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
高一地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D.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答案】D【解析】“循环经济”指尽可能的减少废物的排放,将废弃物再次利用。
珠三角的桑基鱼塘农业,用蚕粪来喂鱼,又充分利用鱼塘底部肥厚的淤泥来做桑树的肥料,如此来达到循环经济目的。
东北的间作农业主要是考虑到保持土壤肥力,不是生态农业模式;农耕区的谷物生产和饲养业是混合农业地域类型,没能很好体现循环经济内涵;东北的种植业也没有做到循环经济。
选D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农业的循经济。
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 000米以上。
该地区农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11 172平方千米,分为4、5、6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0 793平方千米,4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5级、6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
材料二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
盐湖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1)说出该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8分)(2)据下图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并说明该生产模式的优势。
(6分)【答案】(1)草场退化(或土地荒漠化)。
(2分)具体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2分)措施:科技——促进畜牧业科技发展,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放牧方式——科学轮牧;围栏放牧;季节性休牧;积极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数量——适度放牧;减灾防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性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成为全球或国家的战略目标选择,另一方面又成为诊断区域开发及其是否健康运行的标准。
可持续发展从它被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广泛地被全球各界所认同,并作为21世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则和运行目标,被编织到各种经济计划和各类发展规划之中。
探究其中的缘故之后,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个革命性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的哲学背景、社会背景乃至心理上的背景。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确辨别两大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已的行为,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人与自然的互为调适,协同进化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必要性条件;而人与人的和谐共济、平等发展、利已利他的平衡、当代与后代的公正、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互律的制约,凡此等等,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充分性条件。
唯有必要性条件与充分性条件的完满组合,才真正地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框架,从根本上还原了中外先贤的理想范式。
这个理想范式把乌托邦式的人类终极目标,复归到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现实,使人类对前途的黯淡心理为之一扫,一种积极的谨慎乐观的观念逐渐廓清,传统的思维定式正在突破,并经过长期痛苦的探索与反省,形成了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群体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共识。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中国政府针对国情制定的行动纲领。
2.了解中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3.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2.联系“中国21世纪议程”,认识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3.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战略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计算活动中水泥厂污染造成的损失,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2.让学生讨论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2.中国政府针对国情制定的行动纲领。
3.中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战略措施。
难点1.绿色GDP、人类发展指数。
2.掌握计算活动中水泥厂污染造成损失的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文字资料和漫画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结合实例归纳分析,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接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但是它的概念、准则和行动纲领同样适用于中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
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本上的这幅漫画,面对环境问题,我们每个人应具备怎样的态度和责任?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板书)[新授]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在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中,共同组成了复合系统。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联合国在1992年与各国一致承诺把实行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共同坚持的发展战略,中国不仅表示兑现承诺,而且认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说中国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呢?原因如下:
(一)它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唯一选择。
1、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基数大,今后还将增加,这对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个经济建设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资源问题。
我国资源相对短缺,分布不平衡,更为严重的是资源开采过渡和利用不足。
3、生态环境问题。
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
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问题更不容乐观。
所以,要想妥善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唯一可选择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它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现过程,不仅是一个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一个较长期的历史过程。
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决不是一两年的快速,而是持续、健康的快速,只有将“持续、快速、健康”三者统一起来,才能胜利实现现代化目标。
而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它是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
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充裕的国家,但目前我国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低,有复杂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少,文盲率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高一地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试题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原因是()A.庞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相对短缺,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B.发达的科技,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C.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D.教育的普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答案】A【解析】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缺乏;人地关系不和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
选A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
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图示生产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用该生产模式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B.该生产模式可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C.该生产模式能彻底解决我国农村的能源需求D.该生产模式农产品是真正的“绿色产品”【答案】A【解析】该农业模式使农业副产品得以充分利用,能提高生产率,增加农业收入,A正确;但是生产环节并没有减少,不会减轻农民劳动强度,B错误;产生的沼气,主要用于农民的做饭用能,C错误;这种模式只是充分利用了农副产品,是否为真正的“绿色产品”还要看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等使用情况。
D错误。
【2】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宜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A.青海省B.四川省C.广东省D.河南省【答案】D【解析】需要所在地区玉米产量大,生产沼气,气温不能太低。
四个选项中,河南符合条件要求。
【考点】循环经济。
3.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
读我国某地产业链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1)在世界其他地区,生产木糖醇的原料主要是林木,在我国则主要使用玉米芯。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我国用玉米芯作原料提取木糖醇的好处主要有(3分)(2) 该生产模式说明在工业发展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获得了效益和效益双赢。
在农业结构的调整中,我国应推行,以实现循环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访河南省社科院谷建全研究员记者:有专家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你是如何理解的?谷建全: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
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要求高利用、低排放。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更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3%的速度高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重挑战,如果我们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被动局面。
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发展趋势,而且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国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顺乎世界潮流,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一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意味着低速经济。
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
对此你怎样看?谷建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误解。
低碳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更新。
发展低碳经济,应该说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目前,在发展低碳经济问题上,还需要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低碳不等于低速,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低碳也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排放高经济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就要限制钢铁、建材等产业的发展,只要这些产业节能减排技术领先,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仍然会有大的发展空间;第三,发展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就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对企业来讲,低碳经济并不遥远,也不是未来才需要做的事情,而应该从现在做起,瞄准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市场机遇,超前谋划,及早着手,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学习目标】:1、根据有关材料,归纳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2、联系“中国21世纪议程”,认识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任务。
3、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主学习】:世界面积、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国情深受、、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行动纲领:发展战略坚持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探究活动1]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材料一: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国人口=前苏联+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罗马尼亚+越南+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瑞典(31个国家总人口)”。
中国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源。
材料二: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量小,到1998年人均耕地、淡水、草地和林地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32.3%和14.3%。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材料三: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我国现有草地资源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三化”草地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1/3,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50亿吨。
[探究活动2]阅读课本,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完成下列知识纲要和图表。
⑵我国的资源问题和资源战略:⑶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战略:⑷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稳定战略:【练习巩固】:一、选择题:1、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B.严重的环境问题C.庞大的人口数量D.不利的外部环境学案2、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B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C .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D .人口基数过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实现我国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是( )A .节约资源B .保护森林C .保护耕地D .提高人口素质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不包括( )A .经济可持续发展B .社会可持续发展C .人口持续增长D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5、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 .陡坡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B .大规模改良现有草原发展林木生产C .在塔里木盆地大面积植树造林D .把用材林的采伐量控制在生长量之上6、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 .南方丘陵地区大规模修筑梯田,发展水稻种植B .内蒙古东部草原大力垦荒开辟耕地C .湖南洞庭湖地区大力退耕还湖D .三江平原大力排干沼泽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资源利用上的差距主要是( )A .资源利用率高B .资源利用率低C .人均消费量高D .资源总消费量小二、综合题8、读图2-3-1,回答下列问题:⑴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
生态文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表达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新目标。
一、生态文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当代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深层、最根本、最迫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过分乐观地看到工业化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却没有意识到传统的工业增长引发的世界性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正是继传统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当代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是依据当代人的生存状况、适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提出来的。
1.生态文明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对生态的保护,归根到底是基于维护和创造人类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关注生态问题是全球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共同保护全球生态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最新的科学证据说明,全球许多生态系统正接近危险的限度,北极冰盖已变薄了42%,世界27%的珊瑚礁已消失,全球在最近10年内自然灾害产生的损失已达6080亿美元,相当于之前40年自然灾害导致损失的总和。
严酷的现实使人们逐渐醒悟,良好的资源存量和生态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决定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
2.生态文明是人们生态意识提高和当今生态环境态势的客观要求。
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以生态文明为前提的发展。
它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我们都付出了一定的生态代价。
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昭示,生态,不仅是新世纪、新伦理中要求人们去爱惜的对象,它还是假设干新兴产业赖以生存兴盛的依靠,是一种迅速增强且后人要依靠它赖以生存的“资本〞。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政府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不久,就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
该《议程》是世界上首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
它的编制成功,不但反映了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也表明了中国政府积极履行国际承诺、率先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做贡献的姿态与决心。
近几年来,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开始全面实施。
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和观念、新的思维与方法,已渗透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融入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
各部门、各地方都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标,制定了适应各自情况和需要的议程、行动计划、优先项目,并正在为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正满怀信心与憧憬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冷静反思的结果,也是顺应国际潮流、履行国际承诺的需要。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国情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对国情的认识是国家知道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基础。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低。
这个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人口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996年底,我国人口已达12、24亿(不含台湾和港澳),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
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
人口众多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首先是,我们必须在占世界7%的国土面积和7%的耕地面积上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要不断地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与我国目前的底子比较薄、国力尚不十分雄厚存在很大的矛盾。
1980年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加920亿元,而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5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