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对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
- 格式:pdf
- 大小:319.77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山区城镇河道治理一、河道基本情况石城县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全县大小河溪140条,其中集中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7条,总长1099km,平均河网密度为0.69km/km2。
大部分村庒建在河流边上,乡镇政府所在地全部建在河流旁边,其中县城被赣江源头河——琴江横穿而过,将县城一分为二。
由于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量砍伐树木和开垦,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加上两岸乱弃以及桥梁分隔阻碍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现状河道大多宽窒窄无序,河岸杂草丛生,河道淤塞,汛期排洪不畅,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现河道的水土流失已基本得到控制,泥沙已大为减少,但行洪障碍仍未消除。
二、城镇河道治理情况1、城区河道基本情况石城县是江西省四大暴雨区之一,城区地势低,历史上水患频繁,仅解放后50多年中就发生大洪水9次,给县城造成巨大损失。
造成城区洪灾的原因一是琴江河上游植被较差,蓄洪能力低,径流量大,加之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砂淤积,河床逐年抬高,河道泄洪能力降低;二是堤防标准低,缺乏管理,年久老化,人为破坏,洪水侵蚀,损坏已相当严重;三是河道行洪断面小。
为解决县城防洪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国家又不断加快水利工程的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聘请既有河道治理先进理念,又有城市景观理念的设计单位,对我县城区河道进行治理及城市景观打造。
2、城镇河道治理首先是规划治导线。
规划治导线是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工程的依据,按照规划治导线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等工程,是为了保证河道正常的行洪、泄洪,若不按照规划治导线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等工程,不但会影响河水的走势,在洪水到来时,可能会导致溃堤等事故发生,或者影响行洪畅通和防洪工程、堤坝的安全。
二是对河床进行整治。
根据设计纵坡、结合水生植物种植需要,主要是清除河床内阻洪的违章建筑、砂场等河障,对常水位以下河床按行洪断面进行疏浚,使河床平顺通畅,确保河道排水通畅,河床结合河道拓宽一并整理。
山区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探讨摘要:山区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洪水冲刷力大、破坏力强,经常发生洪灾危及两岸居民、林地、耕地和道路安全。
山区河道的治理可完善河道沿线防洪体系,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减少洪灾损失,并能通过生态防护材质和结构的使用保护水生态环境,提高水生态安全,促进沿岸经济发展。
关键词:山区河道;防洪减灾;整治工程;生态防护;1山区河道特点山区河道多分布于沟谷地带,是山区美丽的自然景观,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
山区河道汛期洪水发生时水位涨落快、涨落幅度大,洪水历史短,洪峰形状尖瘦、传播速度较快,洪水中沙石含量较大,洪水冲刷力大、破坏力强,未经治理的河道两侧受水流冲刷,边坡塌滑和水土流失情况较为普遍,经常发生洪灾危及两岸居民、林地、耕地和道路安全。
2山区河道治理工程的重要性(1)提高防洪能力。
山区河道的治理可完善河道沿线防洪体系,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减少洪灾损失,保护两岸耕地、林地、基础设施和农村安全。
(2)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于河道沿线的生态环境要求逐渐提高,河道治理可以有效减少洪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促进沿岸经济发展。
通过河道治理,可以有效提高项目区河道防洪能力和生态环境,可以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3山区河道治理的原则(1)防洪减灾。
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优先考虑提升河道防洪标准和行洪通道畅通,保证河道的防洪能力和河道岸坡、河床的稳定性,避免河道冲刷、改道和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达到岸固河畅的根本目的。
(2)自然生态。
遵循河流的自然形态,顺应河流走势,在保证河道防洪需求的前提下结合生态护坡理念,恢复河道自然生态、提升沿线人居环境品质,力求达到水清岸绿的河道生态治理效果。
(3)安全经济。
根据河道沿线保护对象的规模和重要性,合理选择防洪标准和建筑物级别,既要确保能切实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又要避免过度防护浪费资金。
山区河道整治的重要性及措施分析摘要:山区河道整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恢复山区河道的实际使用功能,满足当前的改善山区水环境的发展需求,为山区整体河道的治理提供帮助。
在此情况下就需要结合山区河道整治的需求,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强化各方面的山区河道整治工作力度,优化工作机制与模式,为其后续的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山区河道整治;重要性;措施山区河道的整治工作中应遵循科学化的工作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严格开展管理工作,总结丰富的山区河道整治工作经验,统筹上游与下游部分,科学开展布局工作,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提升山区河道的整治工作水平,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山区河道整治的重要性有助于恢复山区河道功能近年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频繁,自然环境中的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在山区河道采砂工作不规范、经常会出现垃圾乱堆的现象,导致山区河道出现淤积问题,泄洪能力降低,在汛期如果有强降雨,难以发挥泄洪的积极作用。
而开展山区河道的治理工作,可有效解决当前山区河道污染问题、淤积问题与泄洪能力的问题,恢复相关的山区河道基本功能,有助于促使山区河道的良好使用。
有助于为综合治理提供保障通常情况下,山区河道在大江大河的上游区域,属于上游的直流部分,多数都是季节性的河流,洪水的洪流时间很大,数量较大,速度很高,冲刷力度非常强,一旦出现集中降雨的现象,就可能在洪水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两岸所堆积的污染物冲入下游区域,岸坡损坏,下游的大江大河出现淤积现象与负担的问题。
而开展山区河道的整治工作,可有效进行上游河道的治理,预防下游大江大河出现污染问题与其他问题,为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提供保障。
有助于促使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在山区河道方面,经常会出现防护措施不完善的问题,功能降低,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的现象,对当地区域的农业经济、牧业经济与林业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
而开展相关的山区河道整治工作,可改善目前的山区河道功能,全面提升河道的泄洪功能与应用功能,预防出现洪涝灾害的问题,从根本上规避出现经济损失的问题,促使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
浅谈山区中小河流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本文探讨了山区中小河流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提出一些解决中小河流治理的对策,保障区域防洪安全,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以石柱县龙河河道生态治理为实例,简述了其采取的生态治理理念和方法,并给出了关于河道生态治理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浅谈,山区中小河流,问题,建议一、目前我县中小河流普遍存在的问题1、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不足多数中小河流规划阶段基本情况不明,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增加,社会财富日益聚集,都对防洪保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前期规划治理目标和任务已不能满足河流现实治理和管理的需要。
2、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河道萎缩严重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 洪水暴涨暴落。
由于多处中小河流, 特别是河流沿岸的县城、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 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 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
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乱搭乱建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 淤积严重,多年又未实施清淤, 致使河道萎缩严重, 行洪能力逐步降低, 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3、分布比较偏远,地质条件复杂中小河流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城镇,交通不便利,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
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治理中小河流的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再加上一些中小河流流域地质条件复杂,如泥石流、山体滑坡、喀什特地貌等都严重制约了我县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
4、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河流人为污染严重由于现阶段民众受到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限制,使得整体环保意识不强,民众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生活和生产垃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对中小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
论山区中小河道治理对策摘要:本文阐述了山区中小河道传统护岸工程形式,指出了传统护岸形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生态护岸治理山区河道的新理念和生态护岸的几种常见形式。
关健词:中小河道生态护岸设计原则主要形式1 山区中小河道护岸现状在山区河道治理中,人们往往注重工程规模形象,不惜重金,打造坚不可摧的浆砌块石或混凝土材料的结构的护岸工程,很少去考虑河道与周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统一,所以往往治理后的河道与周围的环境不相协调,而且河道的环境条件模式化,并使生物种类单一化,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
2 传统河道护岸形式及其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2.1传统河道护岸形式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如行洪、排涝等,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其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工程形象等。
因此,河道的护岸结构主要采用浆砌石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等结构。
2.2 传统结构形式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传统的河道护岸和护坡结构形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形成的,它在约束水的行为,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作出了较大成绩,为广大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但是,其在对保护水的自然清洁和维持人与水环境的和谐方面影响较大。
(1)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整齐划一的河道断面、笔直的河道走向,固然是一种景观,但是它与现代人们追求的回归自然的景观需求不相一致。
昔日的碧水涟漪、青草幽幽的景象被坚硬的护坡和挡墙破坏得无影无踪,而且一旦这些结构遭到破坏以后,环境景观就更差了。
(2)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我们暂且不说护坡及挡墙内材料(包括碱化骨科)的水化反应、炭化反应及各种添加剂(如早强剂、抗冻剂、膨胀剂等)在水中发生反应对水质和水环境的影响,就是让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灰色、生硬、没有活性的混凝土河岸边,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道到侵害。
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的功能,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好去处,乡村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
浅谈加强山区河道治理与管护的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迅速,然而由于河道治理理念落后、规划设计不科学等原因,河道整治出现了河水污染、岸线直线化、断面均一化、施工质量不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在分析当前我国山区河道治理在理念、规划、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健康河流的新理念,并研究了河道的规划设计,整治监管等有效措施,对于保护河道生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河道整治问题分析整治对策1 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关键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载体,我国古代就形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
河流关系和制约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防汛排涝,美化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山区河道治理与管护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日益重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山区河流还担负着供给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作用,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逐渐成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河道治理理念落后、缺乏全面规划等原因,山区河道整治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依陕西省山阳县为例,该县位于陕西省的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
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北有流岭,中有鹃岭,南有郧岭,汉江支流金钱河、丹江支流银花河自西向东流,形成了“三山夹两川”的岭谷地貌。
全县共有大小河流886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三条,分别是金钱河、银花河、西家河,这三条河流流域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94.5%。
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沟有187条,在1公里以上的支沟河流有696条,河网密度1.2公里/平方公里。
密集的河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山区洪水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大,也给山阳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山阳自古就有“十年九灾”之说。
近年来,山阳县相继实施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荒山荒坡、陡坡地基本得到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68%以上。
浅析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问题论文浅析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问题全文如下:1 概述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西长62 公里,南北宽34 公里,全区总面积1455.1 平方公里,占北京市总面积的8.657%,其中山区面积1433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8.5%;平原仅21.8平方公里,占1.5%,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是北京市十个远郊区县中山区面积比例最高的区县。
由于山多地少,因此适宜建设的土地较少。
全区适宜建设的平原区仅占总面积的1.5%,而容纳的人口却占全区半数以上。
大面积的山地使境内植被、耕地、气温、降水、河流、水资源等自然因素都与山体走向、山峰高低、山势陡缓相联系,并对农业、交通甚至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门头沟区来说,山区河道与建设区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必须重视山区河道的治理问题,从规划方案出发,在解决好防洪问题的基础上,协调山区河道与城市建设区之间的关系。
文章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山区河道的治理问题。
2 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由于山区坡度较大,降雨较为集中,就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一方面使洪峰流量增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因此,从规划上应首先强调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即对山上、半山腰、山下、耕地、水库以及山洪冲沟进行综合治理,广泛的通过绿化稳固山坡,减少水土流失,通过修建塘坝等形成小水库,并可拦蓄泥沙,并对山区小河道的河坡进行加固,以防止河坡冲刷,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修建石埂梯田,种植果树等,与发展经济效益进行挂钩,更有利于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
通过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一方面减少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山区河道的洪峰流量,减小了下游城镇、农村的防洪压力。
3 蓄、截、排三种方式结合的治理方式蓄:由于山区河道在排水过程中往往携带较多的泥沙,而到了下游的建设区、农村后,往往地势开始变得平缓,河道的纵坡减小,河道流速变缓,使得河水中携带的泥沙逐渐淤积下来,河床增高,河道水位上升,如不及时疏挖河道,则很容易发生洪水溢出河道的情况,给两岸居民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山区河道在进入建设区前,应设置一些较大的坑塘,使洪水先进入坑塘短暂停留后再流入下游建设区,这样一方面使携带的泥沙沉淀下来,另一方面也使洪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浅谈河道生态治理理念在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近年来水利事业不断的发展建设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河流治理的效果和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河流的水质和流量的稳定,而且对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对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的理念与治理目标进行分析,并对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进而提出河道生态治理理念下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有效途径。
以期为提升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的效果,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标签:河道生态治理;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生态系统前言:山区中小河流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山区中小河流受到的污染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加强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的力度。
因此,本文对河道生态治理理念在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展开研究,这对于提升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的效果具有理论性的意义。
一、山区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理念与治理目标山区中小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而且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一)山区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理念我国河流治理工作逐渐从工程治理向非工程治理即生态治理方向发展。
工程治理主要包括防洪工程、排水工程、水资源利用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
生态治理是充分考虑河流生态效果,把堤防建设成为水、土壤、生物三者和谐统一的近自然状态,以期构建完善的河流生态环境。
河道生态治理理念的认识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河道生态治理的理念,加强宣传和落实,提高人们对生态治理理念的重视程度。
(一)治理目标密云山区河流分部范围广泛,山区河流治理的难度大。
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抗洪、排洪、行洪的能力,确保山区中小河流两岸的村庄、农田和重要建筑物的安全。
在河道生态治理的理念下,山区中小河流的治理以生态水利建设为标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大生态治理力度,促进人与河流水系、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浅析山区河道规划整治第一篇:浅析山区河道规划整治浅析山区河道规划整治杨卫甲(大理白族自治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0)摘要:山区地形、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自然条件恶劣。
山区河道坡降陡,洪水洪枯变幅大,洪水冲刷力强,河岸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山区大部分生产力集中分布在河道两岸,发生洪灾往往给沿江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山区河道规划整治意义重大。
关键词:山区,河道,整治,云龙县沘江1山区河道特性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
河道一般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单点暴雨强度大,汇流历时短,洪水洪枯变幅大;河道坡降陡,水流流速快,河水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有的河道一次洪水后,推移质就填满了河床,再遇洪水,灾害损失迅速扩大。
河道岸坡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山区大部分生产力(乡镇、村庄、农田、交通、工矿企业等)集中分布在河道(江、河、溪、沟)两岸,洪灾往往给沿江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并加剧了其它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如地质灾害等,河道整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们必需不断地对山区河道的洪水特性、洪灾类型、灾害成因、整治措施进行认真探索,密切结合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土地利用与防洪规划,城乡建设与河道整治,治山治水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加大整治投入力度,分项、分部门、分阶段逐步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河岸滩涂,提高土地利用率。
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河道管护范围内,减少不利于河道行洪安全项目,把河道治好管好,达到整治河道,防治洪涝,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城乡经济的目的。
2河道整治问题在规划整治中,需要因地制宜,综合研究上下游、左右岸、主支流的相互关系,统筹规划,综合整治。
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
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
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浚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
山区河道治理的方向探讨摘要:山区河流治理由被动的防御型工程治理模式向生态型、自然修复型综合治理模式转变已刻不容缓。
本文分析了山区河流的特性、目前的治理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山区河流治理的方向:在以防洪为第一要务的基础上,向河流生态系统建设、河流水环境改善、涵养水源以及河流资源的开发方向扩展。
关键词:山区河流;治理;水源涵养;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道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理念是基石,规划是关键,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
1、山区河道治理的必要性山区河流是河流的中上游或河源段,是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
河道一般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单点暴雨强度大,汇流历时短,洪水洪枯变幅大;河道坡降陡,水流流速快,河水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有的河道一次洪水后,推移质就填满了河床,再遇洪水,灾害损失迅速扩大。
河道岸坡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山区大部分生产力集中分布在河道两岸,洪灾往往给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
对于水源分布而言山区是市区的产水区,并且水质优良,基本上未遭受污染,因而成为城市与平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2 山区河流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周边近年完成的山区河流治理主要集中在河道疏浚、堤防建设、护坡护岸等工程内容。
大多以混凝土、浆砌石、干砌石、护坡砖为主。
但无论是河道疏浚、堤防建设还是护坡护岸,无疑都是基于防洪而采取的传统工程措施。
这些硬性的工程覆盖措施固然可以防洪减灾,但却以牺牲河流的其他功能作为代价,如河流生态、河流资源、河流经济等。
以往的山区河流治理之所以千篇一律地偏重于防洪,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缺乏系统的治理规划。
山区河流长期处于“没有统一规划、没有统一管理、没有统一治理”状态,通常与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或防汛救灾工程结合被动治理。
灾情一旦发生,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建设防洪工程为第一要务,从而忽视了河流的其他功能建设。
山区中小河流治理问题的探讨摘要:近些年,国家对于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推动了中小河流治理的步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应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
本文主要针对山区性中小河流的目标,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原则,提出了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山区;中小河流;特点;措施引言长时间以来,大江大河治理工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山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没什么大的进展,大部分是中小河流凸显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或者是治理标准不达标,特别是洪涝灾害,造成工程质量低劣。
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联系密切,提高河流防洪减灾能力不但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建设顺利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加强对山区中小河流存在问题的治理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河流生态治理目标防洪防冲目标。
依据山区性河流的特征,生态治理应该把重点放在险滩卡口,局部河道实行疏浚拓宽治理措施,在农田和村镇的河段为实现防洪防冲的效果要实施生态护岸加固。
水土保持目标。
为了避免水土流失,保持和促进流域内动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提高,禁止在流域内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坚持国家退耕还田的政策。
景观休闲目标。
山区性河流水资源相当丰富,自然风光也很美丽,结合对河道的生态治理,在外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建造水景及生态公园,同时结合区域的人文地理特点建设水文化设施及周边休闲娱乐设施,不但满足了休闲需求,又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水景观支持。
二、中小河流的治理原则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设计必须以河流整体治理规划和相关规划为指导,处理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处理好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意除涝、山洪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相互衔接。
2、“以人为本,人水和谐”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给洪水留足出路,禁止缩窄河道,对治导线和堤距进合理的而进行确定。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按照河流特征和防洪保护需求,通过比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和措施,重视治理效果,处理好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分析山区河道规划治理问题摘要: 我国城市地区通过人工改造河道设施,基本上实现了水资源的持续性供应,带动了城市化经济产业的升级经营。
对山区河道进行科学地规划与治理,能够在保证水资源调度使用的前提下,降低河道结构病害的发生率。
同时,提高河道引导水流运动的规律性,使河床冲淤部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推动了山区原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于已经建成的河道设施,应定期进行必要的整修与改造处理,推动河道设施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山区; 河道规划; 特点治理; 综合措施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内容,需要不断改善水资源的河道治理规范。
只有综合对水资源进行调配才能够促进水资源的不断完善和流动的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在水资源工程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完善和不同程度地管理。
只有全面进行水资源的综合调度才能够将工程做到规范和科学合理。
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河道规范治理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同程度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山间河道的工程进度,只有适度对工程进行规范,规范各项工程的综合水平,才能将山间河道的治理问题进行解决。
1 关于山区河道的概况介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生态领域的环境问题在各个领域层出不穷。
因此在山涧河道的治理方面需要对环境保护问题更加重视,只有综合对各项问题进行考察才能够在河道安全的治理问题上不断增强力度。
山间河道具有地势险恶的特点,在治理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威胁,具体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1 复杂性我国的山区在地势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同程度进行综合考察,只有合理对工程进行考察不断改善工程在前期工作中的不同的程度的准备工作,山地地势条件复杂多变,在工程的进行中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只有全面对工程进行综合把握,才能够不断对地势进行考察和了解,完善工程在各项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促进工程的不断投产。
浅析山区河道规划整治卫甲(白族自治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671000)摘要:山区地形、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自然条件恶劣。
山区河道坡降陡,洪水洪枯变幅大,洪水冲刷力强,河岸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山区大部分生产力集中分布在河道两岸,发生洪灾往往给沿江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山区河道规划整治意义重大。
关键词:山区,河道,整治,云龙县沘江1山区河道特性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
河道一般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单点暴雨强度大,汇流历时短,洪水洪枯变幅大;河道坡降陡,水流流速快,河水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有的河道一次洪水后,推移质就填满了河床,再遇洪水,灾害损失迅速扩大。
河道岸坡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山区大部分生产力(乡镇、村庄、农田、交通、工矿企业等)集中分布在河道(江、河、溪、沟)两岸,洪灾往往给沿江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并加剧了其它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如地质灾害等,河道整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们必需不断地对山区河道的洪水特性、洪灾类型、灾害成因、整治措施进行认真探索,密切结合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土地利用与防洪规划,城乡建设与河道整治,治山治水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加大整治投入力度,分项、分部门、分阶段逐步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河岸滩涂,提高土地利用率。
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河道管护围,减少不利于河道行洪安全项目,把河道治好管好,达到整治河道,防治洪涝,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城乡经济的目的。
2河道整治问题在规划整治中,需要因地制宜,综合研究上下游、左右岸、主支流的相互关系,统筹规划,综合整治。
一方面在流域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
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
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浚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
《对山区河道规划治理问题的探讨》摘要。
本文阐明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意义,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标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指标选取的原则、方法和依据。
制定了滨海滩涂型、河谷滩地型和山地丘陵梯田型三种地貌型,水田一等、二等、三等和旱地一等、二等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标准指标体系,可供土地开发整理立项、规划设计和检查验收发展的最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人口的日益膨胀,以及对土地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经遭到相当严重的损害。
为此,联合国提出了“拯救土地,就是拯救我们自己”的口号。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特别是人均耕地资源相对贫乏,要以占世界不足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
而今土地资源退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xx 年全国耕地面积仍比xx年净减少61.73万公顷,耕地面积12761.5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10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全国2800多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警戒线的有666个,占总数的23.7%,这666个县级行政单位中人均耕地低于0.5亩的有463个,耕地的不足与对富裕生活的热心向往,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跨世纪的深切忧虑。
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对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这个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于xx年4月特发出了“中央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通知指出: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措施必须十分严格的,必须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采取治本之策扭转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
通知强调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浅论对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
发表时间:2018-05-21T11:52:28.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作者:杨琼
[导读] 摘要:文章笔者根据几个山区小河治理工程项目的工作实践,就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谈几点粗浅看法。
峨山县水利局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站云南峨山 653200
摘要:文章笔者根据几个山区小河治理工程项目的工作实践,就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谈几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山区河道;规划;治理
峨山县属珠江、元江两流域。
珠江流域径流面积500㎞2,元江流域径流面积1441㎞2。
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猊江、练江、绿冲河、莫车河、石邑河、舍朗河等;元江流域元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绿冲江、大龙潭河、甸中河、代念河、亚尼河、罗里河、水湾哨河、咱拉黑河、莫舍迭箐河、茂腊冲河、小河、河外河、文山河、高城小河、他扎河、海未河等。
峨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地理环境形成了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平衡,河道水灾频繁发生,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
近年来,国家投入资金对中小河道进行了治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城、化念坝子和甸中坝子的防洪压力,但是山区小河的行洪安全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峨山县河段两岸植被覆盖逐年减少,河道靠山坡一岸多数地段为旱地和水土极易流失的坡耕地。
河道蜿蜒曲折,洪水位高,洪枯变幅大,冲刷力强,河堤年久失修、淤泥堆积、河道阻塞、河床变窄抬高,防洪标准低,而大部分村庄、良田又恰恰集中分布在河溪两岸,每年雨季,都会出现洪水漫溢河堤,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给沿岸人民群众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研究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工作尤其重要。
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山区河道的洪水特性、洪灾类型、灾害成因、治理措施进行认真探索,密切结合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土地利用与防洪规划,城乡建设与河道整治,治山治水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分项分部门分阶段逐步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河道滩涂,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项目,把河道治好管好,达到治理河道,防治洪涝,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城镇乡村建设的目的。
实践证明,要治理好山区河道,无论在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在实施阶段,都必须根据山区每一条河道的具体情况,如历史洪水、成灾原因、灾害性质、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地形地质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出基本完整、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达到河道治理费省效宏,事半功倍的目的。
我就谈谈在规划治理中的几点肤浅认识:
1掌握河流特性,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山区河流,水文条件、水力要素情况复杂。
一般情况下,流域面积都比较小,流程短,汇流时间段,河道比较大,汛期洪水暴涨暴落,枯区流量很小,有的基本断流,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压力的时间不长,但一遇洪水,水流速度快,冲刷力特强,推移质多,有的河流一次洪水后,推移质就填满了河槽,再遇洪水,灾害损失迅速扩大。
所以在规划治理中,要因地制宜,综合考察上下游、左右岸、甚至整个流域的相互关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
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
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沉沙库,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导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
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
在规划中,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尽量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
尤其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要特别慎重。
河道截弯取直后,既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又加剧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往往前功尽弃;扩宽河道堵口,虽然能够增大下泄流量,减轻上游的淹没损失,但对下游的淹没损失可能更大,往往顾此失彼。
因此,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必须认真调查,充分研究,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采取多方案比较,确定出科学的方案,设计合理的断面达到治理的最佳效果。
2堤线布置
区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堤线布置,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总体规划,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
要确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一般以城镇、集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口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
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调整好河势和流向,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河道治理尽量维持现有河道断面,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平面形态保持河道蜿蜒性。
针对主河槽有宽浅式、窄深式的特点河道分为主河槽及护坡两个部分,具体尺寸可结合河道现状和河道行洪要求确定。
河道尽可能使河床开挖回填工程量较小的情况下,维持现有天然河道。
并通过生态修复营造出一个别具一格、极具观赏的原生态河道。
根据河床地形及地质资料、两岸农田布局,充分考虑安全、经济、生态等基本要求,将疏浚河道和加固河堤相结合,主河槽河堤两岸尽量保持一定宽度的护坡。
河道岸线布置尽量避开两岸泵站等各种建筑物。
断面上既要确定河床断面即堤距,又要拟定河堤护岸的断面型式,还要提高堤防护岸迎水面的防冲能力。
3确定堤防的高度
山区河道堤防高度的确定,主要应根据保护对象、堤防等级先确定设计洪水标准,按照设计标准,确定洪水流量和洪水位,再加上一定的堤防安全超高来拟定堤防高度。
我国《防洪标准》规定一般城市、工矿区、保护耕地面积小于三十万亩的采用十年到二十年的设计洪水标准。
实践中,加上历史调查洪水,结合实际,综合平衡考虑。
在山区保护耕地面积都比较少,一般在几百亩左右,上千亩的很少,根据山区河流的特性、社会经济状况和效益情况,首先考虑以防冲为主,设计标准不宜过高,一般按五到十年的洪水标准设计,结合保护对象的地面高程加一定的超高确定堤顶高程,比较适宜,可避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4确定堤身的结构型式
山区河道堤身结构和型式,应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既要经济合理,又要安全可靠。
河道横断面基本型式为梯形,根据河道走向,堤防断面形式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型式:(1)重力式挡墙,主要布置在河床现状较低的河段,采用M7.5浆砌石重力式挡土墙形式,顶宽控制在500~600mm,迎水坡1:0.3,背水坡1:0.2,根据冲刷深度计算堤防基础埋深,一般不低于800mm,这种形式简便,有利于群众施工,但工程量大,水流条件差(2)仰斜式挡墙,采用M7.5浆砌石重力式挡土墙形式,顶宽控制在600mm,迎水坡1:0.7,背水坡1:0.4,根据冲刷深度计算堤防基础埋深,一般不低于800mm,这种形式水流条件、稳定性均好,投资省,同时减少了工程量,但施工技术要求高,需要专业队伍施工。
(3)梯形复式断面,一般5年一遇洪水下采用浆砌石护岸,5年一遇标准以上采用混凝土网格草皮护坡,浆砌石护岸墙顶宽在500~600mm,迎水坡1:0.5,背水坡1:0.3,根据冲刷深度计算堤防基础埋深,一
般不低于800mm,上部护岸混凝土护岸铺设预制C15混凝土草皮砖,这种型式护冲性能可满足河道流速抗冲要求,具有较好的护坡及生态效果,并且投资基本合理,是目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型式。
5施工质量问题
堤防工程施工,首先要制定严密的施工计划,要切合群众施工和专业施工相结合的实际,充分利用群众力量投入治河建设,但必须注意施工安全,搞好施工管理。
其次是工程质量问题,应重点做好关键部位的施工,一是基础一定要嵌进新鲜完整的基岩或者超过不冲深度,通过技术检验合格后才下基础;二是砌筑砂浆应严格按设计配合比搭配,并拌合均匀,保证砂浆强度;三是对河道转弯的凸岸浆砌时要提高砂浆标号或增大河堤断面尺寸,提高抗冲强度和稳定性;四是要把堤身建成一条光滑的曲线或者直线,不能成为折线,影响流态。
财力许可的地方,还可对堤顶以砼压顶整平,迎水面勾缝或抹面,以改善水流条件。
工程结束后,还应清除残留在河槽内的废弃物,恢复施工中坡面取石造成的创面,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搞好堤防工程绿化,保护生态环境。
6总结
在对山区河道治理时不但要综合考虑以上几点,工程治理后,还要根据山区的气候和地理特点,以灌木、乔木及草皮等植被类型立体的特征进行合理搭配,构造人工生态体系,形成自然景观,达到抵御洪水、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并展现河岸景观的特色和风貌,提升整个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