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建史考试复习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206.47 KB
- 文档页数:7
外国城建史复习题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古埃及人认为现实世界是暂时的,灵魂是永存的。
因此皇帝的陵墓,庙宇,方尖碑,狮身人成为主要的建筑物构成死者之城,并用花岗岩材料建设;而城市与住房甚至宫殿都是短暂的,因此常用粘土,土坯和芦苇等不耐久的材料,它们构成了生者之城。
城市建设的成就: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国王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规划模式:采用一种几何形状,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城市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广场占有一个或者几个以上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分为三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的演变: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米利都城),到有显著的城市轴线(塞里纳斯城),更进而到道路与建筑有计划的配合(普南城)。
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道路为棋盘式,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普南城:城市背山面水,位于向阳的陡岩脚下,东西600米,南300米,市中心广场居城市主要位置,是商业,贸易,政治活动中心。
3-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相同特点:均由广场群主场的大型广场空间,是城市的中心。
不同特点:1. 共和国时期: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空间呈开敞状,周围的房屋比较散乱自由,广场为市民聚欢的公共活动性质比较强烈。
2. 帝国时期: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占广场中央主要位置,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又开敞转为封闭,又自由转向严整。
4-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特点。
早期文艺复兴的城市,代表为佛罗伦萨:16世纪后半叶,从阿诺河修建了联通市中心西格诺利亚广场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严格对称,且设有骑楼的联排式多层房屋,丰富了市中心广场的群体构图。
第一部分古代城市1、古埃及建设重点是金字塔等国王的陵墓。
2、古代美洲的三个文化中心分别在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
3、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是希波丹姆。
4、古罗马在城市建设中,剧场、浴室、斗兽场等享乐建筑众多,神庙)退居二线。
5、提姆加德为古罗马营褰城的代表,是北非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罗马遗址。
6、维特鲁威于公元1世纪未写了一本建筑论文集《建筑十书》,是全世界遗留至今的第一部最完备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珍贵书籍。
7、罗马帝国广场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
8、《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筑辉煌的历史总结,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
9、乌尔城:2100BC.・2000BC.建城、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分区明显、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税收、署衙、作坊、商店、仓库等)、四合院宫殿、小街避日晒10城邦:也叫〃城市国家〃,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
11、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
12、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13、雅典卫城: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
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用于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14、希波丹姆规划型式:遵循古希腊哲学,探求儿何和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城市典型布局: 城市中心通育两条垂直.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占地面积较大,而街坊面积较小;城市分3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公职人员住区。
15、普南城: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城市面积小,建于4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按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建设;是希波丹姆模式的一种发展:单纯棋盘式一一注重城市轴线一一道路与建筑与环境的配合与协调。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城市的定义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 “城市(城镇)” city: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影响城市建设的因素1、防御的要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a:人类早期的居民点都有防御的要求b: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的高潮期c:欧洲城市的大发展,则是于罗马帝国的兴起2、兵器技术的进步影响到城市建设3、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a: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b:古埃及卡洪城c:罗马帝国时期大量世俗性建筑的建造d:中世纪时期城市格局的变化4:社会政治制度对城市建设有直接影响a: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直至清王朝大多数朝代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城市规模都很大b:而欧洲长时间封建割据,城市规模较小,直到17世纪形成军权专制的国家。
巴黎、伦敦等城市才得到发展c: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中心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的中心—教堂。
5、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a: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城市是它的政治、经济、居住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b:中国封建社会“重农轻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占统治地位,而商品交换的模式即“商品经济”占次要地位。
因此城市的发展缓慢。
但一些商路要地往往形成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c: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但海外贸易不是重点而欧、美等国家则将海外贸易作为发展的重点,海港城市较早发展起来如:威尼斯、马赛、汉堡。
d:中国古代市的变化说明了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6、近代工业革命对城市的影响a:瓦特1784年蒸汽机的发明。
摆脱自然资源,将生产集中于城市。
作坊式—大规模。
b:产生的影响:新的生产方式改变城市格局;新的交通方式改变城市格局;出现新的城市类型;人口和财富的集中引发大量的问题古埃及城市背景: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宝典第一讲古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古印度和古代美洲的城市规划(无)第二讲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与思想1.雅典卫城的设计特征①选址:位于雅典城市中心,孤立的山丘之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
山势险要。
只有一个上下通道,在景观上成为整个雅典的控制点②总体布局: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顺应地形地势,山上有一个很好的观赏效果,同时也照顾到山下的观赏。
③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绕山一周之后,从西侧进入卫城,可以充分感受卫城。
④创造了良好的室外空间,卫城的重点活动都在室外展开。
2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评价。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
希波丹姆模式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⑴ 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⑵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⑶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工匠住宅区、农民住宅区、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宅区评价希波丹姆斯规划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大规模殖民城市规划建设中迅速、简便化的要求,同时也确立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既符合古希腊数学和美学的原则,也满足了城市中富裕阶层对典雅生活的追求。
然而希波丹姆斯模式也使得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从传统上灵活、有机走向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全然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
这种模式也给城市生活的活力及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桎梏。
3.古希腊的广场(Agora)的特征及典型案例(图)(1)古希腊的城市广场总体上有着规则和不规则两种空间类型。
(2)早期的以雅典为代表的城市明显带有生长城市的特征,广场空间的不规则性并非出自于比例、秩序、及其它空间造型的考虑,应理解为实际需求的结果。
(3)而受希波丹姆影响的殖民城市体现出一种明确的规划特征,广场空间以严格的长方形为基调,形态规则,空间完整第三讲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与思想4.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各修建了那些广场?绘图比较两个时期广场的异同点。
《外国城市建设史》考研核知识点一、知识概述1. 古代埃及城市建设①基本定义:古埃及城市是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建造的聚居地。
这些城市在宗教、政治、社会等因素影响下建设,有独特布局和功能分区。
比如卡洪城,住房按照等级高低分不同区域,它以太阳神崇拜的神庙为中心展开建设。
②重要程度:在《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地位很高,是研究早期文明城市建设的典型。
它为了解古代城市起源、宗教和政治对城市影响等提供了蓝本。
③前置知识:需要知道一点古埃及文明的基本情况,像尼罗河对于埃及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基本内容(如多神崇拜、法老的神性等)。
④应用价值:现代城市布局中也会借鉴古埃及城市功能分区概念,如果一个城市有大型宗教建筑,像寺庙之类的,能以它为中心安排周边活动区域和交通流线。
2. 古希腊城市建设①基本定义:古希腊城市是古希腊人构建的,以城邦为基本形式的城市。
其城市布局注重公共空间,像雅典就有著名的卫城和广场,卫城是宗教崇拜中心,广场是市民集会等公共活动场所。
②重要程度:是西方城市建设源头之一。
对民主社会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提供了范例,影响后来西方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
③前置知识:要先对古希腊文明里的民主制度、神话有初步了解,因为城市建设和这些方面息息相关。
例如,城市的很多公共建筑就是为了体现民主,像议会建筑之类的,而很多建筑装饰有神话元素。
④应用价值:在现代城镇规划里,能参考古希腊的公共空间营造方法,打造社区公共客厅之类的空间,方便居民交流互动。
二、知识体系1. 知识图谱这门学科里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城市建设点组成一个庞大体系。
古埃及、古希腊城市建设都是早期部分,它们给后来罗马及欧洲其他城市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就像盖楼的地基一样。
然后再不断发展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近现代的城市建设内容。
2. 关联知识与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等知识关联密切。
像中世纪城市建设,就和当时基督教宗教势力分不开。
城市里有大教堂,还有很多宗教场所。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第一章外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一、起源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三个特点: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辟邪与占卜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城市的发源地: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黄河中下游的中国,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二、古埃及的城市1、古埃及城市特点:1.城市一般沿尼罗河布置,注意因地制宜;2.有统一规划,形制较规整;3.有简单的功能分区;4.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古埃及典型的城市有:孟菲斯城----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都城,反映人与神、死的对立;神与死者的结合底比斯城----十一王朝首都,反映神与人相结合,与死者的对立,生死观念转变卡洪城----古埃及城市典型布局阿玛纳城----新王国时期建造,城市有良好的功能分区,棋盘式道路,把神权向人权转化1)卡洪城特点:a.有简单的功能分区:按阶级分区;b.规划比较方整,有统一的规划2)阿玛纳城特点:a.有一定的分区;b.道路基本为棋盘式;c.中央区的建设;d.城市没有神秘、巫术、昏暗和阴沉的感觉三、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1、比较有名的几个朝代有:a.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b.古巴比伦王国;c.亚述帝国;d.新巴比伦王国。
2.宗教文化:对神权的崇拜很淡,并没有政教合一,文化是交汇融合的,信仰多神教。
3、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特点:a.多建于河边的高地上;b.城市大多不太规则;c.城市内的主要建筑是宗教和宫殿;d.城市有明显的防御作用;e.城市中有铺砌的街道和下水道4、典型城市举例:1)乌尔城特点:a.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的卵形;b.城市由中间城寨和外城构成;c.中间城寨宗教、宫殿、星象台占有大面积。
2)新巴比伦城a.城市布局不规整;b.防御作用非常明显;c.市中心布置在主干道和河流之间;d.所有住宅都向院内开门;e.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5、城市建设成就1.地方特色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形式(乌尔城);2.建筑的全方位防御。
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第一篇: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一、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以及代表性城市(1)代表性城市(城市概况)·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2)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最早应用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结构形式的雏形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二、古代中美洲城市历史概况及代表城市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遗址·特奥蒂瓦坎城:三、圣地,卫城的解释与区别·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四、希伯丹姆模式与米利都城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五、希腊化的城市有哪些及其特点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普南城背山面水街坊小无庭院建筑与道路有计划进行·)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壮丽完整重视文化六、罗马营寨城方正的城墙正方形平面十字交叉道路通向东西南北各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
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
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
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a.布局特点: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1)平面正方形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6.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主要内容1)城市选址。
一、填空题3、具有“城市规划之父”之称的是—希波丹姆---,他的代表作品是---米利都城---。
5、17世纪巴黎的改建体现了---古典主义------风格。
6、---盖迪斯----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
9、古代美州形成了3个巨大的文化中心—墨西哥地区---,------古马雅地区-----,----古印加地区--------------。
10、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和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对古代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1、圣彼得大教堂广场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作品,由---伯尼尼---建筑师设计。
10、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在他的著作--《正在消灭的城市中》城市分散主义思想--提出的广亩城市是他的总结。
11、华盛顿规划由主持----朗方-----,他的规划思想受到---巴黎-----的影响。
12、“工业城”最独特的贡献在于--夏涅是针对具体问题----工业所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工业城市”构想,他对城市功能、城市形象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重视规划的灵活性、给城市的发展留有余地。
---二、名词解释有机疏散理论:把城市的功能活动分为经常性和偶然性的,建议把城市的功能进行有机的分散。
大城市连绵区:它一般成带状,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
以若干个几十万以至几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中心,组成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
反磁力吸引中心:现代城市规划学把这种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之为磁力吸引;而把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之为反磁力吸引体系。
英华庭园: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以棋盘式路网的规划结构型式为城市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发扬了古希腊时的市民民主文化。
提姆加德城: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造园艺术被英国引进,趋向自然风格,由规则过渡到自然风格的园林应运而生,被西方造园界称作“英华庭园”。
之后,这种“英华庭园”通过德国传到匈牙利、沙俄和瑞典,一直延续到19世纪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