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的网络通信架构及关键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5
智能电网的架构与实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
智能电网作为电力系统智能化改造的核心,其架构与实现方式也备受关注。
一、智能电网的概念智能电网是基于现代信息通信、计算技术和电力系统控制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电力系统。
它实现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多种信息交换方式实现了电力系统内外的协同,使得电量的产生、传输、分配、使用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管理。
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从集中式向分布式方向发展的产物,它不仅可以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营成本,还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供应效率。
此外,智能电网还可以为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了对多种能源的有效整合。
二、智能电网的架构智能电网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低压侧接入网、高压直流输电网、高压传统交流输电网、低压侧配电网,以及智能电表和电力负荷管理系统。
其中,低压侧接入网是智能电网的起点,它可以接受来自电力系统外部的能量输入,并在接入网中进行分类、标识和记录。
高压直流输电网是智能电网的骨干部分,它在电力系统的输电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传输效率,使得能量的损失减少。
高压传统交流输电网则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它可以通过多种电力调节技术实现稳定运行。
低压侧配电网则是智能电网的终点,它可以根据需要对电能进行直接的分配,将电力资源分配给不同的用户。
智能电表和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作为智能电网的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电能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电力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智能电网的实现为了实现智能电网,需要同时推进多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
其中,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管理,大数据则可以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电力系统的预测、监控和调度能力。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设备的监测和管理,从而提高电力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效率。
数字电网的理念、架构与关键技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数字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管理模式,逐渐成为全球电力系统改革的重要方向。
数字电网以用户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高效化,为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数字电网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电力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在数字电网中,各种信息数据通过传感器、智能设备等收集并整合在一起,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电力生产、传输和消费的实时监控和优化管理。
数字电网的出现,使得电力系统的管理更加精细、灵活和高效。
数字电网的架构包括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和管理体系三个部分。
基础设施是数字电网的底层设施,包括智能设备、传感器、数据中心等,用于收集、存储和处理各种数据。
网络结构是数字电网的核心,通过各种通信网络将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管理体系是数字电网的软件部分,包括数据分析、监控、调度等功能,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数字电网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智能微网、物联网、云计算等。
智能微网是指将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智能设备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能源的自主管理和优化利用。
物联网技术则用于实现各种设备的互联互通,提高数据采集和传输的效率。
云计算平台则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数字电网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优势和场景。
在智慧城市领域,数字电网可以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度,提高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数字电网可以提供实时能耗监测和管理,帮助企业实现能源成本降低和生产效率提高。
数字电网还可以应用于新能源领域,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总之数字电网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数字电网将在能源管理、环保、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数字电网将更加注重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电力系统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支撑。
智能电网的技术架构与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稳定供应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智能电网作为一种融合了先进技术的现代化电力系统,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用电方式和生活品质。
智能电网的技术架构是一个复杂但有序的体系,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和技术层面。
首先,在电力的生产环节,先进的发电技术如可再生能源发电(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的高效整合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智能监测和控制系统,能够实时掌握各类能源的发电状况,实现最优的能源分配和调度。
同时,储能技术的应用也至关重要。
大规模的电池储能系统可以在能源过剩时储存电能,在需求高峰时释放,从而平衡电力供需。
在输电环节,特高压输电技术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
特高压输电能够实现远距离、大容量的电力传输,减少输电损耗,提高输电效率。
此外,基于传感器和通信技术的输电线路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线路故障和隐患,保障输电的安全稳定。
配电环节同样充满了智能化的元素。
智能配电网络通过自动化开关设备、智能变压器等设施,实现对电力的精确分配和控制。
同时,分布式电源(如小型太阳能电站、家庭风力发电等)的接入和管理也在这个环节得到有效处理,使得电力供应更加灵活多样。
在用电环节,智能电表的普及是一个显著的变化。
智能电表不仅能够精确计量用电量,还能实现双向通信,将用户的用电信息实时反馈给供电部门。
这为需求响应机制的实施提供了基础,用户可以根据电价的动态变化调整用电行为,达到节约用电和降低电费的目的。
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是其运行的“神经中枢”。
高速、可靠的通信网络能够实现电网各个环节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
常见的通信技术包括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如 5G 网络)等。
这些技术确保了控制指令的准确下达和监测数据的及时回传,使得电网的运行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智能电网的控制和管理系统是整个电网的“大脑”。
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手段,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评估和预测,提前制定应对策略,防范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风险。
智能电网的目标和主要特征决定了实现智能电网需要开展很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逐步达到智能电网的目标,实现其主要特征,从而推动现代电网向智能电网的转变。
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确定了实现智能电网主要特征的五个关键技术领域。
1、集成通信技术(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建立高速、双向、实时、集成的通信系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没有这样的通信系统,任何智能电网的特征都无法实现,因为智能电网的数据获取、保护和控制都需要这样的通信系统的支持,因此建立这样的通信系统是迈向智能电网的第一步。
同时通信系统要和电网一样深入到千家万户,这样就形成了两张紧密联系的网络—电网和通信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智能电网的目标和主要特征。
下图显示了电网和通信网络的关系。
高速、双向、实时、集成的通信系统使智能电网成为一个动态的、实时信息和电力交换互动的大型的基础设施。
当这样的通信系统建成后,它可以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资产的利用率,繁荣电力市场,抵御电网受到的攻击,从而提高电网价值。
高速双向通信系统的建成,智能电网通过连续不断地自我监测和校正,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其最重要的特征—自愈特征。
它还可以监测各种扰动,进行补偿,重新分配潮流,避免事故的扩大。
高速双向通信系统使得各种不同的智能电子设备(IEDs)、智能表计、控制中心、电力电子控制器、保护系统以及用户进行网络化的通信,提高对电网的驾驭能力和优质服务的水平。
在这一技术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技术需要重点关注,其一就是开放的通信架构,它形成一个“即插即用”的环境,使电网元件之间能够进行网络化的通信;其二是统一的技术标准,它能使所有的传感器、智能电子设备(IEDs)以及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无缝的通信,也就是信息在所有这些设备和系统之间能够得到完全的理解,实现设备和设备之间、设备和系统之间、系统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功能。
这就需要电力公司、设备制造企业以及标准制定机构进行通力的合作,才能实现通信系统的互联互通。
智能电网的技术架构和应用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电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智能电网呢?简单来说,智能电网是一个综合了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电力系统,它可以实现双向通讯、智能化管理、优化运行等多项先进功能,使电力系统更加灵活、高效、可靠。
那么具体的技术架构和应用有哪些呢?一、智能电网的技术架构智能电网的技术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物理层物理层主要包括了电力系统的各项设备和成本,包括发电设备、变电设备、输电设备、配电设备等等。
在智能电网中,这些设备必须具备高度的通讯互联性和智能化管理功能,以实现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和自主管理。
2.控制层控制层主要是负责智能电网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控制,其中包括传感器、通信网络、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各项关键技术。
基于这些技术,控制层可以实现对整个电网系统的实时监测、功率调节、设备运行状态分析和故障诊断等功能,同时也可以通过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进一步提高电网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3.应用层应用层是智能电网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了各种管理和调度应用软件。
这些应用软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对电网系统进行更细致、更智能化的管理和调度,如预测负载变化、诊断故障、优化发电计划、实现微网管理等等。
这些应用软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效率,同时也可以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更加安全、方便、智能的用电服务。
二、智能电网的应用智能电网的应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提高能源效率智能电网通过控制和管理电能的用途和消费行为,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
例如,它可以实现企业用电需求的预测和调整,帮助企业针对负载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还可以将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进行智能化的混合供应,以降低电能成本和环境污染。
2.提高供电可靠性智能电网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功能,可以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例如,它可以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以及对电网负载情况的实时调度和控制,进一步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智能电网的架构和技术方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的电网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智能电网因此而被提出,它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还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浪费。
本文旨在探究智能电网的架构和技术方案,为读者提供有关智能电网的基本知识和最新发展。
一、智能电网的概述1.1 定义智能电网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自控技术的电力系统,在控制、保护、测量、通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
它可以让能源在供给者、消费者、储能设备和智能终端之间进行平稳有效的流动,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1.2 特点智能电网有许多明显的特征:(1)数据化和智能化。
智能电网能对电能进行实时监测、测量和分析,可以实现负荷预测和控制,能够根据能源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动态调节。
(2)交互性和开放性。
智能电网的系统可以和其他系统相互协作,通过信息的共享和连通,实现更加高效地运作。
(3)多元化和分布式。
智能电网是由许多小型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可以互相连接、互相影响,使能源的分配、传输、储存实现了更加灵活、可持续的方式。
二、智能电网的架构一个典型的智能电网系统包括四个部分:2.1 供电站系统供电站系统是智能电网的基础,是整个系统的起点。
供电站系统的作用是将不稳定的电能转换为稳定的电能输出,并对转换的电路进行控制和保护。
2.2 放电站系统放电站系统是对供电站系统的补充。
当供电站系统产生过剩能源时,放电站系统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以便在智能电网中需要用到的时候再释放出来。
2.3 智能终端系统智能终端系统是智能电网的核心,是智能电网实现与用户之间交互的终端部分。
这个系统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结合起来,使消费者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用电情况,同时为电力部门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
2.4 电力大数据平台电力大数据平台是智能电网的后台系统,可以对智能电网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提供对能源生产和消费的详细信息,并对整个智能电网进行监管和管理。
智能电网的设计和实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增加,传统电力系统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更加可靠、安全、节能和环保的需求,智能电网应运而生。
那么,智能电网的设计和实现有哪些关键要素呢?一、系统架构智能电网的设计应该基于一种开放标准的架构,这个架构可以基于一个通用协议来实现通信。
因此,对于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应该能够防止黑客、攻击和故障等等,防止出现不安全、不可靠或者甚至危险的情况。
二、技术智能电网涉及的技术包括传感器、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管理等。
传感器的开发应当关注其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比如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等,还应考虑其实用性、方便性和费用等方面。
计算机网络应该能够支持设备间的远程协作和协调,以及自动化操作等。
数据管理应该关注如何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从而实现对智能电网的运营和管理。
三、支持政策智能电网的推广和实施需要社会的共同支持和政策的配合。
政策的支持可以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管理支持等等。
同时,还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制定特定、定制化的政策,如提供定价、拨款等等。
四、用户需求智能电网应该基于用户的需求,考虑如何更好地实现人们对于可靠、可安全、可用户化、可节能、可环保的需求。
这些需求中包括:如何保障稳定的供电、如何确保分布式能源的利用、如何监测智能家居、如何降低能耗等。
五、集中管理模式智能电网的设计和实现需要考虑如何实现更好的集中管理模式。
这个模式可以是基于云服务的、基于数据存储的或者是其他的方案。
无论哪种方案,智能电网的运营和管理需要进行集中管理,主要是为了使其更加有效、高效地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的设计和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关注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系统架构、技术、支持政策、用户需求和集中管理模式等。
只有这些因素的结合,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加可靠、安全、节能、环保的电力服务,满足人们对于更好生活的期望。
智能电网的技术框架及系统设计智能电网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能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电网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给电力系统带来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电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框架和系统设计的支撑。
一、智能电网技术框架智能电网技术框架主要包括智能电网管理系统、智能电网信息传输链路、智能电网设备、智能电网控制策略等四大部分。
1.智能电网管理系统智能电网管理系统是智能电网技术框架的核心。
它主要由数据汇聚、数据处理和数据分发三个部分组成。
数据汇聚是指从各个电网节点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传输链路传到汇聚中心,实现大数据汇总。
数据处理是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去重、校验,将其变为可用数据,并通过建立模型和算法实现数据挖掘。
数据分发是将处理后的数据分发到各个模块,以供整个系统使用。
2.智能电网信息传输链路智能电网信息传输链路是智能电网技术框架中的通信基础设施。
它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内网传输和外网传输。
内网传输是指将各个电网节点与智能电网管理系统相连,由管理系统对电网实现实时的数据监测和控制。
外网传输是指将智能电网的数据和信息与云端相连,实现远距离控制和数据分析。
3.智能电网设备智能电网设备是智能电网技术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电力设备、通信设备和IT设备三部分。
电力设备是指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箱、智能计量等电气设备。
通信设备是指各类无线网、光纤通信设备等。
IT设备是指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等。
4.智能电网控制策略智能电网控制策略是智能电网技术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故障监测、自适应调节、智能计划等多项控制策略。
通过指定智能电网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精准控制和优化。
二、智能电网系统设计智能电网系统设计要满足系统的可靠、安全、高效、节能等方面的要求。
智能电网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电网总体设计智能电网总体设计包括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数据结构设计、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系统界面设计等。
2010年第8期·智能电网技术及装备专刊16智能电网的网络通信架构及关键技术徐 磊(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北京 102206)摘要 建设具有广域状态可感知可自愈的智能电网离不开可靠安全的网络通信体系,本文针对智能电网在分布式状态可感知、先进的电表计量基础设施(AMI )以及需求响应等方面的需求特点,梳理了服务于智能电网的网络技术体系,从两方面对支撑智能电网的网络通信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一是承载电力系统多业务平台的骨干网技术,提出了业务隔离和流量工程的部署策略;二是电力系统远程监测和交互控制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针对嵌入式平台的资源限制,探讨了智能结点协议栈的两种实现模式。
关键词:智能电网;网络QoS ;传感器网络;IPv6;IEEE802.15.xCommunication Network Framework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Smart GridXu Lei(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Control and Computer Eng. Inst., Beijing 102206)Abstract A reliable and secure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is crucial for Smart Gri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quirements characteristics of Smart Grid in distributed wide-area awareness, 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 (AMI) and demand response et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llenges that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aces and measurements it should take,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ological framework served for Smart Grid is proposed here, solutions included in this framework covers two aspects, one is backbone network for power system multi-services platform, traffic separation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provision policies are proposed in this aspect; the other is sensor network for power system remote monitor and interactive control, two protocol stack models are discussed here.Key words :smart grid ;etwork QoS ;sensor network ;IPv6;IEEE802.15.x1 引言建设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Smart Grid ,SG )要求健壮的网络通信支撑平台,分布式状态可感知能力、先进的电表计量基础设施(AMI )以及实时的需求响应等功能,这些都对现有的网络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能电网的网络通信平台为电力行业的生产运行、输电、配电、市场业务等多个领域提供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构成的复杂性,智能电网的网络支撑体系将是一个融合了多种网络技术的综合平台,有多种网络成分构成,既需要骨干网,又需要接入网和多种驻地网,既依赖于企业专网,也离不开公共的因特网,在技术上,将融合成熟的TCP/IP 、MPLS 、工业以太网和新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涉及多种网络协议。
因此,有必要对智能电网的网络通信架构进行研究,明确不同应用领域的关键网络技术。
2 智能电网的框架与概念参考模型 中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提出了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以坚强智能电网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的发展路线,强调各个领域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融合,因此,智能电网的框架中各个关键领域的沟通,必然是由网络通信为桥梁实现的。
2009年9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 )提出了关于智能电网互操作标准的框架与路线图,明确了推进标准化工作的8个优先发展领智能电网技术及装备专刊·2010年第8期 17域:广域网状态可感知、需求响应、电能存储、电力交通、网络安全、网络通信、先进的计量基础设施和配网管理[1]。
其中,有三个领域与网络技术直接相关。
网络安全(Cyber Security ):为保证电子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采取的措施,是保护和管理智能电网中的电能、信息和通信设施必须的。
网络通信(Network Communication) :要求针对智能电网各个关键领域的应用和操作器的网络通信需求,实施和维护合适的安全和访问控制手段。
该领域覆盖电力专网和公共网络。
先进的计量基础设施(Advanced Metering Infras- tructure ,AMI ):能够提供双向通信,既能为多个功能系统所使用,也能使授权的第三方与用户设备和系统交换信息,AMI 系统能为用户提供透明的实时电价感知功能,也能帮助供电方实现必要的减负目标。
为了有助于智能电网的规划,最终建立一个能够互操作的网络集合,NIST 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参考模型,将智能电网划分为7个领域,这7个领域是: 用户、电力市场、电力市场的运行和操作者、供电、运行、输电和配电。
其中,供电部门为终端用户提供供电服务;用户不仅是电力系统的终端用户,也能够参与发电、输电和管理电能的使用,主要分为三类:居民用户、商业用户、工业用户;大容量发电单位既能发电也可储电。
这7个领域覆盖电力行业的各个环节,每个领域和子领域中的执行单元(软件、硬件设备和系统)通常需要通过网络与其他域的执行单元进行交互。
因此,网络平台在智能电网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它用于连通智能电网各个领域。
图1为智能电网的概念参考图,该图只是一个概念参考模型,并不是实际的系统结构图,因此,虽然图中网络连接的7个域跨越不同的安全区,但并没有指明网络隔离元素。
图1 智能电网的概念参考模型3 智能电网的网络技术架构智能电网是复杂系统的互联,这也决定了其网络支撑平台是多种网络技术的集成,在网络结构上具有复杂性,在网络技术上具有多样性,在安全管理、端到端的一致性等方面具有挑战性。
智能电网的不同域因为业务需求的不同,对底层网络通信的要求也有不同,因此,迫切需要从智能电网不同领域的网络与通信需求出发,对各种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和定位。
表1针对智能电网各领域需求,结合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对智能电网的网络技术体系进行了梳理。
4 承载电力系统多业务平台的骨干网技术电力数据网络和电力信息网络是电力行业的专用骨干网,它是智能电网的信息高速公路,承载主要数据流量,为保证信息流和业务流畅通无阻,首先必须建设一个健壮的(Robust )电力骨干数据网络,坚强智能电网对电力数据网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骨(智能电网技术及装备专刊·2010年第8期 19统路由协议的盲目行为,在建立路径时,就考虑流量的合理分布,实现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TE 弹性属性决定在链路故障或结点失效时采取的策略。
当流量传输路径上发生故障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故障检测、故障通知、链路复原与业务恢复。
如果流量主干流经的路径发生了故障,那么可以为它们指定许多恢复策略,下面给出的是一些可行的策略:1)在结点之间配置有多条平行的路径,根据某种控制策略,发生故障时,使得在一条LSP 失败后,其上的流量转移到其它的LSP 上。
2)将流量主干重新路由到具有充足资源的路径上。
如果没有所需的路径的话,则不进行重新路由。
3)考虑各种资源约束参数,将流量重新路由到任意一条可用路径上。
骨干数据网可采用类似第一种策略,即沿袭路径备份的策略,可以配置两条LSP ,一条处于激活状态,另外一条处于备份状态,一旦主LSP 出现故障,业务立刻导向备份的LSP ,直到主LSP 从故障中恢复,业务再从备份的LSP 切回到主LSP 。
同时,要求网络具有重路由的机制,以备需要时启动,MPLS 网络的RSVP-TE 和CR-LDP 均支持重路由机制。
5 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在智能电网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它可以解决从电力系统远程监测、状态感知、远程控制,到用户侧的实时计量和智能家居交互。
分布式的传感器网络涵盖较为宽泛的网络技术,但共同之处是设备基于嵌入式平台,计算资源有限,要求低能耗,数据量不大,在不易布线的环境下需要无线传输等。
目前流行的TCP/IP 是为了计算机之间共享资源而提出的,而传感器网络则是面向监控的,在工业网络中引入流行的TCP/IP 和以太网技术,是为了从其开放性、高带宽、低成本、建设和运维的简易性和扩展的灵活性等优点中获益。
但同时也引入了过多的协议开销、分组交换的不稳定性,以及开放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特别是,在面向数据采集和控制的智能传感器应用中,层层嵌套的协议首部在数据单元中所占比重过大,例如:常用的TCP-〉IP-〉以太网协议封装,带来额外20+20+18=58字节的协议首部,相对所发送的状态数据、控制数据等比重过大,此外,层层的协议处理也带来额外的处理延时,这对于计算资源有限、低带宽、低能耗的传感器网络来说是不可忽略的。
本文从网络通信协议栈的角度出发,把用于智能电网的智能结点分为两类:(1)需要端到端IP 连接的设备:如变电站中的一些提供核心服务的IED 、智能家居中的家庭网关等。
这类智能结点通常作为IP 网络中可访问的常规结点,需要完整的TCP/IP 协议栈,但可以采用轻量级的IP 协议,如图2(a )。
(2)无需端到端IP 传输的:如变电站中的现场层用于数据采集和控制的IED 设备,智能家居中的被控设备结点等。
这些结点通常只对本地提供访问,因此MAC 层的寻址和接入控制功能就够用了,可采用精简的协议栈,将应用层直接映射到数据链路层,如图2(b )。
后者的典型应用如IEC61850中定义的具有低延时要求(1~4ms )的变电站事件通用对象GOOSE 报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