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羽的古诗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描述项羽的古诗
1. 《赞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霸王当年何雄哉!就像那猛虎下山,威风凛凛。
战场上,他奋勇杀敌,谁能与之抗衡?
例子:你能想象他在战场上的霸气吗?那简直是无人能挡啊!
2. 《叹项羽》
项羽啊项羽,虽有豪情壮志,却为何落得如此下场?难道真是时运不济?
例子:这多让人叹息啊,他咋就不能成功呢?
3. 《忆项羽》
回想项羽的一生,那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
可最后却……唉!
例子:这像不像我们人生中的起起落落呢?
4. 《思项羽》
每每思及项羽,心中总有诸多感慨,他本可称霸天下,却……
例子:要是他当初怎样怎样,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5. 《悲项羽》
项羽的结局,真让人悲伤啊,英雄末路,令人惋惜!
例子:那种悲伤,谁能懂呢?
6. 《敬项羽》
不得不敬项羽啊,他的勇气和胆识,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例子:咱普通人能有他那胆量吗?肯定不能啊!
7. 《怜项羽》
可怜的项羽,空有一身本领,却未能成就大业,可悲可叹!
例子:这多让人心疼啊,咋就这么倒霉呢!
8. 《颂项羽》
让我们颂赞项羽吧,他的事迹值得永远流传,如同璀璨星辰。
例子:他就像一颗耀眼的星星,永远在历史长河中闪耀!
9. 《念项羽》
心中一直念着项羽,他的形象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是怎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啊!
例子:你会不会也时常想起他呢?
10. 《项羽传奇》
项羽的故事,那就是一段传奇啊,充满了热血与悲壮。
例子:这传奇故事,可比电影精彩多了!
观点结论:项羽是一个极具魅力和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让人感慨万千,他的故事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夏日绝句1、原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全文翻译:活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逃回江东。
3、夏日绝句字词句解释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4、夏日绝句赏析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祟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
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
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
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
“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夏日绝句》的意思《夏日绝句》古诗的意思:活着应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宁肯战死也决不再回江东。
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全诗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①人杰:人中的豪杰,才智特出的人物。
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②鬼雄:鬼中的英雄。
③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自立为西楚霸王,与秦军九战皆败之。
后来和汉刘邦争夺天下,被困于垓下,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④江东:即江南。
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东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在会稽郡吴中起兵,秦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
赏析:诗的前两句发调惊挺,掷地有声。
高度凝练的诗句鲜明而响亮地唱出了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为国捐躯,生死何惧!自先秦以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但是如果把这两句诗放置在女性文学的视野中,却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战争对于女性而言,其残酷之处在于她们无法像男性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只能是铁蹄下哀叹呻吟的承受者。
然而在李清照的诗笔下,她所显现的自我形象却并不是一个等待挽救的弱者。
她虽然不能亲临沙场,但也从未置身事外,她关心着时局,为深受压抑的抗金志士扼腕不平,又毫不掩饰对惜命逃跑的南宋君臣的轻蔑和愤怒。
诗的后两句即借咏史而讽世。
项羽兵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相待,劝他暂避江东,重振旗鼓,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暴露了作为军事领袖的诸多缺点,然而在其生命的最后关头,却显示了一个英雄的凛然无畏。
在李清照看来,他无愧“人杰”“鬼雄”之称。
而在当时金兵铁蹄长驱南下,宋朝君臣望风而逃的大背景下,项羽之“不肯过江东”更具有鲜明的批判性。
写项羽的十二首古诗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的一生被认为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除了战功赫赫,项羽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的古诗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和独特的诗意而闻名于世。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项羽的十二首古诗吧。
《怀刘贾议故》老贾临终留多言,遣将未能报刘心。
江左英雄皆去世,谁能平定乱天心?项羽以此诗表达了对贾、刘两位英雄的敬意以及对国家乱世的忧虑。
他呼吁江左英雄能够团结一致,平定乱世,为国家和人民谱写新篇章。
《赋桑落策》马蹄如雨落乡间,人间已逃无处寻。
桑落鹰飞何处去,江湖风雨令人心。
这首诗描述了项羽在乱世中的无奈和失落。
他借桑落和鹰飞的意象来表现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诗中表达了项羽对社会失序的愤慨,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团结起来,共同抵制外敌侵略。
《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夜行人未归,寒风吹动落叶飞。
鬼哭神嚎声响度,犬吠马嘶吓人魂。
这首诗描绘了项羽在令人胆寒的夜晚行进的情景。
他通过描写黄沙道中的寒风和各种鬼怪的声音,表现了当时乱世的荒凉和残酷。
诗中隐含了项羽对乱世的反思,对和平与稳定的向往。
《古堰难忆》古堰堰水流不止,曾经辉煌如今废。
眼看白发两鬓间,回首往事泪横垂。
这首诗反映了项羽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他通过描绘曾经繁荣的古堰凋零的景象,表达了对岁月流转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道出了项羽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醉酒堂前舞剑》醉卧岗头剑在手,头上彩带随风舞。
豪情万丈贯长空,江山震荡声嘹亮。
这首诗描绘了项羽酒后舞剑的场景,展示了他英雄气概和豪情万丈的形象。
他以剑为弦,以酒为泪,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英雄气概的追求。
《过河卒子》过河卒子无畏心,奋勇前行愿搏麟。
青史留名无愧意,血泪换来忠诚铭。
这首诗赞颂了项羽带领的过河卒子的英勇和无畏。
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表达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诗中也表达了项羽对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敬。
《怀人杰》世上英雄多气恢,江山斗志凤凰儿。
才子才华藏心胸,人杰地灵情感怀。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垓下歌》
汉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
我力可拔山啊,豪气可盖世。
时运不济啊,我的乌骓马也不走了。
乌骓马不走了,我能怎么办啊?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啊?
【赏析】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在这首词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
由于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实际上成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但在秦亡以后曾经是项羽盟军的另一支反秦部队的首领刘邦为了统治全国,与项羽之间又展开了残酷的战争。
他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
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
在我国古代,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
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
尽管这是一种?其概括的叙述,但力拔山三字却给读者一种具体、生动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古诗词:《垓下歌》原文译文赏析《垓下歌》两汉: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文】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
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
乌骓马不前进了我又能怎样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注释】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南沱河北岸。
兮:文言助词,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骓(zhuī):意为宝马。
虞:即虞姬。
奈何:怎样;怎么办。
奈若何:拿你怎么办。
若,你。
【赏析】《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垓下歌》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
项羽是将门之子,少年气盛,力能扛鼎,才气超群。
他胸怀大志,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于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
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投入起义的大潮,成了诸路起义首领中的佼佼者。
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
此后,项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
但从这一句诗中也可以看出,项羽夸大了个人的力量,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不利兮稚不逝”,天时不利,连乌骓马也不肯前进了。
项羽不是新时代的骄子,而是旧制度的牺牲品。
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之中,他虽然与汉军大战七十,小战半百,打了不少胜仗,但仍是匹夫之男,既不善于用人,更不会审时度势,他的失败根本不是什么天意,全是咎由自取。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
项羽被汉军追及,撤至垓下,陷人汉军重围,以致众叛亲离,帐内只剩下他心爱的虞美人。
他夜不能寐,与虞姬悄然相对,借酒浇愁。
突然,四面传来阵阵楚歜,项羽愕然失色,惊呼“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
夏日绝句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夏日绝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原文:夏日绝句朝代:宋作者: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赏析:诗的前两句发调惊挺,掷地有声。
“人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指张良、萧何和韩信等贤臣良将;“鬼雄”出自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高度凝练的诗句鲜明而响亮地唱出了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为国捐躯,生死何惧!自先秦以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但是如果把这两句诗放置在女性文学的视野中,却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战争对于女性而言,其残酷之处在于她们无法像男性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只能是铁蹄下哀叹呻吟的承受者。
然而在李清照的诗笔下,她所显现的自我形象却并不是一个等待挽救的弱者。
她虽然不能亲临沙场,但也从未置身事外,她关心着时局,为深受压抑的抗金志士扼腕不平,又毫不掩饰对惜命逃跑的南宋君臣的轻蔑和愤怒。
诗的后两句即借咏史而讽世。
项羽兵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相待,劝他暂避江东,重振旗鼓,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暴露了作为军事领袖的诸多缺点,然而在其生命的最后关头,却显示了一个英雄的凛然无畏。
在李清照看来,他无愧“人杰”、“鬼雄”之称。
而在当时金兵铁蹄长驱南下,宋朝君臣望风而逃的大背景下,项羽的“不肯过江东”更具有鲜明的批判性。
以当时的形势而言,金兵是孤军深入,黄河南北的许多州郡有的尚在宋人之手,有的虽已被占,但金兵数量不多,立足未稳;在金兵的进攻下,太行山一带抗金的义军蜂起,威胁着金兵的后方;如果赵构能蓄志抗金,中原事是大有可为的。
古诗文《垓下歌》赏析垓下歌两汉: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译文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
可是这时代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
乌骓马不前进我能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垓下歌鉴赏《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垓下歌》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
项羽是将门之子,少年气盛,力能扛鼎,才气超群。
他胸怀大志,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于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
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投入起义的大潮,成了诸路起义首领中妁佼佼者。
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
此后,项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
但从这一句诗中也可以看出,项羽夸大了个人的力量,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不利兮稚不逝”,天时不利,连乌骓马也不肯前进了。
项羽不是新时代的骄子,而是旧制度的牺牲品。
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之中,他虽然与汉军大战七十,小战半百,打了不少胜仗,但仍是匹夫之男,既不善于用人,更不会审时度势,他的失败根本不是什么天意,全是咎由自取。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
项羽被汉军追及,撤至垓下,陷人汉军重围,以致众叛亲离,帐内只剩下他心爱的虞美人。
他夜不能寐,与虞姬悄然相对,借酒浇愁。
突然,四面传来阵阵楚歜,项羽愕然失色,惊呼“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项羽明白自己到了穷途末日,绝望的痛苦袭击着他。
王位、天下,得而复失,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战马都保不住了。
项羽关心他们的命运,不忍弃之而去。
古诗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翻译赏析“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出自文言文《鸿门宴》,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而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形容前功尽弃的诗句古诗
古诗中形容“前功尽弃”的诗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这首诗描写了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乌江的历史故事。
其中“中原一败势难回”形象地描绘了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形势急转直下,再也无法挽回的局面,从而表达了前功尽弃的悲哀和无奈。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垓下歌》)
这首诗是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的绝命词。
其中“力拔山兮气盖世”形象地描绘了项羽的英勇和霸气,但“时不利兮骓不逝”则表达了他时运不济、英雄末路的悲哀和无奈,也暗示了前功尽弃的惨痛现实。
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这首诗描写了战争的不人道、残酷和绝望。
其中“可怜无定河边骨”指的是战场上死去的士兵,而“犹是春闺梦里人”则表达了这些士兵的家人还在思念着他们,不知道他们已经死去。
这种对比强烈地表现了前功尽弃的悲剧。
这些古诗中的诗句都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前功尽弃的悲哀和无奈,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常。
关于项羽的古诗项羽古诗
黄河入海流,项羽垂鞭挥。
早临碛里到新野去,中原烽火起无穷处。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角落花锦团圆。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安史之乱日,各自英雄睥睨。
追溯项家军,废寝忘食以继后。
戒备森严到岭南,一箭封侯破胆数。
抗蛮定大汉,归来复国于襄阳。
振雷开城门,拔剑临簿凝烟衝天。
然穹宇耸翠,山河拥芳洲。
金城空尊酒,宴起英雄醉洒天。
羽扇纶巾归来就象,复习当日酣斗战。
生气项羽意不息,英雄今古传俗姓。
举世瞩目望长空,分明远照宝塔重。
项之勋业独出众,威名当代起清风。
山河秀丽镇江湖,故技重新复一统。
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乌江亭【注】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浦,相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1.下列对三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整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B.杜牧诗不落传统察白。
认为项羽不该自杀,本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C.李清照对项羽进行了高度评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D.这三首诗对项羽评价的角度都不一样,杜牧是从兵家用兵角度、王安石是从民心向背角度,李清照是从节操(气节)角度进行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答案】1.B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意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三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王安石则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错误,属于主观臆断,王安石不认可杜牧“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并不能判定他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至今思项羽的古诗
嘿,朋友!你知道“至今思项羽”这句诗吗?这可是一句饱含着无尽
感慨的诗句啊!
想当年,项羽那可是威风凛凛的大英雄!就好比一头勇猛无比的狮子,在战场上横冲直撞,无人能敌。
他率领着楚军,破釜沉舟,那气势,谁能抵挡?
有人说,项羽太过刚愎自用,才导致最终的失败。
可这难道不是他
的英雄气概吗?他不愿意屈服,不愿意妥协,宁愿战死也不苟且偷生,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假如你处在他那个位置,面对四面楚歌的困境,你会怎么做?是像
他一样宁死不屈,还是选择投降保命?
项羽和刘邦的争斗,那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刘邦善于权谋,
项羽则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勇猛。
这就好像是一场智慧与力量的对决,
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我常常在想,要是项羽当初能够听从范增的建议,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说到这,你难道不觉得项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吗?他的故事让
人感叹,让人惋惜,更让人深思。
在我看来,项羽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故事也将永远被传颂下去。
破釜沉舟文言文古诗文网1. 《破釜沉舟》文言文原文以及译文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遗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战少利,陈馀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翻译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
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
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
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
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
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
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2. 破釜沉舟文言文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
战少利,陈馀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释义(自己解释的,行则见纳):项羽已经杀了楚军统帅宋义,(此举)威震楚国,声名被各路诸侯所传闻。
于是派遣琼布和蒲将军率领士卒两万渡漳河,援救巨鹿。
精心整理
项羽《垓下歌》赏析_古诗大全
垓下歌
朝代:两汉
作者:项羽
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赏析】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在这首词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在垓下。
所谓
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乌骓马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
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
实在微乎其微,他们的和中背对他的成败起不了多少作用,从而他只要注意骓就够了。
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
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间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经不起“天”
呢?
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
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古诗三百首】垓下歌原文及翻译《垓下歌》朝代:两汉作者:项羽原文: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文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
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
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注释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奈何:怎么办奈何:怎样;怎么办若:你鉴赏《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垓下歌》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
项羽是将门之子,少年气盛,力能扛鼎,才气超群。
他胸怀大志,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于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
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投入起义的大潮,成了诸路起义首领中妁佼佼者。
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
此后,项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
但从这一句诗中也可以看出,项羽夸大了个人的力量,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不利兮骓不逝”,天时不利,连乌骓马也不肯前进了。
项羽不是新时代的骄子,而是旧制度的牺牲品。
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之中,他虽然与汉军大战七十,小战半百,打了不少胜仗,但仍是匹夫之勇,既不善于用人,更不会审时度势,他的失败根本不是什么天意,全是咎由自取。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
项羽被汉军追及,撤至垓下,陷入汉军重围,以致众叛亲离,帐内只剩下他心爱的虞美人。
他夜不能寐,与虞姬悄然相对,借酒浇愁。
突然,四面传来阵阵楚?,项羽愕然失色,惊呼“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项羽明白自己到了穷途末日,绝望的痛苦袭击着他。
原文 《叠题乌江亭》 作者:宋朝·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前言 《叠题乌江亭》是北宋王安石的诗作。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注释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翻译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鉴赏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哀”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
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比较阅读及翻译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对这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是即兴之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内心真情的流露。
B.项诗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悲歌,刘诗是英雄得志的凯歌。
C.项诗表达了“千载不平之余愤”,刘诗展现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一种磅礴的激情。
D.两首诗的风格都豪放,只是表达感情时在用词上有很大不同。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项羽诗表达了对美人和名驹的怜惜以及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首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自己的英雄形象,后三句直抒胸臆,认为失败是天时不利,战马不肯奋勇向前,以及对美人的怜惜。
①刘邦诗既表达了诗人图谋霸业的壮志,衣锦还乡向乡邻炫耀的自我荣耀感;又表达了忧虑国事渴望人才的情感。
首句用象征手法,交代背景,第二句叙述自己身登帝位,抒发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壮志豪情,第三句,表达了没有勇士守边的忧虑,有求贤之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表达感情时在用词上有很大不同”错误。
恰恰相反,这两首诗在感情的用词上都用“兮”字来作停顿,语气舒展,感情充沛。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能力。
本题要求分别赏析,答题时注意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写作背景,先逐句分析,然后点出每一句表现出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
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绝句》
霸气震神州,
凌云志未酬。
乌江夜若渡,
两汉不姓刘。
李清照《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唐·胡曾《咏史诗·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
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
耻向东吴再起兵。
唐·胡曾《咏史诗·垓下》
拔山力尽霸图隳,
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
那堪回首别虞姬。
郑板桥《悲项羽》
玉帐深宵悲骏马,
楚歌四面促红妆。
乌江水冷秋风急,
寂寞野花开战场。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