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安全管理教材
- 格式:pptx
- 大小:111.84 KB
- 文档页数:29
老年患者的安全管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医院环境的突然改变可能导致老年患者感到不适,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此外,医院的设施设备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电器设备老化、地面湿滑等,容易导致老年患者摔倒、跌倒等意外损伤。
为了保障老年患者的安全,我们需要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药物等方面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同时,要加强环境管理,确保医院设施设备的安全性。
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老年患者的摔倒、跌倒、误吸、压疮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处理。
通过综合管理,保障老年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老年人常常出现视力模糊、行走不稳和适应新环境能力差等情况,这些都是由于衰老和器官功能减退所致。
病区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老年人跌倒和受伤的重要原因,如地面不平或有积水、病房家具有棱角、病床无床栏、病人服装不合身、床旁无呼叫器等。
此外,老年人对环境不熟悉也会有走失的危险。
技术性因素也是导致护理事故的原因之一。
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病情观察能力不足、缺乏临床经验,往往看不到安全隐患,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此外,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也会导致护理事故的发生。
物理性损伤也是护理安全的重要问题。
医院里有很多易爆、易燃的危险品,如氧气、酒精等。
在病房里抽烟易引起氧气爆炸,危害到患者的安全。
此外,热水袋的使用不当也会引起患者皮肤灼伤或烫伤,应慎用。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护理评估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要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详细的、全面的评估,找出不安全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也是重要的环节,患者进食时要注意坐位或半卧位,不催促患者进食,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差、病情较重者,应协助患者进食。
防止跌倒及坠床也要得到重视,护理人员应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计划和措施,让新入院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老年人变换体位时速度应慢,意识障碍的患者应有家属或护工陪护,必要时应用约束带或镇静剂。
老年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落实老年患者安全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2.目标
通过《老年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老年患者的安全护理,保障患者安全。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院医护人员。
4.名词定义
老年患者指≥60周岁的人群。
5.内容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情感、认知、社会等方面的特殊性,特别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关注以下安全问题,以确保安全:
5.1防坠床:卧床时通过使用床栏,家属陪护等措施防止坠床发生;体位改变不宜过快,防止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头晕等不适。
5.2防跌倒:保持地面清洁干燥、无障碍,行动不便、视力欠佳者应有家属陪护,签署告知书;转运时应尽量使用轮椅或平车等合适的转运工具,并佩戴防跌标识,由专人陪护。
5.3防走失:患者外出检查由支助中心人员或护士陪同,并要求家属陪护;按规定使用腕带。
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做好醒目标识,如穿黄背心,以引起所有工作人员关注。
5.4防误吸:手术、气管插管、睡眠、病情危重等情况下,应取下活动性假牙,防假牙误吸;进食时速度宜慢,每次量不可过多,防误入气管。
5.5防压力性损伤:卧床患者应注意翻身、观察,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5.6防烫伤:热水壶放置安全地方,一般情况不建议使用热水袋取暖,防止烫伤。
5.7防服药错误:做到每餐发放,服药到口,防止漏服、多服或误食异物。
一、总则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政策法规,保障医院老年人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7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者,包括门诊、住院、康复等各个环节。
三、组织领导1. 医院成立老年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院老年人安全管理工作。
2. 各科室设立老年人安全管理员,负责本科室老年人安全管理工作。
四、安全措施1. 医疗保障(1)各科室对老年人患者进行细致的病情评估,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2)对老年人患者实行分级诊疗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3)对老年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
2. 环境安全(1)医院环境整洁,保持通风良好,确保老年人患者舒适、安全。
(2)在病房、走廊等公共场所设置老年人专用扶手、防滑设施,减少老年人跌倒风险。
(3)对医院电梯、楼梯等易发生事故的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老年人安全使用。
3. 服务安全(1)设立老年人优先窗口,方便老年人挂号、缴费、就诊。
(2)配备导医和志愿者,协助老年人办理各项手续,提供全程陪同服务。
(3)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轮椅、推车、助行器等辅助工具。
4. 急救安全(1)各科室配备急救设备,确保老年人患者发生意外时能及时救治。
(2)对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急救水平。
(3)制定应急预案,确保老年人患者发生意外时能迅速应对。
五、责任追究1. 医院各级领导对本单位老年人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
2. 各科室负责人对本科室老年人安全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
3. 对因管理不善导致老年人患者发生安全事故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院老年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旨在为医院老年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医疗服务,保障老年人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医院老年患者的安全管理(一)护理安全原因分析1.患者因素(1)高龄、体能状态差我科患者平均年龄76岁左右,均为高龄,机体处于老化过程中,听力、视力减退、立体感差、肢体协调功能减弱;另外,老年患者关节僵硬、肌肉张力及强度减弱,导致关节运动范围缩小,行动不灵活;其次,老年人神经传导慢、大脑反应迟缓、缺乏避开危险的时效性。
(2)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我科老年患者均患有慢性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常伴有头晕、运动感觉障碍等症状,容易发生摔倒、跌伤等意外损伤。
(3)患者社会心理因素患者过高估计自己的本能,或自尊心太强,思想上存在不愿意麻烦护士;对病情或治疗抱失望态度,为减轻自己的痛苦和家人的负担而采取自伤行为;对意识障碍的患者监护力度不够,没有采取有效地约束,已造成患者自伤或跌伤。
2.环境因素病室障碍物过多、活动空间小、地面积水、病床过高、鞋底或地面滑、灯光明暗不适应、轮椅刹车未固定、卫生间缺乏扶手等均为发生摔倒、跌伤的高危因素。
3.药物治疗因素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是老年人高血压的特征表现之一;长期标准剂量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也会造成患者定向力障碍、嗜睡、头晕、共济失调等,加之老年人夜尿次数较多,夜间如厕意识模糊、步态不稳,也容易发生摔倒、跌伤。
(二)护理安全管理对策1.应用不安全因素评估表,确定高危跌倒患者,给予针对性的防护评估住院患者的摔倒的高危险性,被认为是预防摔倒的有效地必要性对策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全面情况要充分注意,细心观察,努力发现异常,以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高危的患者,医护人员需给予更多的照顾,在患者床前做标记,以引起医护人员的警惕。
2,增强护士安全管理意识,实施保护性预防措施老年病房的护士除落实分级护理、治疗以外,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非常重要,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增强、一旦发生意外损伤,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的支出,也易引起医患纠纷。
因此,护理人员应建立安全管理意识,在确定患者具有潜在跌倒、摔伤等危险后,要立即与患者家属讲清有关要求,示范相关措施。
住院老年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制度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不断增加。
作为医院护理的特殊群体,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心理特征的变化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存在着越来越大的护理风险。
为加强高龄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特制定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一、住院老年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视力减退、运动障碍、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等常步态不稳,易突发晕厥,引起跌倒、坠床。
此外,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末梢神经敏感性降低,加之活动受限、全身营养障碍,易发生压力性损伤、烫伤。
认知、记忆能力障碍或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患者易导致走错病室、外出迷途等事件的发生。
神经系统疾病可出现吞咽困难,吞咽反射差,减弱了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反射性动作,易导致误吸、窒息。
老年患者由于意识障碍、有精神症状、情绪不稳定、不配合治疗及护理或由于翻身活动不当引起导尿管、鼻饲管、中心静脉等导管滑脱。
此外,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减弱,自行服药能力下降,有可能漏服药或延迟服药,导致用药错误。
二、住院老年患者护理风险评估预防住院老年患者安全问题的发生,首先要及早、全面、动态地评估老年患者安全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制定防范措施。
住院老年患者风险评估内容包括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非计划拔管、深静脉血栓、误吸、噎食等。
护士应按照各类风险评估要求建立评估表,及时、准确、动态地进行评估。
护士应将评估结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对存在风险及预防措施进行宣教,并签字确认,注重宣教效果评价。
护士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正确的预防护理措施并落实,加强安全隐患交接,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时段加强巡视。
三、住院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建立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噎食、防止走失等安全事故的预防流程和处理流程等。
对患者及家属签订告知书,做好安全指导等工作。
鼓励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定期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讨论分析,针对护理不良事件制定防范措施。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监控,对检查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