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人生态度
- 格式:docx
- 大小:21.29 KB
- 文档页数:6
李白描写坚强的诗句
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中经常描写坚强的意志和精神。
以下是一些李白描写坚强的诗句:
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这句诗出自《行路难》,描述了壮士们在严寒的易水边征战的坚强意志。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句诗出自《将进酒》,表达了李白对于生命的坚守和追求,无论生死都要留下真诚的心。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这句诗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李白不愿向权贵低头的坚定态度和不屈的精神。
4.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这句诗出自《赠汪伦》,描写了李白对于微小而坚韧的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于坚持不懈努力的坚强信念。
以上是李白描写坚强的一些诗句,每一句都展示了他对于坚韧意志和精神的崇尚。
他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和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除了李白,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诗人也描写了坚强的意志。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表达了他在困境中仍旧坚持向上的决心。
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不畏困难的信念。
这些诗句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坚强精神的追求和赞美。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人生态度(简明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李白通过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现实消极反抗,以及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理解李白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研习赏析诗歌内容,理解李白通过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现实消极反抗,以及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教学难点:诗人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及浪漫主义色彩的体现,理解李白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讲读法 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李白的经典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各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表现出了诗人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
今天我们从诗作的整体构思、诗歌创作手法和作品的文体技巧等三个方面来管窥李白的人生态度与人格理想。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手法: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比喻、生动的拟人、丰富的想象、奇妙的幻想、借助神话元素。
(一)构思新奇——游刃有余地镜像般展示了诗人整个梦境的过程和层次①开头“瀛洲”的虚无缥缈——衬托——神秘感——(梦境)铺垫②承上启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急迫心情③入梦——谢灵运——释放政治上失意的压力,享受精神上的自由海日、鸡鸣——梦幻,“迷花倚石”——迷离之美——飘忽感——虚化了一个超脱现实的神话世界,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顶峰——奇特的美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梦境:神秘之美——﹥惊险之美神仙世界——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梦境达到了最高的顶点④出梦——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境的虚幻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矛盾,痛苦与失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⑤抒情——消沉?精神有没有被磨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依然率性而活,并且活得更有节操。
(二)大胆夸张、想象丰富——李白诗歌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集中体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作品赏析一: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
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tāí)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
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鉴赏【鉴赏一篇】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之一,诗中豪放飘逸,卓尔不群,始终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傲岸之气。
那么,李白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其傲岸的个性和浪漫的情怀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独特的形象描写。
一般的“留别诗”或“赠别诗”,大都抒写离愁别绪,充满着惜别感伤之情,就是李白本人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只叙离情别意,但李白这首留别诗,完全突破了平铺直叙的传统方法,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表达自我形象。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以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一入梦,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一个“飞”字,就足以表现诗人高蹈出世的气概。
看仙境如此美好:烟雾缭绕,幽深无底,日月辉映,金碧耀眼。
群仙列队纷至沓来,他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龙虎为之奏乐,鸾凤为之驾车,欢歌曼舞,兴高采烈。
诗人置身其中,与群仙欢聚,与神灵默会,世俗的名僵利锁忘却了,人间的私心杂念褪尽了,只剩下人间没有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这才是诗人身心愉悦的最高境界。
在人间活得很累很苦而且倍受压抑的李白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界找到了解放自我、张扬个性的空间。
说这首留别诗不同一般,就是特殊在诗人借求仙访道的自我形象不仅倾泻了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而且告诉鲁东的朋友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二)独特的感情表达。
诗人感情的表达常常是爆发式的,一旦爆发,往往一气直下,惊涛千里。
而这首“留别”诗的感情表达则一波三折,瞬息万变。
诗歌起句就写瀛州之美渺不可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一览无遗,郁郁不得志之情溢于言表。
继而想到还有气势雄伟的天姥可到,情怀顿时变得激昂不可抑制。
梦游时,诗人沉浸于剡溪美景中,着力为我们描述一个奇特瑰丽的神话之境。
愈是对其铺张扬厉,施以浓墨重彩,愈表明诗人追求热切,赞颂热烈;梦中仙境描述得愈美好,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就愈大,梦醒后的.失落之痛就愈深,这时诗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悲感至极,似乎再不能昂扬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浩然正气冲天地而出。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酒后之作,堪称李白的千古名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以梦境描写为主的一首赠别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变化莫测,历来为人所称颂,尤其是梦中仙境的描写,脍炙人口,堪称绝响。
一直以来,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甚至极具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都认为这是李白所憧憬的理想世界,是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反讽。
因为诗人笔下的这个神仙洞府金碧辉煌,色彩缤纷,仙人们穿着彩虹做的衣服,以仙风为马,让鸾凤拉车,在猛虎的鼓乐声中优雅而来……好一个祥和光耀、笙歌阵阵、其乐融融的盛会!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理解缺乏文本依据,也不符合诗中整个梦境的情感基调。
从文本依据角度来审视。
诗人梦醒之时的描述及梦醒之后的感慨并没有“但愿长醉不用醒”的留恋之情。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这就是诗人的梦醒,“悸”的含义是“因害怕而心惊肉跳”,“惊起”意即受到刺激而醒。
这个“梦醒”的描述相当明确地说明了诗人的这个“梦”是凶多吉少,梦醒之后的“长嗟”就更能说明问题。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亦如此”中的“此”指代什么?很显然是梦中洞府仙境的生活,诗人渗透在这句诗里的情感是意外和失望;“古来万事东流水”应该是诗人联系到梦里梦外的生活而发出的一种无奈的感慨:尘世的人和天上的神仙都一样醉生梦死地及时行乐,看来一切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由此可知,诗人梦醒之后对梦中的那种神仙生活既不赞同更不向往。
从整个梦境的情感基调角度来审视。
首先,诗歌开篇以虚衬实,交待了天姥山的神秘和梦幻,诗人因神往而梦游,但是,诗人的出发是孤独而寂寞的。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句给人强烈的形单影只之感;猿啼凄厉,孤独无限,“渌水荡漾清猿啼”句营造了一种凄清幽静的氛围。
这两处明写诗人的寂寞孤独,还有两处用典暗写。
《梦游天姥吟留别》文学短评《梦游天姥吟留别》文学短评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唯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梦中的游历,展现了天姥山的神秘和仙境的美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仙境的向往。
诗歌的主题是人生的短暂和对仙境的向往。
在诗中,李白通过描绘天姥山的神秘和仙境的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他认为人生如梦,短暂而虚幻,而天姥山则象征着永恒和美好,是他向往的理想之地。
这种对比和反差,使得诗歌的意境显得唯美而深邃,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天接云涛连晓雾,青枫岭上出重霄”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天姥山的神秘和美好。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文化传承方面,《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在后世的文化传承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影响了无数的文化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唯美的诗歌,它描绘了诗人在梦中游历天姥山,与神仙对话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仙境的向往。
这首诗的语言艺术优美,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梦游天姥吟留别》文学短评篇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描绘梦境中游历天姥山的诗歌,也是李白的一首代表作。
诗中通过描绘天姥山的神秘和仙境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仙境的向往。
首先,诗歌的主题是人生的短暂和对仙境的向往。
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短暂和虚幻的感受,而天姥山则象征着永恒和美好,是诗人向往的彼岸。
这种思考和向往在诗歌中得到了深入的描绘,诗歌的意境唯美、深邃,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其次,李白的语言艺术是这首诗最大的亮点之一。
他用词优美,意境深邃,比如“天接云涛连晓雾,青枫岭上出重霄”这句,形象地描绘了天姥山的神秘和美好。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诗人梦游天姥山的经历,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感伤。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瑰丽的意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引起我对生命、离别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首先,诗中的“梦游”二字就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仿佛是在梦中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
而“天姥山”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它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神秘。
诗人在这个梦中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人生的旅程,我们都是在梦中游走,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归宿和意义。
其次,诗中的“吟留别”二字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离别的哀伤和无奈。
离别是生命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无论是与亲人、朋友还是爱人,我们都会有离别的时刻。
而这种离别往往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助,仿佛是在告别着一段珍贵的记忆和情感。
诗人在离别的时刻,用吟咏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思念和眷恋。
最后,诗中的意象和语言更是让我为之倾倒。
诗人用“天姥山”、“夜半”、“风吹”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凄美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中。
而诗人的语言更是充满了诗意和音乐感,每一个字句都如同音符般跳跃起舞,让人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通过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不仅感受到了诗人的深情和离别的哀伤,更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无常。
我们都是在梦中游走,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归宿和意义,而离别则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过程,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珍惜与亲人、朋友和爱人在一起的时光。
愿我们都能像诗人一样,在离别的时刻,用吟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让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存于心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以下是带来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梦游天姥(mǔ)吟留别(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 ,一作《别东鲁诸公》。
选自《李太白全集》)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
天台(tāi)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7)。
我欲因之(8)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9)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10)。
谢公(11)宿(sù)处今尚在,渌(lù)(12)水荡漾清(13)猿啼。
脚著(zhuó)谢公屐(jī)(14),身登青云梯。
(15)半壁见海日(16),空中闻天鸡(17)。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18)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19),栗深林兮惊层巅(20)。
云青青(21)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22)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23)青冥(24)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25)。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26)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27),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28)惊起而长嗟(jiē)。
惟觉(jué)(29)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3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1)。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
(32)安能摧眉折腰(33)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注释】(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
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
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对抗。
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对抗精神的。
下面再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
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说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在表达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
这样的构思,给诗人梦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梦想中的世界,塑造梦想中的形象。
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梦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梦想而写梦想的,写梦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效劳的。
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
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梦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那么,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荣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
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开展。
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
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
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拟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
梦游天姥吟留别表明人生态度《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在诗中他写到自己的梦游经历,以及他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这篇诗歌通过李白的叙述和表达,展现出一位自由、豁达、热爱生命、无畏未来的诗人形象。
首先,这首诗歌的标题“梦游天姥吟留别”就表明了李白的梦境故事,同时也包含着离别的意味,仿佛诗人在梦中游荡,却又不得不离别一切。
这种游走和离别的主题,在这首诗中贯穿始终。
李白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在梦中游历天姥山、观丹霞、顶天立地、飞升仙界的经历,这是一种脱离凡尘的体验,使他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无限的世界。
但是,这种奇妙的梦境也不得不结束,让人不禁感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其次,这篇诗歌还表现了李白的个人态度和生命观。
他视富贵名利为过眼云烟,觉得人生是一种自由而意义重大的体验。
他喜欢寻求冒险,寻找自己感官的极限,挑战一切可能的限制。
同时,他又坦然面对生命的极限和不可逆转性,为此他并不惧怕死亡,反而将其看成一种更进一步的境界:“能几何,苦心竟不见老,白发渔樵江渚上,惆怅孤帆远念,似许多,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三,在这首诗中,李白所体现的态度和看法都是非常积极的。
他认为生命中的任何经历、任何挑战都是有价值的,任何痛苦都是值得的。
他将生命视为艺术,在自己残留下的作品中留下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
他借助梦境,将自己升华为一位诗人,为自己以及其他人带来了灵感、希望和鼓励。
他认为,只要我们热爱生命,勇敢探索,虽然短暂,但一定是精彩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他对自己生命的最后评价。
综上所述,《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李白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表现出他自由、豁达、热爱生命、无畏未来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
这首诗表达出的人生态度,不仅仅是李白个人的思想,更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精神阐述。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这种东方思维方式,都是我们现代人能够学习和传承的无价财富。
诗人身世其实不是那么能换在所有人身上的,但是他所描写的生命看法,他所倡导的生命态度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弘扬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人生态度 李白 的经典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通过各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突现出了诗人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
李白历来被誉为“诗仙”, 单从“仙”这一美誉我们就不难看出李白具有超 凡脱俗的一面。
这种放浪不羁、不拘一格的人生态度在李白离开长安,漫游吴越 时的留别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得到了颇为集中的呈现,而最能阐释诗 人这一人生态度的莫过于历来评价甚高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 颜”这一句经典名言了。
李白既不如陶渊明 般的标榜退隐山林,也不如杜甫 般的忧国忧民,只是率性而活,入世不喜,出世不忧。
在写作《梦游天姥吟 留别》之前,李白也曾一度深得唐玄宗的赏识,在长安做官,朝廷统治者的昏庸 以及权贵宦官的污蔑与排挤, 使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苦闷与惆怅, 喝酒解忧 于他来说便是常事,醉后的李白更是放浪不羁,“贵妃研磨”,“力士脱靴”, 加上小人的谗言,终于惹怒唐玄宗,被“赐金放还”。
面对放逐的挫折与打击, 诗人并没有怨声载道, 只是渴望在奇山异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 借助求仙访道来 追求灵魂的解脱,超越平常人生,追求更光明与自由的人生境界。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最能体现李白这种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 为浪漫主义手法的集中运用。
而在分析这首诗的浪漫主义风格之前, 我们有必要 对李白及其诗歌 创作进行整体的了解。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 他 有着酷爱自由、 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主观抒情意识是其 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在他笔下出现的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优雅的林泉,而是 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正契 合了他那种叛逆不羁的性格。
于他来说,诗风与个性是浑然交融的。
他那不为权 贵折腰的傲岸与他那不拘一格、 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和现存秩序的冲突不可避免 地尖锐起来,而游山玩水、求仙访道,激活了他追求自由的本性,于是《梦游天 姥吟留别》 便应运而生。
诗中充分体现李白放浪不羁人生态度的艺术特色具体表
1/6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思新奇,游刃有余地镜像般展示了诗人整个梦境的过程和层次 在诗的开头, 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天姥山的雄伟壮丽, 而是以“瀛洲”的虚无 缥缈来衬托这座仙山给人的神秘感, 在云霞中若隐若现, 为诗人进入梦境作了一 层铺垫。
接着诗人运用了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 夜飞度镜湖月”,表明了诗人游览天姥山的急迫心情。
在梦中,诗人与前朝山水 诗人谢灵运神交,找寻谢灵运的宿处,身着谢灵运的木屐,目的是幻化为谢灵运 的角色,释放政治上失意的压力,享受精神上的自由。
诗人在梦中见半壁海日、 闻空中鸡鸣, 景物也慢慢随着梦境的展开而变得梦幻, “迷花倚石”突出的是山 水迷离之美, 给梦增加了一种变化莫测的飘忽感。
诗人在这里虚化了一个超脱现 实的神话世界,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在山的顶峰,诗人看到了 更加突兀更加奇特的美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天 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如同地震一般强烈, 使人感到内心的惊惧与凶险, 从而使梦 境由神秘之美转向了怪异、突兀、惊险之美。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富丽堂皇的神仙 世界,“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写到这里,梦境达到了最高 的顶点。
应接不暇的华丽场面以及仙境的缤纷与变幻莫测使这位政治上的失意者 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与矛盾, 达到了精神境界的自由与享受, 也使我们 随同诗人流连于美好虚幻的神仙世界。
梦境的美好将诗人在现实中的苦闷与抑郁 一扫而光,然而美好的梦境毕竟是短暂的。
“忽魂悸以魄动,恍惚起而长嗟”, 梦醒后的诗人不得不感叹梦境的虚幻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矛盾, “世间行乐亦如 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诗人在梦醒之后仍然体会到的是痛苦 与失落。
然而诗人的意志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精神也并没有被磨灭,一句“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把刚体会到的矛盾心绪一扫而尽, 依然率性 而活,并且活得更有节操。
二.大胆夸张、想象丰富,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
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与雄伟,不直接着眼于天姥山,而用衬托的技法写到 “势拔五岳掩赤城”,中华五岳都在它之下,那是何等的壮观!这里诗人运用了 夸张、对比的手法,以天姥山之独雄于中华大地,暗示了诗人独雄天下的真实内 心, 这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写法使得诗人放浪不羁的孤傲个性得到酣畅淋 漓的表达。
而且诗人通过想象对虚幻的梦境过程作了全面的展示, 在想象中塑造 了一个梦幻的神仙世界, 其丰富和复杂的程度是绝无仅有的。
他在夸张的运用中 舒展了自我, 用奇特的想象创造了属于诗人自己的世界。
那种饱含了诗人强烈情 感的夸张又显得是那样地合情合理,让读者分不清哪是想象,哪是事实,仿佛一 切都正如他所说。
至此,诗人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与追求自由、不受约束的人格 理想也正是这样在诗歌的创造中得以升华。
也正是因为诗人丰富的想象、 合理的 夸张,所以梦境写得虚中有实,虚实相间,亦真亦幻,使得读者在感受到了神仙
2/6
世界的奇幻与飘渺的同时也看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与可恶。
诗作的大胆想象, 为 李白超越现实提供了契机, 使得李白放浪不羁的个性, 潇洒飘逸的诗风得到了很 好的体现。
三.叙述与抒情的灵活过渡,句法和节奏的自由转换。
诗作前面是对梦境的全面展示, “世间行乐亦如此”是对丰富迷离的梦境的 简洁概括, 紧接着“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对梦境的短暂与不真实的叹惋, 从而得 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结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迷离恍 惚的梦境变化是曲折缓慢的, 而诗人情感的抒发又是这样地突如其来, 对读者的 阅读感受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而且前面对梦境全过程的叙述与最后感情的抒发在 节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人印象深刻。
梦境过程的清晰、 得力与句法的灵动、 跳跃,不拘于五七言固定的三字结尾,结构上“倒装”写法的运用,使得结尾显 得格外有气势,对深化主题也大有裨益。
诗句 的长短多少、 节拍的舒疾缓急, 全是依据诗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变化而定, 做到兴到笔随,声情并茂,气韵天然。
这与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不受格律约束 的诗风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
综上所述,诗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通过想象、夸张等颇具浪漫风 格的艺术手法幻化出来的美好梦境与神仙世界, 是诗人用以抗拒污浊社会现实的 无奈之举,是诗人对自己不为权贵折腰的傲然人格的坚守,是诗人放浪不羁、不 拘一格的人生态度的文本呈现。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