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式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诗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诗论著作。
皎然《诗式》的诗学理论研究
皎然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诗学家,他的诗学理论对中国古代诗歌有着重要影响。
其代表作品有《诗式》。
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包括:
1.诗歌应具有自然、真实的表现手法,而非仅仅是文字组合。
2.诗歌应该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类的共性和个性。
3.诗歌应该有艺术性,并能够触动人心。
4.诗歌应该具有韵律性和节奏性,并能够唤起诗人和读者的情感。
5.诗歌应该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并能够反映人类的本质和本性。
6.诗歌应该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能够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7.诗歌应该具有美学价值,能够触动人的美感。
8.诗歌应该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和历史的变迁。
9.诗歌应该具有诗人个性和风格,能够反映诗人的性格和个性。
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学理论,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诗人和诗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
《诗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其中融入了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诗歌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通过《诗式》这部作品,将禅宗思想与诗歌艺术相结合,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思考。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领悟上。
禅宗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白居易在《诗式》中提出了“志之静,心之净,情之淡”的境界,认为只有摆脱尘俗的扰乱,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心静、志坚定,才能真正洞察万象、领悟人生的真谛。
这种境界与禅宗所提倡的“无我”、“无相”、“无住”等概念相吻合,呼应了禅宗对个体境界的追求。
白居易还通过《诗式》对自然的观察与领悟,表达出对禅宗“悟道”的理解。
他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借助自然万物的映照,深入洞察了自然界中的真实和智慧。
他在《诗式》中通过描写花、鸟、树木等自然景物,以及描绘自然界中的变化和情感之美,将禅宗的“大觉”与自然界的“大道”相联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思考人生的启示。
在艺术上,《诗式》也体现了禅宗思想的要点。
禅宗注重直觉与感悟,强调“破立离合的精神方法”,通过突破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抛弃繁杂的修辞手法,将心灵冲动与直接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
白居易在《诗式》中多次提到“直”的概念,他强调直接动情,寄情于物,把触动人心的情感直接倾注到作品中。
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与禅宗的境界相契合,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注重直接体验与领悟,强调觉悟的即时性和非概念性。
禅宗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诗式》是禅宗思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一种体现。
《诗式》是我国古代文人在创作诗歌时所讲究的一种格律,它要求诗歌的内容要简练、含蓄,诗句要凝练、有余音。
这种格律因其与禅宗思想的契合而被广泛应用于禅宗诗歌的创作中。
禅宗思想注重直观与寂静,主张将个体心灵与宇宙之间的联系融入到创作之中,而《诗式》通过其凝练的形式,有助于表达禅宗思想的内涵。
禅宗思想追求觉悟的直接体验,强调当下的感受与领悟。
禅师们常用禅语来启发禅修者的思维,这些禅语短小精悍,寥寥数字便能点破其中的哲理。
《诗式》与禅语相似,要求诗歌的语言简洁,点破主题的同时却意蕴丰富,以寥寥数字表达内心的宇宙。
禅宗思想主张顿悟与非概念性的体验,追求心灵的解脱与寂静。
正是这种寂静的内省,使得禅宗诗歌在极简主义的创作手法中找到了一种适宜的表现形式。
《诗式》要求诗人的表达要凝练、有余音,剥离冗余的修饰,以达到心灵的寂静与觉悟的意境。
禅宗思想强调当下的体验与领悟,也注重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禅师们经常通过自然景观来引导禅修者的思维,以达到对人生与宇宙的深刻思考。
《诗式》也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极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思考。
禅宗思想强调直接领悟与意象的表达。
禅宗禅师常会用一些比喻、隐喻的手法来启发禅修者的思维,进而领悟禅宗的哲理。
《诗式》在表达时也常常运用隐喻与意象,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比喻,勾勒出深邃的内心世界。
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一、皎然与《诗式》1.皎然,唐代诗僧。
生卒年不详。
俗姓谢,字清昼,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
南朝谢灵运十世孙。
他的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
2.《诗式》概况(1)皎然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
《诗式》中有关诗境的论述是对殷璠、王昌龄诗境论的进一步发展。
(2)皎然诗论的中心、它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在论诗歌的意境创造和已经透露出诗境与禅境合一端倪的诗歌美学理想方面。
二、皎然论诗歌的意境创造1.境中含情,情由境发(1)皎然认为诗歌的情与境是不可分离的,他在“辩体有一十九字”条中解释“情”字云:“缘境不尽曰情。
”这个“情”是指诗中之情,而非一般之情。
他强调诗中之情是蕴藏于境中的,是由诗人所创造的诗境来体现的。
(2)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常常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静神王,佳句纵横”的状况,实际上这是平素积累在神思兴旺时的一种爆发。
意境形成之后,看起来有如自然天成,不思而得,但它实是诗人历经苦思,至难至险,方始获得的一种成果。
皎然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熔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2.诗境与禅境的合一(1)皎然认为诗与禅是可以互相促进、和谐统一的,禅境对诗境的含蓄深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①他这种诗禅结合的审美理想,从创作上看有其实践基础,这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丰硕业绩,特别是王维创作的许多诗境与禅境融合为一的优秀作品。
②从理论上看,是接受了殷璠等的文学思想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2)皎然认为能否创造诗禅合一的诗境,是决定诗歌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
其《诗式·辩体有一十九字》说:“夫诗人之锐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这“高”和“逸”是皎然对诗境的一种要求,它是诗境和禅境合一的审美理想的体现。
浅析皎然《诗式》中的实境与虚境作者:袁佳艳庄雯戈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皎然把诗歌所指射的世界统称作“境象”,且注意到了诗歌作品中所再现的客体与实在客体之间的虚实差异,并将“境”分为了两重——“可睹而不可取”之境,即为他的“实境”;有“妙用无体”之境,即为“虚境”。
反省“境”中的“虚”与“实”,才能对文学作品中抽象与具体的世界有更好的把握,其中的美感也全然显现了。
关键词:皎然;《诗式》;境;实境;虚境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266-01唐朝僧皎然的《诗式》中,有着比较完整的“意境”理论,同时他还开始把“意”与“境”区分开来,并补充完善了“意境”中“境”的内涵。
在此之前,王昌龄将境分为三重,分别是“物境”、“情境”、“意境”。
与王昌龄不同的是,皎然将“境”二分,他认为“实境”就是诸如景、风、色等物境,而“虚境”则是象外虚境。
皎然提出的“实境”与“虚境”受前人影响,但同时也有他的独到之处。
一、“可睹而不可取”之实境在皎然之前,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物镜”、“情境”、“意境”三重“境”。
其中“物镜”强调“形似”,是对外物的观赏把握,即强调客观环境。
而较早时候,皎然也十分推崇一些诗歌中描写的“实境”之美,比如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一句。
由此可见,皎然的“实境”其实是受了王昌龄“物镜”的影响。
我们再看皎然自己诗歌中含有“实境”含意的地方。
比如《兵后早春登故郭南楼望昆山寺白鹤观示清道人并沈道士》中的“苍林有灵境,杳映遥可羡”一句,《同薛员外谊久旱感怀寄兼呈上杨使君》中的“独感下堂雨,偏嘉越境域”一句。
可以看到皎然诗中的“境”如“苍林”、“堂雨”,确实是王昌龄所提出“物镜”之类,但却与王昌龄的“物镜”又有些不同,它又好似是王昌龄的“情境”与“物镜”融合了。
譬如上面提到的两句诗,虽写的是客观环境,但事实上却是要借物兴怀的、借景抒情的,这些“实境”中多少有着诗人自己“心境”的投射和影响。
[唐]皎然《诗式》<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 ont:minor-latin">皎然《诗式》<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 ont:minor-latin">《诗式》是唐僧皎然所撰,以十九字括诗之体。
他著有《诗式》五卷,《诗评》三卷,议论精当,取舍从公,整顿狂澜,出色骚雅。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 ont:minor-latin">《诗式》以十九字概括了诗体的分别,其中以“<span style="fo。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诗式》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部诗集,此书是李白对禅宗思想的一次深入体悟和表达。
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对禅宗的理解和体会。
那么,禅宗思想在《诗式》中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禅宗思想在《诗式》中表现为对自然的追求和敬畏。
禅宗强调顺应自然、融入自然,这种理念被李白引入到自己的诗中,他喜欢亲近大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好,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敬仰,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
这些诗句反映出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禅宗境界。
其次,禅宗思想在《诗式》中表现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探究。
禅宗思想认为,人生苦短,为了摆脱苦难,必须摆脱执着与烦恼,这种思想在《诗式》中得到了体现。
李白在诗中表达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境界的探索,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等。
这些诗句表达了李白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追求摆脱执着的禅宗情怀。
最后,禅宗思想在《诗式》中表现为对自我修炼的要求和追求。
禅宗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行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禅定的境界,也就是寂静中看到真理。
在《诗式》中,李白也表现出了这种追求,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
这些诗句反映出李白对于禅宗修行的理解和追求,通过心性的净化和修行,达到超脱的境界。
总之,禅宗思想在《诗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李白的诗歌注入了禅宗气息,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贵之一。
皎然《诗式》与中唐对意境的讨论诗僧,以出家人身份参与文化活动。
有诗评类著作《诗式》,现在一般以五卷本为准。
他还有《诗论》一卷。
皎然诗论的中心是诗歌的意境论,以及诗境和禅境合一的美学追求。
其诗论中最重要的就是她这种是个意境的创造及其特征的论述,他所说的取境就是指诗歌意境的创作,其是决定诗歌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
在创作论上,他认为诗境的创设应当是以人工之至极而达到天工之巧妙,经过苦思而达到自然。
在构思过程中需要依靠诗人的灵感,但这种灵感在皎然看来是经过苦思苦学之后方才获得的,要“先积精思”很强调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这是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类似的。
在作品论上,他认为诗歌意境有一些特点的美学特点,他正是就此来评价各路诗人的。
第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诗歌的意境应当深远,具有生动丰富的象外之景和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
皎然在评价谢灵运诗歌的时候,提及了“隐秀”这个由刘勰提出的概念,皎然所论“情在词外”正是隐秀之义,他认为谢灵运诗歌最具有“文外之旨”的这种特征。
后两个特点反映了他禅境和意境相互相结合的审美倾向,这是他在盛唐王孟山水诗的创作经验上总结得来的,追求幽深寂静的境界,以直率自然为最高标准。
第二个特点是,皎然论诗首重一个势字,其《诗式》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明势。
皎然要求诗歌意境具有一种飞动的态势,要达到流转自如、生气勃勃的境界。
第三个特点是直率自然天生化成,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诗歌的意境形成以后,绝不能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有天真挺拔的妙处。
他在审美上推崇真实自然,因而反对过于细碎地运用诗歌艺术的声律、用典、对偶这些具体技巧。
皎然的《诗论》讲诗歌的类型风格,显得琐碎而没有统一的核心,他用十九个字来区分风格,其划分标准不一,对于他个人的批评实践来说,实用性很强,但理论意义并不很高。
在批评方法论上,皎然将佛家的中道思想应用于批评。
所谓中道,就是佛家哲学对里对万物(也即万法)存在的思考,万物非有,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所以是假有,不是实在的真有,但万物也非无,因为假有毕竟还是有,不是无,佛家用空这个概念来描述万物的存在状态。
古代文论重要作品译文(三)皎然《诗式》选录译文诗是各种微妙事物之花的果实(按,这里是以《诗经》作为诗歌的代表,故下一句说,《诗》是“《六经》之菁英”),是《六经》中的精英,虽然(不都是)圣人(按,指孔子)的(创作)功绩,但(其中的)美妙之处都是(符合)圣人的衡量尺度。
那天地日月,变化深奥莫测;鬼神之道,隐约微冥,(经过诗人的)精微思想的搜索,万事万物都掩藏不了它们的巧妙之处(而在诗中表现出来)。
(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立意必须奇险,出人意表,定句必须高标准,虽然说(这些)都是由我决定取舍,但(只要能如此,)取得的成果就若有神助。
至于像那些天真挺拔的语句,(好像)要与天地自然较量长短,(真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其中的奥妙)非作者自己是不能知道的!从西汉以来,文体四变。
我恐怕“风雅”的传统逐渐泯灭丧失,就想探讨研究,用以矫正它(按,指诗歌创作)的源头。
现在,我从两汉以来到我们大唐,取其若干人的名篇丽句(加以分析考较),命名为《诗式》,使得那些没有创作灵性的人(能通过《诗式》)获得创作的灵性。
如果君子见知我的用心,也许会有益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吧!。
提示:提出写作《诗式》的宗旨,标出自己写作《诗式》的目的是希望人们能通过它获得创作的本领。
明势创作高手的写作,就好像登荆山和巫山,以观览三湘和鄢、郢的山川胜景,它迂回磅礴,变化万千,姿态各异(就好像文体开阖之态,创作思维变化之势);有的山势高耸入天,独立高峙,不与它山为伍,气势飞腾,连绵不断(奇妙的姿势在于好像是诗的工致),有的江河,长长的水流清晰可见,万里无波,突然又表现出高深迂复的形状(奇异的姿势就好像诗兴的互相生发):古今创作的超尘绝俗之作,都可以达到这种极其高妙的境界。
提示;以山川形胜的千变万化难以言状比喻古今超尘绝俗之诗作的境界的深微奇妙。
明作用?明四声音乐的乐章有宫、商、角、徵、羽五音的说法,没有听说(平、上、去、入)“四声”的说法,近代自周颙、刘绘才传出这种说法。
作者: 冉元艺[1]
作者机构: [1]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90-19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8期
主题词: 皎然;《诗式》;诗有五格
摘要:中唐时期著名诗僧皎然写下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专著《诗式》.在这部著作中,他从多方面论述了诗歌创作的具体原则和基本方法.他认为,作诗一定要刻苦钻研、苦心经营,追求人工雕琢与自然境界的浑融统一.皎然提出了"二要""四离""六至"等几类关于诗歌创作的具体理念,其中"诗有五格"这一品诗方法在《诗式》这部著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以古今诗歌为例,提出"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直用事第三、有事无事第四、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他以此说明诗歌的高下之分,指引后人明辨历代诗句,取百家之长,将诗歌更好地发展下去.分析《诗式》中的"五格"品诗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皎然的诗论思想,更有利于我们判断与解读诗歌文学史.。
唐代著名诗人皎然生平简介僧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
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
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代著名诗人皎然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皎然生平简介皎然是他在出家之后的法号,他真实的姓氏其实是姓谢,他的祖先就是很有名的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皎然是谢灵运的第十代传人。
皎然和尚字清昼,浙江人,出生在唐朝。
历史记载对皎然的生平没有多少,主要的记载是在他的成就上,他的成就有作诗,品茶,佛学。
皎然虽然是一个和尚但在作诗方面的成就很大,他的诗很朴素,清悠,大部分都是在送别友人或者游山玩水时所作。
皎然在那个时代结识了多位名人,像颜真卿,韦应物都是他的好友。
可见皎然和尚是一个十分善于交往交际的人。
当然和皎然关系很好的还有一位那就是陆羽,他俩可以称得上是铁哥们了。
皎然一有闲时间就会去找陆羽聊天品茶,可有一段时间他见不到陆羽了,便做了一首诗。
可见皎然对作诗是十分感兴趣,只有遇到合适的场合他的作诗灵感便显现了出来,我想皎然和尚这么会作诗一定遗传了他的祖辈谢灵运的才能。
再了解一下皎然和尚在茶学方面的成就,因为他与茶圣陆羽在一起,他们自然他们就会经常谈论一些有关茶道方面的内容。
我们一提到茶方面的牛人,第一就想到了陆羽,其实皎然在茶文化方面的知识不差陆羽,他俩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
除了这两方面,他对佛学还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综合以上,皎然就是集作诗,品茶,佛学集一身的大才人。
他有一代宗师的称号也不足为过。
僧皎然是哪个朝代僧皎然这是他的法号,他的原姓氏是谢。
虽然他是一个和尚,但确实一个很有成就的诗人。
那么僧皎然是哪个朝代著名的诗人呢?僧皎然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
唐朝一片繁荣景象,科学、文化、音乐、外交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对文学没有限制,还大力鼓励诗人作诗,所以出现了一大批文人,像僧皎然就是其中一位。
On the Poetic Aesthetics of Shi-shi 作者: 马圆圆[1];江守义[2]
作者机构: [1]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1-12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0期
主题词:�诗式》;语、势、意;审美观
摘要:皎然的《诗式》从语、势、意三个方面对诗歌加以评价,提出诗在语言上要达到韵合情高,在文势上达到合沓相属,在诗歌旨意上追求文外之旨、高远之意的诗歌审美观,并进一步提出诗的最高审美标准——自然神合的诗歌境界;还从是否“用事”对诗划分格之高下并推崇情格俱高的诗歌审美观,从诗的复变发展中倡导辩证中和的审美观。
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2三、皎然论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1.诗境要“采奇于象外”“情在词外,旨冥句中”(1)强调诗歌意境于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之外,必须使人联想起许多更为丰高的象外之奇景。
这也就是后来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2)皎然在评谢灵运诗时说:“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词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风力虽齐,取兴各别。
”并认为这就是“隐秀”之意。
(3)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中曾引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佚文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此为皎然“情在词外”之来源。
又南朝刘宋时的宗炳曾在其《画山水序》中言“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此当是其“旨冥句中”之来源。
2.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1)皎然论诗首重一个“势”字,《诗式》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是“明势”。
势,本是指宇宙间各种事物的独特内在规律及其所呈现的态势。
皎然要求诗歌意境具有一种飞动之势,给人以神气腾涌、栩栩如生之感。
(2)“明势”中云:“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二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
(文体开阖作用之势)或极天高時,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
(奇势在工)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
(奇势互发)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皎然在这里用变化无穷、气腾势飞的山川形态比喻诗歌意境应当有的动态美、传神美,认为能达到这样流转自如、生气勃勃的境界,方为造极逸格。
3.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1)皎然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过程是不能忽视人工之作用的,但是诗歌意境形成之后,则决不能有人工斧凿痕迹,必须与造化争衡,有天真挺拔之妙。
(2)他在《诗式》总序特别指出:“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
”皎然对谢灵运诗评价高,固然有崇敬祖先之意,但也确实是欣赏其诗作“出水英蓉”的自然之美。
(3)他对诗歌艺术的声律、用典、对偶这些技巧,也竭力反对过分细碎,以致“伤乎天真”、“失于自然”。
皎然《诗式》版本及研究介绍作者:姜彦臣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0期摘要:《诗式》一书,有五卷本、三卷本、一卷本之分别。
现代学者依据众多版本的《诗式》对书籍原貌进行整理和解读,目前在大陆学界,李壮鹰和张伯伟先生的研究较为深入,具有权威性。
有吴文治、张少康等人对《诗式》版本进行过考证。
关键词:皎然;《诗式》;版本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06-01唐代皎然整理的《诗式》在文学理论界占据重要地位,大都收录在诗话丛书中。
《诗式》作为“唐代诗歌理论史上最有分量的诗学著作”①,自宋代始就有辑录可供考证。
参考许连军对《诗式》的版本梳理,可将历代的目录学文献辑录《诗式》的作者、卷数情况进行整理,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自宋代始,目录学辑录书籍对《诗式》作者、版本已有所记载,说明当时朝廷及文人已经关注到《诗式》一书,将其编入藏书书目,并且在《诗式》卷数上有五卷、三卷之分。
元代目录书籍中所记载的《诗式》都是五卷,明代辑录《诗式》两卷。
随着时间推进,《诗式》的抄刻版本增多,清代对《诗式》版本的辑录中以五卷居多,并且出现了《诗式》一卷的记载。
自宋代至清代,官私书目中关于《诗式》卷数的记载以五卷为主。
图1所列书目仅记载了《诗式》的卷数及流传情况,而另有诗话丛书类书籍辑录了撰者所见《诗式》全文,与其他作品集纂成书,供后人阅读参校。
对于《诗式》版本流传问题的考证众说纷纭,在目前所能查到的文献中,主要有以下学者的几种观点:1.吴文治②:(1)五卷本:《十万卷楼丛书》;(2)一卷本,《中序》以后便不录:《唐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
2.张少康③:(1)五卷本:《十万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所收即此本;(2)三卷本:《吟窗杂录》,卷八至卷十为《诗式》,其中“诗有五格”所包括的诗例占了绝大部分篇幅;(3)一卷本(实是五卷本的简本):如《续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等,何文焕《历代诗话》所收即此本,收入五卷本中卷一《中序》以前理论部分的内容,但删去其中所有的诗例,以及卷首总序。
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之盛,萦回盘礡,千变万态。
文体开阖作用之势。
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胜势飞,合杳相属;奇势在工。
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
奇势雅发。
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明作用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
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时时拋针掷线,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
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明四声乐章有宫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
近自周颙、刘绘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此未损文格。
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
后之才子,天机不高,为沉生弊法所媚,懵然随流,溺而不返。
诗有四不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诗有四深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礡,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
诗有二要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
诗有二废虽欲废巧尚直,而思致不得置;虽欲废词尚意,而典丽不得遗。
诗有四离虽期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
诗有六迷以虚诞而为高骨;以缓漫而为冲淡;以错用意而为独善;以诡怪而为新奇;以烂熟而为稳约;以气少力弱而为容易。
诗有六至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诗有七德德,一作得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
诗有五格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
直用事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贬居第三。
有事无事第四;此于第三格中稍下,故入第四。
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
情格俱下,有事无事可知也。
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西汉之初,王泽未竭,诗教在焉。
昔仲尼所删诗三百篇,初传卜商。
后之学者,以师道相高,故有齐、鲁四家之目。
其五言,周时已见滥觞,及乎成篇,则始于李陵、苏武二子。
天与其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
《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
盖东汉之文体。
又如“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傅毅、蔡邕所作。
以此而论,为汉明矣。
邺中集邺中七子,陈、王最高。
刘桢辞气,偏正得其中,不拘对属,偶或有之,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与《十九首》其流一也。
文章宗旨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澈。
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
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彼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一作卿。
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
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气正,其体贞,其貌古,其词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调逸,其声谐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拟邺中》八首,《经庐陵王墓》、《临池上楼》,识度高明,盖诗中之日月也,安可攀援哉!惠休所评“谢诗如芙蓉出水”,斯言颇近矣!故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
建安制作,其椎轮乎?用事诗人皆以征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
今且于六义之中,略论比兴。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
义即象下之意。
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
如陶公以“孤雪”比“贫士”;鲍照以“直”比“朱丝”,以“清”比“玉壶”。
时久呼比为用事,呼用事为比。
如陆机《齐讴行》:“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
爽鸠茍已徂,吾子安得停?”此规谏之忠,是用事非比也。
如康乐公《还旧园作》:“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山。
”此叙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
详味可知。
语似用事义非用事此二门始有之,而弱手不能知也。
如康乐公“彭、薛纔一作裁。
知耻,贡公未遗荣。
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此申商榷三贤,虽许其退身,不免遗议。
盖康乐欲借此成我诗,非用事也。
如《古诗》:“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曹植《赠白马王彪》:“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又《古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上句言仙道不可偕,次句让一作诮。
求之无效。
下句略似指人,如魏武呼“杜康”为酒。
盖作者存其毛粉,不欲委曲伤乎天真,并非用事也。
取境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
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
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
此亦不然。
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
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重意诗例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
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冠六经之首。
贵之于道,则居众妙之门;精之于释,则彻空王之奥。
但恐徒挥斧斤,而无其质,故伯牙所以叹息也。
畴昔国朝协律郎吴竞与越僧元监集秀句,二子天机素少,选又不精,多采浮浅之言,以诱蒙俗。
特入瞽夫偷语之便,何异借贼兵而资盗粮,无益于诗教矣。
跌宕格二品越俗其道如黄鹤临风,貌逸神王,杳不可羁。
郭景纯《游仙诗》:“左挹浮邱袂,右拍洪崖肩。
”鲍明远《拟行路难》:“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园,荆棘郁蹲蹲。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时一作日。
天子尊。
念兹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骇俗其道如楚有接舆,鲁有原壤。
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
郭景纯《游仙诗》:“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
”王梵志《道情诗》:“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贺知章《放达诗》:“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卢照邻《劳作诗》:“城狐尾独束,山鬼面参覃。
”淈没格一品淡俗此道如夏姬当垆,似荡而贞;采吴、楚之风,然俗而正。
古歌曰:“华阴山头百尺井,下有流泉彻骨冷。
可怜女子来照影,不照其余照斜领。
”调笑格一品戏俗《汉书》云:“匡鼎来,解人颐。
”盖说《诗》也。
此一品非雅作,足为谈笑之资矣。
李白《上云乐》:“女娲弄黄土,抟作愚下人。
散在六合间,蒙蒙若沙尘。
”对句不对句上句偶然孤发,其意未全,更资下句引之方了。
其对语一句便显,不假下句。
此少相敌,功夫稍殊。
请试论之:夫对者,如天尊、地卑,君臣、父子,盖天地自然之数。
若斤斧迹存,不合自然,则非作者之意。
又诗语二句相须,如鸟有翅,若惟擅工一句,虽奇且丽,何异于鸳鸯五色,只翼而飞者哉?三不同语意势不同可知矣。
此则有三同,三同之中,偷语最为钝贼。
如汉定律令,厥罪必书,不应为。
酇侯务在匡佐,不暇采诗。
致使弱手芜才,公行劫掠。
若评质以道,片言可折,此辈无处逃刑。
其次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
若欲一例平反,诗教何设?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盖诗人偷狐白裘于阃域中之手。
吾示赏俊,从其漏网。
偷语诗例如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日月光天德”,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诗》:“日月光太清”。
上三字同,下二字义同。
偷意诗例如沉佺期《酬苏味道诗》:“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取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
”偷势诗例如王昌龄《独游诗》:“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
”取嵇康《送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品藻古来诗集,多有不公,或虽公而不鉴。
今则不然。
与二三作者,县衡于众制之表,览而鉴之,庶无遗矣。
其华艳如百叶芙蓉,菡萏照水。
其体裁如龙行虎步,气逸情高。
脱若思来景遏,其势中断,亦有如寒松病枝,风摆半折。
辨体有一十九字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才性一作情性。
等字亦然,故各归功一字。
偏高、偏逸之例,直于诗体、篇目、风貌不妨。
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众辐归焉。
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如《易》之有彖辞焉。
今但注于前卷中,后卷不复备举。
其比兴等六义,本乎情思,亦蕴乎十九字中,无复别出矣。
高、风韵切畅曰高。
逸、体格闲放曰逸。
贞、放词正直曰贞。
忠、临危不变曰忠。
节、持节不改曰节。
志、立志不改曰志。
气、风情耿耿曰气。
情、缘情不尽曰情。
思、气多含蓄曰思。
德、词温而正曰德。
诫、检束防闲曰诫。
闲、情性疏野曰闲。
达、心迹旷诞曰达。
悲、伤甚曰悲。
怨、词理凄切曰怨。
意、立言曰意。
力、体裁劲健曰力。
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
远。
非谓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