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格式:ppt
- 大小:527.00 KB
- 文档页数:29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进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进展产生了重大阻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白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明白得“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进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阻碍。
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缘故。
用资料分析法明白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明白得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固社会、进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进展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明白得及其对后世的阻碍。
四、教法与学法1.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摸索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2.教法选择:为鼓舞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题,采纳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3.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因此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看,善于摸索的学习适应,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知识结构】一、从“无为”到“有为”(略讲,学生可根据导问题自行解决)1.汉初:无为而治①原因: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④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⑤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积极:生产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诸侯势力日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汉武帝时:“有为而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学习)①背景:即汉初“无为而治”造成的影响,积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可能性,消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必要性。
②表现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军事上三次出击匈奴,消除边患;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详讲)1.董仲舒的新儒学: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注意与战国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加以联系)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理解其目的)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③“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二、儒学成为正统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②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根本原因)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略讲,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解决)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④兴办太学;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归纳)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
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存在的。
翦伯赞认为,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被当作邪辟之说受到抑压,而儒家学说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
《中国通史纲要》写道:“武帝即位不久,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上维护‘大一统’的任务,就是要求树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
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推崇儒术,罢黜百家以外的学派,只有通晓儒学的人才能做官。
从此,儒家经典逐渐成为学者们的主要教材,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张传玺也指出,西汉前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亦很活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董仲舒就指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
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翦伯赞、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存在的。
郭志坤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放宽思想限制的政策”,但“当时只是道家的思想武库里寻找无为而治的思想来作治国安民的法宝”,到“吴楚‘七国之乱’,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局限性,这就迫使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兼合诸说’的措施,寻求更加适应统治的思想。
”董仲舒“所鼓吹的儒术跟原始的儒家思想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已经糅合了各家各派的主张,成了‘博采百家,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它兼顾了各方,顺乎时务,也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得心应手的思想统治工具。
”“董仲舒所提的‘罢黜百家’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了,但实际上‘百家’并没有罢黜。
相反,汉武帝的指导思想是博采百家,运用各家各派学说的长处,加以综合利用”,即“汉武帝所独尊的儒术,实际上是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各家各派思想的封建专制理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1.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对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的糅合〔材料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
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解读】《董仲舒传》是记载董仲舒生平的著作。
《春秋繁露》为董仲舒所著,十万余言,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很大参考价值。
以上资料反映董仲舒天下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而且董仲舒思想主要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
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这就把道家思想中道借用过来。
不过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中的根本原则,这与先秦道家所讲的“道”是有区别的。
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阴阳即为无意志的表现,阳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是天刑罚的表现。
因为天是尚德不尚刑的,因此阳为主,阴为从,阳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阴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由阴阳而产生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也是天的五种行为,如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胜: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体现天的刑罚。
用阴阳五行产生的季节变化也体现了天的意志,这样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借用过来,而且阴阳五行都有了道德属性,有意志、有目的。
董仲舒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2.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方于正,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
……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其正所为,正王道之端称。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点导析】1. 考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重点: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难点: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方法导拨】1.如何理解西汉初年“无为而治”?首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指的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情形看实施“无为而治”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看“无为而治”对西汉所产生的影响。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它并不是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里的儒学“新”在哪里;“独尊儒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然而,汉武帝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还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要点导学】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国力日盛。
2.有为:西汉初年,尽管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但是仍然潜伏着危机,如: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北部边境的______为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