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0.65 KB
- 文档页数:6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教育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评估与反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水平。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精选篇1)第二课时重点: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2、品味华美的技法内容:1、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喻,拟人)2、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么,那是——品。
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样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魅力。
3、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a、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殊——具体→抽象)黑影——鬼(黑,不可捉摸)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b、灵动的词语: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浮——升(写出了雾的轻盈,还带出了质地)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② 荷塘的四周:课外小引: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此诗说明理解是需要联系的。
因此,作者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树色——烟雾(迷茫、朦胧);丰姿——美好姿态;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不过,作者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美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和写作技巧。
(2)深入理解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体会语言的美妙。
(2)让学生默写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文章。
3. 收集其他朱自清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熟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第一篇:《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
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
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现代抒情散文,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抒情散文中的名篇,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心绪不宁的夜晚出门去月光布满的荷塘赏荷,在荷塘月色中所见的景致以及心情发生的变化,流露出对荷塘景观的喜爱之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本文写景状物生动具体,富于画面感,语言优美,意境丰满。
运用了“荷塘”、“月色”、“蝉声”、“蛙声”、“采莲”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意象,营造出清丽典雅、清新隽永的独特韵味。
景物描写上,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炼词、造句,如“田田”、“亭亭”、“层层”等叠词,“浮”、“泻”、“洗”等动词,“淡淡的”、“薄薄的”、“密密的”等形容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生动传神。
整体语言清新明丽、含蓄淡雅。
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等表达技巧,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含蓄地传达出了作者的心境。
全文以作者的游览顺序为线索,写了作者从出家门散心,到经过小径到达荷塘,再从荷塘月色返回家中,记叙了作者一次较为完整的游览过程。
而暗线是作者心绪的变化,从颇不宁静到获得宁静、喜悦再到走出宁静,重回现实。
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理解作者情感背后的原因和课文主旨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四一二政变后,朱自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既想改变超脱现实,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因而处在彷徨、徘徊的境地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流露。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体会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透过典型意象解读其内在意蕴,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以及背后的情感世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以及文章主旨内涵。
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艺术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二、美读(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
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
举例如下:(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
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
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
“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一、学情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三、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1、自读课文,准确认读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3、全文写景状物的特点导入新课1、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背影》、《匆匆》、《春》2、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受明确:线索:作者的行踪变化+情感变化3、文眼:颇不宁静为什么?——结合背景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4、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5、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运用文本进行创意写作,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荷塘月色》全文。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复杂情感。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创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景。
(2)简介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作者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象征手法、意境创造等方面分析文章艺术特色。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荷塘月色的感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作者情感变化,强调美景背后的内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可以是抒发情感,也可以是描绘景色。
3. 调查了解家乡的荷塘景色,拍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荷塘月色》中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
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分析课文的主旨主题,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进一步感受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氛围。
第三部分: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情感的表达产生的影响。
3. 体会课文中所呈现的唯美意境和情感共鸣。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分段阅读,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课文对其引发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5.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6.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文学实践和阅读广度。
第五部分:教学方式
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讨论式教学法,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共同探讨。
3. 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准确梳理所学内容。
第六部分: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和思考深度。
2.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书面表达。
3. 学生对于作者写作手法和意图的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增进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美好,汲取智慧,成为有情怀的文学人。
1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旁皇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憧憬自由夸姣生活的情怀。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味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1)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2)通感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此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二课时《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欢跃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欢跃,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欢跃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本文的教学,我力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综观全文,《荷塘月色》其实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文章的普遍意义之所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为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为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寻觅另一片宁静的乾坤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 (也许惟独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 ,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 (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 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乾坤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寻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日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荷月世界”,它只能赋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彻底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夸姣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3. (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1.本单元学习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准备导航让学生欣赏课件上出示的图画,看图画回忆古代诗歌中描写荷花的诗句。
比如《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比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播放《荷塘月色》这首优美动听的音乐。
伴随着这舒缓轻柔的音乐,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在人生旅途中奔波跋涉的行者,在讲述其见闻感受,似平淡而隽永。
他把一腔的愁情泼洒与荷塘,一曲月与荷的乐曲飘荡在宁静的夜空,于是荷叶荷花带着忧伤的美丽在静默的摇动。
下面我们一起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走进荷塘月色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丽,去聆听一首穿越心灵的夜曲。
二、启程测试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煤屑 ( ) 踱步 ( ) 蓊蓊( )郁郁袅娜()( ) 霎时( ) 弥望( )倩影 ( ) 脉脉( ) 酣眠( )独处 ( )参差 ( ) ( )敛裾()弥望( ) 斑驳( ) 峭楞楞( )梵婀玲( ) 乍看( ) 敛裾( )()妖童媛女( )2、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行程背景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型:精读课型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了解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对通感修辞手法的掌握。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利用本文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通过4-5段赏析,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美;鉴赏本文语言技巧,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教读品读,语言鉴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
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春》,对语言美、意境美也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美文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生命中的收获,这不但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
所以,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体会与感悟”.二:推进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走进了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一)大家回忆一下,文章的结构是什么形状的?——圆形。
《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二)讲授新课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一)细读课文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作者心情有无变化?(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赏读第4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赏读第5段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浮:雾十分轻,扩散慢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笼:朦胧不可捉摸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第6自然段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四)巩固新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六)课堂小练笔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七)布置作业《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1. 熟悉《荷塘月色》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文中人物的内心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3.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故事情节。
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准确复述故事内容。
二、教学准备1.《荷塘月色》的复印件(每位学生一份)。
2.PowerPoint 幻灯片或者白板、黑板。
3.学生回答问题的名句卡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月亮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月亮的注意。
•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了解?月亮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月亮能发出光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阅读荷塘月色(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学生阅读一段并讨论,然后汇报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荷塘月色的情景,并帮助他们找出文中的关键信息。
3. 理解人物的内心矛盾(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名句卡片。
•让学生找到自己名句所代表的人物内心矛盾的描述,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些矛盾的原因是什么?2.这些矛盾对人物的行为有什么影响?3.你理解和同情这个人物吗?为什么?4. 教师解读故事情节(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并解读关键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5. 阅读理解练习(15分钟)•分发阅读理解练习题给每位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带领全班一起解答练习题。
6.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提问学生:你是如何理解《荷塘月色》中人物的内心矛盾的?你有哪些阅读策略帮助你理解故事情节?•结束本节课。
四、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册的相关习题。
以上是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请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揣摩品味文章准确、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成功绘景的妙处。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文章准确、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文章准确、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
4、明月松见照,清泉石上流。
(高洁)
关于荷花的诗文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正直)
2、故乡梦,何日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思乡)
3、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景愉悦)
月亮与荷花文人自古咏之,但情感却各有不同,当
荷花遇上月亮又会是什么样一番情景呢,今天让我们随
着散文家朱自清一起走进他的荷塘月色,去感受另一份
独有的心情。
(二)、过程
1、学生配乐朗诵4、5、6段。
(要求其他学生思考,这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划出喜欢的语句
2、明确这三段分别写得内容。
(4——月色下的荷塘5----荷塘上的月色6----荷
塘四周)
3、结合4段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笔下的荷塘的特点?说说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4、结合5段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笔下的月色的特点?说说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引导通感、比喻、博喻、叠词,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
第3、4问开始的设计是提问学生“你最喜欢的文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然后引出抓景物特点写景
①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⑤⑥
②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
提出来的,(见《文学评论》1962年第11期),以后被一些修辞学家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
通感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为转移、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的表现手法。
例:歌声很甜。
他睡得正香。
这女孩长得好甜。
这
个人名声很臭。
黑色的七月。
暗香浮动月黄昏。
覃子豪《追求》:“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象英雄的感叹。
”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
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
(迟子建《原始风景》)
③同学们能不能找到5段中另一个通感句?
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④现在能否请同学们自己造一个运用了通感辞格的
句子。
⑤重点赏析:几个比喻句,"泻、浮、洗、笼"等准确的动词,叠音词
(以学生赏析为主,必要时点拨抓住景物特点与作者的心境)
作者的心境:幽美朦胧静谧的荷塘是他渴望自由而暂获自由的美好心境的体现(背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言行都受挟制,想革命又担心一家人生计,苦闷彷徨极度渴求自由的心境)
4、小结:
好的写景散文要观察景物的特点融情于景,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营造画面含蓄表达情感。
5、下面也是朱自清的一篇写景散文,老师删去了一些词句,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把他补充完整。
《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_______(镶着)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____ 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______(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
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_______(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
望去,
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
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
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学生填空并且说明理由,学生点评,老师总结,呈
现原文。
6、总结:
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发挥想象力,运用好
的技巧,锻炼出好的语言,才能让人如身临其境真正感
受当时的美景与你的心情,而游人们慕名前去看荷塘月
色和梅雨潭的绿多数失望而归可见,赏景品文创作都要
有丰富的想象力,只有活跃自己的思维,才能提高自己
的审美能力,享受到更美的自然,同时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希望同学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放飞想象的翅膀翱翔在文学的天堂。