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论语十则》
- 格式:ppt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75
《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朗读各则语录②整理积累语言材料2.能力目标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3.情感目标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1.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方法手段】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用6分钟)1.学生诗歌朗诵3分钟2.有“杏林”和“杏坛”的由来导入二.新课展开、重难点突破(用30分钟)1.预习检查①作者介绍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a《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b《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②整体感知A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正字正音。
愠yùn罔wǎng说yuè——不亦说(悦)乎B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
)男女生竞读(多媒体展示:要求在读中领会文意,在读中陶冶情操。
)2.小组讨论小组内交流自己读书的心得和体会,互相朗读自己认为最拿手的句子。
【反馈练习】1.全品练习1、3、4、5题。
三.新课结尾(用8分钟)1.赏读课文,结合课文提示,以“我最喜欢这一则,因为”的句式练习,用优美的句子说出你的感悟。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1、《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的把它练习,这不是很好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这不是非常让人高兴吗?别人对你不知情而不怨恨你,这不是最崇高的礼貌了吗?”2、《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辰,它站在那里,众多的星星就都在它周围。
”3、《论语·克己》【原文】子曰:“其事好也,必先难之;其事不善也,必先易之。
”【译文】孔子说:“做件好事,必须先做一些困难的事;作坏事,就应该先做些容易的事。
”4、《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不拘于形。
”【译文】孔子说:“里仁美义的美丽不需要外表的美丽。
”5、《论语·析言》【原文】子曰:“析乎其言,省乎其行。
”【译文】孔子说:“要审视自己的言行,要仔细分析自己所说的话。
”6、《论语·行有义》【原文】子曰:“行有义则无怨。
”【译文】孔子说:“行正义一定不会被有怨言。
”7、《论语·报任》【原文】子曰:“君子报任尽矣,不报任非其身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他要尽自己的职责——他不能推卸给别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8、《论语·不欲》【原文】子曰:“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孔子说:“不要把自己装扮得像美玉似的,也不要把自己装扮得像粗粝似的。
”9、《论语·礼过》【原文】子曰:“礼过则和,过礼则滥。
”【译文】孔子说:“遵守礼仪,就可以实现和谐;违犯礼仪,就会产生滥用。
”10、《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不思考,就是空虚;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出现危险。
”。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课外《论语》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撰写而成。
《论语》收录了许多格言,其中最著名的是“十则”。
下面来看一下论语十则的原文及其翻译注释。
一、子游曰:“恭己者,天之道也。
”翻译:子游说道:“谦虚待人,是天道的完善。
”注释:子游的言论提醒人们要谦虚,谨慎发表言论,不要自大,不要虚伪,这是天道的精神。
二、子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翻译:孔子说:“君子应当把事情留待时机成熟时再采取行动。
”注释:君子要深藏若虚,不要急于求功进取,要先观察环境,了解形势,做好充分准备,等待时机成熟,方可采取行动。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孔子说:“狡辩者多言做作者,他们的善行少有人能见到。
”注释:孔子认为,只会巧言做作的人,他们的仁义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四、子曰:“弟子孝而好学,长民之义也。
”翻译:孔子说:“弟子要孝顺父母,且热爱学习,这是长久祖先传给子孙后代的传统义务。
”注释:弟子应当孝敬父母,谦虚好学,这体现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传统价值观。
五、子曰:“子夏闻道,五月而行。
”翻译:孔子说:“所谓夏子,就是听取贤人的教诲,五个月后就可以行事了。
”注释:夏子指的是那些听取贤人的教诲,只要学习时间有限,也可以通过学习完成自身的充实和进步。
六、子曰:“安上治民,由下而上;可耻,从上而下。
”翻译:孔子说:“要平定民心,就得从下而上,千万不可从上而下。
”注释: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只有以民心为本、以仁德为主、由下而上,才是可耻的政治方针,而从上而下、施以暴力,则是可耻的。
七、子曰:“君子有三患: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所不为。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大烦恼:没有事情可做,不够勤奋,尤其是不懂审慎行事。
”注释:君子要有责任心,有才智能力,不要沉浸于被动之中,而要勤奋好学,懂得审慎行事。
八、子曰:“安居乐业,知足不辱;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孔子说:“安居乐业,知足常乐;勤俭节约,以养德行,要淡泊名利,方能明志立业;要宁静自守,方能致远超越。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导语: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 课:《论
语十则》课件
论语十则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 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论(lún)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共20 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孔林:孔子墓地
山东曲阜“三孔”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返回圣府大
门后花园孔子墓
至圣林门
至圣庙坊神狮众人拾柴火焰高
各小组选择一则,合作学习,提出疑问,探讨含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学而》)。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时安排《<论语 >十则》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论语愠罔殆诲说女
2.积累、理解“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
3.对文章内容能够熟读成诵。
4.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
(三)价值和情感目标:
1、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为
2、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1.朗读、背诵;评点内容
2.通过学习本课,培养良好的学风。
深层次的理解《论语》十则的内蕴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设计
主备人设计第二次
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 1、3、4、
学习态度: 5、6、7、
修身做人: 2、8、 9、10 、课堂训练: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第10课《论语》十则教学目的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3.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背诵文言文。
2.难点: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设想指导学生当堂成诵,并有所感悟。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2.理解《论语》十则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通过介绍引起课文1.孔子及《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
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导语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字词愠罔殆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成诵。
三、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
教师要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0课《论语十则》学案教师寄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字音、并记住它们的意思。
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
③诲女(rǔ)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
④是知(zhì)也:通“智”,聪明。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⑦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⑧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⑨殆(dài):有害。
⑩弘(hóng)毅:强毅。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
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读熟课文。
二、理解探究1.试着翻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