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晶体形变传感器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光子晶体传感器研究光子晶体传感器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新型传感器,其利用光子晶体的结构设计和优异的光学性能实现对物质浓度、波长、生化变量等参数的测量。
近几年来,光子晶体传感器备受关注,其研究得到了全球科研界的高度重视。
一、光子晶体传感器的原理光子晶体传感器的核心在于光子晶体的结构设计。
光子晶体是一种具有周期性分布的介质,其在空间中具有光子能隙。
当入射光的波长与光子晶体的波长匹配时,光子能隙会发生布拉格反射,进而形成反射光。
光子晶体传感器利用这种原理,将希望测量的物质与特定的介质混合,通过光子晶体的改变反射光的特性来判断物质的浓度、波长或其他参数。
二、光子晶体传感器的优势相对于传统传感器,光子晶体传感器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基于光学原理的光子晶体传感器无需接触被测物,不会对样品造成影响,在感测一些高粘度、易挥发、易污染的样品时具有明显优势。
其次,光子晶体传感器可以通过改变晶体结构的方式来实现对多项物理、化学参数的测量,实现了一种“单一传感器多参数测量”的功能。
最后,由于其微纳米尺度的构造,光子晶体传感器具有高度灵敏度、快速响应和高分辨率等优势。
三、关于光子晶体传感器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光子晶体传感器的研究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使用纳米颗粒技术将其应用于体内生物分子的检测,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例如,研究人员针对癌症标志物PSA的检测,利用光子晶体传感器可以实现更高的检测精度和更低的检测限制。
另一方面,光子晶体传感器在污染物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许多的研究证明,基于光子晶体传感器实现的挥发性有机物测量,具有很高的检测能力和可重复性。
四、发展前景和瓶颈光子晶体传感器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均具有相当的前景。
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瓶颈。
其中最主要的瓶颈在于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由于光子晶体传感器本身是一个高度微纳米化的系统,它的制备和工作条件要求非常高,这在实际应用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光子晶体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光子晶体传感器是利用光子晶体的光学特性来实现对物质浓度、环境温度、压力等参数的检测。
光子晶体是一种具有长程周期性结构的介质材料,其结构重复单元的尺寸和间距与光波波长相当,具有对特定波长的光有较强反射的性质。
本文将介绍光子晶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生物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光子晶体传感器制备方法制备光子晶体传感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制备,另一种是利用自组装技术制备。
1. 直接制备直接制备方法是指将材料(如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等)在一定条件下制成具有光子晶体结构的薄膜,然后再将它们作为传感器的传感层来使用。
其制备步骤主要包括:材料选择和预处理、光子晶体结构设计、裂解与自组装、制膜、刻蚀和后处理等。
这种方法制备的传感器稳定性较好,但相对于自组装技术而言,制备过程相对繁琐,成本较高。
2. 自组装技术自组装技术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组成物分子间相互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在特定基底上组合成具有规则结构的材料。
其制备步骤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自组装单元、预处理表面、自组装、热处理等。
这种方法相对于直接制备方法而言,制备过程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因此,自组装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光子晶体传感器的制备。
二、光子晶体传感器的应用研究1. 生物医学领域光子晶体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等)的检测。
利用和生物分子的配对反应,将生物分子固定在光子晶体表面,通过检测固定后对应的光子晶体结构变化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
光子晶体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用于疾病检测、药物筛选等方面。
2. 食品安全领域光子晶体传感器可以实现对铅、汞、氯之类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将光子晶体作为传感层,利用这些物质与其表面成分的相互作用,改变光子晶体反射波长的位置和强度来实现对这些有害物质的检测。
在食品安全领域,光子晶体传感器可以被用于检测水、食品或其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
3. 环境监测领域利用光子晶体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环境温度和压力等参数的检测。
光子晶体光学传感器的设计制备与应用光子晶体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结构的介质材料,在它的结构中,空隙被排列成周期性的孔隙结构。
用这样的结构作为材料可以得到一些特殊的光学性质,比如,一些不同频率的光线会在晶格中被禁止传播,这种现象被称为布拉格反射,而这种反射现象会具有非常强的选择性,可以仅仅反射出非常窄的特定波长的光线。
基于这些特性,光子晶体在传感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做成不需要外部光源的探测器,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形态、温度、压力等参数。
设计制备光子晶体光学传感器需要先设计好合适的晶格结构,目前有许多软件可以用于光子晶体的仿真和模拟,可以进行自主设计。
研究表明,引入不对称体系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光波的性质,比如常用的光纤型结构就是这个原理。
接下来需要选择制备材料,并制备出期望的晶格结构,材料的选择一般基于特定材料在不同波长区段下的反射率曲线,有时会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选择材料。
制备材料的方法主要有溶胶凝胶法、光阻法、高温熔融法、电镀法等等。
在具体的架子中加工出光子晶体结构是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过程。
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旨在开发一种简单的可制备的适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光子晶体光学传感器。
我们采用的基材是PDMS材料,利用UDS法制作纳米结构,然后采用烘烤法将PDMS上的纳米结构转移到光胶上,进行二次光固化反应,这样即可得到光子晶体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在制备简便的情况下获得有效的电子环境控制,还可以实现高静态响应,实现了快速的动态响应。
在晶格结构得到之后,光子晶体就可以用来制作传感器了。
光子晶体传感器的光学原理是基于波导理论,利用光子晶体的选择反射机制实现特定波长的光线的反射,并把波谷和波峰的差值作为传感器的信号输出。
这种传感器不只有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而且非常适合微型化,便于使用各种微处理器和芯片,尤其适合微流控芯片。
在使用光子晶体传感器进行复杂的分析时,需要借助高端的数据处理技术,比如使用多通道分光计,通过软件处理获取高精度的信号。
光子晶体传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保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傳統的环境监测手段弊端明显,如不便携、响应速度慢、准确度低等问题,使得光子晶体传感技术成为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光子晶体传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一、光子晶体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光子晶体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材料,它是由一系列相互穿插的微小结构所组成。
这些结构类似于金属的晶格,使得光线在绕过晶格的时候会发生散射。
这种散射的光线称为布拉格光,并且具有一定的波长范围。
在环境监测中,光子晶体传感器是通过散射光发生的微小波长移动来检测环境中不同分子的浓度。
根据Beers定律,绝大部分化合物的浓度与散射光强度成反比例,因此光子晶体传感器可通过检测散射光的强度,来测定环境中不同分子的浓度。
二、光子晶体传感技术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光子晶体传感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精准度高光子晶体传感器的精准度高,其测量误差甚至可以达到亚微克的级别。
相比之下,传统的环境监测仪器在实际监测中会存在准确度误差。
2.分辨率高传统的环境监测仪器通常仅能测量一种分子的浓度,而光子晶体传感器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分子的浓度,因此分辨率更为高效。
3.灵敏度高光子晶体传感器可以测量最小的浓度变化,因此对于追踪环境中极微量的化学物质非常有效。
4.响应速度快光子晶体传感器的响应时间比传统的环境监测仪器更快,这使得它可以更快反应环境中的污染源。
5.不需要额外的化学处理传统的环境监测仪器通常需要对化合物进行颜色反应或者其他刻度,而光子晶体传感器不需要任何化学处理,降低了实验成本和人工操作的风险。
三、光子晶体传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大气环境监测现代城市环境中大量人口和交通的存在,造成了大气环境质量的污染,导致空气污染成为了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光子晶体传感器可以通过监测烟雾、雾霾、有毒气体等污染物微小浓度的变化,为城市环保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
摘要:光子晶体是指具有光子带隙(PBG)特性的人造周期性电介质结构,有时也称为PBG 光子晶体结构。
按照光子晶体的光子禁带在空间中所存在的维数,可以将其分为一维光子晶体、二维光子晶体和三维光子晶体。
光子晶体传感器应用包括应变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长周期光纤光栅(LP FG) 生物传感器、LPFG 化学传感器等。
本文从光子晶体传感器的概述、研究现状和应用几方面对光子晶体传感器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对光子晶体传感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光子晶体传感器;研究现状;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TN249投稿日期:2014-0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83X(2014)09-0027-07光子晶体的研究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张文毓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河南洛阳 471023一、前言1987年Y ablonovitch 和John[1] 几乎同时提量的非线性开关和放大器、波长分辨率极高而体积极小的超棱镜、具有色散补偿作用的光子晶体光纤以及提高效率的发光二极管等。
光子晶体在光子晶体光纤、光子晶体激光器、光子晶体波导、高性能反射镜、光子晶体光开关、光放大、滤波器、偏振器等众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光子晶体的出现使光子晶体信息处理技术的“全光子化”和光子技术的微型化与集成化成为可能,它可能在未来导致信息技术的一次革命,其影响可能与当年半导体技术相提并论。
[2]出了光子晶体的概念-具有光子带隙(Photonic Band-Gap,PBG)的周期性电介结构,有时也称为PBG 光子晶体结构。
光子晶体最基本的特征是其能带结构中可能存在着类似于半导体能带中的禁带,即光子带隙,频率落在光子带隙内的电磁波不能在光子晶体中传播。
由于光子晶体具有可以控制光传播方向的特性,使其在传感器、光通信、光器件等诸多方面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应用潜力。
自然界里发现的天然光子晶体不少,如蛋白石(opal)、宝石、蝴蝶翅膀、孔雀羽毛和海老鼠毛等。
基于光子晶体的传感器研究与应用光子晶体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的结构,通过调控其结构和材料,可以实现光的带隙、禁带、共振等特性的调控,因此广泛应用于光学、光电子、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
而光子晶体传感器则基于其特殊的光学性质,通过捕捉和转换物理、化学或生物信号来实现传感器的功能,广泛被应用于环境监测、医疗诊断、生物分析等领域。
一、光子晶体传感器的原理和技术光子晶体传感器的原理基于材料特性和光学原理,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调节其结构来实现对特定信号的捕捉和转换。
常见的光子晶体传感器包括反蛋白石结构、光纤光子晶体、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微细腔等结构,其中反蛋白石结构和光纤光子晶体是较为常用的传感器类型。
反蛋白石结构是一种由亲水性和疏水性聚合物颗粒自组装而成的结构,具有周期性的孔隙结构。
在这种结构下,光的波长与孔隙大小相当时,会出现反射现象,这种反射现象被称作布拉格衍射。
而不同物质接触反蛋白石结构时,会导致孔隙大小和形状的改变,进而改变了布拉格衍射的波长和强度,从而实现对信号的捕捉和转换。
光纤光子晶体则是一种利用光纤表面的光子晶体结构来实现传感的技术,通常是通过将光子晶体材料固定在光纤表面或者将光纤拉成光子晶体结构来实现。
在这个结构中,光随光纤传输并与光子晶体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信号的捕捉和转换。
二、光子晶体传感器的应用光子晶体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实时检测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生命科学、医疗诊断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1.环境监测通过测量光子晶体传感器在接触污染物后孔隙大小的改变,可以实现对污染物浓度和种类的检测,比如空气中的甲醛、氨气等有害气体、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
2.生命科学利用光子晶体传感器可以检测分子结构、诊断疾病、靶向药物等,比如在生物体内通过检测某种病原菌的生物标记来诊断疾病,在药物研发中检测靶向药物的作用效果等。
3.医疗诊断利用光子晶体传感器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生物标记物、药物浓度和代谢产物等,比如检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监测药物代谢及治疗效果等。
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设计与研究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是一种基于光子晶体结构的光纤传感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光子晶体光纤的原理和结构设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光子晶体光纤是一种由周期性排列的介质微结构组成的光纤,其能够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形成禁带,使得特定波长的光无法传输。
光子晶体光纤的结构可以通过控制填充材料的折射率、直径和周期等参数来调整禁带的位置和宽度,从而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传感器材料。
在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的设计中,传感部分通常采用了光子晶体光纤的结构。
光子晶体光纤的内部存在着空心的缺陷孔道,这些孔道可以用来填充不同的气体或液体样品,从而实现对不同物理和化学参数的测量。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光子晶体结构与填充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填充材料的性质也会相应改变,进而改变光纤传感器的光学性能,通过对这种变化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实现对外界参数的精确探测。
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的设计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材料与结构优化和应用性能测试。
首先,材料与结构优化是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设计与研究的基础。
通过调节填充材料的折射率和光子晶体光纤的结构参数,可以实现禁带位置和宽度的调控,从而使传感器对特定参数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
其次,应用性能测试是评估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性能的重要环节。
包括对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性、线性度、响应时间、重复性等进行测试和分析,以验证其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在实际应用中,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例如,在环境监测领域,利用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温度、压力、湿度等参数的高精度传感。
同时,在生物医学领域,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也被应用于细胞检测、分子诊断和生物成像等方面。
此外,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还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可以与其他光学传感器和微纳制造技术相结合,构建更加复杂和功能强大的传感网络。
尽管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需解决的问题。
光子晶体传感原理及应用光子晶体传感原理指的是利用光子晶体的结构特性来实现对被测物理量的传感和检测。
光子晶体是一种具有周期性介质结构的材料,其周期性结构具有与光波长相近的尺度。
在光子晶体中,存在着周期性的折射率分布,使得光在其中传播时受到光子晶体的布拉格散射而发生波长选择性的反射和传输。
这种布拉格散射相当于光学中的“光栅”效应,可以实现在特定波长下光的传输和选择性增强。
由于光子晶体结构中的周期性折射率分布,可以使得在特定的频率域内,光子晶体表现出光学带隙效应。
当传入光的频率落在光子晶体的带隙范围内时,光将被光子晶体完全反射,无法在光子晶体中传播。
而当光的频率位于带隙范围外时,光子晶体对光不会有特殊的影响,光可以在光子晶体中自由传播。
基于光子晶体结构的这种特性,可以利用外界物理量与光子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对物理量的传感和检测。
光子晶体传感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 基于布拉格散射效应的传感:光传感器将被测物理量转化成光学信号,并通过与光子晶体结构中的布拉格散射相互作用,使得传入光的特定波长被选择性增强或减弱。
通过测量传出光的光学信号,就可以实现对被测物理量的检测。
2. 基于光子晶体中光波长变化的传感:光子晶体的折射率与温度、压力等物理量有关。
通过测量光子晶体中特定波长峰值的移动,可以推断出被测物理量的变化。
3. 基于光子晶体中光强变化的传感:光子晶体中的周期性结构也会影响光的传输强度。
当光子晶体中存在物理量的影响时,其结构和折射率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光的传输强度。
通过测量传出光的强度变化,就可以实现对被测物理量的检测。
光子晶体传感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生物医学传感:光子晶体传感可以应用于生物分子检测、蛋白质传感、细胞检测等生物医学领域。
通过将光子晶体的表面修饰成特定的分子识别层,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2. 环境监测:光子晶体传感可以用于环境空气中有害气体、水质污染物的监测。
一种基于光子晶体的传感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传感器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从医疗诊断到环境监测,从工业生产到航空航天,传感器的应用无处不在。
而在众多类型的传感器中,基于光子晶体的传感器以其独特的性能和巨大的潜力,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光子晶体是一种具有周期性介电结构的材料,其独特的光学特性使得它在传感器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应用前景。
那么,什么是光子晶体呢?简单来说,光子晶体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光学迷宫,其中的材料折射率按照一定的规律周期性变化。
这种周期性结构能够对光的传播产生显著的影响,例如形成光子禁带,即在特定的频率范围内,光无法在光子晶体内传播。
基于光子晶体的传感器,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光子晶体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
当光子晶体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比如温度、湿度、压力、化学物质浓度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光子晶体的光学特性,如反射光谱、透射光谱等,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通过检测这些光学特性的变化,我们就能够获取到关于环境变化的信息。
这种传感器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
首先,它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由于光子晶体的光学特性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能够被检测到。
这使得基于光子晶体的传感器在检测微量物质或者微小物理量变化时表现出色。
其次,它具有快速的响应速度。
光信号的传播速度极快,因此基于光子晶体的传感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这对于实时监测和快速检测非常重要。
此外,它还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通过合理设计光子晶体的结构和材料,可以使其对特定的环境因素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响应,从而避免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基于光子晶体的传感器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生物医学领域,光子晶体传感器被用于检测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
通过在光子晶体表面修饰特定的生物识别分子,当目标生物分子与之结合时,会引起光子晶体光学特性的改变,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
这种检测方法具有高灵敏度、无标记、实时检测等优点,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光纤传感器是利用光纤为信号传输介质,通过测量光信号的改变来监测物理量并进行检测的一种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传感器。
在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光纤传感器,采用光子晶体材料制作光纤,并利用其特殊的光学性质实现高灵敏度、高可靠性和高度集成化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前景。
一、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是由光子晶体材料制成的光纤传感器,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子晶体的特殊结构使光场在其中传输时发生布拉格衍射,形成能隙。
这种能隙对于不同频率的光,具有截止、反射或透射的作用,因此能够实现选择性敏感。
当外界物理量(如温度、压力、形变、化学物质等)引起光子晶体结构的变化时,光场在其中的传输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光子晶体中的能隙位置和宽度改变,从而改变其透射和反射光强度。
通过对光信号的测量和分析,便可以获得外界物理量的信息。
二、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技术的研究进展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技术自1998年发明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例如:1. 光子晶体结构的优化设计:通过对光子晶体结构的优化设计,可以实现更高的敏感度、更广的测量范围和更高的可靠性。
研究者们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技术,发展了多种可控制结构和材料参数的光子晶体结构,如石墨烯、氧化铝、氮化硅等,从而实现了不同领域对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的需求。
2. 检测技术的改进: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
研究者们采用了许多新型的检测技术,如拉曼光谱、自激发散射技术、微波分布式反射和光致发光技术等,克服了一些传统光纤传感器在低敏感度和低可靠性方面的缺点。
3. 应用领域的拓展: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包括化学、环境、生物和医学等领域。
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城市污染物浓度、土壤渗透性、水质和纳米颗粒等。
光子晶体形变传感器原理
摘要:当光子晶体材料承受外载荷时,必然会引起形变,并改变其组成材料的空间排列方式,从而导致其光带隙性能的改变。
而外载荷与光带隙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计算表明,压力的大小与禁带起始波长、截止波长和禁带宽之间呈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通过测量光带隙性能而制造出感知外载荷的传感器。
外载荷也可以是温度载荷,对含耦合缺陷的不对称结构光子晶体的研究发现,其缺陷模频率附近的反射率接近于1,而缺陷模频率附近反射光的相移随频率迅速改变;当缺陷层为折射率的温度敏感材料时,温度的极微小变化就能使处于缺陷模频率的反射光相移发生很显著变化。
根据这一原理,设计了高灵敏高分辨率的相位温度传感器。
关键词:光子晶体压光光的相移
20世纪80年代,John和Yablonovitch提出了光子晶体新材料,它是一种具有周期结构的人造材料,对于三维光子晶体,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不管传播方向如何,这种材料都禁止在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的传播,这个频带范围称为光子晶体的光带隙,人们预测,由于具有独特的光带隙性能,光子晶体将在不久的将来为光通信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光子晶体是介电常数具有周期特性的人造结构材料,正是这样的结构使其具有了调制材料中光子传播状态的能力。
1 一维光子晶体PBG的性能
利用传输矩阵法,预测多层介质的光带隙性能,将一层介质等效成一个界面,应用电场强度E和磁场强度H的切向分量在界面两侧连续的边界条件,得到入射介质中的光场0,H0与出射介质中的光场E2,H2之间的关系
2 光子晶体的受力与PBG性能的关系
以上通过研究机械载荷对光子晶体的光带隙性能的影响,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并因此提出了利用这种对应关系研制压光传感器的可能性。
由于光子晶体的结构周期和光波波长为一个数量级,也就有可能制造出一系列精巧的压光传感器或者其他精密仪器。
这种传感器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在不直接接触到受压区域的情况下测量压力的大小。
那么温度载荷对光子晶体的形变影响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光的相位特性,许多光物理现象与相位特性有关。
在光子晶体中,几乎所有光物理现象都与相位特性相关联,基于光子晶体相位特性的温度传感器,它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2.1 含耦合缺陷的不对称结构光子晶体的物理特性
光子晶体缺陷模的相位特性过去很少被应用,其主要原因如下:在缺陷模光是高透射的,离开缺陷模光是高反射的,这种透射光或反射光的光强剧烈变化会使相位测量中光强无法恒定。
另外,相位还受衬底等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以上问题都能通过光子晶体不对称结构或异质结结构获得解决。
我们计算和研究了含缺陷的一维光子晶体不
对称结构的带隙和相位特性。
不对称结构使缺陷模的高透射消失,即整个带隙(包括缺陷模频率)的反射率接近于1,但在缺陷模频率附近反射光的相移随频率迅速改变。
对应耦合缺陷模的每一个子峰,相移等于2π,对含5个耦合缺陷层的缺陷模,相移等于10π,并且不对称结构使衬底的影响被克服。
相位曲线中有近似线性一段,这种近似线性关系在光子器件的应用中很有价值。
下面我们基于光子晶体相位的上述特性,以温度传感器为例讨论光子晶体相位特性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2.2 高灵敏高分辨率光子晶体相位温度传感器
如果光子晶体缺陷层的介质是温度敏感材料,温度变化时,缺陷模的频率和相位都将随着温度而变化。
根据热光效应,温度直接性能很好满足相位温度传感器的要求。
如果在某项特殊应用中既要有很高的灵敏度又要有较宽的测量范围,也可考虑用如下方法解决:可以设计一种特殊光子晶体,其杂质层是热敏材料,而周期层是电场诱变折射率材料,这样就能用电场分档改变测量范围而实现宽范围测量。
另外,对高温的测量则要另选材料。
利用光子晶体不对称结构解决了耦合缺陷模的不对称结构,把光子晶体的相位特性原理制作出了高灵敏高分辨率温度传感器。
3 结语
本文具体分析了机械载荷与温度载荷光子晶体传感器原理,可能制造出一系列精巧的压力、温度传感器或者其他精密仪器。
这种传感
器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在不直接接触到受压区域的情况下测量压力的大小,应当指出,本文的工作还是探索性的。
参考文献
[1] John S 1984 Phys.Rev.Lett.53 2169.
[2] John S 1987Phys.Rev.Lett.58 2486.
[3] Yablonovitch E 1987 Phys. Rev. Lett.58 2059.
[4] Liu X Y2000Acta Phys Japan.J.Appl.Phys.38 L786.
[5] Noda S,Yokoyama M,Imada M,Chutinan A,Mochizuki M 2001 Science 293 1123.
[6] Wang Z,Fan S H 2005 Opt. Lett. 30 1989.
[7] He Y J,Su H M,Tang F Q,Dong P,Wang H Z 2001 ActaPhys. Sin. 50 892 (in Chinese)何拥军,苏慧敏,唐芳琼,等.物理学报,2001,50:892.
[8] Zhong Y C,Zhu S A,Wang H Z 2006 Acta Phys. Sin. 55 688(in Chinese)钟永春,朱少安,汪河洲.物理学报,2006,55:688.
[9] Wei Z C,Dai Q F,Wang H Z 2006 Acta Phys. Sin. 55 733 (in Chinese)韦中超,戴峭峰,汪河洲,物理学报,2006,55:733.
[10] Li-Ping Xu,Ting-Dun Wen,Xiao-Feng Yang,and Wen-Dong Zhang.The resonant tunneling in Si1-xGex/Si superlattices.Solid State Phenomena V ols,2007:121~123.
[11] Li-Ping Xu,Ting-Dun Wen, Xiao-Feng Yang. Mesopiezoresistive effects in double-barrier resonant tunneling structures [J].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8,92:043508.
[12] 温廷敦,张文栋.介观压阻效应[J].微纳电子技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