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质量管理考核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7.32 KB
- 文档页数:2
医学影像科工作指标及管理要求(100分)应得实得项目及要求评分标准分分①医学影像科通过医疗机构执业诊疗科目许可登记,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缺一项扣0.5分。
1 医学影像科通过医疗机②提供医学影像服务项目与医院功能任务一致,构执业线X ,能满足临床需要;诊疗科目许可登记,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摄影、超声检查提供24 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 5 小时×7 天的急诊检查服务,做不到一项扣0.5提供诊疗服务满足临床需分。
要。
④有明确的服务项目、时限规定并公示,普通项目当日完成检查并出具报告,缺一项扣0.5分。
⑤各类影像检查无统一编码,未实现患者一人一个唯一编码管理,扣0.5分。
①医技人员配备符合相关规范,满足工作需要, 2 根据医院规模和任务配各级各类人员具有相应资质和执业资格,缺一项备医疗技术人员,人员梯队扣0.5分。
2 结构合理。
②根据医院功能任务与设备的种类设若干专业组,各专业组设臵合理,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①科室未制定紧急意外抢救预案,无必要的紧急意外抢救用的药品器材,各扣0.5分。
②科室人员未经过相关培训,不熟悉紧急意外抢 3 科室有必要的紧急意外救预案流程,不具备紧急抢救能力一人次扣0.5抢救用的药品器材,相关人分。
员具备紧急抢救能力,有与③未建立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 5 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流程,扣0.5分。
的机制与流程。
④科室指定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品器材具有可及性和质量保证,患者发生紧急意外事件有演练,急救药时能够迅速开展紧急抢救,并对抢救过程有记录和讨论,做不到一项扣0.5分。
①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建立科室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有质量控制指标,缺一项扣0.5分。
4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②科室员工知晓各项规章制度和本人岗位职责,和技术操作规范,落实岗位掌握岗位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并能够认真遵守 5 职责,开展质量控制。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细则第一部分医学影像科管理规范(100分)扣分理项目评价要点分值检查内容与评分标准结果由查看《放射诊疗许可证》,《医1.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一)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抽查医务依法取得相关许可,严格按人员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照放射诊疗科目执业,各项依10 和落实情况等,不了解或不落实,服务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扣2分。
根据执业范围核对开展及规章。
法影像学检查项目情况。
一项不符者扣2分。
执检查科室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业每缺一项扣2分;抽查3项制度,2.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院检查科室人员对相关制度的了解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10 (20分)与执行情况。
不了解或执行有缺项各项规章制度。
陷,扣1分 1.人员准入符合相应的条抽查从事医学影像工作的相关人件,各级人员职责明确。
应员资格证件,每发现1名资格条 10 在本人所具有的资质范围内件不达标者,扣2分。
每发现1(二)执业,不得超范围。
名超范围执业,扣2分岗位 2.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专检查岗位职责,缺一项岗位职责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职 10 扣2分。
检查上岗人员恪守情况,资质和上岗位。
每台设备至岗位职责不到位扣2分。
少有两名医师、技师。
责(25分) 3. 有质量管理组织、制度及现场检查有关人员、质控设备,基本的质控设备,至少有一 5 查阅相关质控材料等。
每发现1 名专职或兼职质量管理人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员。
1扣分理项目评价要点分值检查内容与评分标准结果由 1. 提供24小时急诊影像检查服务,包括急诊床边摄影,现场查看急诊X线摄影及CT检查急诊X线摄影及CT检查30(三)10 记录,无记录的扣4分;不能提分钟出诊断报告。
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不得分。
诊疗管理 2. 建立科室危重病抢救应(20分)急预案;配备必要的紧急意外抢救药品和器材,相关人现场检查相关物品、资料;考核员能够熟练使用;具有对比10 医师护士各1名。
每发现1处不剂过敏反应的处理能力及对附和要求扣2分意外危重病基本应急抢救的能力;使用对比剂前要签署知情同意书现场抽查20份诊断报告,阳性率3.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CT、 10 每小于规定的5个百分点,扣2 MRI、大型X线机≥70% 分(四)有设备保养、检修合格记录。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一、引言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然而,不合格的医学影像可能会导致临床诊断结果的误差,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建立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对于确保临床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备质量控制标准1.设备校准及质量控制医学影像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以确保其技术指标满足临床需求。
校准和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图像分辨率:应达到设备规格要求,确保影像细节的清晰度。
-灰度线性:优化图像对比度,确保影像灰度的准确度和可比性。
-加速电压和曝光时间:设置合理的参数,以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细节分辨力:检测设备对细小结构的辨别能力,以确保细小异常的检出率。
-噪声水平:控制噪声水平,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可靠性。
2.设备维护和管理医学影像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管理,以保障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维护和管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定期检查设备硬件和软件的运行状态,并及时维修或更换损坏的零件。
-定期清洁设备外壳和探头等部件,以确保影像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建立设备使用记录和故障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问题。
三、操作规范1.设备操作人员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进行,他们应具备以下条件:-熟悉设备的结构和原理,了解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掌握基本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以准确判断影像中的异常。
-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的要求,调整设备参数,获得最佳影像质量。
2.患者准备在进行医学影像检查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以提高影像质量和检查效果:-向患者充分解释检查目的和过程,获得其配合和理解。
-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要求,进行合理的患者准备工作,包括饮食、服药等方面的限制。
3.影像采集医学影像的采集应根据临床需要和病患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影像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根据病患病史和临床表现,合理选择影像采集的方法和技术参数。
《医疗机构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标准规范》一、前言医学影像诊断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着决定性作用。
为了保证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的稳定和准确性,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并加以严格执行。
二、管理体系1.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医疗机构应设立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组织,明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确保整个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风险管理与评估医疗机构应进行风险管理与评估,识别并分析影响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与影响。
三、操作标准与技术要求1.设备采购与维护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采购医学影像设备,并建立定期维护和保养机制,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2.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制定医学影像诊断操作规程,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流程,提高诊断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应根据需要建立质量控制指标,监控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3.信息管理与保护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学影像信息管理和保护系统,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不受侵犯。
四、人员培训与素质要求1.医学影像诊断人员医疗机构应对医学影像诊断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工作并保持与时俱进。
2.其他相关人员医疗机构应对其他与医学影像诊断相关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和素质要求。
五、质量控制与改进1.质量评估与监控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学影像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定期对医学影像诊断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2.质量改进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改进机制,持续改进医学影像诊断的质量水平,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六、信息共享与合作医疗机构应积极参与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提升医学影像诊断的质量水平。
结语医疗机构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是保证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的关键步骤。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与素质要求,实施质量控制与改进措施,才能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计划(一)科级质量控制指标:1.照片质量:优良率≥95%优级率≥60%良级率≥35%废片率≤2%2.片合格率≥95%(二)检测计划:1.照片质量监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按技术读片、评片制度进行读片,及时统计照片质量,查找影响照片质量的原因并整改。
2.设备因素监测:(1)电源条件:认真检查电压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
(2)X线机及CT机、核磁机等:请医疗设备科于每半年进行一次监测,保持误差小于标准数值。
每年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
3.激光相机监测:(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
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均要求工程师进行检测。
及时调整X线机曝光条件表,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
(2)相机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
4.自动洗片机:参照使用说明书内容要求。
影像学检查照片质量等级标准(一)甲级片标准: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其余具体请参照我院《锡盟医院医学影像科技术操作规范》。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
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渍、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填充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要求。
(二)乙级片标准: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三)丙级片标准: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四)废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
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医学影像(CT)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标准(100分)科室年月得分项目检查要求扣分标准扣分及理由得分医疗质量管理记录(20分)1、每月至少1-2次医疗质量检查记录,内容包括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安全工作、报告单质量等内容。
无记录扣30分2、对医疗过程中的不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整改,如有纠纷或医疗差错出现医疗损害结果有详细记录及讨论记录。
缺1项扣1分3、每月有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工作小结缺1次扣2分疑难病例讨论会(10分)每周召开2次疑难病例讨论会无会议记录扣10分,缺1次扣5分集体阅片(10分)每天坚持集体读片,并有记录差一次-0.1分。
报告及时、准确、规范(30分)1、坚持集体阅片制度并有记录;出具影像诊断学报告的人员必须有执业医师资格;1、查看相关落实情况,缺集体阅片记录扣5分;报告者无相关资质每份扣2分2、常规放射检查的急诊的报告时间≤30分钟,一般平诊报告时间≤24小时,大型检查项目报告时间≤48小时2、抽查放射报告单及报告发放登记本;报告时间不符合要求每份扣1分3、诊断报告书写符合规范,准确,重要放射诊断报告(肿瘤、疑难病例、少见病)有审核签字3、抽查放射诊断报告,1份报告书写不规范扣1分;重要放射诊断报告(肿瘤、疑难病例、少见病)无审核签字每份扣1分。
1项目检查要求扣分标准扣分及理由得分设备管理(10分)有对大型设备的定期保养、检修记录无记录扣10分,缺1次扣2分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有详细使用登记记录,50万元以上有效益分析、保养与维修记录无使用记录、效益分析、保养与维修记录各-1分,记录不全-0.5分/项固定资产均有入册登记,帐物相符无登记-3分,账物不符-1分建立检查项目目录一览表无目录-0.5分,不能提供24h急诊服务-0.5分危急值报告(10分)危急医疗信息及时报告相关科室每漏报或迟报1次-1分与临床科室的联系(10分)有收集意见的渠道,有记录,有整改措施差一次月联系-1分2。
医疗机构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标准规范一、引言医学影像诊断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确保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标准规范。
二、术语和定义1. 医学影像诊断:通过放射学、超声学、核医学等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医学影像研究:对医学影像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果。
3. 影像质量管理:通过各种措施和方法,监控和提高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
三、质量管理组织和责任1. 医疗机构应设立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专家组成。
2.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
3. 影像科室负责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具体落实,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四、医学影像设备标准1. 医疗机构应选用具备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医学影像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2. 影像设备的性能要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定期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
五、影像采集标准1. 影像采集前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2. 影像采集需要遵循安全操作步骤,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和隐私。
3. 影像采集时需要采用正确的采集参数和方法,确保影像清晰、准确。
六、影像诊断标准1. 影像诊断需要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医学影像专家进行,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2. 影像诊断报告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检查方法、所见和诊断意见等内容。
3. 影像诊断结果需与其他临床信息相结合,形成综合诊断意见。
七、质量评估和监控1. 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定期对医学影像质量进行评估。
2. 质量评估可通过定期召开影像会诊、内部交流等方式进行。
3. 对质量不合格的影像诊断结果,应及时进行追踪评估和纠正措施。
八、质量持续改进1. 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医学影像质量。
2. 医疗机构应积极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