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新航标大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突破
- 格式:ppt
- 大小:3.81 MB
- 文档页数:60
提分攻略3 条分缕析,突破论述类“3大题型”(对应学生用书第4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技法点拨][典例剖析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②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对应A项)③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①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②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③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对应B项)①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②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③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④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⑤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⑥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⑦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题,很多考生谈之色变,避之如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读懂文本是关键,在阅读文本时,我们要具备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
一、泛读,即勾画意识。
圈画观点材料,落实结构层次。
1.圈注论点句。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即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即所谓的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2.圈注论据句。
论据有两类,一类是选用的事例、数据、史实;一类是道理、格言、原理等。
这些往往紧跟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后,起支撑论点的作用。
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述文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总分等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
二、精读,即逆向阅读意识。
紧扣绾结,因题读文,找出对应处。
精读是对文章与题目的“绾结处”进行的精细阅读。
这遍阅读,须仔细比对,从试题到文本,确定考题中的每一项在文中的对应处,并在文本中做出明显的标识,并力求找出题目设置的干扰项,确认排除依据。
三、串联,即迅速串联文本大意,理清论证思路。
文本读完后,再根据思考的问题和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更利于做好论证选择题。
【读文示范】请利用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分析理解2018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
信息筛选题——确定信息源,排查设误点突破点一精准读文,确定信息源,比对分析[典例]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思维流程]根据【读文示范】中的文本分析,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17)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
学界一般将其对分为两条线路:“南海丝路”与“东方海上丝路”。
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
实际上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提到,齐国与朝鲜做生意,进口朝鲜的“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多指虎豹的皮)、毤服(即皮衣)”。
齐国还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
考古资料证实,来自齐国的物品主要发现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境内,而在朝鲜半岛北部见到的则主要是来自燕国和赵国的物品, 至秦代,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史记》记载,徐福两次率大规模船队东渡,人员和货物中有懂各种技艺的工匠和五谷种子等。
近年来,中韩日三国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航海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对徐福船队的去向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其从山东半岛启航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南下至日本列岛的东渡路线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今韩国南部一带和济州岛有许多关于徐福寻仙求药的传说,日本自古以来也有许多徐福的传说,我国南北朝时期及唐代的许多史料也都提到徐福到了日本。
汉代至隋唐时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通畅。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和《新唐书·地理志》还详细记载了古代中、韩、日海上航路的具体路线,即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海,经庙岛群岛,到辽东半岛后,再“循海岸水行”,沿海岸线南下至朝鲜南部沿海,过日本对马岛,至日本九州的海上航路。
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实际上也是贸易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
唐代官方的“朝贡贸易”使东亚对中国商品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大批的民间商团加入了利润丰厚的中韩日海上贸易。
随日本遣唐使团入唐的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载有许多民间商船活跃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之间的海上航线上,其中还特别提到了朝鲜半岛新罗国的地方官员张保皋开展中韩日贸易的情况。
限时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
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
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
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
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
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
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
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
专题一命题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这个“身”字到底是怎么回事?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胖子的写照吗?当人们仔细看那些最古老的“身”字时,就会发现很多,啊,可以说绝大多数,脖子上肚子上都有一个凸出的小点。
如果看作肚脐的话,它的位置就错得离谱了。
古文字的创造者可不是毕加索。
但是人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它是一个孕妇的形象,小点表示孩子,那就合乎逻辑了,啊,几乎是漂亮。
有什么能把“身”这个概念描绘成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更好呢?当肚子里有了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时,确实身子会感到很沉重。
如果这种解释正确的话,解释金文中的“身”字大概就有可能了。
它不仅再现了孕妇沉重的肚子,还表现了乳房。
有趣的是,中国人使用“有身子”这句话表示怀孕了。
材料二:符号“卍”或者“卐”,不论左旋还是右旋,在西藏通称为“雍仲”。
雍仲符号,可以说是青藏高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和最为常见的图案之一。
雍仲符号并不仅为西藏的高原文明所独有,在地球上的许多古老文明都曾经流行过这个符号,至少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雍仲字符,不仅是人类最古老的原始图案之一,也是青铜时代乃至文明时代仍然经久不衰的吉祥图案。
雍仲符号在人类活动早期几乎同时出现于世界上的不同区域,关于它所象征的内涵与意义,尤其是关于该符号的起源猜测,同样多元。
迄今为止,关于雍仲符号的起源,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可归于三大类:第一类认为雍仲源于天体或自然崇拜;第二类主张雍仲与生殖崇拜有关;第三类更倾向于认为雍仲字符起源于某种动物图腾或动物崇拜。
仅第一类天体或自然现象的解释,又可细分为如下几种观点:一、雍仲符号纹样可能从太阳图案演变而来,认为图像象征或源于“太阳崇拜”或“日神崇拜”,例如中国目前所知最早出现雍仲符号的湖南彭头山文化,其符号与日月崇拜相关。
二、认为雍仲符号象征着风雨或雷电等自然现象,例如在美洲印第安文化中,雍仲符号便是象征着风神与雨神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