对镜子回忆起了自己当年做新娘的情景,想到自结婚以来,自己所受的夫权的压迫,想到这桩婚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她奋力把象征婚姻的婚纱撕得粉碎,以此来发泄自己对建立在金钱、门第基础上的买卖婚姻的不满。
最后,伯莎点燃了囚禁她肉体和心灵的桑菲尔德庄园,把这座埋葬了她的青春和美丽的男权统治的象征付之一炬,她也在这场大火中完成了她弃妇的复仇使命,解放了自己,跳楼而死,结束了自己不幸、悲惨的一生。
如果说简爱的反抗是意识上的,是妥协的,那么伯莎的反抗就是行动上的,是决裂的。
她是一个真正的行动主义者。
没有人知道她的内心世界,她利用一切机会来报复所有给她带来不幸的人。
她以自己的理智和生命为代价进行着抗争,不断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不容忽视。
她的反抗比简爱更大胆、更直接、更无所顾忌。
尽管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在整部小说中,始终没有让伯莎开口说一句话,仅仅让她扮演一个疯妻的角色,但伯莎却以自身的力量从作品中站立起来,以自己的行动完成了对自己形象的塑造,她的独特行为给读者以震撼,对于丰富和突出作品的主题具有不可抹杀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1](美)吉尔伯特·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M].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79.[2]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3]黄梅.阁楼上的疯女人[J].读书.1987,(10).[4]朱虹.禁闭在角色里的疯-k-J,.[j].外国文学评论,1988,(1).[5]方平.为什么项楼上藏着一个疯女人[J】.读书,1989,(9).[6]范文彬.也谈《简·爱》中疯女人的艺术形象[J].外国文学评论,1990,(4).[7]吴兰芹.为伯莎呜不平[J].孝感师专学报,1996,(4).[8]ELailI Slmowah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M].Pineelon:Prince University Press,1977.[9]Mary Jacobs.Women Writing and Writing about Women[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