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书法教育对现代书法教学改革的启示_冯猛
- 格式:pdf
- 大小:126.32 KB
- 文档页数:3
转载唐尚法及其现代意义[转载]唐尚法及其现代意义中国书法在其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各时期总是呈现出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清人梁巘《评书帖》:“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是高度精确的概括。
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是中国书法日趋完备的重要时期,也是书法史的核心时期。
或可说唐人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有着很成功的经验。
这对于我们学习书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唐尚法的形成与书法的发展。
(一)、唐尚法的形成唐代是书法盛行的时期,较之东晋不能说是“抗行”,而可以说是“雁行”。
其所以盛行,固然有经济繁荣和整体文化发达的原因,同时,也是由于六朝的书法传统、名家墨迹能得以直接继承,是六朝书法发展的继续。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在国家制度上,对书法比任何朝代都更为重视。
周以书为教,汉以书取士,晋置书学博士,唐代则全面采用了这些措施,而且设立了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书学”。
“书学”是唐代最高学府中六种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中的一种,书学中设置书学博士,以教授书法。
学书每天用纸一幅。
设立书学是唐代的创举,在铨选人才时,也把书法作为条件之一,使唐人得到实惠。
唐代的科举制度把书法列入取士之科。
《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制》:“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其中所谓“明字”即指以书法取者。
此外选官制度也对书法有所要求, 《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制》“……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唐代官僚制度还在官职中设立“侍书”一职,如“皇帝侍书”、“太子侍书”。
弘文馆不定期地举办书法培训班,专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
唐代书吏有机会转为官员,在文官的选择任用中书法起一定的作用。
一时间书法家辈出,使得魏晋以来处于无序的自由发展状态的书法,纳入有序的轨道。
古代书法教学方法与现代应用古代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古代书法教学方法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如今也得以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
本文将探讨古代书法教学方法的特点以及其在现代应用中的价值。
一、古代书法教学方法1. 研习经典作品古代书法教学方法强调研究经典作品,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来学习和理解书法的艺术特点。
学生常会首先选择一位大师的作品进行研究和模仿,逐步掌握书法技巧并培养自己的风格。
2. 临帖临帖是古代书法教学方法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经典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模仿来提高自己的字体和笔法。
临帖不仅要求准确把握每个字体的结构、笔画的顺序与力度,还要理解并表达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境界。
3. 运笔技法古代书法教学方法注重运笔技法的传授,通过训练学生的笔画和笔势,使其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笔划和构图方式。
运笔技法是书法表达力的基础,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内心情感与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书法作品。
二、古代书法在现代应用中的意义1. 文化传承古代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古代书法教学方法,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2. 艺术修养古代书法教学方法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研习和临帖,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需求不再局限于实用性,注重审美与艺术创造。
古代书法的教学方法使人们更能欣赏艺术的美感并运用于实践中。
3. 心灵修炼书法艺术追求的是“心灵之美”,通过古代书法教学方法的学习,人们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还能够在书写过程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书法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了学生的精神修养与心灵成长。
4. 创意应用古代书法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研习经典作品,学生可以融汇中西文化,将古代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创新理念相结合,开创出独特的书法风格和表达手法。
唐代蒙学书法教育对当代小学书法教育的启示
唐代蒙学书法教育是中国书法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当代小学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具体如下:
1. 重视师生互动:唐代蒙学书法教育强调师生互动,师傅与弟子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师生之间关系密切。
在当代小学书法教育中,也需要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书法创作,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感知。
2. 着重注重实践体验:唐代蒙学书法教育强调的是实践体验,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反复推敲,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在当代小学书法教育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注重实践经验,多动手、多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书法水平。
3. 把书法教育融入到课程中:唐代蒙学书法教育是把书法教育融入到全面教育中,使书法成为课堂教育的一部分,注重了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关注。
在当代小学书法教育中,也需要把书法教育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在其他教育环节中也能学到书法,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和学习书法文化。
4. 加强对书法文化传承的重视:唐代蒙学书法教育对书法文化传承的重视,也给当代小学书法教育提供了启示。
在当代社会,书法因为其他新兴的艺术形式的冲击而正在逐渐沉寂,因此,在书法教育中更应该加强对书法文化传承的重视和保护,引导学生从小就了解和热爱书法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第1篇: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特点分析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历了从培养目标偏重实用性、功利性到更注重书法人才人品和修养的转变。
本文通过对古代书法教育特点的梳理,旨在发现其内在规律,能够对当代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1.实用性与功利性结合的教育目标古代书法教育重在培养符合封建伦理道德和专门技能的人才,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1实用性与利禄的挂钩古代书法教育主要从文字的实用性目的来考虑。
周代贵族子弟的学习内容之一的“六书”,指的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音”六种选字法则,是文字学范畴。
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选出《仓颉》、《爰历》、《博学》三篇字书,作为标准文字,教学童识字。
在汉代,低级的文史如果“能书”,就可能升迁为长吏乃至个高级别的大官,因为上级将“能书”作为考察、提拔的一项重要条件,在敦煌、居延出土的汉简中,能见到这方面的实物证据。
如:“肩水侯官执胡隧长公大夫奚路人,……,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家去官六百五十里。
”(《居延汉简甲编》1014号简)。
上面的实例表明政府把文字学作为书法教育的内容,同时又和利禄挂钩,带有很重的功利色彩,但却是推广文字学和提高书法实用性的最有力办法,从而促进了书法的普及。
1.2科举重书直接影响书法教育隋唐产生科举制度以后,能否写好楷书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条件。
在“科举重书”政策驱使下,书法的教育直接偏重科举制度的要求。
唐代中央学校隶属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书学”专科,是六学之一。
《新唐书·选举志》记载:“书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通其学者为之”。
“永泰中虽置西监生而馆无定员,……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书馆三人。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之事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
试论唐代的书法教育的影响摘要: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是楷书体的求规隆法时期。
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正是唐代书法教育的结果。
本文从社会背景、书法教育以及后世的影响三方面进行了寻绎论证。
关键词:书法教育影响绪论:书法艺术从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度高韵胜,走入第二个繁荣阶段,这就是唐代的求规隆法时期。
唐代以无懈可击的法度,把书法推向了又一个艺术高峰,正如中国书法杂志社编的《书法艺术》一书中云:“有唐一代书法,真草篆隶行,百花齐放,争妍斗奇;欧、虞、褚、薛,李、孙、颜、柳,颠张狂素,群星熠熠,组成了中国书法上空前绝后,最为辉煌的图卷。
”这一成就的取得,正是唐代实施书法教育的结果。
现就此作一浅论。
本轮:一、唐代书法教育的社会背景(一)唐代的政治、经济及文教思想。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以武力取得天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此盛世所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基础,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唐代仍尊崇儒学,而教育是王朝得以推行儒学,施教于民的重要手段。
因此,奉儒尊经成为整个唐代教育的指导思想。
就教育体系而言,则实施以经学教育为主体的官学教育。
书法教育一方面跻身官学并列于六学之中成为独立的学课,另一方面,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纵横驰骋于私学领域,是私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二)巨大的社会需求是唐代书法教育存在并且繁荣的理由和依据。
首先,统治者奉为正统的儒学经典的校勘整理,需要解决经文的标准版本问题,为此唐代进行了《五经正义》的考订和《开成石经》的篆刻两项工作。
经学文字的考证于篆刻都需书法工作同步发展,需要培养专门人才来承担这一项工作。
此为社会需要之一。
其二,书籍急剧增加。
隋唐两代书籍成倍增加,官府所藏十分可观,雕版印刷又尚未大行,大量的抄写工作需由写手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写手的极大需求。
《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贞观中......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
存档编号赣南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唐代书法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教学学院:文学院届别: 2013届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 090302004 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3年5月15日目录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一、问题的提出 (4)二、唐代书法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5)(一)唐代书法教育的特点 (5)(二)唐代书法教育的作用 (8)三、唐代书法教育的启示 (9)参考文献 (11)唐代书法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内容摘要:书法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一直流传并影响了我们数千年,我们的祖先为之辛勤的钻研了数千年,取得了众多的突出成就,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
毫无疑问,唐代书法教育是中国书法教育史上的一朵灿烂的奇葩,取得了众多的成就,有众多突出的特点,但是在书法教育日益远离我们的现代化的今天,怎样让书法重新回归我们的生活,怎样让书法教育重新融入我们的社会,怎样重新发扬繁荣这门艺术等,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眼前的艰巨任务。
本文尝试从唐代文化艺术教育尤其是书法教育的大繁荣之中寻找能帮助我们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给我们以启示。
关键词:唐代书法教育特点启示Abstract:Calligraph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Chinese culture, it has been spread and affect u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ur ancestors whom hard studying thousands of years, has made many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but also profoundly affected our national personality and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een deeply integrated into the blood of our peopleof Chinese descent. But increasingly modern calligraphy increasingly away from our lives, how calligraphy again return to our lives, and how tore-carry forward the prosperity of the art of calligraphy, how to make toward the world and other issues, is a daunting task in our generation, people in front of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ways and means that can help u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being from the prosperity of the Tang Dynasty culture and the arts, especially calligraphy culture gives us inspiration.Keywords: Tang Dynasty Calligraphy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Revelation一、问题的提出书法,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在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无数的灿烂果实,成为了广阔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在我们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伟大历史使命。
古代书法教育对当代学前书法教育的启示古代书法教育对当代学前书法教育的启示近年来,书法艺术在中国愈发受到重视和关注。
在学前教育领域,书法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幼儿参与。
然而,当代学前书法教育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古代书法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下面将探讨古代书法教育对当代学前书法教育的启示。
首先,古代书法教育强调基本功的培养。
古代书法家们注重握笔的姿势、用力的技巧以及书写的规范。
这些基本功的培养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基础。
在学前书法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技巧,如握笔姿势、书写的规范等。
这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来实现,如教授正确的握笔姿势、手腕的运动以及书写规范的训练。
只有打好基础,幼儿才能更好地发展书法艺术。
其次,古代书法教育注重培养观察力和感知力。
书法艺术要求书写者对细节的观察和感知。
通过观察名家作品,书写者可以感受到每一笔每一画的力度和变化,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体现。
同样地,在学前书法教育中,可以通过观察名家书法作品和模仿他们的笔法和风格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这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古代书法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
古代书法家们在书写作品时,通过笔画的大小、力度的变化、结构的布局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学前书法教育中,应该鼓励幼儿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帮助他们通过书法艺术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
这可以通过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给作品添加个人风格或者表演书法作品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培养自我表达能力,幼儿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
第四,古代书法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耐心和毅力。
古代书法家们在书写作品时需要耐心和毅力,他们常常需要反复推敲和修改,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在学前书法教育中,也应该培养幼儿的耐心和毅力。
可以通过让幼儿多次练习同一字或练习相同的字形来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幼儿夸奖和鼓励,让他们体会到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古代书法教育对当代学前书法教育的启示作者:魏明坤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33期摘要: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就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蒙学;书学;书法教育;学前教育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书法一直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
这不仅因为书法起源于中国,还因为在书法几千年的发展流变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获得了最尽情的抒发和最深刻的体现。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中,没有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全面地表现中国文化本质和精髓的了。
一、古代书法教育的内容古人倾向于把“书法”看成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而不是较为纯粹的“艺术”,与书写相关的内容几乎都在“书学”之列。
其中的识字与习字呈平行关系,并具有极强的辅助功能和工具作用。
古代书法教育起源很早,至少从商代起,书法就已成为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书”即识字与习字。
古人通过“以书为教”的方式,把识字与写字教育结合在一起。
至秦代,李斯创小篆颁行天下,统一六国文字。
从中央到地方,皆以李斯“玉箸篆”为法则,由官方培养刀笔吏。
汉初,学童自小学习文字之学,接受识字与书写教育,到17岁以上成人始可参加选拔官员的考试。
“学童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许慎《说文解字·序》)可见,秦汉时期对识字教学的重视已达到法律的高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草、楷、行诸体日渐发展、成熟与普及。
加之佛教繁盛,大规模佛经抄写的实用需求更促进了书法人才的需要和书法教育的发展。
隋代始行科举,进而催生书学确立,书法正式进入官方教育殿堂。
隋唐至明清,由于科举对教育的导向力,学校课程的设置唯科举是求,学校的教育内容完全服从科举需要。
如唐代最高教育学府国子监,设有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六学。
重识唐楷:以博大气象涵育当代儿童作者:葛丽萍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第10期葛丽萍【摘要】唐楷,特别是颜、欧、褚楷等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书法的范本。
这些经典所富有的精神气象在教师认真灵活的教学中,在学生坚持不懈的练习里,能逐渐提升学生的优秀品格,使其养成专注的品性、严谨的习惯、高尚的情操和持久的毅力。
【关键词】重识唐楷;唐楷精神气象;儿童品格提升【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7-0007-04【作者简介】葛丽萍,江苏省常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江苏常熟,215500)教师,一级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当今,许多中小学校已经将书法纳入正规课程之中,配有书法专职教师,唐楷也成为学校书法教学的普遍内容。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学生书法起步阶段,应把唐楷练好,以一方面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在坚持习字中提升学生品格。
一、重识:唐楷与儿童书法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等各种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楷是楷书中最具法度的集大成者,它所蕴含的博大气象、正统之风为后世所景仰、学习。
1.尊崇,育美德。
初唐时期的楷书承续了王羲之以来的隽永书风,出现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等大家。
中唐,书法走上了以法度森严为审美理想的时代,苍劲与粗犷之气化入楷书,法度严谨,气势恢宏,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
千百年来,欧体字与颜体字分别代表了遒劲与雄放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
我们尊崇唐楷之书风,更尊崇其时书家之人格。
颜真卿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最终以身殉职。
而颜字的豁达大度、浑厚有力正是其高尚品德和伟大人格的真实映照。
又如欧阳询在郊外发现索靖所书的石碑,看了三天三夜还不舍离开,他刻苦钻研认真求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心怀一种恭敬去对待学习。
书格和人格的统一,是后世所尊、所学之典范。
了解这些大书家的高尚人格,对培养学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书法教育对当代高校书法教育的启示作者:程龙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5期[摘要]中国书法发展到唐代,教育制度已日趋完善,优秀书法作品井喷式出现。
唐代书法教育的经验时刻提醒当代书法教育应着重提高学习者自我的文化素养。
现阶段,大力推广高校书法教育,既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的响应,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
文章以唐代书法为研究对象,从思想认知、意识形态、入学考核、教育评价、教学体系等方面分析唐代书法教育与当代书法教育之间的异同,以此来扩宽当代书法教育的研究前景;从多角度分析了当代高校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结合唐代书法教育中的精髓,为当代高校书法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思路启示。
[关键词]唐代书法教育当代高校教育内容文化传承基金课题:陕西省社科界2022年度社会科学宣传普及资助项目《陕西省青少年书法艺术普及与传承活动》(编号:2022KP034)。
引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对当前高校开展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方向。
现阶段,书法教育是高校传承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熏陶与学习习惯养成影响重大。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载体之一,是由思想而来的艺术实践,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行为,书法在功用上是记录文明,而艺术上则是体现真善美、体现人的精神、传递着中国人的思想。
其中,唐代書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辉煌一页,“晋人尚韵,唐人尚法”,是历史对唐代书法最好的评价,唐代书法教育也因此而负盛名,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思想、学习模式、评价方式亦对现代书法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基于此,本文以唐代书法教育为借鉴对象,对唐代书法教学进行全方位剖析,集中探讨唐代书法教育对当代高校书法教育的启示,旨在为提升当代高校书法教育质量提供建议。
2011年12月第13卷增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Dec.2011Vol.13Supplement 初唐书法教育对现代书法教学改革的启示冯 猛(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初唐书法教育促进了唐代书坛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考察初唐书法教育的特点,可为现代书法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照。
[关键词]初唐书法;书法教学;书法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S-0108-03[收稿日期]2011-11-30[作者简介]冯猛(1985-),山东邹城人,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书画艺术与市场。
唐朝继魏晋之后在书法史上又耸立起一座书法高峰。
这一时期的书法,名家辈出,各种书体不断发展完善,书法理论丰富,呈现出较为繁荣景象。
特别是唐初在书法教育上取得的显著成就,为我们当下书法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借鉴。
一、初唐书法教育概况(一)官方办学与民间家传、师授等书法教学模式并存,书法学习环境优良唐代沿袭隋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在初唐时的考试科目中就包括了“明书”科,以考生的书法功底作为一项重要考察依据,其它要求一并合格的即授予官职。
这种“以书取仕”的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广大考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为适应科举的需要,初唐时官方设立的教授书法的机构主要有国子监开设“六学”中的书学馆及门下省弘文馆和东宫崇文馆。
马宗霍《书林藻鉴》云:“唐之国学凡六,其五曰‘书学’,置书学博士,学书日纸一幅,是以书为教也。
”[1]77书学馆的学生来自于“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在完成规定年限的学习后考生参加科举考试。
书学馆是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教育机构,类似于今天的书法专业院校。
弘文馆是一具有文化教育职能的机构。
《辞源》中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门下省设有修文馆,九年改为弘文馆。
馆置学士,掌管校图书,教授生徒,并参议朝廷制度礼仪的沿革。
”[2]564弘文馆中生徒除要学习儒家经典外,还要必修书法课,《唐会要》载唐太宗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令:“京官文武职事五品以上子,有性书学及有书性者,听于弘文馆内学书……敕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法。
”[3]1115崇文馆类书法教学活动似于弘文馆。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官方书法教学机构对入学资格管理较为严格,除书学馆招收部分庶人弟子外,弘文馆和崇文馆内学徒皆可谓是皇亲国戚之子弟,但学习书法的生徒数量也还是蔚为壮观的,据统计,“‘六学二馆’的学生数最高曾达8千人”[4]199。
除以上官方正式的书法教学机构外,私学中还大量存在家族传习、师徒传授等书法教学模式,这种面对面的带有语言讲解和书写示范的“口传手授”[5]273的教学方式十分成功,例如:虞世南“受于永禅师,皆有法体。
”[6]134欧阳询“书出于北齐三公郎中刘珉。
”[7]255褚遂良“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
”[8]192薛稷“书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肌肉得师之半,可为河南公之高足。
”[8]203唐初四家都得益于此且四家族中皆有能书者在书史上留名。
这种家传师授的教育形式既对推广书法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又有力地补充了唐代官方书法教育之形式,提供了良好的书法学习环境。
(二)师资精良,保证了书法教学的质量能者为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初唐书法教学机构中任职教师可谓博学艺精,德艺双馨。
国子监下设书学馆中的书法教师由“书学博士”担任。
[1]77唐代所谓的书学博士,不仅是饱学之士,还特指其在书法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
弘文馆、崇文馆是对入学资格要求严格的“贵族学校”,其师资由当时优秀的书法教育家来担任。
如贞观元年唐太宗敕虞世南、欧阳询在弘文馆内教授书法。
[3]1115虞、欧在初唐书法史上是理论与创作兼擅的著名书家,他们集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书法理论家于一身,在教授书法的过程中,他们把对书法的理解直接作用于教学对象,从一开始就让生徒们有了“取法乎上”的可能,为生徒学习书法奠定了重要基础,并避免了生徒学习书法走弯路情况的发生。
此外,在初唐从事书法教育工作的还有翰林院的翰林书待诏、集贤院学士等,这些人员皆可以说是DOI:10.13916/ki.issn1671-511x.2011.s2.013博学多识、技艺精湛,品德高尚得良师益友。
精良的师资再加上“贵族学校”有条件利用优良的取法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书法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君王以国家力量的介入,为初唐书法教育活动顺利进行铺平道路初唐书法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唐太宗李世民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
唐太宗是一位政治上励精图治的帝王,同时他又雅好书法,尤其是喜欢具有雄强骨力的王羲之书法。
为弘扬右军书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现在组织设立各类书法教育机构,广泛搜集王羲之书法作品,进行书法实践和书论撰写等方面。
客观地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偏爱与推崇确实带有一己私利的成分,但正是唐太宗的这种偏爱和推崇在无意间促进了初唐书法教育事业的前进。
我们注意到唐太宗对书法活动的介入所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因为作为一国之君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调动一切国家力量为其服务。
在专制的帝国中,国家政治力量尤其是皇帝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着生杀予夺的作用。
唐太宗对右军书法的弘扬并不只是一声诏令,而是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如设置大规模的学书场所,搜购整理右军墨迹,这些工作可以说是只能依靠国家的政治力量才能顺利完成的。
二、现代书法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学校书法课没得到足够重视,民间书法培训有待规范,书法教学环境严重缺失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官办与民办结合的形式进行,但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学校,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基本名存实亡,原因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相比于对升学考试能用到的语、数、外等主科相比,书法课得不到足够重视。
少数有远见家长为提高孩子综合素养,不惜重金送孩子到民间的书法培训机构学习书法。
但现在民间书法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教学混乱,唯利是图者占多数。
(二)书法教师队伍存在缺陷当下书法教学师资短缺和薄弱也是阻碍书法教学的重要因素。
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中,真正把书法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的很少,缺乏专业的书法技能训练,往往是由美术或语文教师中仅仅有一定书写功底的教师来担任书法教师。
这些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深入书法教学领域研究书法教学,书法不够规范、笔顺不对、客观上对学生书法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同时未能深究书法教学规律,导致课堂内容空洞乏味,多数学生失去学习书法的兴趣。
这些在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都是我们要正视的。
(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书法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定位不够明确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我国教育借鉴苏联模式,但苏联模式中没有书法教育的说法,所以从那时起国家教育政策中也就忽略了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书法组织和各类书法活动蓬勃发展起来,书法持续走热。
然而,从小学到高校的书法教育却始终处于低潮的状态,畏缩在美术和语文的阴影之中,书法教育滞后于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
教育界对于书法艺术应该归于哪个艺术门类的界定模糊不清,长久以来,将之划在美术和语文教育下,使其丧失了独立的个性魅力和发展空间,这种定位的偏差使得基层教育者、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忽视书法学科的独立性。
当下在书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系到中国书法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所以尽快扭转现存的问题是书法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当务之急。
鉴于当下我国书法教育出现的种种情况,我们应当借鉴古代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方法来扭转这种现实。
通过以上对初唐书法教育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段时期的书法教学经验尤为值得我们借鉴。
三、初唐书法教育对现代书法教学改革的启示 笔者总结的初唐书法教育为现代书法教学改革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营造书法教学的优良环境和浓厚氛围“书判取仕”的制度,使唐代的考生将读书、考试、仕途联系到一起,对书法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无意夸大书法的作用,把书法教学放在至高无上的高度,但营造良好的书法教学氛围,的确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书法的兴趣。
书法教学的推广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家庭一起努力,将书法教学延伸到全社会,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大部分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并自觉投身到书法学习中来。
(二)应该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书法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初唐时期的官学体系中,有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亲自执教书法,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人才。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现代书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901增刊冯 猛 初唐书法教育对现代书法教学改革的启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书法师资队伍。
例如,巩固书法教师专业技能,改善教师知识结构,特别是使其明确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在整体上推进书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书法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也是解决师资问题的重要途径。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部分专业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陆续开设书法专业课程,高等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渐受重视,特别是最近十年来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以山东为例,目前山东高校中已开设书法本科专业的高校有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聊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每年培养大批书法专业毕业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毕业生中走上书法教育岗位的却寥寥无几。
解决当下书法教师资源配置的问题既可以解决部分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又能选拔优秀书法教师从事书法教育事业,促进我国书法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三)尽快建立完善的书法教育体制国家教育部门应当从中华文化传承、国民素质提高的角度正视书法教育,将书法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计划中去,建立完善的书法教育体制,要在思想上重视书法教育,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来指导我国书法教育的发展,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欣喜地看到2011年8月2日教育部在其网站中公布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正说明国家教育部门对书法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心,如果各学校能够切实贯彻此项政策,那么我国的书法教育事业在不久将获得显著成绩。
以上是笔者对当下书法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我国书法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1] 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 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 王溥.唐会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4] 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 蔡希综.法书论[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 李嗣真.书后品[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 窦臮,窦蒙.述书赋并注[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8] 张怀瓘.书断[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01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