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两首之《春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2、古诗两首之《春日》【文本解读】《春日》是宋经纪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称赞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事理。
古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布满了勃勃生气,表达了笔者对万物清醒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舒畅。
全诗讲的是笔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穷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本人的哲理思虑。
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
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暂且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
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事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虑,是这首诗的首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鲜艳和生机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加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惟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故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感情。
【设计理念】1、古诗教学要站在发展学生素养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鉴赏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的理解,体悟更深的情感,发挥它高度有效的作用。
【学习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感中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朗读体会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赏春1、导语:天气晴朗了,天空蔚蓝了,草儿青了,山儿润了,水绿了,风欢了,树叶舞蹈起来了,春天又活蹦乱跳的来了。
2、课件展示,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
【通过视觉感受,激发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带着对春天的向往,走入课堂。
】二、咏春1、如此鲜活的春天就在我们的眼前,同学们的脑海中有没有也跳跃着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呢?(学生自由说)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让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
下面是一个关于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案,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部分。
【教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押韵等特点,能正确朗读和理解诗歌的意思。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话描述、解释诗歌的内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魅力。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1. 《登鹳雀楼》2. 《静夜思》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诗歌的字、句、词,欣赏诗歌的美,理解诗歌的含义。
2. 听说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模仿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登鹳雀楼》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猜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咏鹅》和《悯农》,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二、呈现(10分钟)1. 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2. 学生听读。
3. 学生回答问题: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分析理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字、句、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解释诗歌的内容。
3. 教师总结:《登鹳雀楼》通过描写环境、景物,表达了对长城和祖国的赞美之情。
四、练习(10分钟)1. 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按照诗歌的韵律和语调进行朗读练习。
2. 学生分组朗读,进行集体朗读比赛。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朗读《静夜思》。
2. 学生听读。
3. 学生回答问题: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六、创作达标(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静夜思》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江南春》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江南春》为本课所选教材,出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本节课详细内容为学习《江南春》这首古诗,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使学生掌握其文学意蕴及审美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江南春》,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江南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掌握阅读和分析古诗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欣赏,古诗韵律的掌握。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江南春》,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春景的图片,引出本课主题《江南春》。
2.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3. 理解诗句:学生自主阅读诗句,讨论诗句的含义,教师进行讲解。
4. 欣赏古诗:分析诗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诗句填空、翻译等练习。
6.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重点诗句为例,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春》2. 内容:a. 诗句原文b. 诗句含义c. 意境美分析d. 韵律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江南春》。
b. 仿写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
c. 分析《江南春》的韵律美,写出自己的体会。
答案:1. a. 学生自行完成。
b. 示例:春风拂面花千树,绿柳垂丝水自流。
c. 学生自行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关于春天的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欣赏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一、理解诗句的含义1. 生僻字的解释:如“莺”、“燕”、“蓑”等字,需要解释其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2. 教学重点/难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1、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听故事,那今天老师就先给你们讲一个《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好吗?(生说太想听了)。
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出示课件)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有谁知道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
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7、书写“霄”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
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板书:看碧霄)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
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次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29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通过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
《乞巧》讲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嫦娥》说的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因偷吃仙丹而在月宫孤苦几千年的故事。
二、设计理念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段学习古诗,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借助注释和古诗背景理解古诗内容,能够在课堂中融入到古诗之中,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三、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能够区分“宵”与“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懂得读故事的方法。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四、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意蕴。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在冬日的火炉旁,在夏日的星空下,爷爷奶奶有没有给我们讲过神话故事呢?(学生可能会说出几个神话故事,如果说不出来,老师适时引导)师:说得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老师讲故事)。
这个美丽的故事被诗人林杰写在了诗中,就是今天我们来学习的 29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乞巧》。
板书:乞巧。
乞,乞求的意思。
师:一起写“乞”,不要与“气”混淆。
(学生书空、练写,老师指导。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的读这首诗,参照注音把诗读正确。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检查朗读效果。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正确,在诗的第一句中有两个字,音同字不同,能找到吗?(学生找出“宵“与”霄)师:它们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
板书“宵”和“霄”。
同学们能大胆地猜一猜这两个字的意思吗?老师讲解两个字的区别,(学生发言,老师引导,宵是夜晚的意思,霄是天空的意思。
)(三)二读古诗,有眼有板师:我们再来读古诗,读古诗,要有节奏,按照老师标记的来读。
29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结合神话故事和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你们入学以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请大家回忆一下,脑海里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清明》、《元日》、《端午》、《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预设: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出示课件: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课件出示:课题】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
(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诗】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课件出示: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谁来给大家读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3、正音:大家发现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课件出示:宵—霄】用点标出来。
第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从古到今,有数不清的诗人曾写过赞美春天的诗篇,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吗?(一年级时我们学过《春晓》;二年级时我们还学过《村居》)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位诗人描绘春天的古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下面请看第一首古诗《咏柳》【出示课件:诗题】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题目中就出现了一个生字“咏”,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出示课件:歌颂的意思。
】“咏柳”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课件出示:咏柳的意思就是歌颂春天的柳树。
】你们说得都很对,咏柳就歌颂春天的柳树。
那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呢?听老师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课件播放古诗范读。
】在刚才的这首古诗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生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认一认吧。
【出示课件:生字。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把它读正确。
【出示课件:古诗】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吧。
三、研读感悟,理解诗意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句的意思呢?(古诗下面有注解,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来读懂诗句。
)这个办法不错,还有别的吗?(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再联系上下文把它读懂;还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读懂诗句。
)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试着用这些方法来读懂这些诗句。
【出示课件: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赞美春天的柳树的?】【出示课件: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春天柳树的美?】(从“绿丝绦”体会出,注解上说绦是带子的意思,作者把柳条比作了绿色的带子,很美;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体会出, 意思是一棵高高的柳树,垂下绿绿的叶子,好像是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柳条好像是绿色的柳条垂下来;从课文的插图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赞美柳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与《嫦娥》(李商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诵读并背诵《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色彩,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理解和感受古诗意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验古人对生活、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乞巧》和《嫦娥》,了解其创作背景及诗人李商隐。
2. 解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 通过诗歌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代诗词的魅力,感悟古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李商隐及其作品简介,古诗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乞巧》和《嫦娥》的注释和赏析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关于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感知:播放音频或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模仿诵读,体会古诗韵律美。
3. 文意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古诗,讲解重点字词含义,梳理诗意脉络。
4. 情境体验: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置身于古诗描绘的情境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个人的理解与感悟。
6. 课堂总结:回顾本课学习要点,强调古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五、教学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以绘画或短文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乞巧》和《嫦娥》的理解,或者尝试创作一首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小诗。
六、教学总结:本次课程通过学习李商隐的《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更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了古人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的大体意思,能背诵古诗《咏柳》《春日》。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美,想象画面等环节,读诗解诗,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中、练笔中进行巩固和实践语言文字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到春天的美好,有想表达赞美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咏柳》的语言美,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运用于《春日》景色的描写中。
教学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通过工具书等方法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知识不做讲解,并找到学生忽略的地方,重点讲解。
3、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1、春景激趣,感悟美好。
课件出示:春景图。
同学们,春姑娘已经迈着轻盈的步子,悄悄地走来了,首先进入今天的读书论坛……你听,此时你的脑海中还浮现了哪些美好的词汇?无数文人墨客也纷纷拿起了手中的笔,留下了那美丽的瞬间,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领略美好的春光。
先来看看贺知章的《咏柳》2、迁移解题之前我们学过古诗《咏鹅》,你还记得咏是什么意思吗?(赞美)对啊,咏鹅就是(赞美鹅),咏柳呢?(赞美柳树)二、诵读《咏柳》师:那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课前大家都说:这首诗早就会背了,那谁来有眼有板的背一下这首诗。
学生背诵。
师:诗光把它背下来还不行,还要理解它的意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的心中。
下面就让我们细细的品味一番。
三、走入诗境,学习《咏柳》1、知诗人出示写作背景2、解题意3、明诗意品“碧玉”“妆”“丝绦”,悟美,读情。
4、悟诗情。
赏境诵读,抒发美。
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
四、小结学法五、拓展自学《春日》六、布置作业:⑴抄古诗试背⑵试着自学《春日》板书设计:古诗两首咏柳春日裁万绿紫千红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帮为主,渗透诵读方法。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古诗两首》5篇第一篇: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古诗两首》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重点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以背带动阅读和理解。
教学用具媒体资源:《咏柳:动画课件》、《春日:动画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二、结合动画资源《咏柳:动画课件》学习《咏柳》。
跟读、自读完成以下要求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结合动画资源《咏柳:动画课件》)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
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
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
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
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
所以称“回”。
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
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
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
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学期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课文,包括《乞巧》与《嫦娥》两篇文章。
第八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古诗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人,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之前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乞巧》与《嫦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乞巧》与《嫦娥》动画视频,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乞巧》与《嫦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古诗两首教案一、教案背景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熟读这两首诗,能背诵更好。
2、通过读注释,能大体了解诗意。
3、教师准备春景电子图片。
二、教学课题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有“诗画交融”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收录《咏柳》《春日》两首描写赞美春光的古诗,《咏柳》作者贺知章,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二月初春的嫩柳,充分利用了比喻修辞。
《春日》作者朱熹,这是一首春游诗,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
教学重点:1、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2、理解并能运用比喻修辞,体会比喻修辞的生动。
教学难点:以诗句中绚丽的色彩为媒介,在脑中想象出每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诵读法为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天是美丽的,许多诗人都在赞美春天,你们知道哪些描绘春天的诗?找学生回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背诵中追问:春天是什么颜色?春天是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红的花、绿的叶、蓝的天、白的云,浅黄、嫩绿,鹅黄……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新诗,大家已经预习了,已经背下来的学生来背诵。
感知诗人贺知章、朱熹笔下的春天呈现出的色彩。
(二)初读感知1、背诵的同学注意停顿,纠正字音。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多找学生反复读,读至抑扬顿挫。
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3、在诵读中识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
(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
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4、重点难点:重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难点: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看图朗读感悟。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引入课文题目,了解作者:1、教师范读,板书题目。
2、解题。
3、介绍作者。
三、自读自学:1、熟读这首诗。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看图思考: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什么?四、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练习读诗。
3、理解重点词语。
五、逐句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六、欣赏诗句,体会诗的意境:1、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后两句写的是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七、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指导预习:1、自渎古诗。
2、检查预习。
3、简介作者。
4、解释诗题。
二、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理解“胜日、寻芳、泗水、滨”。
2、全句意思。
3、理解“光景、一时、”。
4、全句意思。
5、理解“等闲、识得、东风面”。
6、全句意思。
7、理解“万紫千红、总是”。
8、全句意思。
三、欣赏诗句。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2、古诗两首写实咏柳赞美春天想象写景春日赞美春天千古名句。
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诗之美——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进行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两首》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黑板、粉笔4. 学生练习册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诗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古诗,询问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二、学习古诗(15分钟)1. 呈现第一首古诗《静夜思》,并让学生跟读。
2.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例如押韵、对仗、象征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三、理解古诗(15分钟)1. 利用黑板,将《静夜思》的关键词写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关键词的意义。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诗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15分钟)1. 呈现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并让学生跟读。
2.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例如平仄、夸张、比喻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五、理解古诗(15分钟)1. 利用黑板,将《登鹳雀楼》的关键词写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关键词的意义。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诗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六、创作练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默写练习。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古诗主题相关的短诗或小故事。
3. 学生可以在练习册上完成创作练习。
七、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评。
古诗两首教案
呼图壁县石梯子乡小学阿达克·莫占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播放名曲《送别》,积淀离愁别绪,了解送别诗。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
面对自己亲密的知心朋友,我们多么希望能一直相聚,永不分离。
可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
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古代,人们常常用写送别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古诗二首》就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送别诗。
二、初读本课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
(指名
读、范读、齐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检查、提高朗读水平)
三、引导先学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2、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四、初知诗意,质疑梳意。
1、引导学生质疑,梳理诗意。
2、集体交流。
(1)结合长江图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五、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1.预设: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
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预设: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1)品第三、四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
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
师引读,
板书:情深意长。
(5)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六、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七、交流送别诗,引导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诗的内涵。
1、交流自己知道的送别诗。
2、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其他几首送别诗,感受送别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