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变调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xx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当多个音节连续发出时,一些音节的调值因为受到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变调”。
变调主要分为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其中又以上声变调最为复杂。
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发音时开头调值略降,中间调值低平,末尾调值又有短促上升。
当它处于其他音节之前时,为了缩短发音过程,它会变得或升或降,不是把开头的下降部分挤掉,就是把末尾的上升部分挤掉,从而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
为此,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前都会产生变调。
经过查阅历史文献,结合教学测试实践,本人认为上声变调的规律可以简单归纳为6句话:“单念末尾不变调,上上相连变[35],上加非上变半上;上轻相连看轻声,三上相连看结构,多上相连看断句。
”一、“单念末尾不变调”。
即当上声音节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末尾时,上声音节才保持本调[214]不变。
如:“小、有;铅笔、泪水;给我一杯水。
”这条规律相对简单,学员在例举讲解、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以比较迅速地掌握上声音节保持本调的位置和规律。
由于上声音节保持本调的机会很少,教学中必须提醒学员不要养成遇到上声音节就下意识地发出[214]调值的习惯,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牢牢掌握其他几条变调规律,为正确判断调值打好基础。
二、“上上相连变[35]”。
即当两个上声音节相连时,前一个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35],第二个上声音节则不变调。
如“土改”听上去象“涂改”;“雨水”听上去象“鱼水”;“买马”听上去象“埋马”;“百米”听上去象“白米”;“好米”听上去象“毫米”,等等。
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这种变调,教学中也可以使用上述词语对比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对比朗读,学员能够很自然也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条规律。
必须注意的是,变调仅指调值的改变,而非调类的改变,前一个上声音节所改变的只是调值,即从[214]变为[35],而调类并没有改变,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纠正以往“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的说法,帮助学员真正认识变调的本质。
汉语叠词读音变调情况一例
按普通话标准读音,部分ABB式叠词的后两个字一般变作一声,如:“绿油油”读作“l ǜyōuyōu”;“明晃晃”读作“mínghuānghuāng”;“火辣辣”读作“huǒlālā”(见《现代汉语词典》)。
类似的ABB结构BB部分叠词要读成第一声的还可以举出以下的例子:
慢腾腾沉甸甸红彤彤
白蒙蒙黑黝黝黑糊糊
黑洞洞毛茸茸乱蓬蓬
清凌凌水凌凌湿漉漉
笑吟吟黄澄澄绿油油
明晃晃火辣辣
这种形容词A+BB的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变成一声的现象呢?
据吕淑湘先生讲,这和北京人口语习惯中常把“BB”读成阴平调有关。
既是习惯,就不是规律。
这里声调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因为,有大量的这类形容词不能变调,还应照读本音。
比如:
“空荡荡”“红艳艳”“白皑皑”
“恶狠狠”“赤裸裸”“野茫茫”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读音拿不准,最好的办法是查词典,按词典的规定去读。
普通话变调的五种情况普通话变调的五种情况普通话共有四种声调:音高分为五级,1,是最低值,5,是最高值。
每种声调都有固定的调值。
那么:一声阴平高平调,调值55;二声阳平中升调,调值35;三声上声降升调,调值214;四声去声全降调,调值51。
——(注意哦,普通话调值部分是很难的。
大学的播音主持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们面对这些内容都是要费很多很多时间的,但是都还不一定真正搞得明白,读得准。
另外,我“一声阴平高平调”等类似的缀述,你千万不要看成是赘述哦。
明白其中的道理不?不明白的,你慢慢会明白的。
它要是换了马甲,你也要一眼讲得出名字来,才对的。
)在词语和句子中,音节与音节相连发音时,有些音节的调值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变调。
普通话的变调主要分为五种情况:一、上声,即三声变调;二、“一”“不”变调;三、轻声变调;四、儿化音变调;五、“啊”等助词变调。
一、我们现在就来说第一种,上声,即三声变调的问题:普通话上声音节在①单念或处于②句尾以及在③句中停顿并没后音节影响,即可读原调。
在其它情况下,一般要作变调处理,具体分为:1.上声+非上声 半上+非上声(1)、上声+阴平(211+55)首都、火车、礼花、雨衣、省心、警花、捕捞、老师、主编、把关、饼干、补充、打针、产生、取消、法规、反思、感激。
(2)、上声+阳平(211+35)古人、祖国、补偿、乞求、可能、厂房、起床、品尝、旅行、举行、火柴、海洋、典型、导游、表达、狠毒、打球、改革、抢夺、简洁。
(3)、上声+去声(211+51)本质、法律、北部、百货、小麦、讲话、美术、狡辩、稿件、保证、保护、宝贝、女士、尽量、理发、美丽、法院、跑步、野兔、鼓励。
(4)、上声+轻声。
奶奶、嫂嫂、马虎、打扮、本钱、耳朵、底下、里面、主子、影子、本事、姐姐、讲究、点心、暖和、骨头、伙计、买卖。
2.上声+上声—>阳平+上声(35—>214)保险、保养、党委、尽管、老板、本领、引导、古老、终身敏感、鼓舞、永远、语法、口语、岛屿、保姆、远景、北海、首长、母语、小姐。
拼音问题之变调与轻声1.“一”“不”的变调字典上未标变调。
按照 1996 年颁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法基本规则”,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
但是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变调标写。
“一”和“不”的变调可参照下面的规则:①在一声、二声、三声前“一”读四声,四声前“一”读二声。
②在一声、二声、三声前“不”读四声,四声前“不”读二声。
③“一”单用或用在一词一句的末尾时,读一声。
“不”单用时,读四声。
如“第一”“十一”“一一得一”等。
④夹在谓语和补语之间的“不”读轻声。
如“对不起”“忍不住”“要不得”“差不多”“少不了”“说不定”等。
(“冷不丁”“冷不防”“了不起”“怪不得”“恨不得”中的“不”也读轻声)注:“要不”单用时,“不”不读轻声。
“要不然”“要不是”中的“不”也不读轻声(这里的“不”并不是夹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还有如“何不”等类似的词中的“不”也不读轻声。
⑤“好不……”表示“很……”时,“不”不读轻声。
如“好不快活”等。
⑥末尾的“不”常读轻声。
如结尾表疑问的“好不?”“行不?”还有如“这不”等。
⑦“一”“不”在重叠的动词中间时,读轻声。
如“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行不行”“好不好”“是不是”等。
注:“一闪一闪”“一眨不眨”这种类型的词不在此列,不读轻声。
[注]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01),“一”“不”标变调,不标轻声。
2.叠词的轻声①称呼叠词中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如“爸爸”“妈妈”“娃娃”等。
(“宝宝”一般轻读,间或重读)②两个单音节动词叠用时,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如“说说”“看看”等。
③两个单音节形容词、副词叠用时,不读轻声。
如“弯弯”“长长”“常常”等。
④两个拟声词叠用一般不读轻声。
如“哈哈”“嘿嘿”等。
⑤诸如“唧唧喳喳”这样两个拟声叠词放在一起,第二个字一般读轻声。
⑥有些词本身读轻声,但叠用不读轻声。
如“清清楚楚”“规规矩矩”“斯斯文文”“明明白白”等。
(多为形容词)3.后缀的轻声①“子”作名词后缀或量词后缀时,读轻声。
读音变调规则汉语的读音变调规则是汉语语音中声调的变化规律,是汉语音节组成的重要部分。
变调规则主要包括上声的变调、去声的变调和“一”、“不”的变调。
首先,上声的变调。
上声在非上声前变为半上,即调值由214变为21。
例如,“上海”的读音是shànghaì,“美好”的读音是měi hǎo。
此外,上声在上声前也变为半上,例如,“旅馆”的读音是lǚ guǎn,“粉笔”的读音是f ěn bǐ。
其次,去声的变调。
去声在非去声前变为半去,即调值由51变为31。
例如,“大厦”的读音是dà shà,“明亮”的读音是míng liàng。
此外,去声在去声前也变为半去,例如,“历史”的读音是lì shǐ,“胜利”的读音是sh èng lì。
然后,“一”、“不”的变调。
“一”在非去声前变去声,例如,“一天”的读音是yī tiān,“一年”的读音是yī nián。
而在去声前则变为阳平,例如,“一定”的读音是yī dìng。
“不”在非去声前变为阳平,例如,“不错”的读音是bù cuò,“不想”的读音是bù xiǎng。
而在去声前则变为去声,例如,“不要”的读音是bù yào。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变调规则是针对连读情况而言的,如果词语单独使用或句子中无其他音节相连则不发生变调。
同时,变调也是口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会发生变调。
除了上声、去声和“一”、“不”的变调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变调规则。
例如,“七”、“八”在阴平、阳平和上声前变为阳平,例如,“七朵花”的读音是qī duǒ huā,“八只鸟”的读音是bā zhǐ niǎo。
“九”、“十”在阴平、阳平和上声前变为半上,例如,“九个苹果”的读音是jiǔ gè píng guǒ,“十个老师”的读音是shí gè l ǎo shī。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变调:音节在连读时,相邻音节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
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啊”的变调。
上声变调的现象和规律:上声音节单念成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
上声音节在阴、阳、去和轻声前,其调值由214 变 21( 211)。
例:上阴连读——北京、广播、统一、展开上阳连读——祖国、改革、语言、朗读上去连读——主意、理论、伟大、广泛上轻连读——怎么、老实、尾巴、喜欢上声音节和上声音节连读,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 变为接近35。
例:埋马( 35)——买马( 24)、坟场( 35)——粉场( 24)、油井(35)——有井(24)、急死了( 35)——挤死了(24)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 2114)变 24,第二音节由214( 2114)变成轻声。
例:小姐、打点、打手、把手(复合词)雨里、水里、田里、米里、井里、手里(方位词)想起、举起、点起(动词重叠)写写、想想、洗洗、走走(相同动词重叠词结构)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 2114)变为 211。
例:姐姐、姥姥、奶奶、宝宝(词龄长)耳朵、痒痒、马虎(重字名词结构)剪子、小子、时子(名词后缀)三个上声相连时的两种变化:第一、二字变24 调;第三个字上声音节不变。
例:展览 / 馆、管理 / 组、手写 / 体、举手 / 礼、蒙古 / 语、讲演 / 稿第一个音节21 调,第二个音节变214,第三个上声音节不变调。
例:纸 / 老虎、水 / 产品、苦 / 水井、小 / 组长、党 / 小组、好 / 领导遇多个上声相连的句子,要先分节再找变化。
例:请你往北走找柳组长取讲演稿特例(上声变调中的): A 法子( 35 轻)、主义( 35 轻)、晌午( 21 轻) / ( 24 轻)上声变调小结:上声读全调机会很少。
上声读半上(211)很多。
半上变化不大,第一个音节读211,第二个音轻音音节。
普通话的变调普通话共有四种声调,音高分为五级(1最低,5最高),每种声调都有固定的调值。
那么阴平为高平调,调值55;阳平为中升调,调值35;上声为降升调,调值214;去声为全降调,调值51。
在词语和句子中,音节与音节相连发音时,有些音节的调值会发生变化,就叫变调。
普通话的变调主要分为:①、上声变调②、“一”“不”变调③、轻声④、儿化⑤“啊”的音变一、上声变调普通话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处于句子中语音停顿位置时,没有后续音节的影响,即可读原调。
在其它情况下一般要作变调处理,具体分为:1、“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1)上声+阴平(211+55)首都火车礼花雨衣省心警花捕捞老师主编把关贬低饼干补充打针产生取消法规反思感激(2)上声+阳平(211+35)古人祖国补偿乞求可能厂房起床品尝旅行举行火柴海洋典型导游表达狠毒打球改革抢夺简洁(3)上声+去声(211+51)本质法律北部百货小麦讲话美术狡辩稿件保证保护宝贝女士尽量理发美丽法院跑步野兔鼓励(4)上声+轻声奶奶嫂嫂马虎打扮本钱耳朵底下里面主子影子本事姐姐讲究点心暖和骨头伙计买卖2、“上声+上声”→“阳平+上声”(35→214)保险保养党委尽管老板本领引导古老敏感鼓舞产品永远语法口语岛屿保姆远景北海首长母语小姐懒散3、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如果后面没有其它音节和语气词,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有两种变调。
①、双音节+单音节(“双单格”结构)。
前两个变阳平演讲稿跑马场展览馆管理组水彩笔蒙古语选取法古典舞虎骨酒洗脸水往北走草稿纸②、单音节+双音节(“单双格”结构)。
前一个变半上,第二个变阳平。
史小姐党小组好小伙跑百米纸老虎李厂长老保姆冷处理很友好旅党委小雨伞缓减免③、单音节+单音节+单音节(“单三格”结构)。
前两个变阳平软懒散稳准狠④、更多上声音节相连时,按语意分若干二字组或三字组,然后按以上变调规律处理,停顿之前的音节都读半上声,最后音节读完整。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变调:音节在连读时,相邻音节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
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 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啊”的变调。
上声变调的现象和规律:上声音节单念成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
上声音节在阴、阳、去和轻声前,其调值由214 变21(211)。
例:上阴连读——北京、广播、统一、展开上阳连读——祖国、改革、语言、朗读上去连读——主意、理论、伟大、广泛上轻连读——怎么、老实、尾巴、喜欢上声音节和上声音节连读,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 变为接近35。
例:埋马(35)——买马(24)、坟场(35)——粉场(24)、油井(35)——有井(24)、急死了(35)——挤死了(24)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2114)变24,第二音节由214(2114)变成轻声。
例:小姐、打点、打手、把手(复合词)雨里、水里、田里、米里、井里、手里(方位词)想起、举起、点起(动词重叠)写写、想想、洗洗、走走(相同动词重叠词结构)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2114)变为211。
例:姐姐、姥姥、奶奶、宝宝(词龄长)耳朵、痒痒、马虎(重字名词结构)剪子、小子、时子(名词后缀)三个上声相连时的两种变化:第一、二字变24 调;第三个字上声音节不变。
例:展览/ 馆、管理/ 组、手写/ 体、举手/ 礼、蒙古/ 语、讲演/ 稿第一个音节21 调,第二个音节变214,第三个上声音节不变调。
例:纸/ 老虎、水/ 产品、苦/ 水井、小/ 组长、党/ 小组、好/ 领导遇多个上声相连的句子,要先分节再找变化。
例:请你往北走找柳组长取讲演稿特例(上声变调中的):A法子(35轻)、主义(35轻)、晌午(21轻)/ (24轻)上声变调小结:上声读全调机会很少。
上声读半上(211)很多。
半上变化不大,第一个音节读211,第二个音轻音音节。
上声读24机会多,仅次于半上211,24的机会少。
上声读轻声机会比读 211、24的机会少。
普通话的变调普通话共有四种声调,音高分为五级(1最低,5最高),每种声调都有固定的调值。
那么阴平为高平调,调值55;阳平为中升调,调值35;上声为降升调,调值214;去声为全降调,调值51。
在词语和句子中,音节与音节相连发音时,有些音节的调值会发生变化,就叫变调。
普通话的变调主要分为:①、上声变调②、“一”“不”变调③、轻声④、儿化⑤“啊”的音变一、上声变调普通话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处于句子中语音停顿位置时,没有后续音节的影响,即可读原调。
在其它情况下一般要作变调处理,具体分为:1、“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1)上声+阴平(211+55)首都火车礼花雨衣省心警花捕捞老师主编把关贬低饼干补充打针产生取消法规反思感激(2)上声+阳平(211+35)古人祖国补偿乞求可能厂房起床品尝旅行举行火柴海洋典型导游表达狠毒打球改革抢夺简洁(3)上声+去声(211+51)本质法律北部百货小麦讲话美术狡辩稿件保证保护宝贝女士尽量理发美丽法院跑步野兔鼓励(4)上声+轻声奶奶嫂嫂马虎打扮本钱耳朵底下里面主子影子本事姐姐讲究点心暖和骨头伙计买卖2、“上声+上声”→“阳平+上声”(35→214)保险保养党委尽管老板本领引导古老敏感鼓舞产品永远语法口语岛屿保姆远景北海首长母语小姐懒散3、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如果后面没有其它音节和语气词,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有两种变调。
①、双音节+单音节(“双单格”结构)。
前两个变阳平演讲稿跑马场展览馆管理组水彩笔蒙古语选取法古典舞虎骨酒洗脸水往北走草稿纸②、单音节+双音节(“单双格”结构)。
前一个变半上,第二个变阳平。
史小姐党小组好小伙跑百米纸老虎李厂长老保姆冷处理很友好旅党委小雨伞缓减免③、单音节+单音节+单音节(“单三格”结构)。
前两个变阳平软懒散稳准狠④、更多上声音节相连时,按语意分若干二字组或三字组,然后按以上变调规律处理,停顿之前的音节都读半上声,最后音节读完整。
三个三声在一起变调规则
汉语语音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其中,平声和去声是不变调的,而上声和入声则是变调的。
这里我们要讲的是三个三声在一起时的变调规则。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三个三声的发音特点。
三声是一个降调,音高相对较低,发音时喉咙紧缩,声音短促有力。
三声的特点是声音尖锐、清脆,与其他声调相比更加明显。
当三个三声出现在一起时,会形成一个连续的尖锐、清脆的声音。
但是,这个声音并不是三个三声的简单相加,而是有一定的变调规律。
具体来说,当三个三声在一起时,第一个三声变为二声,第二个三声还是三声,第三个三声变为四声。
也就是说,三声、三声、三声的发音是“二三四”( sān sì)。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加深理解。
比如,“三三三”(sān sān s ān)变调后发音为“二三四”( sān sì),读音为“ sān sì”;再比如,“东西南北”(dōng xī nán běi)中的“南北方向”(nán běi f āng xiàng)变调后发音为“二三四”( sān sì),读音为“nán běi f āng xiàng”。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变调规律只适用于三个三声在一起的情况,如果中间有其他声调的词语插入,变调规律也会发生变化。
总之,三个三声在一起的变调规律是“二三四”,这个规律在汉语中比较常见,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更准确地发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变调:音节在连读时,相邻音节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
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啊”的变调。
上声变调的现象和规律:上声音节单念成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
上声音节在阴、阳、去和轻声前,其调值由214变21(211)。
例:上阴连读——北京、广播、统一、展开上阳连读——祖国、改革、语言、朗读上去连读——主意、理论、伟大、广泛上轻连读——怎么、老实、尾巴、喜欢上声音节和上声音节连读,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接近35。
例:埋马(35)——买马(24)、坟场(35)——粉场(24)、油井(35)——有井(24)、急死了(35)——挤死了(24)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2114)变24,第二音节由214(2114)变成轻声。
例:小姐、打点、打手、把手(复合词)雨里、水里、田里、米里、井里、手里(方位词)想起、举起、点起(动词重叠)写写、想想、洗洗、走走(相同动词重叠词结构)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2114)变为211。
例:姐姐、姥姥、奶奶、宝宝(词龄长)耳朵、痒痒、马虎(重字名词结构)剪子、小子、时子(名词后缀)三个上声相连时的两种变化:第一、二字变24调;第三个字上声音节不变。
例:展览/馆、管理/组、手写/体、举手/礼、蒙古/语、讲演/稿第一个音节21调,第二个音节变214,第三个上声音节不变调。
例:纸/老虎、水/产品、苦/水井、小/组长、党/小组、好/领导遇多个上声相连的句子,要先分节再找变化。
例:请你往北走找柳组长取讲演稿特例(上声变调中的):A法子(35轻)、主义(35轻)、晌午(21轻)/(24轻)上声变调小结:上声读全调机会很少。
上声读半上(211)很多。
半上变化不大,第一个音节读211,第二个音轻音音节。
上声读24机会多,仅次于半上211,24的机会少。
上声读轻声机会比读211、24的机会少。
不论上声如何变调,都是原调范围的变化,所以拼音拼写时仍用原调号。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我们在进行口语交流和口语表达的过程中,不是一个一个孤立地发出每一个音节,而是根据语意的需要将一连串的音节连续发出,:,形成语流。
在这个过程中,相邻的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与声调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影响,使语音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是音变。
普通话的音变现象主要表现在变调、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音变四个方面。
音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把这些规律运用于口语表达中,能使我们的语言更流畅、更自然、更谐调,发音更轻松。
1.1 变调在语流中,由于相连音节的相互影响,使有些音节的基本调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
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普通话中比较明显的变调有两种: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
1.1.1上声变调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完全的上声原调的机会很少,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未尾才有可能读原调。
(1)上声在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即在非上声前,丢掉后半段“14”上升的尾巴,调值由214变为半上声211,变调调值描写为214 211。
例如:(上声+阴平)=211+55百般bǎibān 摆脱bǎituō保温bǎowēn省心shěngxīn 警钟jǐngzhōng 火车huǒchē(上声+阳平)=211+35祖国zǔguó旅行lǚxíng导游dǎoyóu改革gǎigé朗读lǎngdú考察kǎochá(上声+去声)=211+51广大guǎndà讨论tǎolùn挑战tiǎozhàn土地tǔdì感谢gǎnxiè稿件gǎojiàn上声在轻声前调值也变成半上声211。
例如:(上声+轻声)=211+0矮子ǎizi斧子fǔzi奶奶nǎinai姐姐jiějie尾巴wěiba老婆lǎopo耳朵ěrdu o 马虎mǎhu口袋kǒu dɑi(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为35。
不读音变调规则
在汉语中,不读音的变调是一种常见的语音现象。
以下是不读音变调规则的主要方面:
1. 在去声前变阳平:当不读音后面跟着去声时,不读音会变调为阳平。
例如,“不会”、“不是”。
2. 在形容词词尾时变阳平:当不读音作为形容词词尾时,它通常会变调为阳平。
例如,“很美”中的“美”读阳平。
3. 在动词或副词后缀时变去声:当不读音作为动词或副词的后缀时,它通常会变调为去声。
例如,“打扫”中的“打”读去声。
4. 在重叠词中变去声:在重叠词中,不读音通常会变调为去声。
例如,“看看”中的“看”读去声。
5. 在连读时变轻声:在不读音后面跟着轻声时,不读音通常会变调为轻声。
例如,“不高兴”中的“高兴”读轻声。
6. 在句末语气词中变阴平:当不读音作为句末语气词时,它通常会变调为阴平。
例如,“不是吗”中的“吗”读阴平。
7. 在表示反问语气时变阳平:当不读音用于表示反问语气时,它通常会变调为阳平。
例如,“不是这样吗”中的“吗”读阳平。
普通话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会受到后面的音节声调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就叫变调。
变调又称为连接变调,即是将声调变化之方法使用于字词音节并合上的处理。
变调在梵文里意思为"合并在一起"。
在所有的声调性语言里改变声调的程序是一种主动形态的作为,不过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是一种语言上比较普偏性的声调并合运作形态。
字和字连起来说,有时发生字调和单说时不同的现象,叫做变调。
便如普通话语音中两个上声字相连时,第一个字变成阳平。
在中文里,最普通的变调规则即是在一组两个第三声的合音节中,须将合音节中领先的第一个音节提升到第二声。
举例来说,nǐhǎo (汉语拼音,汉字的意思即:你好)为最普通的中文问候语,nǐ与hǎo 都是原调"第三声",不过合音节第三声的nǐ须提升为"第二声" ní,“你好”要念为níhǎo。
还有一个是我们常用的:“一”,“一”在作为序数词或只单独作数的情况或处于词末的情况下读阴平,如:第一、十一、统一;
在“去声”前面应读成“阳平”yí,如:一致、一切;
在“阳平和上声”前应读“去声”yì,如:一杯茶一丝不苟、一条河、一群羊、一本万利;在两个相同动词之间读轻声,如:看一看,读一读。
两个四声连起来,第一个变成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