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
- 格式:ppt
- 大小:8.53 MB
- 文档页数:37
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种群和群落都是生物学领域中常提到的概念。
它们是一种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数量及
其相互作用的定量反映。
其中,种群是由物种的单个个体组成的群落的一部分,它们正在
相互竞争、互补、共生和适应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以建立起自己的生存体系;群落是指
一定区域内种群之间以及种间的的各种形式的互动,它包括植物和动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各
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有着不同的表征方式和功能。
一个种群是由一
个物种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通常具有相似的技能和结构,因此可以彼此交流;而群落
则是一整个生物复杂系统,除了一个物种的种群外,它还包括其他物种,例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形成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
种群和群落的交互是由一系列生态过程控制的,因此可以理解为一个共存的协作体系。
为了促进种群或群落的繁殖和发展,这些生态过程必须接受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
以保证其有效生存。
例如,一个种群发生变化时,其群落中其他物种也会受到新的生态壁
垒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增加其他物种的特定生存不利因素,导致群落内的多样性降低。
因此,种群和群落一直都是生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日常演化影响着整
个生态系统的局势,从而恰当地传达出物种组成和应对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此外,种群演
变和群落发展也有助于实现生态系统恢复平衡,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
第二节种群与群落一、生物种群(一)种群的概念每一个生物群都是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占据着一定的分布区域,这些同类的个体就是种群。
种群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由个体组成,但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结合而成的整体,种内个体可以交配、繁殖,具有交换遗传信息的能力。
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特征,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这些特征个体私不具备的。
一个种群有三大基本特征:⑴空间特征种群具有的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型式。
⑵数量特征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动。
⑶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
种群可大可小,大可以使超越国界的大型群体,小可以是池塘里的某一种鱼,甚至是实验室里的一种实验动物群。
(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中的种群大小,通常以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来表示。
在自然界,动物种群密度在数量上变动范围很大,如节肢动物在每平方米的土壤中可达数十万,田鼠每平方米最多几个,而鹿等大型哺乳动物可能每平方千米也不到一只。
2、种群分布型式种群密度与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型式密切相关,种群分布型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随机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和集群分布型。
(补图形)随机分布型指个体出现是随机的、偶然的、不固定的分布形式。
如潮间带(涨潮时被潮水淹没,落潮时露出的地带)的小蚌蛤由海潮冲刷呈现这种分布;昆虫的幼虫在密度较低时也多呈随机分布。
均匀型分布是指种群内个体之间呈等距离分布。
均匀分布在自然界并不多见,它一般发生在分布上阻碍较小的环境,或者由于种内斗争势均力敌,多个体保持大小相似的生存小圈的情况,人工栽培的植物多呈此分布。
集群分布是指种群内个体常集合成一定数量的个体群。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分布型式。
这种分布有利于种内个体自由交配、共同觅食、防止敌害等。
在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中非常普遍。
人类也是集群分布型的典型。
3、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个体的年龄分布情况,除了一年生的昆虫等一些短世代的动物不存在不同的年龄分布外,一般动物种群都有特定的年龄结构。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一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形成的一组个体,而群落则是指各种不同物种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形成的生态系统。
在高一生物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点,本文将就此进行阐述和梳理。
一、种群种群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它由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组成。
种群的数量、结构和分布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种群的数量: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通过种群增长率来描述,包括指数增长、对数增长和稳定增长等。
2. 种群的结构:种群的结构可以分为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大小结构等。
年龄结构反映了不同年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性别结构反映了不同性别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而大小结构则反映了不同体型大小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
3. 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分布可以分为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相对均匀,聚集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呈团状分布,而随机分布则是指个体在空间上分布没有明显规律。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种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物种间通过相互作用和依赖形成生态链和食物网。
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1. 群落的组成:群落中的物种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是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植物;消费者是指依赖其他生物为食物来源的动物;分解者则是指分解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的细菌和真菌等。
2.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可以通过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相对丰度等来描述。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物种多样性则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种类和相对丰度,而物种相对丰度则是指群落中各个物种相对于总体的数量比例。
3. 群落的功能:群落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位分化。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路径,包括光合作用和食物链等;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群落中的循环过程,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生态位分化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对资源的利用和生存方式的适应。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种群是指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在特定地区内的总体,而群落则是不同物种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生态共同体。
在生物学中,种群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单元。
种群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变异和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在一个种群中,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例如食物、栖息地和配偶。
竞争可以导致种群中个体数量的调节和资源的分配。
合作是指个体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相互协作,例如群居动物之间的社会行为和协作繁殖。
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共同体。
在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
竞争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例如食物和栖息地。
捕食是指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的关系,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
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和共同生活的关系,例如共生菌和植物根系之间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的数量、密度、结构和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生物个体和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
这对于生物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生物个体和物种在特定地区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可以揭示生物个体和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
这对于生物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种群与群落一、种群(一)概念: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二)种群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单位空间内(面积或体积中)个体的数量称为种群密度。
(个/m2、km2、m3)(2)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标志重捕法(动物) 2.样方调查法(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捉放法)。
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概念: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
意义: 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素.3、年龄组成(1)概念: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衰退型:特点是老年期个体数目较多而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少。
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增长型:特点是幼年个体大量成长为成年产生后代,老年个体死亡的少,出生的比死亡的多,种群的个体数越来越多。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1)概念: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性别比例也一般分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型: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
知识点18种群和群落讲解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组织形式和相互作用关系。
群指的是同一种或不同种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总体,而群落则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物种组成的群体。
1. 种群(Population):指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总体。
种群具有相同遗传特征,能够相互交配并繁衍后代。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密度和分布都是种群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3. 群体(Aggregation):指在其中一区域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群体形成的原因可以是为了追求食物、避免捕食或者繁殖。
4. 群集(Clumping):指物种个体在空间上聚集成簇的现象。
群集行为常见于同一种个体之间的繁殖和狩猎。
5. 随机分布(Random Dispersal):指物种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呈无规律的情况。
随机分布常见于资源丰富、环境均匀的情况下或者是没有空间和社会限制的情况。
6. 均匀分布(Uniform Dispersal):指物种个体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的情况。
均匀分布常见于资源稀缺或者个体之间存在领地争夺的情况。
7. 聚集分布(Clumped Dispersal):指物种个体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的情况。
聚集分布常见于资源分布不均匀或者个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互相吸引的情况。
8. 群居(Colony):指一种特定生活方式,多个个体聚集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分配。
群居常见于社会性昆虫如蜜蜂和蚂蚁。
9. 动物群(Herd):指一群相同物种的动物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内进行集群行为。
动物群主要是为了避免捕食者和提高觅食效率。
10. 细胞群(Cell Colony):指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
细胞群常见于细菌、藻类和真菌等单细胞生物。
11. 鸟飞群(Flock):指一群鸟类在飞行时保持一定间距并呈现协调的集体行为。
鸟飞群有助于避免碰撞和提高集体防御能力。
12. 鱼群(Shoal):指一群鱼类在水中保持一定间距并具有协同行为。
鱼群可以提高觅食效率和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种群和群落的例子
群落和种群都可以在自然界中发现,它们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生物
学概念。
种群是一群有关系的个体,它们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物种。
种群中的个体具有相似的生物特征,并且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
一
个种群通常是具有某些共同生物特征和相似行为的自然形成的一群个体。
例如,一个鸟类种群可能包括所有这一特定物种的成员,他们可
能是同类型的、分布在一定范围内的或者是在某种类型环境中生活的。
而群落则是一种更大的生态概念,它可以涵盖一个或多个种群。
在一个群落中,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物种,个体可能会有移动或排斥
的一致性行为。
这些物种之间可能会有食物链的联系,也可能因空气
或水温的变化而受影响。
群落是一组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它反映了
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复杂关系。
例如,一个森林、一片牧场,它们都
会有丰富的动植物群落。
群落和种群都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形成组成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
例如,世界上有许多水域自然公园,这些水域中通常会有多种生
物种群,而这些种群也可以构成全局的群落个体,它们可以联系起来
构成水域的生态系统。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发现于海洋、河流、湖泊、沼泽等水域。
总之,群落和种群可以说是自然界中有关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概念,它们对人类来说也是重要的科学理论和哲学观点。
它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自然生态系统,进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地球上物种彼此和谐共存。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常用的一些概念,用来描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高一生物学学习中,了解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非常重要,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物学上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一个种群通常由一群具有相同特征的个体组成。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种种关系和相互作用。
1. 种群的特点种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同一物种:种群中的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 同一地域: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相互靠近的地理区域内。
- 交配: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交配,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 互相影响: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合作、捕食等相互作用。
2. 种群的增长与变化种群的增长和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 出生率: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会随着出生而增加。
- 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会随着死亡而减少。
- 迁移率:个体的迁移会改变种群的数量和分布。
种群的增长和变化可以用数学模型来研究,例如指数增长模型和Logistic模型等。
3.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种群密度的大小会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重要影响。
- 疏密分布:种群密度高,个体分布比较密集;种群密度低,个体分布比较疏散。
- 影响因素:种群密度受到环境因素、资源可利用性、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 适应性变化:种群在不同密度下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例如个体大小、生长速率等。
二、群落群落是指生态学上不同种群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区域内。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1.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个种群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这些种群之间以及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和关系。
2.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描述了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组成、数量和分布。
群落的结构可以通过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等指标来衡量。
- 物种数量: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种群(population)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例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或同一树林内的杨树。
popul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populus,原意为人群,在昆虫学中译为虫口,分类学家译为居群,生态学家普遍译为种群。
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是根据人们的需要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组合在一起,所以农田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离开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年生态系统所替代。
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构成群落的每个生物种群都需要一个较为特定的生态条件;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食物和种类等。
所以群落中的每个种群都选择生活在群落中的具有适宜生态条件的结构层次上,就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结构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之分。
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对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如森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就比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高得多。
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群落内部的生态位就越多,群落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就相对不那么激烈,群落的结构也就相对稳定一些。
种群:1.太湖中所有的草鱼 4.浙江校园里所有的樟树 6.人口普查的调查对
象
群落:2.长江中左右的生物 3.天目山上的所有植物 5.杭州西溪湿地所有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