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的生活方式
- 格式:ppt
- 大小:303.50 KB
- 文档页数:8
禅修中静坐的姿势及注意事项一、静坐的姿势初学静坐者,即应养成正确的静坐姿势,如下列所述——端身正坐,身心放松,面孔保持一丝微笑,头部正直,后颈微靠衣领。
两眼微睁,自然垂目。
眼若全开,易生妄想;眼若全闭,容易昏沉,甚至易出现幻觉境界;若无妄想,且无昏沉、幻觉等问题,双眼或开或闭,则无妨碍。
略收下颚,口不可张开,舌尖微抵上颚。
双臂自然下垂。
背部自然平直,不须刻意作力。
双手结金刚定印,即左掌在下,右掌在上,两大拇指尖端微微相接,置于大腿上靠近腹部处。
两足结跏趺坐,左足在上,右足在下为降魔坐,反之则为吉祥坐。
双跏趺为最佳之坐姿,全身重心不偏不斜,最安稳持久,修定容易成就。
双跏趺若感困难,可采单跏趺,左足在上或在下均可,两足可互相调适。
若单跏趺亦感困难,可采如意坐,即一般所谓散盘,两腿相互交叉,如意而坐。
初习跏趺坐时,难免双腿酸麻、疼痛,必须经过忍耐练习,假以时日,便能渐入佳境。
平日可先由十分钟练习,纯熟后再慢慢增长时间;不可骤然勉强撑持,以免筋骨损伤。
练习之初,可用小坐垫将臀部垫高三至四寸,熟练后即可将坐垫除去不用。
若筋骨僵硬,可多礼佛忏悔,必有帮助。
二、静坐应注意事项初学静坐者,应注意下列几点——(一)静坐的地点初学静坐时,须选择宁静、清净、无人打扰之处为宜。
静坐前,可先嘱咐左右之人,遇有急事,可用引磬或弹指,轻声作响,令静坐者闻声出定;静坐时,应防止他人突然触动身体,以免惊吓失定。
颈部勿靠近窗户,因风由窗户隙缝吹入,风势强劲,若直吹颈部,易致风邪。
(二)静坐的衣着静坐时,因全身毛孔舒张,故应注意保暖;可用盖腿布覆盖两膝,免受风寒。
衣着以宽松、舒适为原则,束身衣物应于静坐前松除。
(三)静坐的时间除饭后一小时内较不适宜外,其余任何时间皆无妨碍。
(四)下坐要点不宜骤然下坐。
可先轻缓摇动双肩、上身,再搓热双掌,抚摩面部及头部等处;然后轻放双腿,身体徐徐弯下,吐出腹中积气,双手顺着双腿慢慢按摩至脚掌,如是反复三次,即可起坐经行。
在居家生活中如何禅修静坐'我知道在生活中,有的人搞收藏,就很能坚持;有的人减肥,也很能坚持;有的人健身,很能坚持;有的人美容整容,很能坚持;有的人练书法练乐器练唱歌练瑜伽什么的,等等,都挺能坚持的。
等等……只要用这个坚持的劲儿就可以了……'以前,我觉得静坐禅修,是个很神秘的事情,阅读经论以及各种文章资料,生僻的词太多,搞不明白。
后来,经过实践和前人的指导,慢慢才知道,那些词都是翻译过来的,音译的,本来没有那么神秘,再加上用功的方法比较多,解释的也多,就显得有难度了。
其实,真的不难,很简单。
所谓禅修,就是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知道自己干什么,保持平等的觉知,保持正念。
唯一的难度是,不容易坚持。
但是,这个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我知道在生活中,有的人搞收藏,就很能坚持;有的人减肥,也很能坚持;有的人健身,很能坚持;有的人美容整容,很能坚持;有的人练书法练乐器练唱歌练瑜伽什么的,等等,都挺能坚持的。
等等。
只要用这个坚持的劲儿就可以了。
保持觉知和正念,大多数人都需要有个下手处,所以有了静坐禅修这种训练方法。
这个好处的确很多,不用花钱,也不用办卡,也不用置一大堆的行头。
甚至,你都不用买什么禅修服,谁还没件宽松一点的衣服;你也不用买禅垫,我的经验可以确认,小棉被垫在屁股下面,即舒适又妥当,天冷时,腿上盖个毯子,谁家还没有个小棉被和毯子。
也不用特殊的场所,在家里可以在木地板上坐,也可以在宽大一点的凳子上坐。
但不要在床上坐,因为容易躺下睡觉。
姿势就是端身正坐,脊椎成一条直线,头不要仰,也不要低,身体不要歪。
单盘也行,双盘也行,都盘不上,也没事,能坐得住就很好。
你也不用点根香,让静坐显得更有味道,事实上,我实验过,很安静的时候,香会呛到自己。
静坐的方法很多,刚开始主要是腿疼,但是,这个可以克服,慢慢练多了就好了,比健身房练肌肉要容易一点。
还有一个昏沉,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一学静坐,怎么就困得不行,这个我也不知道,但是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刚开始静坐的时候,如果太昏沉,就坐五分钟,然后起来走一走,然后再坐。
静坐前的准备(一)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
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二)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三)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静坐时的姿势——调身一、静坐时的两腿(一)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
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板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
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二)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
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
(三)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
练习以后,自然渐进于自然。
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
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斯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的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二、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一)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驰。
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
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
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驰,心窝处轻浮而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儒家静坐法:怕盘坐腿麻的可以试试,正襟危坐,其妙无穷!儒、释、道三家的修行都讲究打坐,形式一样,但内容截然不同,佛教的打坐要入定,道教的打坐要导引、吐纳,而儒家是追求在静坐中反思、格物。
先说姿势。
儒家的静坐可以分为坐、盘、卧三种姿势,我们也可以称为“三式”。
第一种姿势,正襟危坐。
可以是坐椅子,或是坐在别的什么高的东西上面,腿自然下垂并接触地面,两腿不并拢,也不要离开太远,两腿间的距离以两拳左右为宜。
要领主要是两点。
第一,把脊柱放直。
那么脊柱怎样能放直呢?想象着头顶百汇穴的位置,有一种力量向上吸着,这叫头上的虚灵顶劲,当然不要真的用力,只要有这样的意念就好了。
不要僵硬地用力,而是用这种意念去调节你的身体,是一种非常柔和的力量,在这种意念下以柔和的力量调正身体,脊柱自然就正直了。
同时你的脑袋不能跟着这种吸力走,不能仰头,要含着下颌,颌下能容拳,就是你的下颌底下得能放进你的拳头,或者说,如果有一个你拳头大小的球放在你的颌下,你要能把它夹住。
关于放正脊柱,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屁股坐的不能太靠前。
屁股一靠前,人自然就要塌腰,一塌腰脊柱就直不了啦。
你将屁股向后挪一挪,屁股撅出去之后,再顺势将上身坐直,基本上就不会塌腰,脊柱就是正直的。
这是第一要领。
第二个要领就是一个字,松。
追求身体的放松,三个位置的放松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肩。
手放在膝盖上肩就自然可以放松。
如果你坐的椅子有扶手,手也可以放在扶手上。
不管手放在哪里,基本点是不能让两肩架起来,必须让肩能松下去,这样身体才能松下来。
其次是胸,最后是腹。
这三处的松是最重要的。
而且这三处的松是有连带关系的,肩如果紧,胸肯定是松不了的;胸如果紧,腹肯定是松不了的。
按内家拳的说法,要松肩、空胸、实腹。
不能挺胸收腹,这绝对是大忌。
打坐如果挺胸收腹,像军人站军姿似的,绝对放松不下来。
打坐的要求与站军姿正相反,要求空胸、实腹。
肩松下来之后,你发现胸的位置是空的,悬空的,空荡荡的感觉,这就对了。
超觉静坐的方法资料超觉静坐的一般姿势是盘膝坐下,双手放在膝上。
这需要一定的柔韧性。
身体不便的朋友也可以选择“长跪”——即跪在床或者垫子上,臀部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
如果身体衰弱,不适应盘坐或长跪,也可以呈大字形仰面躺下。
佛教密宗里有个“大摊尸法”,便是让身体摆成大字形躺在地上,意想自己从高处摔落在这里,身体四分五裂,无法动弹。
这也是一个放松的方式。
不过躺着练习容易睡着,而超觉静坐虽然也要求无欲无想,但必须精神集中,不等于睡觉。
然后,练习者闭上眼睛,这样便隔断了百分之八十的信息输入渠道。
有些教师提供更全面的“感觉屏蔽法”:双手十指伸出,两侧大拇指塞住耳朵,中指盖住眼皮。
不过这样作手臂容易疲劳。
在某些心理学实验室里,有完备的感觉剥夺实验设备:护目镜挡眼,棉手套和卡片纸护腕剥夺手指感觉,特制的“U形枕头”挡住耳朵。
后来甚至发展到用特制的浴缸,将被试泡在温度等于体温的水中,连温度觉也要剥夺。
平常个人练习不用搞得这么彻底。
只要隔离了视觉和听觉,人体百分之九十五的信息渠道就被封闭了。
排除外部刺激后,接下来便是调整呼吸。
呼吸是与情绪密切相关的生理活动。
你可以试试连续猛吸十口气,马上就会觉得心浮气躁。
同理,深长稳定的呼吸也是让心情沉静下来的主要方法。
中国气功提倡的“腹式呼吸”便是这样一种呼吸法:吸气时让腹部而不是胸部扩张。
超觉静坐的呼吸以深、长、慢为主。
同时,练习者要让自己从头到脚逐渐放松下来。
比如,意想有温水从头淋下,逐渐到脚。
这样伴随深呼吸,练习者就进入比较深沉的放松状态。
接下来是调控自己的意识,要让自己脑子尽可能什么都不想。
任何观念都附带着情绪色彩。
什么也不想,自然就什么情绪也没有了。
当然,在清醒状态下人不可能彻底实现这个目标,只是尽可能地去接近这个目标。
所以不能强迫自己去“不想”。
越是强迫自己什么也不想,越是心浮气躁,杂乱意念越是袭击你的头脑。
正确原则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脑子里出现什么念头不要刻意压制,慢慢它们就不存在了。
静坐冥想心得(精选5篇)静坐冥想心得篇1静坐冥想是一种古老的内心训练方法,可以放松身心,提高注意力,增强专注力。
以下是一篇静坐冥想心得:1.准备好自己:在进行静坐冥想之前,需要确保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都是最佳的。
如果感到紧张或不安,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或深呼吸来放松自己。
2.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以让你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果无法离开环境,可以尝试关闭手机或电视,并将窗户关闭或拉上窗帘。
3.找到舒适的坐姿:静坐冥想需要长时间的保持同一姿势,因此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坐姿包括交叉腿、分开腿或躺下来。
建议选择一个让自己感觉最舒适的方式来保持坐姿。
4.专注于呼吸:静坐冥想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身心,提高注意力。
专注于呼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巧。
当你开始注意到呼吸时,你可以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并逐渐减少其他思维活动。
5.接受自己的思想:在静坐冥想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思维活动。
接受自己的思想并尝试不要对它们做出任何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当你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其他地方时,你可以尝试将其带回呼吸或身体感觉。
6.享受冥想的过程:静坐冥想是一个非常放松的过程,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尝试享受这个过程并给自己足够的时间。
不要担心一定要达到某种状态或完成冥想。
总之,静坐冥想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内心训练方法,可以放松身心,提高注意力,增强专注力。
如果你想尝试静坐冥想,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逐渐提高自己的冥想技巧。
静坐冥想心得篇2冥想是一种可以帮助我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和自我意识的方法。
在静坐冥想的过程中,我可以通过感知自己的呼吸、感受身体的存在,以及思考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来达到这种状态。
在冥想的过程中,我的思想很容易被各种情绪和思维所困扰。
有时我会陷入消极情绪中,例如焦虑和担忧。
但是通过意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并尝试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和身体感觉上,我可以逐渐摆脱这些情绪。
此外,冥想还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预防医学毒物:指较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使用的毒物。
职业中毒: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职业中毒。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本身毒性很低或是惰性气体,如果空气中浓度很高,使空气中氧分压降低,导致肺内氧分压降低,随之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引起机体缺氧窒息。
化学性窒息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进入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尘肺: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矽肺: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后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高温作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局部振动病: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营养:人体摄取,笑话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胜利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天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
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环境: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和因素。
自然环境: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由各种物质因素所组成。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或设备装置,污染因素的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群体中发生和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传播的过程。
如何静坐养生法每天静坐10分钟,不视、不听、不语就能减少消耗、保养元气。
打坐时,肢体上要注意的七个要点:1、坐姿:双足打成莲花座。
莲花座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姿势,您如果做不到,可以把两腿自然交叉盘坐在一起,以舒适为度。
2、脊椎:脊梁直立,要做到直而不僵,松而不懈。
3、手势:两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触,这叫定印。
4、肩膀: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以平整适度为宜,不可以沉肩驼背。
5、下巴:前颚内收,但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即可,这样能抑制大脑思考。
6、眼睛:双目微张,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两三米处,或者微闭。
7、舌尖: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的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已有研究指出静坐会使得呼吸次数减少每分钟减少4~6次,皮肤带电反应减少70%,心跳次数减慢每分钟减少约24次,增加脑波中的d波,并降低肌肉紧张的程度。
研究已证实,有5年以上以及有4个月以上静坐经验的人,比那些只学习1周其他放松技巧的人,有更明显的心跳减慢现象,当他们在受到刺激时,虽然同样会改变心跳,但却比没有静坐经验的人,更容易恢复正常心跳。
皮肤带电反应与压力有关,静坐者的皮肤带电反应较少,表示所体验到的压力就较小。
因此,有长期静坐经验的人,比一般人只有更稳定的自主神经系统,也更能应付压力的环境。
除了上述几种生理现象之外,静坐还会减低氧气的消耗量,增加皮肤的抵抗力,减少血液中乳酸盐的成分,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此外,还会促进周边血液的循环例如,手、足的血液流通。
静坐除了可以减低焦虑之外,也会增加己的内控程度,促进自我实现,改进睡眠状况,而且在面对压力时,有更多的正向感受。
因此可以减少头痛、抽烟、药物的使用以及害怕和恐惧的程度。
所以静坐者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压力,并带来更多的正向经验。
经常静坐身体少发炎患病率减25%每次到流感带来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开始急着打预防流感的针,其实有时候流感疫苗不一定就是都有用的,我们需要再找找别的方法。
一位百岁老人传授的静坐方法少年筋骨柔软,可用“双盘”,它的好处是两膝盖必定紧贴在坐垫上,坐的姿势自然端正,不会向前后左右歪斜。
但不容易学习,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学起来更难,所以不必勉强,可以先从“单盘”或“散盘”开始。
初学盘腿时,入坐时间略久,必感觉两脚麻木,此时,可以徐徐放开,等到不麻时再盘,或就此起身慢慢活动活动再坐也可以。
两手臂应该宽松,丝毫不可着力,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轻轻贴近小腹脐前部。
但如在平坐时,也可以将两手放在两大腿上面,掌心向下,自然的放平。
头颈、面孔、眼睛、嘴巴: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微闭,嘴巴也要闭合,不可张开,舌头抵住上腭。
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脐下约一寸三分的部位,称“下丹田”)。
初学的人,对这种工夫,极难下手。
人们的妄念一起一灭,没有稍钟停止,所以说妄念如“意马心猿”,最不容易调伏。
静坐的最后工夫,就是要能调伏这些胡思乱想的妄念。
妄念一旦消除,就能够出现一种无念境界。
那么怎样下手呢?应该在平常行动和做事的时候,时刻当心,不要乱想。
静坐的时候,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逐渐达到无念的境界,这是最上乘的方法。
如初学者觉得这种定力的根基不够,可以轻闭两眼至微露一线之光,垂窒时可目观鼻准,叫做“视鼻端白”。
静静地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
口必须自然闭合,当口津多时,可缓缓分小口咽下。
最要紧的仍在自然的意守下丹田,其方法亦如上述,这样可以得到不少的帮助。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仍将两眼轻轻闭合,而用“数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这叫做“心息相依”。
其他姿势亦如前述,而最重要的,仍在于“意守下丹田”。
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还有一句最紧要的话,就是要请读者记住下一原则:因为这几种方法,都是最妥善安全的方法,可以没有流弊,所以读者但择哪一种方法在实地练习时经常觉得最舒服者,就是那一种方法对他最为合宜。
厦门静坐
厦门静坐是一种深度调节冥想的方式,它旨在通过安静、冥想和呼吸来帮助人们放松、缓解焦虑以及重新充电。
厦门静坐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禅宗修行,通过专注于冥想和身体意识来调节身心、改善健康、提升自我意识和连接心灵与身体的能力。
它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安静端坐、呼吸调节和冥想。
1. 安静端坐:这一步骤需要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关掉手机和其他外部干扰,放松肢体,放空大脑,将身体置于一个舒适的姿势,例如跪姿、坐姿或者半跪姿,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松散。
2. 呼吸调节:开始前,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意识到身体内部的每一个部分,然后深呼吸,慢慢地放松肢体,把注意力放在身体周围的能量,以及呼吸的过程中。
3. 冥想:放松身心之后,可以开始冥想,将自己放入一个安静的空间,放空脑子,放松身体,放下思绪,用安详的心态感受当下。
一般来说,冥想时间可以从五分钟到一小时不等,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来调整。
安静的生活
安静的生活,是一种让人心灵宁静的生活方式。
它是在大繁忙的城市中,能够找到一个幽静的角落,让自己远离喧嚣和压力,享受简单纯粹的生活。
安静的生活不等于孤独,它可以是一个人静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品味一杯清茶,欣赏窗外的美景,感受自然的气息;也可以是和家人朋友相聚,互相分享彼此的故事,享受温馨宁静的时光。
在安静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当心灵没有被外界干扰的时候,我们可以自由思考和抒发情感,寻找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正的需求。
同时,安静的生活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身心健康。
在繁忙的城市中,我们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引起压力、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为了拥有一份安静的生活,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放松自己。
可以通过充足的睡眠、舒适的环境、柔和的音乐、诗歌书画等方式来放松身心,让自己得以恢复精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安静的生活并不意味着远离现代社会和科技。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来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用手机和网络和亲朋好友保持联系,通过电子书和电影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等。
总的来说,安静的生活是一种珍贵而重要的生活方式。
它能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帮助我们重新找回内在的平衡点和健康状态。
每天保持一段时间的静坐静坐,又称为坐禅、冥想,是一种修行的方法,通过静坐的方式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一段时间的静坐已经成为了许多人追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每天保持一段时间的静坐的好处以及一些实践的方法。
一、静坐的好处1.提升内心平静:每天坚持一段时间的静坐,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外界的干扰,专注于自我内心的体验,逐渐使内心平静下来。
静坐是一种修行的过程,通过修炼内心,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2.增加专注力:静坐过程需要人们集中意识,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内心的感受。
长时间的静坐训练可以增加专注力,提高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效率。
3.缓解压力和焦虑: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焦虑。
静坐可以帮助人们释放负面情绪,平衡身心,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4.提升创造力:静坐可以帮助人们清理杂念,摆脱繁琐的思维,提升思考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许多创意灵感往往来自于内心的静默与平静。
二、实践方法1.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每天选择一个相对安静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静坐。
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前是较为理想的时间段,而选择一个安静的房间或花园也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2.采用正确的姿势:静坐姿势种类繁多,可以选择跌坐、莲花座、半跌坐等。
无论采用何种姿势,都应该保持身体的挺拔,保持舒展和放松,以避免肌肉不适。
3.调整呼吸: 静坐时,呼吸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尝试深呼吸,吸气时集中注意力于呼吸的感觉,让呼吸变得平稳而深长。
这有助于放松身心,减少杂念。
4.专注于当下:在静坐时,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此时此刻,不要被过去或未来的思绪所干扰。
可以通过观察呼吸、内心的感受或者环境的细节来帮助集中注意力。
5.坚持不懈:静坐是一种需要坚持的修行方法。
尽管刚开始可能感到无聊或困难,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体会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可以制定一个每日静坐的计划,并设立目标,坚持下去。
通过每天保持一段时间的静坐,我们可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提高专注力,缓解压力和焦虑,同时也可以提升创造力。
静坐,是最好的修身方式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静坐了。
今天坐了半个小时,结果很辛苦,连刚开始调整呼吸都是相当费力,可见自己荒废了多久静坐,真是惭愧。
之前每天静坐一小时,让自己忙碌一天的身心得到休息、净化。
再回想一下,这一天中做过的所有事情,做得对与错,或者处理的得当,有错改之,无错加冕。
静坐,给我自己带来的好处真是多多,可自己却荒废了这多时日,太不应该。
静坐,除了能够保养心神之外,当心神耗竭很严重的时候,可以通过静坐来恢复元气,由于现在的快节奏生活,很多人出现了用脑过度,心神消耗太多,以至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心悸、全身乏力及睡眠不足等。
如果你的状态有以上种种,可以试试每天静坐。
通过静坐,能够放松思想、缓解压力、忘记烦恼忧愁、可以减少自己的焦虑和一些负面的情绪,给自己的身体一个全面的休息。
特别是大脑,因为我们的大脑,即使在入睡后也一直在活动的(像做梦),这样大脑一直得不到休息。
而通过静坐,会使我们的大脑完全放松下来,大脑得到良好了休息,这样在静坐结束后,大脑就会感到特别的清明与轻松,这样能使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工作中的任何事情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有些时候我也常常因为一些事情,搞得自己焦头烂额,理不出头绪来。
后来通过学习静坐,每遇到这种时候,干脆放下手头上的任何事情,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开始静坐。
静坐之后,理不清的事情,反而豁然开朗,事半功倍,真是不可思议。
静坐,不仅可以使人增进、改善健康,还会让人精力充沛,开启内在的智慧,引导我们反省自我。
静坐是从内在让一个人静下来,这样我们的身体得到了净化、精神达到了升华、情绪也得到了稳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静坐,在佛教的显宗教法中又称为“禅坐”、“禅定”。
而我也是在接触了佛法,信仰佛教后,经出家师父指点教导,慢慢在学习。
当然没信仰佛教的普通大众都可以学习。
因为静坐,对我们的身心及身体健康帮助非常大。
只是刚学习静坐时,反而因为静,各种妄念都会从脑海里涌现出来,不过通过静坐修行,到一定功夫即可了知妄念,观住妄念,因而可达到观妄成真的不可思议之妙境。
如何养成良好的静坐习惯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变得心浮气躁,无法安心静坐。
然而,静坐习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促进身心平衡,提高专注力和思考能力。
因此,养成良好的静坐习惯不仅有助于我们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以下是养成良好的静坐习惯的几个小技巧。
一、选择合适的静坐场所选择合适的静坐场所是养成良好的静坐习惯的关键。
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相对安静、舒适、气氛宁静的地方,尽可能避免嘈杂的环境和嘈杂的声响。
最好的静坐场所是一个可以让人尽可能放松的环境,例如静谧的公园、安静的房间或是温馨的图书馆。
二、调整舒适的姿态调整舒适的姿态对于静坐习惯的养成来说非常重要。
在静坐过程中,需要选择能够放松身体的姿势,让身体放松下来。
可以选择莲花坐或盘坐等坐姿,但如果不舒服也可以选择舒适的椅子或床来进行静坐。
三、自然呼吸在静坐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呼吸状态。
注意呼吸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调整情绪。
在静坐中,我们要保持自然的呼吸状态,慢慢地深入呼吸。
注意呼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缓解压力。
四、调整注意力在静坐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渐调整自己的注意力。
可以从关注自己的呼吸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感受,然后慢慢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心。
可以通过冥想或默念诵经等方式帮助我们调整注意力,逐渐进入放松的状态。
五、坚持性练习静坐习惯是需要长时间的体验和锻炼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性练习。
可以每天坚持一定的静坐时间,逐渐增加静坐时间,让自己适应静坐状态。
坚持性练习可以让我们逐渐适应静坐习惯并改善身心健康。
总之,养成良好的静坐习惯是需要长时间的调节与锻炼的。
通过选择合适的场所,调整舒适的姿态,自然呼吸,调整注意力,坚持性练习等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建立起良好的静坐习惯,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静坐五式及静卧式第一式垂腿坐式垂腿坐于椅子的前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处,不要坐满,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小腿与大腿尽量保持垂直,身体正直,不要前俯后仰,身体四周不挨靠,脊柱也要伸直,微收小腹,头正颈直,下颌略内收,双掌相叠,掌心向上,男左手在上,女相反,两母指尖轻轻靠拢。
双目垂廉,或完全闭眼,嘴唇合拢,牙齿不扣,舌尖轻抵上腭。
身体姿势调整好后,全身放松,呼吸平缓自然,若有若无,消除杂念,心智不用,始心虚无觉,平静安宁,渐渐入静(图十九)静坐第二式散盘就是人们日常习惯的盘腿坐式,坐于地上或床上,身体姿势和要求于上同。
(图二十)静坐第三式单盘左脚或右脚脚心向上,盘腿坐于地上或床上,身体姿势和要求于上同。
(图二十一静坐第四式双盘两脚心向上,坐于地上或床上,采取双盘式,双手在胸前合十,十指相抵成虚掌,其它姿势与上式同。
(图二十二)静坐第五式航行式两膝盖相叠,两腿上下别盘,两手当胸合掌,意在丹田。
(图二十三)静卧式让身体放松,静卧于床上,可根据个人习惯采取仰卧或侧卧的姿势。
仰卧要求练功者身体自然放松,仰卧伸直,两手平放在体侧,男子左掌心朝上,右掌心朝下,女子相反。
侧卧式要求练功者身体侧卧,两腿自然弯屈,可根据个人习惯一腿在前,一腿在后。
一手放在头旁,手心向上,另一手放在环跳穴或自然放于身前,手心向下,注意双手和双腿不要相叠,以免互相压迫,阻碍经络畅通。
采取静卧式也要求放松身心,排除杂念,,可在入静后自然入睡,醒来后,加一个收功的意念即可,(图二十四'五)静坐收功时,先加意念将天地中光和气以及身上各处的光和气,統統收入下丹田,稍停,意守丹田片刻。
然后,双手搓热,由下而上的拍打周身,再双手由下而上轻搓颜面,即收功毕。
静功功理静功动作简单,表面上看,静而不动,实际上是静极生动。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在于静止。
生命是动与静的辩证統一。
静功是这种辩证統一的具体体现,所以静功又称高级功,出功更快。
大众保健功静功是动中寓静,静中生动。
儒家静坐方法
儒家静坐是一种传统的冥想修行方法,通过静心,打通人体经络,增强身体健康和精神力量。
首先,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保持身体舒适放松,直接坐在椅子或地板上,注意保持身体直立,双手自然摆放于大腿上。
开始时,集中注意力,使自己完全放松,通过深呼吸放松整个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断观察呼吸的流动,让呼吸变得平稳而深沉。
在坐禅中,要注意控制内心的情绪和思维,要把思维集中在一个点上,让思维停在某个点,不偏离,不发散。
坐禅应该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受到干扰,对于初学者来说时间不应该过长,可以从5分钟开始练习,逐渐提高到20-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坐禅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放松身心,更是让我们能够伸缩自如地掌握情绪和思维,让我们得到更加清晰的视野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