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书画艺术之乡--萧县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3000余年历史的萧国古都——萧县萧县是秦汉古县,原为古萧国,现称萧县,萧县春秋时期为萧国地,秦置萧县,是安徽省最北端的一个县,属安徽省宿州市管辖,人口140多万。
距江苏省徐州市仅25余公里,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属于徐州管辖。
萧县以汉族为主,有回、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布依、壮等24个少数民族。
面积1861平方公里。
春秋属萧国。
秦置萧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更名为承高县。
隋开皇六年(586)改为龙城县,十八年改为临沛县,大业元年(605)复为萧县。
这里是萧氏始祖萧叔大心世居邑地和建立萧国的封地,也是萧氏的发源地。
众所周知萧国是萧姓的起源地,无可争辩,古萧国古城址在今天安徽萧县,萧国虽不存在了,但萧字一直延续至今,已有3700多年,现萧县人民生活方式都与萧国有关,涉及餐饮业、衣、住、行等等,萧县人们不会忘记几千年前的古国,位于萧县圣泉乡某村至今有一萧姓聚集地。
萧县饮食文化闻名大江南北,“萧县羊肉汤”、“皇藏峪蘑菇鸡”、“圣泉寺烧全羊”等各种风味小吃成了黄淮地区城乡人们的美味佳肴。
萧县羊肉汤是中国传统名汤,享有盛名已达300多年。
古时萧县民间就有食羊肉的传统,民间有无羊不成席之说。
萧县羊肉汤由于所用羊肉讲究,煮汤工艺严格,因而,其汤汁乳白、醇厚,鲜而不膻,肥而不腻,令人食而不厌。
皇藏峪蘑菇鸡是安徽省传统名菜,在砖砌的锅墙上,加上木材、旺火烧煮,文火慢炖、加上天然的蘑菇,大大的葱、姜、蒜、川椒、樱头椒等配料烧制而成的。
加上当地厨师独特的烹饪技术,做出来的味道、无论你是吃上一口蘑菇或是鸡肉,那麻辣的香味,都会让你回味无穷。
全羊席:一只整羊由厨师代为加工,现杀现吃,鲜嫩可口,大受食客青睐,吃法大致为“凉拌羊肝肺、爆羊肚、葱爆羊肉、孜然羊肉、油炸铜锤(羊腿连骨带肉斩断挂芡油炸)、羊血豆腐、清炖羊头、炒羊舌眼、手抓羊肉等”,由羊的各部位搭配而成。
萧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独具。
古迹遍布,千年古刹天门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固水库、汉墓群、宋朝的古窖群遗迹、闵之骞鞭打芦花处、三让徐州的贤人陶谦墓、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故里、苏轼发现煤炭处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交相辉映。
安徽萧县书画萧县的书画,源远流长、成因有序,有别于其他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任何地方都难以比拟的。
徐州、淮北、宿州,乃至合肥,艺术造诣高的书画家,多数还都是萧县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艺复兴之后,艺术界多种思潮活跃;然而,萧县似乎无视外界的喧嚣,更多的是沉着与冷静,紧紧地吸附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上,清醒的遵循艺术规律,深入生活、深入理性的思考,以鲜明的艺术面貌,用最少的语言,诉说最丰富的内涵。
用善良的心灵在书画艺术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弘扬歌颂不朽的生命主题。
郑海川,男,1980年5月出生于中国书画之乡安徽萧县,受书画之乡的熏陶自幼喜爱书画,先临慕前古人名家作品,后又经几位大师指点,作品一步步上升,现为安徽省美协会员,宿州市美协会员,萧县美协会员,中国国画院淮北分院花鸟画创作室主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和收藏,报纸书刊多次刊登作品。
柳毅成,1965年生于中国书画之乡--安徽萧县。
安徽省美协会员、宿州市美协副秘书长、宿州市政协委员、萧县美协副主席,供职于萧县文化馆。
自幼痴好丹青,早年随刘惠民、郑正先生研习诗文书画。
1998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亲炙于王伯敏、朱颖人、马其宽等浙派名师。
2012年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张立辰花鸟画工作室。
书法初从鲁公入,上追魏晋秦汉,醉心于颠张痴素,达其性情者在其草书。
绘画工花鸟,擅画竹。
墨竹作品吸取历代名家之长,形成清新劲朗、古雅秀逸之个人风格。
郭绍善,号铁枫,1949年生于安徽萧县西北黄河故道上。
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日美协会员,萧县美协副主席,萧县艺术研究中心美协理事,中国书画家杂志社专聘画家,一级美术师。
其自幼酷爱艺术,最为丹生。
60年代从事人物、动物、花鸟、山水、油画、泥塑等创作;70年代初师从徐州著名画家张启民先生习国画花鸟; 80年代中期拜合肥艺院著名山水画教授郭公达老人习山水;90年代初入书画高研班又得梁树年、姚治华、欧阳中石诸教授指点,得其笔墨及章法要领。
108先父萧龙士先生,1889年5月16日出生于安徽省萧县,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20世纪40年代从师于齐白石先生,同李苦禅、李可染、许麟庐等先生情逾手足,共磋画艺。
后长期在苏鲁豫皖等地执教,并从事艺术创作。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名誉主席、安徽省政协书画室名誉主任、安徽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第二届、第三届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务委员。
1990年于合肥逝世。
萧龙士的艺术风格沉雄老辣、质朴浑厚,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
萧龙士擅长花鸟,亦工山水人物,尤以画兰、荷独步画坛,在整整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勤勤恳恳、勇于实践、自创新意,在传承和发展我国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萧龙士从教从艺数十年,以奖掖扶持后进为己任,循循善诱,辛勤施教,培养了一大批书画人才。
萧龙士逝世以后,以他的学生为主体的水墨大写意绘画队伍自然形成了一个流派,主要骨干多集中在合肥和徐淮一带,人们称其为“江淮大写意 画派”。
先父萧龙士旧藏一本小册页,由多位书画家合作而成。
这本册页的创作缘起于先父的一次北京之行。
先父曾于20世纪40年代同家乡画友刘惠民、外甥郑正(两位后来都是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郑正今仍健在,已99岁高龄)到北京寻师访友。
会见了同学李可染,结交了李苦禅、许麟庐、王铸九、娄师白等人,还在李可染的引荐下拜见了齐白石。
白石老人热情接待了这几位乡下来的画家,看了他们的画,大大地表扬了一番并题词鼓励。
第二年父亲再到北京正式拜白石老人为师,并由师弟许麟庐正式安排举行了拜师礼,除李可染、李苦禅、许麟庐、王铸九几位参加行礼仪式外,还请了徐悲鸿作见证人,典礼可谓庄重。
自此父亲每年寒暑假几乎都要晋京学习,请老师批改画作。
当然,更多的时间是和师兄弟之间交流,许麟庐待人热情,经济条件也比较宽裕,父亲去京多住在他开的和平画店。
全国先后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书画之乡”称号的地方很多,如浙江浦江、安吉,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安塞,安徽萧县、太和,云南石林,山东高唐,江苏胥口,河北辛集,甘肃通渭等等。
有的一省就有这种特色之乡十几个。
文化部的命名,是对这些民间艺术发达地区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五彩斑斓的民族特色艺术的关爱和保护。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带动下,艺术市场、文化产业亦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这些“中国书画之乡”顺应形势,以新的发展策略面对广阔市场,在民间艺术的传承中摸索新的发展之路,自觉自愿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使命。
它们呈现出三个特点:艺术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由于艺术市场、文化产业在近年突显出的巨大商机,使得一些政府部门纷纷介入,把扶植、引导“书画之乡”的发展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来抓,一时间,依托专业协会力量设立的各种书画社、书画协会、村办画院、培训班、艺术长廊、创作基地、展览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活跃在书画市场一线。
传统书画之乡的文化产业由原来地域性自发的艺术品生产转向有意识、有规模的科学发展,实现由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的飞跃,艺术资源转化为艺术资本。
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乡自古书画盛行,古代字画、老家具、工艺品等艺术资源丰厚。
许多农民喜欢收藏,但接触市场机会少,缺少专门从事书画交易的机构,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
村民们在多年的交易实践中发现,想在市场中卖上好价钱,必须创作出市场欢迎、喜爱的作品。
于是,在乡政府扶持下,东柳村投资建起了500平方米的书画展厅和画廊,还建起了书画一条街、古家具一条街,成立了既有专业画家又有农民画家参与的富运昌画院等等。
这一系列书画硬件设施的建设,将原先零碎、松散的已有资源汇集起来,主动将乡村文化变为一种文化资本进行市场运作。
2006年6月,三间房乡通过富运昌画院邀请全国书画名家举办展览、搞笔会,仅一次活动的交易额就达到50余万元。
传统的文化资源变成一种特有的文化资本后,发挥出巨大的创造潜力和财富价值。
百岁画仙萧龙士艺术浅谈作者:孙肖肖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8期摘要:萧龙士先生一生历经几个朝代,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长者和人民艺术家。
他的为人为艺,都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作品在中国画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值得后世继承、发扬和学习。
研究萧龙士艺术对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和优秀文化传统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萧龙士;龙城画派;江淮大写意萧龙士,原名品一,字翰云,1889年5月6日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蕭县,1990年1月17日逝于合肥。
萧县在古代被称为龙城,为徐淮要地,“龙城画派”便是发源于此。
萧县作为皖北文化重镇,亦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称号。
龙城人自古能书善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萧地属宋,就有“宋绘闻天下”之誉。
千百年来,萧县绘画长盛不衰。
《清史稿》记载龙城自古画风昌盛,云“作者相望,大雅为群,下及妇孺,均持名教,金石成录,诗歌升堂”。
“扬州八怪”的崛起对萧县的书画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八怪”之一的黄慎曾寓居萧县,其粗狂荒率的用笔手法和豪宕奇肆的绘画风格,为这一时期的萧县画家们争相效仿。
清末民初,“龙城画派”已有百余人,他们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师古而不泥古,既重传统章法布局,又追逐时代新潮,逐渐形成了一种阔笔写意、泼辣豪迈的新画风。
一时之间,高手林立,群星灿烂,声震徐淮,闻名遐迩。
在这样的艺术氛围熏陶下,萧龙士先生从小就热爱绘画艺术,立志要做“龙城画派”一士,并取名龙士以自策。
萧龙士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文人气,还有几分乡土气。
他在绘画上尊崇传统,吸取了徐青藤、陈白阳、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的精髓,但他又不拘泥于前辈们固有的技法,而是深入生活,大量写生,以真景为范本,形成了质朴洒脱、雄浑厚重的个人风格,作品为人称道,深受人们喜爱。
(一)身姿飒爽,笔力伟健萧龙士先生画荷时常用侧锋,行笔有力,笔笔相生。
1949年,萧龙士先生在李苦禅等人的引荐下向白石老人请教如何画荷花时,白石老人曾题字:“龙士先生画荷,白石自谓不及。
宿州汉代历史资料一、萧县汉文化——汉墓、汉代画像石刻、书画之乡、濉水之战安徽省宿州市的萧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萧县文物部门在境内发现了大型汉墓群十处,开掘汉墓近五百多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尤其是出土了一批堪称稀世瑰宝的汉代画像石刻,在中国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萧县汉墓萧县古称萧国,汉代属沛郡管辖,是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祖籍地,也是两汉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汉王朝建立后,刘邦采取了修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封建时代少有的繁荣景象。
加上萧县地理环境优越,一时间厚葬之风兴起。
因此,萧县境内存在数量众多的汉墓。
2、汉代画像石刻画像石又叫石刻壁画,是中国最早的浮雕艺术。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萧县的汉代画像石刻开始于西汉晚期,兴盛于东汉,但随着东汉的灭亡,萧县的画像石刻也随之消失了,这至今是一个谜。
萧县是我国汉石刻壁画集中出土地之一,萧县圣泉村的一座汉代墓葬的开掘中,一共出土了23块珍贵的汉代画像石刻,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就有8块之多。
在萧县博物馆,可以见到这些珍贵的汉代画像石刻。
近年来,萧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大多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在这里出土的汉画像石大致可分为祥禽瑞兽、神话传说、现实生活三大类,有的石刻亦把三方面的内容杂融在一起。
在艺术形式上,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标准。
萧县汉画像石上的图案,有表示祥瑞避邪的二龙穿壁、十字穿环、铺首衔环,有反映现实生活的门吏图、建筑图,真实再现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内容。
例如,伏羲和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两位非常著名的神。
传说伏羲发明了渔猎工具,发明了八卦,而女娲更是神通广阔,既补天,又造人。
由于他们能再造生命,因而受到渴望长生不老的汉代人的特别尊崇。
在萧县汉代画像石刻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鳞身、蛇躯的伏羲女娲图案,他们或站立、或交尾。
中国著名实力派书法家何涛
崔势计
【期刊名称】《经济视野》
【年(卷),期】2016(0)14
【摘要】何涛,原名何跃先,号芒荡山人.他1960年出生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一安徽省萧县,13岁就在家乡县市举办的少年书法大赛中夺冠.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企业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国资书画网艺术总监、中国水墨气派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其艺术创作风格在书画界独树一帜.
【总页数】2页(P162-163)
【关键词】中国企业;书法家;书画艺术;实力;艺术总监;副秘书长;艺术研究;民俗文化【作者】崔势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3
【相关文献】
1.笔卷风涛抒豪情记著名毛体书法家党荣华 [J], 杨申宗
2.当代著名书法家刘颜涛作品欣赏 [J],
3.文章追唐宋为人贵侠儒——著名作家、书法家雷涛印象 [J], 孟西安;
4.行者无疆——观照实力派青年书法家黄涛从艺之路 [J], 周红路
5.醉人醉酒醉墨宝:著名实力派书法家王凤梨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千磨万击还坚劲作者:邱杰来源:《少林与太极》2015年第07期安徽萧县地处中原要冲、黄河故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一方的尚武好文之风,是新中国文化部命名的第一个“文化艺术之乡”。
1980年,张长念就出生在这个地方。
父亲张祖桃是萧县西南著名八极拳师“朱老三”的得意弟子,典型的皖北汉子,忠厚侠义。
年幼的张长念一路听着父亲讲的故事长大,故事里的主人公大多是“杨六郎”、“岳飞”等文武兼备的忠勇人物。
潜移默化地,在张长念心里种下了“文韬武略齐备方为英雄”的思想。
张长念自七岁入学起开始随父习武,每天晚上在自家的院子里“拔筋踢腿”,学习八极小架。
幼小的孩子在月光下的农家小院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风雨无阻。
提起小时候,张长念笑言:“很淘气,几乎每天都会跟小伙伴们打架。
那时候个子小,但是很灵活,常常为战胜方,拼尽力气。
挨了揍的小孩家长就会找到家里告状。
父亲总是因为我打架而给人赔礼道歉,转头就回家收拾我。
”在张祖桃眼里,仗着“会拳”欺负他人,是非常严重的过错,有违习武之人的武德。
《憾生》中有句话说:“人可以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但一定会对生活妥协。
”一家的生计压在父亲的肩上,随着儿子们(张长念等兄弟三人)年龄越来越大,家境变得愈发贫困。
而这个深爱着武术的忠厚汉子,在现实面前,也开始怀疑学武是白白浪费时间。
到张长念读小学高年级时,父亲就不再关注他的习武,也不再传授他任何武艺。
父亲开始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是“正路”。
出于对武术的热爱及受孩提时代父亲故事里英雄人物的影响,张长念依然不放松对武艺的追求,在学习成绩保持全班前两名的同时,每天练武不辍。
在那个小小的院子里,一个习武的小孩逐渐长成挺拔的少年,拳法愈加刚劲有力。
斗转星移,在高考之前最紧张的复习阶段,张长念依旧坚持每日练武。
每天早晨从坐落在山脚下的高中跑步冲上半山腰,在一座墓地前的平地上踢腿、打拳。
有人不解,说:“高考又不考武术专业,为什么还要每天那样傻练?”张长念听到这些话依旧不动摇,仿佛武术已经融进他的血脉灵魂里,练功如同每日吃饭喝水一般,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萧县书画艺术之渊源徐州九里山发端,向南伸展,时断时连,似一条半潜于地下的巨龙,游戈于黄淮平原,站在官山峰顶,遥望西北凤凰山下,就是著名书画艺术之乡发源地萧县县城——龙城。
萧县是个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县,书画艺术之乡,文物大县。
早在2600多年前,这里曾建有萧国城,为黄海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有陡峭如削的天门山,颇具“神女峰”之风光,山谷深处一座古庙——天门寺。
当年孔老夫子游学,寄宿寺中,梅雨放晴,孔老先生打开竹简晾晒在一片巨石上,至今人们习惯说是“晒书场”。
与其相邻不远的南边群峰,便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皇藏峪。
相传汉刘邦芒砀山斩蛇起义后的藏身之地,随处可见的千年古檀树,弯腰驼背,皱褶纵横,瘦骨嶙峋,似乎不堪岁月之磨砺,倒是树冠勃勃。
透过浓密树丛,矗立着汉唐时期的“瑞云寺”层层叠叠,依山势建立,陡峭处次第排列前殿,中殿、大殿等屋宇。
飞檐玲珑,崴峨森严。
善男信女轻轻走来,静静离去,偶尔敲击的钟声,悠扬缠绵。
院中的两颗银杏树,笔直挺拔的粗大树干壮伟擎天,树冠将数亩大的寺院遮盖得严严实实。
尤其是后院的那颗抱子携孙树,巨大的树干主根上生出大小两株小树,那株最小的确有几分顽皮的意味。
庙堂中的“金身”似乎越发神秘幽深,玄高不可极,香烟袅袅,喧嚣熙攘的人间生活仿佛淡化了许多,人们偶尔在此时会对生命的存在生发几分冷静的思考……城北凤凰山麓,茫茫苍苍,中有“圣泉”,虽涓涓细流却永不枯竭,味甘可口,有诗赞曰“茫茫山麓碧有痕,宝刹金顶绕白云,汉唐一线长流水,叮咚呤哦唱至今。
”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与萧县的文人墨客偶有交往,龙城大儒陈子健曾邀苏太守畅游圣泉品评佳茗,唱和酬答,泼墨挥毫,情景融融。
特别近年来,先后出土及发现了本县先民大量的人文器物,充分显示了萧县书画的深厚根源。
官山西南角梧桐树旁的黑峪,峰头黑色的岩石纵向二三百米长的夹层中断续分布着人为的图式,面向天空的石板上,分布阴刻拳头大小近乎象形文字“日、月”,由日月发生数根线条,舒展优美。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我的故乡)萧县古为萧国。
春秋时附庸于宋,秦置萧县,属泗水郡,后改泗水郡为沛郡。
北宋天宝开皇三年(583)改为龙城、临沛,大业初复为萧县。
唐、宋、元、明、均属徐州,清属后仍属江苏省。
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
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著名萄之乡”“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总面积1885平方公里,人口近140万;县城,东有龙河,西有岱河,蜿蜒南羡;左有龙三山拱卫,气势雄壮。
前人寄寓祥瑞,因山水之势,将县城取名为龙城。
[ft=,+0,]萧县古为“文献之邦”,文物颇盛,代不乏人,素有重教慕学之风。
春秋三贤(闵子骞、颛东汉朱浮,经文纬武,才华出众;清末民初刘云昭(汉川)乃民国革命之先驱;徐树铮、李明扬均为民国著名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王子云、萧龙士皆为当今艺苑名流。
萧县,“地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
境内沃野平畴,农林咸宜,名胜众多,诸如皇藏峪、等……[ft=,+0,]萧县人民群众,能书善画蔚成风气,渊源甚远。
据史料记载,可追溯于南北朝时代。
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兴,号寄奴,萧县绥舆人。
他先为东晋王朝大将军,南征北讨,屡立战功;公元4立宋朝,史称刘宋。
他是在马上得天下的。
面南称帝后,接受前代的教训,比较注意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因而缓和了阶其执政的三十多年里,国内出现了少有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这样,就为一些统治者和文人提供了从环境。
另一方面,这些人在获得政治地位和物质享受之余,需要排遣时日,娱乐心情,装点宫室,也就诱发了作的兴趣。
刘裕,虽然天资聪颖,可是经年戎马生涯,使他无暇潜心攻读,乃至名声显赫,仍是只能粗通文字,对于即位后,察纳雅言,从善如流,接受了僚属谏劝,深感自己的不足,认识到武功仅可称雄一时,而文采却可光别喜爱写大字,每张纸仅可容六、七字。
年深日久,勤练不辍,艺业锐进,作书雄健遒丽,气势轩昂,竟摘当其三子文帝刘义隆,自幼受其熏陶,酷爱书法,善于隶书、行草,师承“二王”(羲之、献之)。
论萧龙士的绘画艺术成就陈明哲【摘要】萧龙士是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大写意花鸟画的追求与探索,先后求学于吴昌硕、齐白石并有新的创造与发展,他把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到高度精粹的文人画之中,给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注入了健康的生命力,使国画艺术更贴近生活,更具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
萧龙士是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又一位传统大写意花鸟画的推进者和开拓者,他以“诗书画三绝,德艺寿齐辉”享有当代花鸟画大家的盛誉,尤其是他开创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江淮大写意画派,影响深远,为安徽的文化艺术发展史再立一座丰碑。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8页(P14-21)【关键词】大写意;花鸟画;江淮画派【作者】陈明哲【作者单位】安徽省书画院《新安艺舟》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萧龙士萧龙士(1889—1990),原名品一,字翰云,安徽省萧县人。
自幼爱绘画,20世纪20年代初入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潘天寿等先生,1950年正式拜入齐白石门下,与李苦禅、许麟庐情同手足。
善大写意花鸟画,尤喜兰、荷;书法亦独具风格。
作品用笔凝重雄浑,风格老辣朴拙。
继承发扬青藤、八大、吴昌硕画风,开创江淮大写意画派,门下弟子遍及江淮。
人品艺品俱佳,享“诗书画三绝,德艺寿齐辉”美誉。
曾任安徽省政协常委、中国民盟盟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省美协名誉主席、安徽省书画院名誉院长。
内容提要:萧龙士是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大写意花鸟画的追求与探索,先后求学于吴昌硕、齐白石并有新的创造与发展,他把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到高度精粹的文人画之中,给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注入了健康的生命力,使国画艺术更贴近生活,更具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
萧龙士是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又一位传统大写意花鸟画的推进者和开拓者,他以“诗书画三绝,德艺寿齐辉”享有当代花鸟画大家的盛誉,尤其是他开创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江淮大写意画派,影响深远,为安徽的文化艺术发展史再立一座丰碑。
233小议萧县“农民画”近年来,媒体的表述、评论家的论述,多把萧县农民书画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画”混为一谈——确切地说,萧县农民画,带有典型的的中国文人画特征,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的绘画艺术风格是典型的中国画水墨写意,它有别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南京六合、山东青州的农民画。
按照时下艺术界对于农民画的定位,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多系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风格奇特,手法夸张,其范围包括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
农民画与文人画,艺术品类不同,没有艺术高下之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画,也是中华美术宝库的一个珍贵门类,画民俗、映民风、抒民意,绚丽多姿。
但是,由于文人书画大家传承的因素,加之深受皖北龙城画派的影响,安徽萧县的农民书画,其主体依然是水墨写意的一贯风格,风格主流是文人画——重笔墨、重情趣、重传承。
画乡萧县美术史上,确曾出现过轰动一时的、标准的一幅农民画。
1958年,萧县牛眠乡大庄村栽培葡萄能手周武全,以豪放的笔墨画了八尺见方的巨幅《葡萄丰收图》,该幅作品,葡萄布满天空,吊车扬臂在收获果实。
作者周武全以农民对丰收的浪漫感觉去作画,干干湿湿涂抹开去,不受章法限制,气势夺人,博得中外画界的好评,并在“社会主义造型艺术”展览上参展,轰动一时,国内许多杂志载文介绍,东德《造型艺术》杂志还将其选作封面,大加赞赏。
后来,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展上,周武全的《葡萄丰收图》和国内大师级画家的作品并列展出。
但是当代,萧县农民画,根扎龙城画派文人画艺术沃土,艺术取向却是中国传统的文人画。
1979年,国家文化部召开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这是“文革”后中国文艺战线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中国文艺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萧籍书画家王子云、刘开渠、王肇民、萧龙士同时出席了会议。
京城欢聚期间,谈及萧县的书画事业遍地开花、硕果累累的盛况,被深深感动的艺术大师李苦禅,挥笔题写了“国画之乡”四个大字;199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萧县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使得清代以来影响仅以徐淮为中心的“龙城画派”、“萧县书画”,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影响波及全国。
中国第一个书画艺术之乡——安徽萧县
由文化部最早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是“龙城画派”的故乡和发源地。
萧县为春秋时萧国,附庸于宋。
《淮南子》有“宋画吴冶”之说,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记录了闻名天下的“宋画”(即萧国之画)和吴地无锡的冶炼之术,为这两地的结缘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无锡展示中心”的设立,为演绎现代的萧县和无锡的人文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有着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不仅是“帝王之乡”“文献之邦”,兵家必胜之地,而且受到天然“书画祖师”——水墨岩的启发,先后产生了春秋“宋画”和汉画像石刻,南朝萧县人刘宋皇家承续两晋、开启齐梁的书法传统。
特别是明代兴起、清中后期与“扬州八怪”同时的“龙城(萧县之城)画派”崛起,到近当代传承有序。
从王为翰、吴作樟到开启现代雕塑之风的大师王子云、刘开渠,旅居法国的首位华裔院士朱德群,中国水彩画第一人王肇民,中国画兰巨擘萧龙士等等,尤其是当今萧县内外(海内外)萧籍书画家以及操笔染翰者多达数万人,从公务员到教师、学生,从工厂到农村,从企业家到农民工;一个小小县城书画店铺近百家……
龙藩凤翥灵秀地,翰墨青丹飘异香。
地灵人杰的萧县与太湖美城——现代化的大都市无锡的不解之缘在这里展示,在这里加浓,在这里延续,在这里聚馨凝香——她给您带来的是大美的高雅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