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行为障碍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16
情绪行为障碍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调节困难:情绪行为障碍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情绪的调节困难。
患者可能经常出现情绪波动较大、情绪反应过激或不适当的情况。
他们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表现出情绪爆发、冲动行为或情绪持续时间过长。
行为控制问题:情绪行为障碍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行为控制困难。
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行为、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等。
他们可能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评估和控制能力,导致行为不受理性控制,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和危害。
社交困难:情绪行为障碍还常常伴随着社交困难。
患者可能面临与他人的交往问题,如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回避等。
他们可能因为情绪不稳定或行为异常而难以融入社交环境,导致孤立感和情感上的困扰。
自我认知问题:情绪行为障碍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自我认知问题。
患者可能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存在认知偏差或认知失调。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无法准确评估,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导致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感到困惑和无助。
这些核心问题对患者的生活功能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综合治疗和支持来帮助他们改善情绪调节、行为控制、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特殊教育学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特殊教育是为那些在学习和发展方面存在困难或障碍的学生提供支持和教育的教育领域。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是特殊教育中一类常见的学生群体。
这些学生在情绪控制和行为表现方面存在困难,需要额外的支持和指导。
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表现和特点。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难以保持专注。
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交互动带来了困难。
2.冲动性和易激动: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往往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冲动行事。
他们的情绪容易波动,对小事情会过于激动,无法有效地处理情绪和压力。
3.自信心低下和自我意识过强: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通常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自卑和自责情绪较重。
与此同时,他们又常常过度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许。
4.社交困难: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缺乏同理心,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和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为了帮助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克服这些心理特征,特殊教育师应采取以下策略:1.提供个性化支持和指导:特殊教育师应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给予他们额外的关注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正确的价值观。
2.提供情绪管理技能培训:特殊教育师可以帮助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学习和掌握控制情绪的技巧,如深呼吸、积极思考和问题解决等。
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情绪和压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设置清晰和一致的规则和期望:特殊教育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并确保这些规则和期望在整个学校环境中得到一致执行。
这可以帮助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建立和维持适应性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4.加强社交技能训练:特殊教育师可以开展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提高他们的社交互动能力。
请简述情绪行为障碍评价的标准。
情绪行为障碍(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简称EBD)是指儿童或青少年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出现持续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社交和适应能力。
对于评价情绪行为障碍,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以便确定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为制定有效的干预计划提供依据。
下面将介绍情绪行为障碍评价的标准。
1.构成情绪行为障碍的问题类型:情绪行为障碍通常包括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两个方面。
其中行为问题指的是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表现出的有害和不适当的行为,如攻击性、挑衅、逃避责任等;情绪问题则是指孩子情绪反应异常,如情绪失控、易激动、抑郁等。
2.行为评估和症状标准:评估情绪行为障碍的第一步是确定孩子是否存在问题行为。
一般来说,该评估可以通过教师、家长和医生的观察和报告进行。
行为评估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频率:行为问题的发生频率是否高于同龄人。
-持续时间:行为问题持续时间是否长达六个月或更久。
-目标:行为问题是否妨碍了孩子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常用的症状标准包括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
这些标准列出了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症状,如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情绪不稳定等,并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详细的描述。
3.功能影响评估:除了行为问题的评估外,还需要评估这些问题对孩子日常功能的影响程度。
功能影响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表现:行为问题对学习中心注意力、计划能力、执行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影响程度。
-社交能力:行为问题对孩子与同龄人和成年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能力的影响程度。
-家庭功能:行为问题对孩子与家人之间关系和家庭功能的影响程度。
-自理能力:行为问题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影响程度。
4.评估工具:为了更客观地评估情绪行为障碍,还需要使用一些专门设计的评估工具。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问卷调查、观察量表和面谈等。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案例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事儿。
我给你说个例子啊,就有一个叫明明的孩子,这小家伙平时看着和其他孩子也没啥太大不同。
可一遇到点儿不顺着他的事儿,那脾气就跟火山爆发似的,大喊大叫,甚至还会摔东西!这就像个小爆竹一样,一点就着!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轮流回答问题,轮到明明的时候,他突然就激动起来,怎么都不肯回答,直接放声大哭,把大家都吓了一跳。
周围的同学也不知道该咋办呀,只能一脸茫然地看着他。
还有个小女孩叫妮妮,她特别胆小,不敢和别人说话。
有回学校组织活动,大家都在开开心心地玩,妮妮却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看着就可怜巴巴的。
这多像一只受了惊的小兔子呀,缩在自己的小角落里不敢出来。
其他孩子试着去和她交流,可她却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些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他们的世界好像和我们的不太一样。
咱想想,咱自己有时候也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吧,那他们不更是呀!他们也想好好控制自己呀,可就是做不到,那得多难受!
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可不能嫌弃或者嘲笑啊,得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呀!这不就像是走在路上遇到摔倒的人,咱肯定得伸手扶一把呀。
他们只是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帮助。
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愿意陪着他们慢慢变好。
他们的人生也可以充满阳光和快乐呀!。
青少年的三大心理障碍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青少年的三大心理障碍: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时期。
然而,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其中包括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大心理障碍,了解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个体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包括阅读困难、写作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问题常常给青少年带来沮丧和挫败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我价值感。
1. 阅读困难:青少年面临的阅读困难主要包括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遇到词汇量不足、阅读理解困难等挑战。
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辅导和培训来提高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2. 写作障碍:青少年的写作能力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青少年可能会面临写作障碍,如组织不当、语法错误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写作练习和反馈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
3. 注意力不集中:集中注意力是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
青少年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容易分心和失去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专注训练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二、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指个体在情绪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和情绪波动等。
这些问题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关系造成严重的影响。
1. 焦虑:许多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时会感到焦虑。
长期的焦虑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和学习能力下降。
对于焦虑问题,可以采取放松技巧和情绪管理训练来帮助青少年缓解焦虑情绪。
2. 抑郁:抑郁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自卑等症状。
在处理抑郁问题时,应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关爱,并鼓励他们参加运动和社交活动来改善情绪状态。
3. 情绪波动:青少年时期的情绪波动常常使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易怒和情绪失控成为常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少年可以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和积极心态的培养。
儿童情绪问题与行为障碍的相互影响引言:儿童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是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议题。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情绪问题往往会导致行为障碍的发生,而行为障碍又会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
本文将探讨儿童情绪问题与行为障碍的相互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1. 情绪问题对行为障碍的影响:儿童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往往会导致行为障碍的发生。
情绪问题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导致其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无法有效应对,进而表现出冲动、攻击性和自我伤害等行为。
此外,情绪问题还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社交障碍,如退缩、孤立和回避他人等,进一步影响其行为表现。
2. 行为障碍对情绪问题的影响:行为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控制困难等,也会对儿童的情绪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行为障碍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社交能力,使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面临更多的挫折和困难,进而产生情绪问题。
例如,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可能在学业上遇到困难,导致自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3. 解决方案:针对儿童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3.1 提供情绪支持:儿童在面对情绪问题时需要得到家庭和学校的情绪支持。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倾听、理解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儿童表达情感,并提供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
此外,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社交网络,让儿童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也对情绪问题的缓解具有积极作用。
3.2 提供行为管理:对于儿童的行为障碍,我们可以通过行为管理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奖惩制度,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此外,提供行为训练和技能培养,帮助儿童学会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行为障碍的发生。
3.3 综合干预:针对儿童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相互影响,综合干预是最有效的方式。
综合干预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儿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情绪调节策略。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整儿童的神经生化平衡,减轻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症状。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
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
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
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1)人际关系问题(2)行为规范问题(3)抑郁情绪问题(4)焦虑情绪问题(5)偏畸习癖(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三、情绪和行为儿童障碍的心里特征(一)认知不协调(1)认知过程和内容部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2)认知成分和认知方式不协调(3)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四、学业特点和行为特征(一)学业特点1.大部分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大多数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在学习方面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
当学习跟不上,没有人帮助时,他们往往产生“习得无助”的绝望心态,情绪消极、抑郁、焦虑、恐惧。
2.焦虑表现:对外界事情反应过度敏感,会因一点小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恶心、心慌、头晕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情绪与行为障碍(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EBD)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这些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下面将探讨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儿童的情绪问题表现为焦虑、抑郁、愤怒等。
他们可能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容易紧张和担心。
他们可能表现出病理性的担心和恐惧,对新的或陌生的事物感到不安。
抑郁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兴趣和乐趣,导致他们对学业和社交活动失去兴趣。
此外,儿童可能经常出现暴怒和情绪爆发。
他们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发脾气或对他人进行攻击。
除了情绪问题,行为障碍儿童可能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的行为。
他们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校中表现出学习困难,无法完成任务。
儿童也可能表现出冲动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他们可能会在没有思考后果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和行动。
挑衅和抵抗性行为是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另一个特征。
他们可能对他人表示敌意,拒绝遵守规则和指导。
他们可能会挑衅和反抗教师和其他学生。
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并导致他们在学校中受到惩罚。
自伤行为是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另一个特征。
他们可能以自我伤害的方式来应对负面情绪。
这种行为可能包括自残、切腕或咬自己。
自伤行为可能是他们试图寻找情感释放和情感控制的方式。
攻击行为是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另一个常见特征。
他们可能对他人施以暴力,包括其他儿童、教师和家庭成员。
这种行为可能是他们试图控制他们环境的一种方式,或者是他们对自己情绪的不良处理方式。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可能因个体而异,每个孩子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需要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能力。
学校和家庭应提供支持和资源,以满足这些孩子的特殊需求,并确保他们获得适当的教育和治疗。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定义与发生率
【案例一】
小华为小学六年级男生,从一年级开始,经常跑出教室、很难安静坐在位置上;他常打架、咒骂同学,一旦玩耍受到拒绝,就会向人吐口水,甚至曾用利器伤人,在学校人际关系很差。
父母表示从小在家里就十分任性,拒绝其要求时,会大发脾气、摔东西、用脏话漫骂。
【案例二】
小斯是一位个子较小、文静的幼儿园大班学生。
她是领养女,母亲是护士,父亲是医生。
起初,老师没有特别注意小斯的文静性格,反而认为这是她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觉得她个好孩子。
但是某日,老师注意到,小斯在自由活动时一个人蜷缩在教室的角落里,接近她时,她慢慢地跑开,不愿意和老师讲话。
老师开始更多注意小斯,发现小斯在课内和课外活动时都不跟小朋友说话。
她从不主动和大人说话,别人和她说话时,都是用单词和短语回答。
她经常搓自己的手,咬指甲,低着头,凝视前方。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类学生,如:严重情绪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严重情绪困扰、性格及行为异常、情绪及行为异常、情绪障碍、情绪及行为困难、行为障碍、道德行为偏差、思想行为与心理偏差、适应困难、行为问题等。
这类学生泛指持续地表现外向性的攻击、反抗、冲动、过动等行为,或内向性的退缩、畏惧、焦虑、忧郁等行为,或其它的行为问题,以至于造成个人在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和工作等方面的显著困难,而需提供特殊教育或相关服务协助者。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定义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学生?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
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
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
近十多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矫治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学生,强调发挥他们的潜能并体现可教育性。
(一)美国的定义
美国在障碍者教育法(,简称,)中对这类儿童和青少年作了以下的定义:
. 无法学习又不能以智力、知觉、或健康因素加以说明者。
. 无法与同侪和教师建立或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 在正常的情况下,有不恰当的行为或情感。
. 常表现不愉快的情绪或沮丧。
. 常因个人或学校的问题而感觉身体不适、疼痛或害怕。
. 情绪困扰包括精神分裂症儿童,但不包括社会适应不良儿童,除非被认定具有严重的情绪困扰。
(二)台湾的定义
根据年台湾教育部颁布的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标准的定义: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指长期情绪或行为反应显著异常,严重影响生活适应者;其障碍并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结果。
情绪障碍学生之症状包括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惧性疾患、焦虑性疾患、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或有其它持续性之情绪或问题行为。
(三)我国大陆地区
我国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界定多从人格障碍出发,也参照了美国和苏联的界定,从情绪与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讲,更倾向于从行为的外在表现来进行界定。
例如,由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词典》中对行为障碍的界定是:“主要发生在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偏离”。
主要表现有:① 不良行为动作。
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趾)甲或其它物品、手淫、拔头发等;② 退缩行为。
表现出胆小、害怕、孤独、退缩、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也不愿与其它儿童交往,常一人独处,与玩具相伴,但没有精神异常;③ 生理心理性行为异常。
如遗尿症、遗粪症(~岁后仍不能控制大小便),厌食、夜惊、噩梦、口吃等;④ 习惯性品
行问题或违法行为:如经常说谎、逃学、偷窃、打架、破坏财物等。
其原因与个体素质、环境和社会影响,特别是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宜早期发现,进行心理治疗和教育矫正,必要时需辅以药物治疗。
二、情绪行为障碍学生的出现率
由于国内外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鉴定标准不尽相同,所以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出现率也是不确定的。
据卡利南和爱泼斯坦采用“三分之一法则”的调查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任何一学年中,大约会有的学生会发生让教师能觉察到的一般性的情绪与行为问题,但其中只有~的学生有比较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障碍问题并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也有一些特殊教育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估计,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中,都可能有~之间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与行为障碍问题,需要进行辅导( )。
据年教育部关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岁以下的儿童中,至少有万人受到各种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困扰。
目前我国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在~之间。
北京地区的抽查显示,年学生行为问题的比率为,年则增加到。
专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过度沉溺于恐怖片、武侠片,计算机游戏甚至色情片,导致出现性格缺陷;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家庭经济突变,给孩子带来不安定的情绪;有的父母离异或者死亡,使子女缺乏关爱,情感冷漠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残和致死原因。
鉴于此,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定为“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
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成因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情绪与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包括个人的生物学特点、认知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等。
情绪与行为问题可能是某一种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有时一种因素可能引起多种情绪与行为问题。
(一)生物学理论和生理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基因会影响到学生的生理特征。
只是近期,人们才弄清楚,基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行为特征。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基因的遗传可能是导致个人的情绪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关于脑外伤、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异常的一些研究显示,某些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脑电波和一般学生相比有异常现象。
例如注意缺陷多动症,就是由于脑功能失常、前庭系统反应异常、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引起孩子多动、注意力缺陷以及冲动,进而引发情绪和行为问题。
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可能伴有脑功能失调;
. 有些多动症可能与脑功能失调有关;
. 大多数的情绪与行为障碍不是由脑功能失调引起的;
. 并不是脑功能失调都会产生情绪与行为问题。
此外,严重的营养失调也可能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
例如,维生素的严重缺乏会影响情绪的稳定性。
其它病理因素,如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也可能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
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的生理方面的病因被发现,并且发现可以通过药物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控制。
例如,忧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均可以利用药物有效地进行控制和改善。
(二)心理学理论与心理因素
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有不同的解释。
.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从性压抑、性发展障碍的角度来解释情绪与行为障碍形成的原因。
荣格认为性欲和性的冲动会导致反社会行为。
阿德勒认为早期不良的教育会影响情绪和行为的发展。
弗洛伊德学派霍尼、弗洛姆、沙利文、埃里克森等从愿望与满足的矛盾和冲突方面来解释形成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认为情绪与行为问题是由本人素质、家庭、环境等因素交织而成的。
例如,布朗纳指出,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