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声现象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章光现象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知识第一章机械运动1、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有四个步骤:看、放、读、记。
看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放置刻度尺时要保持平行和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垂直视线并准确读出分度值和估读值,最后要记录测量结果并注明单位。
2、测量误差与测量错误不同点。
测量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包括仪器不精确、测量方法粗略、环境因素等客观因素和观察者估读时的主观因素。
而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读数粗心大意等造成的。
测量误差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更合理的实验方法等方式降低误差。
3、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更合理的实验方法。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包括化曲为直法、滚轮法、累积法和等量代换法。
化曲为直法是将软线与待测曲线重合,再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滚轮法是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录滚动的圈数,待测线的长度就是圈数与滚轮周长的乘积;累积法是测出多个相同物体的总长度再除以个数;等量代换法适用于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的规则几何体的某些长度,如圆锥的高和球体的直径。
5、平移法是一种测量方法,适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
例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可以使用直角三角板将其平移到刻度尺上进行测量。
6、为了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需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即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来确定,以使描述运动状态简单明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直线与角1. 定义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了解直线的性质。
2. 知道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3. 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弧度。
4. 学习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
第二章:平行线与平面1. 学习如何用直尺和圆规做等分线段、垂线、平行线、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
2. 理解平行线与转角的关系,学会证明平行线与转角的基本性质。
3. 掌握平面的概念,理解平面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4. 学习如何判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垂直和交叉。
第三章:三角形1. 知道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2. 掌握三角形内角的和定理和外角的性质。
3. 学习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和AAS。
4. 理解三角形中的全等概念,学会判断和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第四章:四边形1. 知道四边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矩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 掌握矩形、正方形和菱形的性质,包括边长、对角线、内角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的关系、内角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4. 理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学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
第五章:图形的变化1. 了解图形中的平移、旋转、翻折和对称等基本变化。
2. 学习如何用折纸法进行图形变化。
3. 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学会判断和证明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4. 掌握相似图形的计算方法,包括比例尺和相似比的计算。
第六章:数的运算1. 复习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学习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包括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
3. 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包括百分数与分数的转换。
4. 学习用图形表示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关系,包括数轴和百分数相应的阶梯图。
第七章:方程与不等式1. 知道方程和不等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包括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算规则。
星球版(最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A、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B、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D、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 E、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F、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G、水田和旱地(耕地类型)的分界线; H、河流结冰期与非结冰期分界线;J、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1.北方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位于二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大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2.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1. 人们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适宜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等农作物。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由黄河和海河冲积而成)称为“黄土地”,这里是我国冬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谷子的主产区。
2. 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我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和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有大同、神府等特大型煤矿,还有鞍山、迁安等大型铁矿。
3. 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气温不高。
4. 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②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③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④农业科技水平高。
东北三省种植业的特点概括为“大”(粮食产量大)、“高”(商品率高)、“优”(农作物品质优良)。
5. 东北三省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条件:(1)依托丰富的资源。
这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地位,工业分布靠近资源产地;(2)依托便利的交通。
铁路网密集辽宁省南临渤海和黄海,海运便利。
被誉为新中国“重工业的摇篮”。
1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2第二章声现象9.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21.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22.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23.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4第四章光现象2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计算机应用基础》各章知识点归纳大全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们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重要入门课程。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归纳一下这门课程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是首先要了解的。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对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输出的电子设备。
从早期的巨型机到现在的微型机,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几个阶段。
计算机的分类也有多种方式,按照性能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等;按照用途可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硬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
其中 CPU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的性能直接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存储器又分为内存储器(如内存)和外存储器(如硬盘、U 盘等)。
软件系统则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如操作系统(如 Windows、Linux 等)、语言处理程序等。
应用软件是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开发的软件,如办公软件(Word、Excel 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等)。
计算机中的数制和编码也是重要的知识点。
常见的数制有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进行数据存储和处理,而编码则用于表示字符、数字等信息,如 ASCII 码、汉字编码等。
第二章:Windows 操作系统Windows 操作系统是我们最常用的操作系统之一。
了解其基本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是桌面的认识,包括桌面图标、任务栏等。
掌握如何设置桌面背景、屏幕保护程序等个性化设置。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是重点,要学会新建、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文件和文件夹,以及如何设置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如只读、隐藏等)。
Windows 操作系统还提供了丰富的系统工具,如磁盘清理、磁盘碎片整理、系统还原等,要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维护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整数
- 整数的概念: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 整数的比较大小
- 整数的加、减法
第二章:长度和重量
- 厘米、分米、米的换算
- 克、千克的换算
- 重量的加、减法
第三章:图形
- 点、线、线段、射线和角的基本概念
- 直线和曲线
-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认识
第四章:时间和钟表
- 时间的认识:分钟、小时、天、星期、月份、季节、年- 钟表的认识:整点、半点、刻钟、分针、时针
- 时间的计算:已知起始时间和经过的时间求结束时间第五章:加减法
- 个位数加减个位数
- 十位数加减个位数
-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 进位与借位
第六章:分数
- 半和四分之一
- 分数的认识:分子、分母
- 分数的大小比较
- 分数的加减法
第七章:几何图形
- 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和比较
-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的认识和性质
- 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八章:数据和图表
- 柱形图、折线图的认识
- 数据的处理:最大值、最小值、范围
- 数据的统计:中心性数据、离散性数据、频数分布表
总结
本册数学内容包含整数、长度和重量、图形、时间和钟表、加减法、分数、几何图形、数据和图表等方面的知识点,是四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水平,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认识生物
1、生物分类
2、生物的基本特征
3、生物圈
4、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第二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
2、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3、细胞的基本结构
4、细胞的生活
第三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
2、组织、器官和系统
3、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的重要角色
1、绿色植物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植物的营养物质运输
4、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第五章人体生理卫生
1、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
2、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
3、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4、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第六章病毒、细菌和真菌
1、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2、病毒的特点和作用
3、细菌的特点和作用
4、真菌的特点和作用
第七章生物技术的运用
1、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2、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3、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章:生物和生态环境- 生物:植物、动物、人类- 生物栖息地:陆地、水域- 生物的分类:按栖息地分、按动物特点分- 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等- 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第二章:有昆虫的生活- 昆虫:蚯蚓、蜘蛛、蚂蚁等- 昆虫的分类:按生长状态分、按特征分- 昆虫的生活性和生存方式-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第三章: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中生物:鱼、蛙、龟、虾等- 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体的净化第四章:物体的运动- 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火车行驶的平稳、离心力撑伞、拉力捕鱼等- 滑行:风筝、滑翔机等- 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五章:磁与物的运动- 磁铁的特性:南北极、磁力线- 磁性材料:钢铁、镍、钴- 磁铁的用途:指南针、电铃、电动机、电磁铁- 物的运动:滑动、滚动和转动第六章:声音与物体的振动- 声的来源:声源、声响- 声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 声音的强弱、高低- 振动的产生:弹性形变、剪切形变、扭转形变- 振动的现象和应用第七章:光与视觉-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分散、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色彩:白光、三原色- 视觉的产生:眼睛的构造和原理、物体的颜色- 光的应用:光的反射、折射、光电效应、能源利用第八章:科学探究- 做实验的基本原理-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科学实验中的误差- 科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和处理- 科学实验中的观察和总结。
高三物理每章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三物理是学生们面临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大学入学考试的必修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门学科,我将对高三物理每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本文将按照章节顺序,系统地介绍和总结每章的重点知识,供同学们在备考时参考。
第一章: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其他物理学科的基石。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了解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以及力的运动学应用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力学的基础,对于理解后续章节的内容至关重要。
第二章:运动规律这一章主要介绍运动的规律和运动学的应用。
我们将学习到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以及平抛运动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相关的公式和运动图像,以便计算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三章:牛顿定律与平衡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牛顿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牛顿定律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原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将学习到受力分析和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第四章:力的作用和能量转化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了解到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能量转化的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功、功率和动能定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变化。
第五章:力学质点运动这一章主要介绍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我们将学习到质点的运动状态、位移与速度的关系以及加速度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描述质点的运动特性。
第六章:万有引力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到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和地球引力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质点的引力、行星运动的规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理。
第七章:静电场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静电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电荷和电场强度的关系、电场线和电势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电场的形成过程。
第八章:电流和电阻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到电流和电阻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七年级上册数学每章知识点本文章为七年级上册数学每章的知识点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
第一章:集合与运算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分类:空集、单元素集、多元素集3. 集合的常见运算:并集、交集、补集、差集第二章:整数1. 整数的定义:正整数、零、负整数2. 整数的大小和比较3. 整数的加减法:同号相加、异号相减4. 整数的乘法:符号规律、绝对值的乘积5. 整数的除法:除数为正整数、除数为负整数、商的符号规律第三章:代数式1. 代数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 代数式的值:给定代数式和变量的值,求代数式的值3. 代数式的等价变形:化简、展开、配方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第四章:方程与不等式1. 方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 方程的解:解代数方程、几何方程的问题3. 不等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4. 不等式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实际问题的解法第五章:初中数学常用公式与运算技巧1. 同底数幂的乘除法:指数的加减法2. 指数为0、1的规律3. 平方、立方及其根的运算4. 两项之积等于零的性质5. 四则运算的优先级第六章: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初步应用1. 点、线、线段、射线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 角的定义和分类:锐角、直角、钝角3. 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般三角形4. 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海伦公式5. 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和性质第七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数据的来源和分类:调查、统计、文献、实验2. 数据的整理方法:频数表、频率表、统计图表以上便是七年级上册数学每章知识点的总结,其中知识点还包括了一些例题和详细步骤。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还需不断进行巩固和练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数学,取得好成绩。
最新⼈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五章相交线与平⾏线5.1 相交线⼀、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中,相邻的两个⾓叫做邻补⾓,特点是两个⾓共⽤⼀条边,另⼀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互补;相对的两个⾓叫做对顶⾓,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性质是对顶⾓相等。
①邻补⾓:两个⾓有⼀条公共边,它们的另⼀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互为邻补⾓。
如:∠1、∠2。
②对顶⾓:两个⾓有⼀个公共顶点,并且⼀个⾓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个⾓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互为对顶⾓。
如:∠1、∠3。
③对顶⾓相等。
⼆、垂线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条直线叫做另⼀条直线的垂线。
3.垂⾜: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
4.垂线特点:过⼀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连接直线外⼀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内错⾓、同旁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
1.同位⾓:(在两条直线的同⼀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在两条直线的上⽅,⼜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叫同位⾓。
如:∠1和∠5。
2.内错⾓:(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叫内错⾓。
如:∠3和∠5。
3.同旁内⾓:(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叫同旁内⾓。
如:∠3和∠6。
5.2 平⾏线及其判定(⼀) 平⾏线1.平⾏:两条直线不相交。
互相平⾏的两条直线,互为平⾏线。
a∥b(在同⼀平⾯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线。
)2.平⾏公理:经过直线外⼀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
第五章其他图样表示法第一节视图视图包括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
基本视图和向视图是表达物体在基本投影面的整体外形,局部视图是表达物体在基本投影现上的部分投影,以简化作图;而斜视图则借助于平行于物体倾斜部分的投影面来获得倾斜部分的实形投影。
一、基本视图1、基本视图的形成:把机件放入正六面体中,分别从前、后、左、右、上、下向六个基本投影面投射,所获得的六个视图,称为基本视图。
2、基本视图的配置:按六个基本视图的展开方法和配置关系配置时,一律不注视图名称。
3、基本视图投影规律:主、俯、后、仰四个视图长相等;主、左、后、右四个视图高平齐;俯、左、仰、右四个视图宽相等。
除后视图以外,各视图的里边(靠近主视图侧),均表示机件的后面,即“里后外前”。
4、基本视图的选择与绘制:基本视图主要用于表达机件在基本投影面上的外部形状。
在绘制机件图样时,应根据机件的结构特点,按实际需要选用视图。
一般应优先考虑选用主、俯、左三个基本视图,然后考虑其他基本视图。
即可用最少的视图,完整、清晰,又不重复的将机件表达合理而清楚。
国标规定:在完整、清晰地表达机件各部分形状的前提下,力求制图简便;视图一般只画出机件的可见部分,必要时才画出其不可见部分。
二、向视图1、可以自由配置的视图,它是基本视图的移位配置。
2、向视图需要标注。
方法是在向视图的上方标注与相应投影方向一致的大写拉丁字母。
三、局部视图1、将物体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视图称为局部视图。
局部视图可视为某一基本视图的一部分。
2、局部视图可按基本视图的配置形式配置(可省略标注),也可按向视图配置形式配置并标注。
3、局部视图画法:局部视图的断裂边界应用波浪线或双折线表示,当所表示的局部结是完整的,且外轮廓线又成封闭时,波浪线可省略不画。
四、斜视图1、将物体上倾斜部分向所选用的与其平行的新投影面投射所获得的能反映倾斜部分实形的视图称为斜视图。
2、斜视图的投影面不平行于任何基本投影面。
高中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多个章节的知识点,才能够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思维框架。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章:函数与导数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奇偶函数与周期函数-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2. 导数与导数的应用- 导数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函数的导数与图像的关系- 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物理应用第二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 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2.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与应用-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步骤- 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第三章: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1. 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与正切函数 - 三角函数的周期与图像-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2. 解三角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解直角三角形与一般三角形- 航向与三角函数的应用第四章:平面解析几何1. 向量的概念与性质- 向量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向量的线性运算与数量积- 向量的几何应用2.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应用- 点、直线、平面的性质- 圆与椭圆的性质与方程-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五章:数与函数的应用1. 数列与函数的模型建立- 序列与数列模型的建立- 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建模- 数据处理与统计2. 几何与数据处理的应用- 函数的图像与几何问题- 数据处理与统计的相关概念与方法 - 概率与统计模型的建立第六章:立体几何1. 空间几何图形的性质与计算- 空间中的点、直线、面的性质- 空间几何体的计算公式- 空间几何模型的建立2. 空间解析几何的应用- 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几何图形的投影与旋转- 空间几何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高中数学涵盖了函数与导数、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平面解析几何、数与函数的应用以及立体几何等多个章节的知识点。
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 自然环境差异。
- 气温: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 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
- 地势: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2. 人文环境差异。
- 农业: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西部以畜牧业为主,如内蒙古高原的三河马、三河牛;东部以种植业为主。
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以小麦种植为主。
- 人口、城市、交通线: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交通线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城市较少,交通线相对稀疏。
-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二、四大地理区域。
1. 划分依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 分界线及主导因素。
-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秦岭 - 淮河一线。
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和降水)。
- 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主导因素是降水。
- 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区:青藏高原边缘线(昆仑山 - 祁连山 - 横断山脉)。
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与农业。
1. 黑土地黄土地。
- 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 - 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广布;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被称为“黄土地”;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 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七年级归纳每章知识点生物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
在中学教育中,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科目之一,也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和生命的学科。
本文将对七年级生物学课程中的每章知识点进行逐一归纳。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本章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种类的生物及其重要性,包括细胞、生物分类、树木的结构和植物光合作用等。
第二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本章主要涵盖细胞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了解细胞组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器的功能以及细胞的生物学意义等。
第三章:基因基因主要是指对遗传信息的控制和传递,它可以从父母传给下一代。
本章介绍了基因的概念及遗传规律。
学生需要了解遗传规律,如孟德尔的遗传原理、基因配对和基因突变等。
第四章: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物种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本章主要涉及生物进化的理论、种类和证据等。
学生需要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演化的证据和自然选择等。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体系,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关系。
本章涉及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种类、生态平衡、生态足迹和生态保护等。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如氧气循环、生态问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六章:人体系统本章主要涵盖了人体的不同系统。
学生需要了解如何学习人体系统,如骨骼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以及这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总结七年级生物学课程涉及到生物的各个方面,包括多样性、细胞、基因、进化、生态系统和人体系统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生命。
七年级数学每章知识点归纳七年级的数学学习内容较为基础和简单,掌握好每章的知识点十分重要,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为每章的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小数与分数
小数与分数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本章主要讲解小数和分数的相互转化,还有小数加减练习等。
第二章:有理数
有理数是数学中的概念,使我们能够处理负数,进而更好的研究数学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等。
第三章:代数式的计算
在这一章里,我们需要学习代数式的常识和计算,习惯变量的概念,能够应用代数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一次方程式
本章主要内容为一次方程式的规则和解法,能够熟练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代数声音、代数长度等。
第五章:图形的性质
图形是数学中的一大内容,主要涉及图形的性质,如图形的分类,比例关系,图形的圆和三角形,多边形等。
第六章:周长、面积和体积
周长、面积和体积是数学中的常见计算方法,本章内容主要围绕着计算圆和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计算体积。
第七章:统计与概率
统计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主要内容包括整理数据、绘制图表等。
概率则是统计的延伸,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发生某件事情的可能性。
以上为七年级数学每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每章内容都各不相同,相互之间不可缺少。
掌握好这些知识点,不仅能够顺利通过考试,还能为将来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1、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
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二、可遗传的变异
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
(基
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
) (1)诱发因素可分为:
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生物因素(某些病毒)。
(2)基因突变的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
(3)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1、类型: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Ⅰ后期)
b、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减Ⅰ前期)
3、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3)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
②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
(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
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育种方法小结
秋水仙素作用原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四、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
2、人类遗传病类型
(1)单基因遗传病
概念: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类型:显性遗传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显: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遗传病 伴X隐:色盲、血友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苯丙酮尿症
(2)多基因遗传病
概念: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常见类型: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概念: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常染色体遗传病 结构异常:猫叫综合征
数目异常:21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
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 型,患者缺少一条 X 染色体)
五、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
2、遗传咨询:
六、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 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需要测定22+XY 共24条染色体。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
1、概念: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 重组技术。
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意愿,把 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原理:基因重组
三、基因工程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黏性末端)(黏性末端)
(1)特点: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2)例子:EcoRI限制酶能专一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
注:黏性末端即指被限制酶切割后露出的碱基能互补配对。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1)作用:将互补配对的两个黏性末端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DNA分子。
(2)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
3、基因的运载体
(1)定义:能将外源基因送入细胞的工具就是运载体。
(2)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四、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
检测和鉴定
五、基因工程的应用
1、基因工程与作物育种:转基因抗虫棉、耐贮存番茄、耐盐碱棉花、抗除草作物、转基因奶牛、超级绵羊等等
2、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溶血栓剂、凝血因子、疫苗
3、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超级细菌
第7章生物的进化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①地球上的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1.主要内容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生物进化的原因(即适应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历史贡献:对神创论造成冲击
3.局限性:缺乏证据,多为主观推测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局限性:
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种群: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①按定义计算:
例1: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则:
基因型AA的频率为30%;基因型Aa的频率为60 %;基因型aa的频率为10%。
基因A的频率为 60%;基因a的频率为40%。
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½杂合子频率
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 、基因型为aa 的个体占10% ,则:基因A的频率为60%,基因a的频率为40%。
答案: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5、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6、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物种: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隔离
类型:生殖隔离;地理隔离
3.物种的形成过程:
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种群小的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新物种
3、物种的形成:
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⑶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四、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1、地球上的生物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2、真核细胞出现后,出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从而出现了有性生殖,使由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量大大增加,所以生物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五、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